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聽演講筆記――鄭安睎 臺灣山區歷史人文探勘的認識與規劃

 

高爺 103,03,31

鄭安睎教授修訂 103,04,07

前兩週晚上去政大聽演講,這是政大登山隊本學期主辦的一系列演講(註一),講題是「臺灣山區歷史人文探勘的認識與規劃」,講者是鄭安睎教授(註二),筆記整理如下,分享大家。

 

臺灣原住民族在中低海拔山區生活、狩獵與務農,高海拔山區寒冷風大、缺少植物動物資源,一般原住民不會上去活動,所以只攀登百岳幾乎看不到文史,原住民舊社(部落)大都在海拔2,000公尺以下,因此中低海拔山區才有豐富文史。

從有外人到臺灣山區探勘,始自1850年代,至今約150年。清代甚少探勘山區,主要政策是設有番界、採漢番隔離政策、也設漢番交易所,以期相安無事,發生「牡丹社事件」之後,晚清始有「開山撫番」政策,也廢除了「番界」政策,以消弭外人覬覦。

欽差大臣沈葆楨亟思改善臺灣前山後山地形阻隔、交通困難的問題,認為開山與撫番須同時進行,急於打通前後山的通道,分北、中、南路同時進行。羅大春修北路即蘇花,吳光亮修中路即八通關古道,南路屏東射寮(今車城鄉射寮村)至台東卑南,與崑崙坳古道(鳳山縣治-來義社-崑崙坳即古樓社-依丁山南鞍-金崙-台東)。後來則增修,浸水營古道(三條崙-卑南道)、關門古道(集集-水尾道)、壽卡越嶺道(楓港-卑南道,今南迴公路)、牡丹灣古道(瑯嶠-卑南道,阿塱壹古道即是其中一段,瑯嶠即恆春)。按時間前後共8條,清代所遺留開山撫番相關的史料,相對較少。

 

探險是近代西方的產物,拉丁文explorare,古法文explorer,其耗費人力、資金與各種資源都很多,必有國家力量在支持,也必有其長遠目標。大型探險隊通常由探險家、學者、挑伕等組成,並有軍警隨行保護。

187110月一艘琉球船隻遇颱風,漂流至臺灣東南部八瑤灣(即今之九棚灣),船上69名乘客溺死3人,有66人登陸後遇上高士佛社原住民,54人慘遭出草殺害,其餘12人逃過一劫。日本做足外交準備,以陸軍中將西鄉從道為「蕃地事務局都督」(註三),準備對臺灣出兵,並事先派遣樺山資紀(後來擔任首任臺灣總督)、水野遵(後來擔任首任臺灣總督府民政長官)來台調查。樺山資紀曾在18738月下旬及18743月上旬來臺灣進行調查。水野遵通漢文,也曾於1873年先來臺做蕃界偵察,18745月日軍登陸之後擔任日漢文通譯,之後著《征蕃私記》鼓吹征臺。

 

1895年日本人來臺,西部快速平定,因原住民剽悍、且有馘首習俗,日本人初期無法治理山區,乃進行一系列探險與調查,自1896年至1914年,經比較與確認探險內容、區域的探險,可選出18次,皆有書面報告,都帶有「學術」與「殖民地調查」的內涵。

1.第一次生蕃地探險,《臺灣島生蕃地西蕃之探險》和《生蕃地探險譚》兩份演講記錄,1896年,長野義虎,首登玉山。

2.烏來泰雅族探險,《蕃地探險報告書》,橫山壯次郎,1897年。

3.郡大溪探險,調查蕃社狀況,帖佐顯,1898年。

4.集集-水尾道路探險,1902年,森丑之助有參加。

5.南澳蕃地探險,《南澳蕃地道路探險報告書》,鯉登行文,1903年。

6.八通關探險,1909年。

7.內本鹿探險,1909年。

8.陶賽蕃探險,1910年。

9.新高山勘查,1910年,地形調查。

10.東西聯絡道路調查,1910年。

11.阿卑線探險,1910年。

12.阿卑線交通路線調查,1910年。

13.施武郡內本鹿方面探險,1911年。

14.勘查臺東阿猴間聯絡道路(知本越嶺),1911年。

15.奇萊主山探險,1911年。

16.合歡山探險,測量調查,1913年。全隊268人,三月突降大雪,一夜凍死89人,存活57人,其餘失蹤,臺灣史上規模最大山難。

17.太魯閣方面探險,1913年。

18.比亞毫社探險,1914年。 

 

十八次探險與調查次第完畢(註四),日本人對臺灣山區地形、路線、習俗、人口、壯丁、武力、森林、植物等等資訊已足夠瞭解,總督府乃於1910年提出第二次五年理蕃計畫,獲得日本國會通過預算,總計在臺灣全島共12個地域展開作戰,逐區討伐原住民部落。當時日本人認為太魯閣蕃最凶悍,因此擺在最後,也是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就是1915年太魯閣討伐戰役,連高齡70歲的佐久間左馬太總督都親自上陣視察。第151617次探險與調查皆為此戰役而作準備。

日本人善於利用原住民部落或族群之間的衝突矛盾,拉攏周邊族群一起攻擊目標族群,也就是「聯合次要敵人,打擊主要敵人。」利用味方蕃(註五)的情形在電影《賽德克·巴萊》中看得到,霧社事件隔年4月發生的第二次霧社事件亦是如此。

 

隨著探險與調查結束,五年理蕃計畫也隨之完成,全島山區大致平定,政令已能暢行,1915年之後不再需要探險,日本官方文書也不用「探險」一詞。由於尚有未歸順蕃,而導致八通關警備道等路加速進行。1920年代後,在臺日本官方再也沒有「探險」了,探險只在東南亞、海外高山或極地等地區進行。晚清與日本時代,偶有歐美人士探索臺灣山區,都有政府派員保護。

只有一次例外——1930年代的玉穗社探險(即塔馬荷社,在南二段雲峰西方的玉穗山南側山腰),成為最後的反抗力量,——塔馬荷社無法繼續抵抗,最終於1933年「歸順」。

 

1907年開始的第一次五年理蕃計畫,在殖民政府強勢作為之下,投下巨額經費,將軍隊、警察、隘勇、腳伕,編成大部隊,以誘降、彈壓雙管齊下,進行「隘勇線前進」,逐步將隘勇線向山地深處推進,至1914年已達436公里,幾乎圍繞整座中央山脈,試圖將山岳地區掌控於內,並逐步擴大安全範圍(亦即縮小原住民生活空間),當然引起很大的反抗。 

  依照隘勇線所在位置、隘勇線工事、隘勇線位置與原住民傳統領域之關係、官方理蕃政策的多重影響下。隘勇線的推進可分為六期:

.官、民隘並存與隘勇線退縮時期(18951901)

.小規模整理、恢復清末隘線與納入警察管理時期(19021903)

.大規模隘勇線推進與包圍原住民聚落時期(19041909),可分為「大規模隘勇線推進」(19041906)與「大規模包圍原住民聚落」(19071909)兩階段。

.軍警聯合討伐與隘勇線深入蕃界時期(19101914)

.後隘勇線推進時期(19151917)

.理蕃道路取代隘勇線時期(19181926),進入第六期後,隘勇線也逐漸被理蕃道路所取代,消失在蕃界之中。

  若以推進次數來看:新北地區有9次、桃園地區有11次、新竹地區有29次、苗栗地區有8次、臺中地區有8次、南投地區有8次、宜蘭地區有16次、花蓮地區有9次、臺東地區有3次、高雄地區有3次。

  隘勇線不斷推進,其歷來施作長度是後來單條理蕃道路百倍以上,以砍樹與阻絕設施(刺絲網)為主,多為臨時設施,較為簡陋,容易腐朽湮滅,因此遺跡較少。例如:通電的三處隘勇線發電廠——新北新店龜山發電廠、新竹內灣發電廠與高雄六龜土壟灣發電廠,皆為水力發電,目的為提供隘勇線電網之用,後來轉為民用。至今以上十個地區仍有隘勇線遺跡,例如新竹李棟山的各條稜線,都曾有隘勇線。

 

理蕃道路(即警備道)則為永久設施,材料與施工堅固,道路本身與沿途保存下來的遺跡較多。理蕃工作結束,理蕃道路一一完成,臺灣總督府的政策便容易推行。臺灣有很多原住民部落是在日治時代的集團移住政策之下,被迫遷移至目前的位置。1934年總督府理蕃課擬定「蕃人移住十箇年計劃」,預計自該年起,以十年時間完成共計三萬人次的移住計畫,將深山區的聚落遷至淺山區。

根據臺灣總督府的統計,截至1941年,累計7,318戶高砂族被移住;而當年底全臺灣共有26,484戶高砂族。換言之,當時已有將近三成的高砂族家戶被迫遷移。

集體移住政策對布農族的影響最大,其次為泛泰雅族與排灣族。在193039年間被迫遷移的人口當中,布農族佔51%;泛泰雅族佔39%。同一時期,62%的布農族人口與25%的泛泰雅族人口在這十年間被迫遷移,例如宜蘭南澳南溪與和平北溪流域、花蓮立霧溪流域與拉庫拉庫溪(秀姑巒溪支流)流域,原住民部落幾乎全被清空,遷至平地。這種大規模的遷移,對部落既有的社會關係造成強烈衝擊。

 

戰後,臺灣山區增加的是林業繼續(含砍伐與造林)、道路與吊橋、輸配電、教育、開墾(含濫墾)、觀光與登山活動、偶有墜機意外事故等等。

  臺灣南北山區原住民使用建築材料不同,使用石板建屋的有布農、排灣、魯凱等,使用木竹建屋的有泰雅、賽夏、阿美、鄒、卑南、葛瑪蘭、撒奇萊雅等,木石混用的有賽德克、部分泰雅、達悟等。由於木竹易腐朽,石材比較耐久與保存,因此布農族的舊聚落比泰雅族的易於研究。排灣、魯凱的部落規模較大,平均約3090戶,布農、泰雅的部落規模較小,平均約20戶。

 

現在要再去探勘原住民舊部落,能找得到最重要,由於原住民傳統山徑早已湮滅,須先研究相關史料與地圖(註六),預先研判位置。野外探勘時,設身處地思考,何處地勢平坦、方便開墾、易守難攻、有水源、適宜聚居。設身處地思考,則成功機會較高,有了多次尋找原住民舊社經驗後,往後會加速判斷,正確尋找、速度加快。

尋找舊部落或古道時,在事先研判的地點,將人分3組,每組兩人,往左前、正前與右前方成放射狀搜索,往往能找到遺留的線索。因此探勘隊伍不要少於8人,以方便調度。

 

註一︰

政大登山隊社課十分精彩,以本(102學年下)學期為例,包括

2  高山、中級山之外的山岳世界:台灣的郊山與短程步道

時間:2014/03/10()19002100

講師:崔祖錫

3  臺灣山區歷史人文探勘的認識與規劃

時間:2014/03/18()19002100

講師:鄭安睎

4  ﹝古道專題﹞道可道,非常道

時間:2014/03/31()19002100

講師:伍元和

5  揭開山的身世─—台灣的山脈與山岳

時間:2014/04/24()19002100

講師:黃一偉

6  登山意外與急症緊急救護處理

時間:2014/04/28()19002100

講師:劉國印

7  水鹿攝影師的山居歲月

時間:2014/05/08()19002100

講師:林軍佐

8  人與自然——獵人學校與土地倫理

時間:2014/05/12()19002100

講師:鄭廷斌

9  安排中

10  安排中

政大聽演講要先報名,註明姓名、就讀學校或工作行業、所屬登山團體、想聽哪一場等,寄nccuclimb@gmail.com 政大登山隊收,到場要簽名。

請參閱 http://happynccuclimb.blogspot.tw/

 

註二︰

  鄭安睎教授現在是中興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學、碩、博士都在政治大學研修,是政大登山隊數一數二待最久的。

  鄭教授專長領域︰

日治臺灣山地探險史、GIS、山地調查方法、日治時期原住民史。

  論文︰

碩士論文〈日據時期布農族丹社群遷移史之研究(19301940)(2000)

博士論文〈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2011)

  專書︰

1.    《臺灣登山史(總論)》,鄭安睎、陳永龍,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3

2.    《臺灣登山史(裝備)》,鄭安睎,臺北:內政部營建署,2013

3.        《臺灣舊版地形圖選錄--東京大學總合研究博物館藏近代亞洲地圖資料典藏:臺灣篇》,郭俊麟、魏德文、黃清琦、鄭安睎,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2013

4.        《臺灣全志(2)土地志勝蹟篇》,張素玢、陳鴻圖、鄭安睎,南投:國史館臺灣文獻館,2010

5.        《烏來的山與人》,鄭安睎、許維真,臺北:玉山社,2009

6.        《布農舊社初探:2002年信義鄉布農族五大社群尋根活動專輯》,鄭安睎編,南投:信義鄉公所,2002

7.        《臺灣最後祕境──關門古道全探勘》,鄭安睎,臺中:晨星出版,2000

 

註三︰

清代稱「番」,區分平埔番和高山番,也稱熟番和生番。日治初期稱「蕃」,後來以平埔族取代之前的平埔蕃、熟蕃,用高砂族取代生蕃等稱謂。光復後稱「山胞」,區分山地山胞與平地山胞。我在校時,爬山的人常自稱是山胞。

民國73年原住民運動正式興起,鑑於過去「番」、「蕃」等歧視性的稱呼有礙於原住民族意識的覺醒、也不利於主流漢人社會掃除過去刻板印象,早期原運領袖以原住民自稱,以替代過去漢人及日本人在各個時期出於歧視或便宜行事所採用的名稱,逐漸為臺灣社會基於互相尊重的原則所接受。

民國83年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的原住民文化會議,原住民一詞第一次為官方所採用。

 

註四︰

日治時期的探險與調查,次數相當繁多,教授所列舉的十八次,均為較著名或成果豐碩的,小規模的探險與調查還有不少,請參考以下文獻或文章。

臺灣登山史架構、範疇與分期初探/鄭安睎

http://www.ienet.com.tw/tier/ezcatfiles/parents/img/img/150004552/P1107.pdf

既抗拒又協助──日治時期臺灣原住民與登山活動之糾葛/林玫

http://www1.iprtc.ndhu.edu.tw/991106-3.pdf

日治時期蕃地隘勇線的推進與變遷(1895-1920)/鄭安睎

http://nccur.lib.nccu.edu.tw/handle/140.119/59758

拉庫拉庫溪的人文歷史/ Provision

http://libai.math.ncu.edu.tw/~shann/mountain/lakulaku.html

玉穗山的故事──關於拉馬達仙仙與拉荷阿雷/鯤鯷工作室

http://blog.xuite.net/ccy1217/Formosa/6264212

台灣高山湖泊發現小史/吳永華

http://jhuangwei.e-land.gov.tw/88/20080818025607.pdf

日治初期臺灣的道路事業/蔡龍保

http://www.drnh.gov.tw/ImagesPost/847f31ab-6450-4f80-9af6-bb69340cd994/70ea5092-dfe9-46cf-8040-6b715e9a336c_ALLFILES.pdf

 

註五︰

日文味方即盟友之意,味方蕃即親日蕃,相對親近日本人的蕃人,請參閱

族人還是敵人——霧社地區抗日事件中的味方蕃/李季達

http://www.hccvs.hc.edu.tw/%E5%9C%8B%E8%B2%BF%E7%A7%91/data/102%E5%B0%88%E9%A1%8C%E5%BE%97%E7%8D%8E%E6%96%87%E7%AB%A0/%E6%97%8F%E4%BA%BA%E9%82%84%E6%98%AF%E6%95%B5%E4%BA%BA%E2%80%94%E9%9C%A7%E7%A4%BE%E5%9C%B0%E5%8D%80%E6%8A%97%E6%97%A5%E4%BA%8B%E4%BB%B6%E4%B8%AD%E7%9A%84%E5%91%B3%E6%96%B9%E8%95%83(%E5%84%AA%E7%AD%89.pdf

 

註六︰

例如臺灣蕃地地形圖,五萬分之一,19071916

蕃地的調查與地圖測量,是第五任總督佐久間左馬太(1906-1915)任內的重要施政,由蕃務本署測量技師野呂寧從1908年起開始負責,作業範圍幾乎涵蓋了臺灣全島的山麓地帶及部分高山地帶。

臺灣總督府為了全面征討蕃人與拓殖蕃地而測量繪製的蕃地地形圖,是瞭解並前進蕃地的基本工作。不僅當時日軍參謀本部派測量班赴各地測量地形,而且於1909年首次實施蕃地農業狀況、國土保安、礦物蘊藏調查,殖產局亦積極參與。可以說,蕃地地形圖的研製無論是從蕃務編制上做調整,或投入的人力、經費,都可見其「掃蕩生蕃」的決心與魄力。

總計佐久間在台九年餘,總共完成蕃地測量約15,593平方公里,並據此繪成蕃地地形圖共68張五萬分之一的地形圖,是日本人治臺五十年間先後實測六套地形圖中,為了有效進入蕃地,管理山區部落,並獲取山地豐富資源所繪製的第一套地形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