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死而無憾──珠峰基地營支線(Gokyo Lake & Gokyo Ri)健行記(一)


日期:100年1月26日至2月7日
攀登山岳:尼泊爾,Gokyo Ri,5360m
眺望山岳:
Cho Oyu卓奧友峰,8201m,世界第六高峰
Ghyachung Kang峰,7922m
Nup La峰,5985m
Karmo Chotal峰,7020m
Chumbu峰,6859m
Kangchung峰,6103m
Pumo Ri,7145m
Lintren峰,6697m
Lobuche East,6119m
Chomolanma珠穆朗瑪峰,西名Everest埃佛勒斯峰,8848m,世界最高峰,距離24Km
Nuptse努茲峰,7879m
Lhotse羅茲峰,8501m,世界第四高峰
Makalu馬卡魯峰, 8463m,世界第五高峰
Jobo Lhaptshan峰,6335m
Taboche峰,6367m
Ama Dablam峰,6856m
Chamlang峰,7319m
Kangtega峰,6685m
Thamserku峰,6608m
Khumbi Yul Lha峰,5761m
Phuletate峰,5597m
Phiapchhermo峰,    m(註)

領隊:阿娟
隊員:林麗雲、高爺
挑伕:Sange、Jangbu 
註:以上山峰序由北而東而南,西方六千公尺以上高山較少。等高線地圖、維基百科與照片所示高度不盡相同,此處依據照片所示高度。加德滿都市中心多書店,出售地圖與山岳照片。

第一章  三人行不行
1-1  緣起
  廿餘年前就聽說阿娟去了尼泊爾的Pokola、Annapurna等地,去年初又聽阿娟說獨自去了EBC(Everest Base Camp)。這女子十分了得,單騎勇闖天涯,蠻荒原始酷寒孤寂通通不怕。去年12月馬那邦山活動,一聽到阿娟說今年春節計畫再去EBC支線──Gokyo Lake健行,當下立即決定跟隨,數日之後林麗雲也聞風響應,幸而吾等平日表現尚佳,阿娟首肯,健行隊成形。

1-2  計畫
  阿娟聯絡旅行社訂尼泊爾機票,接洽當地旅行社詢問local機票、預訂飯店、洽詢Porter,去年的Porter是在Lukla下機後,於機場外的挑伕群中當場面談挑選的,並不滿意,今年參考他人口碑事先談妥。阿娟告訴我們參考哪些網站,也列出攜帶裝備表,我一再檢視自己的裝備,考量防風防寒能力(十餘年前去韓國學滑雪,領教過- 20°C的滋味,不敢大意),檢討汰舊必要性與未來使用頻率,訂出採購清單,在登山友添購重型登山鞋與歐都納Gore-tex外套,在內湖百岳購買長褲、遮陽帽、背包套等零星裝備,江立凡代我向黃柏燁借來ARC’TERYX大背包,麗雲也添購了近萬元的-15°C級鵝絨睡袋。爐具則COLEMAN PeakⅠ汽化爐與國產瓦斯爐頭各帶一個,燃料到尼泊爾再買。
  在台灣爬大山,大多在3000~4000m的高度活動,多數人不會有高山症。數年前我到夏威夷大島4200m的Mauna Kea參觀天文台,乘四輪傳動車到山頂立即出現一些高山反應。去年再訪,事先吃丹木斯,未再有狀況。這回先到相關網站(註1-1)瞭解HAPE(高空肺水腫)、HACE(高空腦水腫)等重要高山症與反應,以及對睡眠的影響。

1-3  大背包
  阿娟有一張EBC等高線地圖,我製作了兩張影印本,色筆畫上稜線與溪流,標示山峰與村落,預先瞭解地形地物。阿娟說一路上村落不少,每天會經過好幾個村子,都有類似民宿的Lodge或Teahouse可住,冬季嚴寒乾燥是淡季,房價較低,住宿吃飯皆方便,總之要在當地消費,Porter才有房屋可住有順風餐可吃。Porter提出自Lukla村九日來回的計畫,包括六天上山(含一天高度適應日),半天登頂來回,兩天半下山到Lukla。我趕緊在地圖上註記各過夜村落,研究地形與路線升降。
  農曆新年前提早請假,工作須告一段落,因此特別忙碌,終於在出發日把裝備表上的每一項物品備齊,打成大背包與中背包各一。近中午阿娟開車來接,我背著25Kg大背包,前掛中背包走出巷子,好開心哪!好久好久(卅年)沒領略這大背包的滋味了,暫別俗務煩惱,跨步海外登山,昔時天未亮爬上空材車開往登山口的豪情再現,狂喜在心,大步往前,路人側目。

1-4  出發
元月26日,Day1
與阿娟在桃園機場和林麗雲會合,女士的大背包皆是60L,登山杖全收進我的80L大背包以免遺失。裝備順利通過檢查,港龍航空飛往香港轉機,香港往加德滿都班機在孟加拉首都達卡有個中途站。抵加德滿都已是晚上十點多,機場小小暗暗,入境櫃台沒有電腦,全部人工作業。落地簽證要經過三個人手,登記、收錢、開收據、發簽證、蓋章,你不會知道下一關在哪張桌子辦,全靠辦事員用手指示,沒有標示,沒有動線,一看便知是什麼樣的工作效率與品質。幸而阿娟事前提醒我們準備護照影本、照片、美金零錢並填妥申請表,否則不知要折騰多久。
  幸而行李無恙,走出機場,外頭黑漆漆亂哄哄,阿娟找到飯店派來的接機人,像穿越菜市場般來到停車場,另一人開車,大背包剛好塞進行李箱,三人抱著中背包擠進後座,空間完全利用。近十二點了,街上幾無路人與路燈,路窄坑洞多,汽車左右蛇行閃避坑洞,穿越無數小巷(似乎未見到大馬路),終於抵達。然而阿娟卻發現建築和去年住宿的旅店不同,問過櫃檯後才發現此家Annapurna guest house 並非正宗的Mt.Annapurna guest house,原來山寨版旅店用魚目混珠方式騙了許多旅客上當。只是當時已近午夜,無從爭議,就由女士上樓看房,我在Lobby守著六個背包,搞定了,三間房,每間每晚美金7元。此處當然沒電梯囉,扛著背包到五樓,一進房就發現門不能上鎖,向老闆反映,「明天修理」,「那我早上怎麼出門?」於是同意換一間房給我。放下背包拉開窗簾就看見北極星在窗前閃爍,大熊星座高掛東北方,獵戶與冬天大三角已在中天偏西了,二位伙伴聽我呼喚也同來欣賞美麗的星空,這趟行程逢朔非得盡興觀星不可。攤開裝備,一夜好眠,天亮前聽到雞鳴。

1-5  準備日
元月27日,Day2  加德滿都,1350m,10°C
約好睡到飽才起床,互相檢視裝備後上街閒逛,商店多已開門營業,小販也各就各位,口袋裏只有美金,先找Money Exchange換錢。在市中心的Thamel區到處都是錢莊,牌價掛在外頭,金額大一點都有議價空間。Porter來訪,他是Sange,21歲,剛結束Annapurna的工作行程,明早將和我們同機前往Lukla村。一起去吃早餐,到阿娟熟悉的餐廳,奶茶、三明治、雞肉麵,口味尚佳。討論了一下行程,商請林麗雲總管收支。上街逛裝備店,這兒仿冒品極多,許多人身穿NORTH FACE羽絨衣或肩背名牌背包,我們添購一些零星裝備,再租了兩個睡袋,我檢查羽絨品質與填充量,阿娟議價,此地大部份商店都得討價還價。再三比價之後,訂購了飛往Lukla的來回機票,回程open保留彈性,另加美金20元申請入山證。再換盧比,阿娟概算山區每日吃住花費要在四千盧比以內,勿須多換。
中午吃momo(類似水餃)、春捲,口味不錯。窄窄的街上汽車機車腳踏車行人攤販共冶一爐,萬頭鑽動熱鬧非凡,步調優閒商家殷勤,前兩年毛派共黨革命推翻王室,現在社會已相當穩定,外國人不少。咱們閒逛挑衣服買麵包,舊皇宮四周散步,賣帕什米爾圍巾和廓爾喀彎刀的商店很多。馬路上挖除沒回鋪的洞洞比有鋪柏油的地方還多,巷子裏就更別提了,空氣中瀰漫著灰塵與難以描述的臭水溝味兒。
傍晚許多商店自行發電照明,街上全是小引擎煙味兒,基礎建設明顯不足。晚上吃日式料理,只有咱們一桌客人,卻一樣上菜慢,到廚房探看竟有四人努力工作。回飯店仔細沐浴,珍惜這洗熱水澡的機會,下回沐浴就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東出尼京無浴室。

註1-1:參閱 高山症 http://www.altitude.org/altitude_sickness.htm
           海拔與氣壓 http://www.altitude.org/air_pressure.php?lang=zh
           海拔與水沸點http://www.csgnetwork.com/h2oboilcalc.html
  此區醫療資源缺乏,沒有道路高海拔無法通訊,尋求支援困難。有高山症、高血壓、心臟病等病史者切勿嚐試走此路線,冬天更是萬萬不可。

第二章  喜馬拉雅山
2-1  連綿雪峰
元/28,Day3  加德滿都,1350m,氣壓85.0%,水沸點95.6°C,氣溫10°C
  05:10起床,05:30下樓Check out,多餘行李寄存,昨晚訂好車子,直奔機場,五百盧比。一樣在似巷弄的小路東轉西轉,坑坑洞洞沒有路燈,建築物裏也多未開燈,黑暗中有許多行人,看打扮有不少趕著上班上課的年輕人。06:10抵機場,航站尚未開門,門口堆放許多貨物,四處一片黑暗,不是06:30的班機嗎? 阿娟說此地就是這樣,一切慢慢來,06:15航站開門,但航空公司櫃台也沒人。Sange來了,他的背包比我的還重,至少40Kg。又提了好幾大包請我們攜帶,說是麵條、砂糖、玻璃器皿等,這下好了,咱們成了他的Porter。終於一切搞定,候機室吃麵包沖麥片,07:30廣播上車,搜身時才發現對本地人搜查較嚴,對外國人客氣一些。巴士到停機坪,十餘架各式小飛機,不許下車,工作人員裝行李,二人動手五人圍觀聊天,空姐穿著黑外套與及踝長裙來來去去,大概是兩天來在此地看到最時髦的妝扮,士兵列隊繞場跑步,遠處小鳥飛翔。小道消息說因有霧能見度不佳而耽擱,但沒有任何通知或說明。
  08:30終於可以登機,12人座,貨艙塞不下的東西堆放客艙地板上,兩具螺旋槳發動機啟動,滑行時空姐分發糖果與棉花,棉花何用?塞耳朵以減噪音也。往東飛,建築物很快就消失,地面很近,全是丘陵,未見道路,大部份森林皆已砍伐開闢成旱田。北方遠處,一列山脈如屏,許多山峰在雪線之上,是的,這就是喜馬拉雅山脈,綿延2400公里,峰峰相連到天邊,景象壯觀震撼。拿著Yeti航空的照片對照,特徵不明無法確認,玻璃窗污髒反光,加以機翼遮蔽,拍照效果不佳,只好盯著看那一座座六千七千八千公尺的雪峰慢慢在窗外拉近又後移。
半小時後,依方向推測珠峰應在飛機正前方,無奈被駕駛艙儀表板遮蔽無緣得見。高度下降,飛行於山谷中,左右皆山壁,右轉、對正、俯衝、觸地、減速再上衝,盡頭便是山壁,撞壁前右轉煞停,十分刺激。原來這迷你機場的跑道像滑梯般傾斜,上坡降落,下坡起飛(Dunhill Take off),跑道末端右側兩個籃球場大的水泥地就是停機坪,下機,行李已放在一旁地上,從鐵絲網缺口走出,外頭有許多雪巴張望,等待自薦擔任Porter的機會。咱們的第二位Porter已恭候多時,名叫Jangbu,28歲,兩人是親戚,大家打招呼「Namaste!」。機場外並無道路,只有山徑,挑伕與犛牛(註2-1)承擔全部的運輸需求,Lukla沒有汽車機車腳踏車。兩位Porter三個大背包,Jangbu準備了4m紅色塑膠繩,但這如何能綑綁兩個近20Kg的背包,幸而我的配備齊全,拿出兩條扁帶解決問題。Sange忙著處理行李,地面有殘雪,我注意到士兵持用的步槍,單發手動槍機,彈倉給彈,表尺在槍身中段,槍管與複進彈簧管特別粗大,超古典型式,比我在六十年代高中軍訓用槍還老舊,而那已經是抗戰末期的國造步槍了。

2-2  珠峰門戶Lukla村,2840m,氣壓73.9%,水沸點91.7°C,氣溫10°C
  Lukla這小山村是Sagamatha國家公園的門戶,攀登珠峰若非從西藏便全部經由此處,繞過跑道盡頭,看小飛機下坡衝出沒多遠便拉機頭起飛,想起從前看過這角度的照片,當時仍是泥土跑道……。進入村莊,唯一的街道鋪了石板,我噠噠的馬蹄……,不,我鏗鏗的登山鞋是美麗的抉擇。兩側頗多商店賣裝備、衣服、雜貨等,也有小酒館,洋人愛此調,有一家山寨版的STARBUCKS,招牌很像易誤認。男孩成群在石板街上踢球追逐,女孩結伴跳橡皮筋,我心中默唸「小皮球香蕉油滿地開花二十一……」。遠處有一座細細的鐵塔,紅白相間,看來是基地台。村子北側入口有白色門柱,中央上方有一黑色雕像,看得出是藏服女士,文字說明她是Pasang Lhamu,1993年4月登頂珠峰,雪巴女性第一人,卻不幸死於下山途中(註2-2)。
  經過Sange的家,將代提的麵條、砂糖、玻璃等放下,略事休息,Sange的太太端出奶茶,育有一子一女,阿娟見到有小朋友,連忙掏出棒棒糖。坐了一會兒,繼續上路,沿溪谷往北方的上游走,喜馬拉雅山脈東西橫亙,自南方進入,自是北高南低,一江春水向南流。兩岸的山與植被看來與谷關附近的中級山差不多,空氣清新,遠處山頭積雪。再經過一些小村子,只有幾戶人家,中午走到Nurning村(2492m),有家較大的Lodge,餐廳在山徑另一側,大片玻璃窗面向山谷卻空無一人,陽光朗朗烏鴉呱絮,空氣冷冽閒坐休息,點過飯菜再等很久終於上桌,白飯配咖哩馬鈴薯加青菜,另有豆子湯。Porter在廚房吃,手代刀叉。餐後續行,過第一座吊橋,跨越支流,吊橋橋面與構架均以鍍鋅型鋼製成,材料劃一外型整齊。
原先計畫今晚住Phakding村(2610m),顧慮明天行程較長,阿娟主張再往前推近一些,麗雲與高爺當然聽從安排。再過鍍鋅鋼構橋,桁架構件簡單容易施工,橋上掛滿經幡。現在是乾季,溪水流量不大。遇到一位台灣來的女孩,原本三人要上Gokyo Lake,受高山症影響先撤一人,有Porter陪伴,寒喧數語,看來狀況尚佳。另二人續往Gokyo,下山途中應會相遇。
  雪巴族是藏族的一支,約五百年前翻越喜馬拉雅山到南麓,生活方式、宗教、語言、風俗均與藏族近似,與尼泊爾的印度教不同。路旁有不少瑪尼石(註2-3),上面刻著「唵、嘛、呢、叭、咪、吽」(註2-4)的藏文浮雕,重複許多橫排,類似二方連續,藏語唸作「Om Ma Ni Pe Me Hung」,藏人相信不斷頌唸著這六字大明咒可以有很大的力量,順時針繞著瑪尼石轉一圈也可以祈福。六字真言除了刻在石上,亦多刻在轉經輪上,咱們也入境隨俗跟著撥動轉經輪。

2-3  水力發電廠
  再過一座吊橋,來到Toktok村(2760m)前,溪邊僅有一棟Lodge,全木構建築,二樓走廊上每走一步都有嘰嘰吱吱聲相隨,夾板隔間,隔音效果和帳蓬近似,沒有塗漆或任何裝飾,一派質樸本色。木窗有小窗台,令我想起小時候住的日式房子。兩面有窗的房間,明亮如亭,谷底樹林溪流盡入眼簾,不禁被這樣的自然單純所吸引,看著窗外出神,Porter將大背包送到房間,才將我拉回現實。三人點一大壺熱奶茶,在冷冽的下午,讓全身溫暖。
  我提議到山谷對岸散步,剛才發現對面樹林中一小間約五坪大的木屋,竟有水力發電廠的所有必要特徵(註2-5)。過橋探看,才走近便聽見機械運轉聲,在昆布區(Khumbu)這是十分稀罕的,門口果然有Micro Hydro Plant的標示牌,由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簡稱WWF)等數個基金會捐贈,裝置容量僅70Kw。回來民宿才知主人兼任此微型水力電廠管理員,操作維護保養兼收帳,附近數個山村的民宿與餐廳全用他的電,僅供點(小小且不太亮的)燈與手機充電,除此之外沒有其他電器,廚房與房間裏也沒插座。門口擴建廚房,木匠削鑿鋸刨兼施,全用楯接與手工,工作到六點方才停歇。
  主人升起火爐,圓柱形鐵爐,煙囪管自側面拉出,上面放個大水壺,阿娟提醒我們帶的不銹鋼杯就擱在旁邊,木匠的剩料如刨花、碎木片等全送進火爐,丁點不浪費,火旺不久水就沸騰了,先裝熱水瓶,再裝湯婆子(註2-6)。晚餐有飯有麵,吃飽了就圍坐火爐邊,只有此處溫暖。谷底天空小,觀星夜課暫休一次。廁所洗手台上有一根細如吸管的小水管,涓涓細流冰冷無比,勉強洗過手臉,喜馬拉雅山的第一天以冰濕巾作結束。

註2-1:音毛,簡體漢字為「牦 ,英文名依藏語yak。偶蹄目,牛科,牛亞科、犛牛屬。典型的高寒動物,性極耐寒,青藏高原特有牛種,主要分佈在喜馬拉雅山脈和青藏高原與周邊地帶,海拔3000m~5000m的高寒地區,爬高極限是6400m。犛牛全身一般呈黑褐色,身體兩側和胸、腹、尾,毛長而密,四肢短而粗健,能耐-30~-40℃的嚴寒,是世界上生活在海拔最高處的哺乳動物。犛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馴化的牲畜之一,「說文」中記載曰「西南夷長毛牛也」,「山海經‧北山經」中則描述曰「潘侯之山……有獸焉,其狀如牛,而四節生毛,名曰旄牛。」犛牛性情溫和馴順耐力極強,藏族的衣食住行都離不開犛牛,稱作高原之舟。

註2-2:攀登珠峰的事故大多發生在下山途中,死亡率1990年前是37%,1990年後是4.4%。民國83年5月,來自苗栗頭份的第一支台灣珠峰登山隊,廿八歲隊員拾方方登頂珠峰後也不幸在回程中失蹤。
參閱 http://en.wikipedia.org/wiki/Eight-thousander
     http://blog.chinatimes.com/aves/archive/2009/06/09/410700.html

註2-3:在西藏原始的苯教中,人們認為萬物皆有靈性。在佛教傳入西藏後,人們把那些本來就被認為賦有靈氣的白石再刻上佛經或佛像,使這些白石更賦靈氣,成為瑪尼石,以求保佑和庇護自己。瑪尼石大小不一、形狀不同,大的如山,小的則可以放入掌心,或圓或方呈天然狀態。除了顏色多為白色外,質地不拘。刻在瑪尼石上的內容以六字真言居多,還有其他一些吉祥語、佛像等,也有動物或妖魔鬼怪,內容豐富。
  瑪尼堆則多為白色石頭的堆積。常常呈方形或圓形置於山頂、山口、路口、渡口、湖邊或寺廟、墓地,用於祈福,成為當地人們的保護神。藏民圍繞瑪尼堆轉一圈,再添上一塊石頭。即使沒有石頭,也會添上動物頭顱或角或羊毛,甚至自己頭髮之類。經過長期來往的人們不斷添加,瑪尼堆的規模會越來越大。

註2-4:全句意為「向持有珍寶蓮花的聖者敬禮祈請,摧破煩惱。」又稱為觀世音的心咒,佛經曰「此六字大明陀羅尼(即六字真言),是觀自在菩薩摩訶薩微妙本心,若有知是微妙本心,即知解脫。」

註2-5:水力發電廠上有壓力鋼管供水,鋼管必有混凝土墩座,下有尾水排出,旁有開關場與輸電線路等。我大四時曾修習「水力發電」課程,老師是張玉田教授,當時是山協指導老師。

註2-6:昔時以厚橡膠袋裝熱水,抱於懷中或置棉被裏,稱熱水袋,台灣某些地方還買得到。此行在Lukla村也看到有人在用,造型均相同,顏色均為暗紅色,推測大陸尚有製造。古時有用陶磁製,稱湯婆子。此行攜帶從前裝煤油之Optimus鋁瓶(洗淨換墊圈),供女仕夜間暖足,超級暖包也。

──待續──<尼泊爾之行>
林麗雲相簿
阿娟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