高山症──健康走天涯
作者:黃獻樑╱林俞佳
書名:健康走天涯──導遊領隊旅遊醫學小錦囊Travel Medicine
指導單位: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CDC.TAIWAN & NTUH
執行單位:臺大醫院旅遊醫學訓練中心Training Center for Travel Medicine
Chapter 6 旅遊常見問題 第6節 56~58頁
許多國內外知名的旅遊景點,都在一定的海拔高度以上,台灣有200座海拔3,000公尺以上的高山,玉山的主峰更高達將近4,000公尺,而在旅行團熱門的海外旅遊景點中,像是青藏鐵路,其整個行程有85%以上的軌道高於4,000公尺,中南美洲秘魯印加遺址所在的Cuzco城市亦高達約3,000公尺;在高海拔地區進行活動時,相對的就有可能會出現高山症,醫學上主要將高山症分為三種,急性高山症、高山腦水腫及高山肺水腫,後面兩種可以算是醫療上的嚴重高山症,可能迅速惡化甚至死亡。所以當在高海拔地區旅遊時,一定要對高山症有所了解才能避免這惱人甚至致命的症狀,團員們若出現了疑似的症狀,要立刻做適當的處置。
如何預防
過去的研究指出,在海拔高度1,500公尺以上就有可能發生高山症,而隨著高度越高,會出現症狀的比例就越高,且高山症的發生與登高的速度有關,如搭機或鐵路由平地抵達高地,其風險便遠高於步行或是開車,後者讓身體有較多的適應時間。其成因,主要就是因為在高海拔地區氧氣濃度較低,為了將氧氣送到重要的腦部以及肺部,必須使血管擴張才能增加血流量及供氧量,然而當血管擴張太快速時,便會造成水分快速跑出微血管而形成水腫。旅遊專書皆提到高山症是可以避免的,所以到高海拔旅遊時,一定要知道如何預防及避免高山症。
首先在出發前,一定要認識高山症的症狀,知道出現什麼情況就可能是高山症。在安排行程上,最重要的就是要適當規劃行程,儘量緩慢的增加旅程的高度,讓身體有足夠的時間去適應高度所帶來的氧氣濃度變化,一般建議,在上升至3,000公尺前,最好能在1,500至2,500公尺高度住一晚,而在3,000公尺高度以上,睡眠高度每天增加以300到
至於高山肺水腫,目前較有醫學上證據支持有效的預防藥物則是鈣離子阻斷劑等這類的藥物。使用的時間,一般是建議上山前24小時開始服用,一直使用到不再上升高度之後2到3天。當已知旅遊或活動行程有高海拔的行程時,出發前最好就能先找
如何發現
一般民眾最常會遇到的,是屬於較輕微的急性高山症,主要是當民眾正在進行登高活動,且出現頭痛症狀,再加上以下這些包括頭暈、失眠、噁心或嘔吐、及虛弱至少一個以上的症狀時,就可以診斷是得到急性高山症。這時最好要趕緊休息不再登高,甚至降低高度,否則當症狀再進展到如呼吸困難、胸悶、活動力降低或心跳加速時,就可能是得了高山肺水腫。而若是出現步態不穩、意識改變時,就可能是得到了高山腦水腫。
如何處理
很多人在初到高山時,就會出現不舒服的症狀,類似頭暈、疲倦及虛弱等,若沒注意到已是高山症的症狀,僅只將其當做小感冒,不做任何休息繼續往高海拔地區旅遊就可能會產生嚴重高山症,所以對可能的症狀一定要了解並提高警覺。若出現了急性症狀,最重要的就是要休息避免體力繼續的消粍,若症狀改善不明顯,則最好立刻下山,儘量降低高度至較低海拔之處以改善症狀。若無法下山,最好可使用能矯正低壓缺氧環境的方式,例如給予氧氣或用加壓袋。要是症狀持續或甚至更加嚴重,則應該立刻就醫,尋求醫療的協助。
小叮嚀
導遊領隊在出團前,若行程有3,000公尺以上高度的行程,可提醒團員服用預防藥物,於行程中若有症狀,下山就醫還是最好的方法,以免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整理:高爺 103,03,30
說明:
一.本篇文章摘錄自《健康走天涯──導遊領隊旅遊醫學小錦囊Travel Medicine》第6章第6節,本書由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指導,黃獻樑、林俞佳兩位醫師撰寫,臺大醫院旅遊醫學訓練中心製作編輯。本書為旅遊者設計,內容較簡明。
二.本書全部章節為:
序
Chapter 1 旅遊傳染病相關法規與國際檢疫
Chapter 2 旅遊醫學資訊取得
Chapter 3 旅遊醫學門診服務
1.特殊疫苗
2.特殊藥物
3.其他疫苗
Chapter 4 海外急難救助
Chapter 5 旅遊醫療保險簡介
Chapter 6 旅遊常見問題
1.動暈症
2.咬傷及外傷的處理原則
3.時差
4.曬傷
5.腹瀉
6.高山症
7.經濟艙症候群
8.性接觸傳染病
Chapter 7 特殊族群照護
1.慢性病患者
2.蜜月
3.孕婦
4.嬰幼兒與旅行
5.老年人
三.閱讀全書,請參閱以下網址
http://www.cdc.gov.tw/uploads/files/15f878e3-f081-4e87-9365-5bb438b2716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