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而無憾──珠峰基地營支線(Gokyo Lake & Gokyo Ri)健行記(二)
第三章 越來越高
3-1 古道
元/29,Day4 Toktok村,2760m,氣壓71.3%,水沸點90.8°C,氣溫 5°C
聆聽水聲一夜好眠,早睡晚起睏飽飽,07:00起床,迅速收拾睡袋打理背包,07:30下樓吃早餐,已知烹調緩慢,昨晚先預訂早餐與開飯時間,果然少些等待,此法甚妙爾後照辦。今早吃湯麵,熱呼呼很暖和,在寒冷地方才能體會溫暖是活命的必要條件。
用餐時門口的木匠已經開工,乒乒乓乓很熱鬧。詢問Porter也吃過早餐後,麗雲結帳,住宿每間房一晚一百盧比,合台幣四十元。08:10背起背包出發,過小橋翻過一條支稜,沿Duda Koshi河西岸往北,景觀類似台灣的古道,看得出先民鑿岩開路的痕跡。一路上細細觀察,山坡的穩定(是否會坍方)、可耕地多寡與接近水源才是選擇村落位置的最重要條件,村落、旱田與山徑是雪巴族遷居此山谷數百年所累積最重要的有形資產。馬鈴薯二十世紀末才引入昆布區,登山者、觀光客、機場、民宿與吊橋則是最近數十年的事。從前沒吊橋時用竹橋或浮橋,洪水時容易沖毀。旅遊或登山服務已成此區最大產業,一半以上的經濟支柱。
山徑左邊有間舊木屋,門旁懸掛歪斜的招牌「Tailor」,好奇的探頭進去瞧瞧,一位雪巴老者,面孔黧黑,戴著厚厚眼鏡,坐在縫紉機旁認真踩踏工作,活脫脫像是電影「屋上的提琴手」中的主人翁大女婿之70歲版!再過吊橋,回到東岸,山徑在溪水邊,溪水呈近於天空的淺藍色,記得從前拜訪洛磯山脈,哥倫比亞冰原的Athabasca冰河,純淨的冰河是淺藍色的,美麗的Louis湖那一抹神秘的藍,讓人難以忘懷,我開始憧憬即將相逢的Ngazumpa冰河,是否也如此令人動心呢?
3-2 國家公園入口 Monjo村,2835m
山徑再升高,山谷變窄,到Monjo了,兩山對峙如峽,也是Sagarmatha國家公園入口,查驗入山證,再繳1000盧比入山證費用。屋裏有一點點生態與地質的展示資料,但質量皆不足,一旁請遊客捐助學童的廣告倒是引人注目。
Sange勤快,代辦手續,我們在旁休息曬太陽,吃點牛肉乾、花生米等,當然也會和Porter分享,他們似乎對零食很有興趣,研究包裝袋,我們會說明這是豬肉、牛肉製品或素食,回答是通通都吃並無忌諱。
3-3 陽光午餐 Jorsale村,2740m
再過吊橋,到了Jorsale村,午餐時間,Teahouse屋內陰涼,庭院陽光燦爛,座椅是很熟悉的白色塑膠涼椅,可以密集堆疊的那種。三人戴著遮陽帽與墨鏡點了飯菜,然後一會兒就見到老闆娘匆匆取鍋量米,「開始洗米煮飯了」。也許淡季客源並不穩定,不能(或不習慣)預製。鄰桌洋人帶罐花生醬,以湯匙取用,再來份三明治配礦泉水,簡單一餐。我今日有經驗了,涼鞋放在大背包最上頭,中午換穿方便,腳趾頭輕鬆不少,陽光下的午餐果然溫暖愉快。Teahouse裏掛有達賴喇嘛與其他活佛法王的照片,柱子上緣紮著白色哈達,雪巴(Sherpa)篤信藏傳佛教,「Sher」在藏語中意為東,「pa」意為人,族名即表示「來自東方的人」,相傳先祖來自川藏間的甘孜地區。
從Lukla到Namche Bazar共有七座長橋,除一座桁架鋼構橋之外,其餘均為吊橋,下午再經兩座。路過右側一小支流,見木屋建在溪流分支之上,溪水自屋下流出,難道此處也有Waterfall house的雅興?進屋探查,果然是水力磨坊,水流帶動水平石磨,下盤固定上盤轉動,上有木板製方錐料斗盛乾燥玉米粒,其振動進料、傳動裝置與離合器均極簡單有效,一位婦女在旁看顧加料,玉米粉乃連續流出,簡單實用之綠能典範!最後的吊橋邊遇到一對美國夫妻,一歲兒子由Porter背著,遊興不減。
3-4 初見珠峰
過最後一座吊橋,一路上上下下,現在已升回2830m,今日尚有一大段上坡,四周已全是針葉林。上至稜線,右側有一塊空地,有女孩在此擺攤賣橘子,比加德滿都稍貴,一切物資都靠人力與犛牛搬運,資料上說「越往上越貴」(註3-1),真是一點不錯。買些橘子解渴,Sange說樹林與山的間隙中可看到珠峰,起身遠眺東北方,有薄雲遮掩,隱約見到有山,但輪廓不明,嗟嘆今日無緣,改日再會。
一路上坡,山徑被雨水沖蝕成深溝,土壤流失毀壞嚴重,完全沒有保養維護,昆布地區對外的主要通路尚且如此,可見基礎設施如何不足。每年6~9月季風吹起,就是雨季,每天下雨,可想而知一片泥濘,觀光全部暫停。許多年輕人成群下山,未帶行囊,看似剛到Namche Bazar村看過電影或逛過市場一般,許多人邊走邊講手機,也有人播放音樂,我聽到一首孟漢娜(Hannah Montana)的曲子,手機魅力無遠弗屆,流行的感染力量很大。(註3-2)
3-5 犛牛與挑伕
今日一路上仍有許多犛牛,看牠們喘息噴氣,前蹄謹慎的踏在崎嶇的山徑上,大眼專注前望,真有點不忍。犛牛駝著米、麵粉、麵條、馬鈴薯等各種食材,體積小密度大、包裝成袋容易捆紮駝負的貨物交給犛牛,駝重上限是60Kg,左右各一袋。遇到犛牛隊伍,可得趕緊靠邊讓路,記得靠山壁站,免得被犛牛的大肚子給擠到山谷裏去。犛牛一隊多則十頭少則二三頭,趕牛人常在隊伍中央首尾兼顧,領頭的多為壯碩的識途公牛,面臨叉路時會研判哪條好走何處下蹄。各種日用品與商品則多由人背負。挑伕多用竹籃,上寬下窄,頭帶與肩帶並用,手持T型木杖,休息時支撐在竹籃下端,負重常在50~100Kg。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背建築材料的挑伕,一疊3尺寬6尺長的夾板,綑起來厚約15 公分,背在身上來往送貨,休息時便讓夾板立著。背建材的一律是男孩,不過國中高中年紀,推測夾板雖大卻相對較輕,每疊夾板下都有一張年輕臉龐、瘦削身材與簡單衣鞋。Sange說從Lukla背負貨物走兩天到Namche Bazar村,每公斤可得20盧比,人與犛牛同價。
3-6 Namche Bazar村,3440m
走一下午的上坡,這段山徑毀壞最嚴重,針葉林保存尚佳。森林上方出現一座較大的村落,便是Namche Bazar村,Bazar是市場之意,Jangbu代辦檢查手續後入村。山谷呈畚箕狀,與奮起湖相似,面向南方日照充足,房屋較密集,高度也達三至五層,白牆彩頂,藍紅綠都有,五彩繽紛。有銀行、基地台、網路、咖啡店、博物館、週六市場,男人在路邊玩一種融合撞球和桌上足球的遊戲,上方的Shyangboche村(3720m)有座小機場,但平日沒有航班飛行,再遠一點的Khumjung村(3780m)有衛生所和希拉瑞爵士(Sir Edmund Percival Hillary,首登Mt.Evrest者)所捐建的學校。但我們沒空去拜訪,進了Lodge 安排房間,行李安頓好,只能在附近散散步,外頭好冷,趕緊回來烤火。有一隊瑞典人和法國人,要上Island Peak(6189m)冰攀,整理著登山繩,復習各種繩結、綑纏法,不多時又在地板上編製一個擔架,一人躺下四人攜行,很有本事;另有一對日本人。
點餐吃飯烤火,今晚點一客犛牛排,來了深茶色碎肉餅,奇鹹無比,想係醬油與鹽漬以防腐,以後便不再點肉類,麗雲與阿娟點春捲、momo和湯。今晚客人較多,火爐旁圍一大圈,各聊各的。小朋友出現,阿娟掏出棒棒糖,立刻獲得熱情回應。若要對外聯絡這兒是最後機會,Namche村以上就沒有手機信號了。我們仍用不銹鋼杯燒水,三個鋼杯圍繞在大茶壺旁,有點像「三隻小豬」。照例裝熱水瓶、湯婆子,再拿一杯回房洗臉,麗雲照顧各式熱水容器景然有序,燒水也成了每日晚課。昨晚屋裏用的是省電燈泡,外觀像彈簧,今晚則換成LED,幾十顆加起來沒有一個頭燈亮。今晚有雲,又看不成星星。睡前上廁所,門口水桶裏的水已開始結冰。
3-7 時間凍結
元/30,Day5 Namche Bazar村,3440m,氣壓65.4%,水沸點88.4°C,氣溫-5°C
清晨醒來,看時間還早,窩在睡袋中十分舒服,忽然伙伴敲門喊起床,提早了嗎?沒有,時間凍結了嗎?不會,那就是手錶凍住了。低溫使水銀電池放電效率下降,廁所門口水桶裏的水已凍成一個大冰塊,窗台上的鋼杯也凍住了,搖兩三回才將鋼杯取下。收拾大背包,雙手工作凍得發痛。背包整理好留在房中,Porter會來取並背到下一站民宿的房間裏,每念及此,就覺得痛快又墮落,Jangbu每日還是用那兩根扁帶將麗雲與阿娟的背包紮在一起。拿一個廣達香肉醬罐頭下樓,在廚房用熱水加熱,開罐抹在蛋餅上,滋味豐富又補充了蛋白質。回程才用到的裝備收成一包,寄存旅店。瑞典、法國和日本人皆已出發,08:20我們也辭別主人,屋外氣溫低,庭院地上躺著廁所的大冰塊,對面山頭有白花花的冰瀑,掛在岩壁上閃閃發亮。
穿梭在房屋間窄巷通道,十分鐘到博物館前廣場調整服裝,太陽高照,外套中層拆卸收起,戴了工作手套仍覺凍寒,換用厚手套才覺舒適。經過農家,一路未見豬牛貓狗,雞羊亦少見,馬騾偶現,惟犛牛隨處相遇,犛牛是本地當家畜種。田野中出現野生孔雀,大小似火雞,寶藍羽毛非常美麗,見人並不躲避,優哉覓食自在安詳。天空仍是烏鴉掌控,呱絮不停。樹木稀疏,陽光強烈,防曬裝備與乳液盡出。
3-8 初見Ama Dablam(6858m)
高度漸升,山徑已在山谷腰部,南望谷口,正是我們進來的方向。東方北方出現許多險峻的雪峰,地圖上看來均是六千公尺級的大山──Thamserku峰(6608m)和Kargtega峰(6685m),這裏的大山大水氣勢非凡。在一條支稜的突出位置,有座佛塔與記念牌,說明首登Mt.Evrest50週年(2003年),由希拉瑞爵士的兒子與丹增諾蓋(Tenzing Norgay,與希拉瑞一同登頂的雪巴)的兒子一起攀登Mt.Evrest,並敘述雪巴族對攀登珠峰的貢獻。當時國家地理頻道與雜誌曾大幅報導,令人印象深刻。麗雲與我的背包有成大山協路標,拍照留念。
空氣乾燥,地面有厚厚的細土灰塵,犛牛排遺隨處可見,這yak?dung新鮮柔軟日久乾硬,踩碎後和入塵土,一併飛揚進入鼻腔,所以煤礦蘊涵豐富取之不盡,其色如墨其硬如石。
東北方出現一座美麗的雪峰,雪巴稱為Ama Dablam峰(6858m),很受注意與喜愛的名峰,Ama是媽媽,Dablam是家庭,山形似母親帶二子,如馬特洪恩峰陡峭,我倒覺得很像阿里山眠月石猴的雪巴版,面向北方稍帶崢嶸,越往北走越像。羅茲夏峰(Lhotse Shar8382m)出現一點,羅茲夏峰是羅茲峰的副峰,距珠峰只有3.7Km,我們真是一步一步接近了,令人興奮。此地已比溪底高600m,海拔3560m,已是奇萊主峰的高度了,昨晚詳查地圖,今天中午前得爬升到名為夢(Mong,3975m)的小村,再降300m到Phortse Tenga村。
3-9 遙遠的夢 山高水長
轉個大彎,山坡甚陡如蘇花,有段路長約2Km特別平坦,寬約3m,新建邊坡駁坎尚屬細緻,使用鑽孔、開炸、鑿石、砌石、填土、夯壓等工法,完全不用混凝土和鋼筋。此法可行,蓋因地質堅硬、道路承載重量小且無震動,最多為犛牛隊而已。無邊溝涵管等排水設施,因回填皆碎石道渣透水性佳。邁步此行唯一一段康莊大道,正待出聲讚揚終於看見建設,便見到一名老者守著捐獻箱,紙牌說明某某基金會修路,「留下買路財」便是,阿娟指示給錢,麗雲忙掏盧比,我在功德簿上簽下三人姓名。翻翻前幾頁,大多是歐美訪客,日文簽名已不多,寫漢字的更少。高度稍降,樹林漸密,犛牛的鈴噹聲中,來到此行的重要叉路口,大道前(東)行經Tenboche村(3860m)往EBC,左前(北)小徑往Gokyo村,左後小徑往Khumjung村。咱們這回不去EBC,依計畫走支線,來年再訪主線。阿娟去年冬天一人走EBC主線,超級厲害!
今日行程全繞著Khumbi Yul Lha峰(5761m)走,反時針自南往東,夢(Mong)在一條小山脊上,老遠就看得到,卻得爬升三百多公尺,地圖上一條向北的單純上坡路徑,實際上卻有許多內凹的小山谷,三人大嘆「看得到卻走不到」。原本想到夢喝杯奶茶再往下走,但疲乏的難以為繼,夢醒時分,路邊坐下休息,吃腰果豬肉乾葡萄乾。山谷對面的Tenboche村在支稜上,佛寺建於最高處,紅色屋頂相當明顯,是附近的信仰中心。這片山坡杉木受風剪影響,身形矮小扭曲,稀疏錯落,類似台灣高山的香青,隨著海拔升高,灌木也稀少了。體力恢復續行,到南湖了到秀姑巒了到雪山了到玉山了──終於拼到夢,坐下喘息照相,牌子上寫著3975m,比玉山高一點,但前頭路還長呢!Cholatse峰(6335m)、Taboche峰(6367m)在東北方聳立,距離僅8Km,未來幾日將如影隨形,阿嬤(Ama Dablam峰)東方的Ombigaichan峰(6340m)也露臉了,珠峰方向有雲無法辨識,這裏真是大山大水山高水長。環視四周險峻的雪峰林立,感慨天外有天。
夢只有農舍數間,一棟 Teahouse,此地曾是某位活佛誕生地,請Sange說明,但越聽越迷糊。Phortse村在對面山腰,明顯的河階台地,土地皆已開墾為旱田,石牆間隔,居高臨下一清二楚。雖然中午陽光強烈,但這兒風大寒冷,小坐一會兒續行,支稜北側森林茂盛杉木高大,有點下到翠池的感覺。途中又遇到一對台灣的健行者回走,就是在Phakding村遇到先撤女孩同一隊的,已完成預定行程,詢問路況天氣風景俱佳。
3-10 高度適應
下到Phortse Tenga村(3680m)已是下午一點,休息後吃飯,麗雲仍點喜愛的momo,經過數日練習,麗雲的英語越來越溜,不但和Porter直接溝通,與Teahouse主人談笑風生,還抱了人家的嬰兒;阿娟也逗弄奶娃兒愛不釋手,小孩太小,棒棒糖使不上。旁邊有一農家,二位雪巴女子正用溪水洗衣,雙手凍紅,「Namaste!」。我四下閒逛,發現房間窗外小屋原來是牛棚,也好,犛牛伴眠難得經驗,但這住石牆草頂的四蹄鄰居整日辛苦工作,下班後放牛吃草,夜晚席地而眠,竟連一張粗布門簾都沒有,我不禁為鄰叫屈。
一切安置妥當,走小橋過溪到對面山坡作高度適應,天空轉陰氣溫再降,飄下雪花,稀疏閒散的落在衣帽背包上又彈開。一群群犛牛在山坡閒適吃草,不時好奇與我們對望,Jangbu解釋塊頭高大頭角崢嶸的是公犛牛,犛牛不喜與人親近且脾氣不定,只能駝貨不能騎乘。也許這裏較高,犛牛身上的毛明顯較長且厚。小時候地理課本稱犛牛是「高原之舟」,覺得好遙遠,現在真的近距離接觸,又對這長毛舟心生憐惜。犛牛在昆布區,好比貨(櫃)車在台灣,沒有牠(它)們,不但經濟停滯,整個社會也不能動彈了。
Phortse村(3810m)有較大的可耕地,一旁有瑪尼堆,許多石刻經版集中在此,詢問Sange可否抱著經版照相留念,回答可以,並替我們拍攝,拍完我連忙提醒小心輕放,萬一摔破可不好處理。一般健行到 EBC會安排兩天高度適應日,到支線Gokyo至少也有一天。阿娟日前和Sange討論將原計畫在Namche Bazar村的高度適應日取消,與今日行程合併,可節省一天時間,Sange看我們的速度與體力覺得可以如此做,但強調並非每一隊皆能適用。要攀登到五千多公尺,高度適應是正規作法。
3-11 Alex Lowe基金會
下山時巧遇一大隊雪巴結束今日訓練,扛著許多冰攀與野炊裝備正返回Phortse村,人人英語流利,說明他們是經過甄選參加冰攀訓練,結業後可參與外國人在尼泊爾的冰攀、登山或救援活動,本期學員75人,今天到課69人,兩位教練是美籍專家,主辦單位是Alex Lowe基金會(註3-3)。繼續下山就遇到兩位美國教練了,高大瘦長,一身高檔裝備,閒聊一會兒,這領域我未接觸,只知+3是專家,無法多談。
3-12 星空饗宴
Phortse Tenga村的Lodge裏,一個日本女孩和她的Porter有說有笑,看來相當熱情開朗,她剛辭了工作,來尼泊爾渡假一個月,行程輕鬆。傍晚一樣生起火爐,家家戶戶的庭院都有木柴堆,劈好的短木柴整齊堆放如牆,牆頂覆草防雪,這就是村民賴以過冬的燃料庫。晚上外頭星光燦爛,誠摯邀約後,阿娟和麗雲暫離火爐穿上羽絨衣到庭院,聽第一場星空饗宴,從北極星開始,仙后、英仙、御夫、仙女與M31、金牛、獵戶與M42星雲、大犬、小犬等等,大氣清澈透明全無光害,群星碩大明亮,伙伴們讚嘆連連。第二場英語版由日本女孩和三位Porter參加,日本女孩對西臘神話與字母知之甚詳,談到基本天文概念也知道,特別介紹了昴宿星團M45就是SUBARU汽車的LOGO,雪巴則全無反應,但對雷射筆射出長長的綠色光束十分驚嘆。屋裏烤火燒水如儀,三晚下來麗雲對製程已似行雲流水掌控自如。室內照明只能勉強看見傢俱在哪兒,頭燈不能離身。早早上床,還要奮鬥好幾天呢,廁所門口水桶裏的水已結冰一半。
註3-1:越往上食宿及服務越差,越往上資源越少價錢越貴,越往上越冷越辛苦,越往上空氣越稀薄越危險,越往上風景越好感覺真值得。
註3-2:我們所經歷的電氣化進程大約是:電燈、收音機、電風扇、電鍋、電視、洗衣機、電話、吹風機、音響、冷氣機、電腦、微波爐、烤箱、手機……。在運輸不便電力不足的昆布地區,電氣化進程是LED燈、手機,中間沒有其他,起步晚,直接跳過來,可見通信之重要。
註3-3:Alex Lowe(1958~1999)是美國傳奇攀岩及登山家,外號白騎士,曾攀登許多世界著名山峰,優雅快速勇氣為世人所稱道,不幸於組隊攀登西藏西夏邦馬峰(Shishapangma 8013m)時遇雪崩失蹤。Alex Lowe基金會推廣攀岩及登山,在尼泊爾Khumbu區Phortse村設立Khumbu Climbing Center。
網址為http://www.alexlowe.org/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