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的飛行
一步一腳印,汗滴林下土,拚到山頂去吹風眺望,雙腳雖未離開地面,天下都在腳底,迎風張臂,我心飛揚,誰說我不是在飛行?
高爺 102,10,01
朋友轉寄一部拍攝聖城耶路撒冷的影片,從空中俯瞰大地,歷史名城盡收眼底,景觀寬闊真是動人。IMAX-3D立體影像,彷彿身歷其境,真的坐在直升機上,變焦鏡頭放寬拉近,隨你欣賞。
而我們就有了鳥一般(也許有些人愛說是鷹吧!)的視野,目光再無阻礙,世界全在腳下,任我們360°看個痛快,一面欣賞,一面就覺得自己在飛行了。
民國92至93年間,聯合報曾辦過一個展覽《從空中看地球——空中攝影藝術特展
》,臺北臺中高雄都有,法國攝影師楊.亞祖貝童Yann Arthus-Bertrand(註三)說︰「空中攝影就是讀地理,看地球如何形成,你可以很清楚的看見冰河山谷,覺得像飛行在一張大地圖上。」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廣場展出時,我去看了兩次,讚歎萬分,那時臺灣的空中拍攝剛在發展中,十年間大放異彩。
我最早看到空拍照片是讀臺大地理
我從小就被「鳥瞰」這名詞吸引,像鳥一樣俯瞰大地,該有多過癮呢!我在小學四年級時因近視戴上眼鏡,心中一絲想進空軍官校的願望也破滅。我們終究不能飛翔,但是現在有人去飛,拍回精彩照片或影片,精挑細選仔細剪輯後,讓我們輕鬆的欣賞,這是何等痛快!
廿年前有段時間,我常赴高雄出差,松山機場早班飛機飛往高雄小港機場,我總是請櫃檯劃左側靠窗的位子,並祈禱高空好天氣。起飛之後就有好風景,一路欣賞雪山山脈、玉山山脈、中央山脈,主要山頭全部早點名一次,真有「閱兵」的感覺。因為逆光,支稜與細節比較朦朧,看到卑南主山,飛行高度也要下降了。地圖放在小桌上,地面出現哪些河流和城市,一樣清清楚楚。臉一直貼在小窗上,空服員好奇我在看甚麼,等我指給她看哪座是玉山,又很驚訝「怎麼認得出來?」
後來常去馬來西亞出差,華航從中正機場飛往吉隆坡,也是一早飛,這下都劃右側靠窗的位子,因為航線繞過北部丘陵,沿著東部近海(約距離海岸線5~
我從前不能具體敘述為何要登山,「因為山在那裏 Because the mountain was there.」(註四),太抽象了太哲學了。後來我明白,我喜歡登山前後與途中所經歷的一切,包括流汗、喘息、曝曬、寒風、濕冷與髒臭,有付出才有收獲。最棒的當然是登頂的展望啦!一切辛苦都值得了。
登頂的展望,其時也是某種程度的鳥瞰,一樣有360°的風景,只是不能在天空移動,但我們抵達了天空的某一點,用腳用體力攀上這一點。若想看另一處風景,那麼就去攀登另一座山峰吧!
我明白自己心中一直有飛翔的渴望,爬山原來是另一種飛行,拋下紅塵與煩瑣,飛行在1︰1的大地圖上。爬山也是讀地理,印證等高線地形圖上的起伏與壯闊,與更多地圖沒有顯示的東西。一步一腳印,汗滴林下土,拚到山頂去吹風眺望,雙腳雖未離開地面,天下都在腳底,迎風張臂,我心飛揚,誰說我不是在飛行?
註一︰
《北二高映象︰懷抱大地的深情》,交通部臺灣區國道新建工程局,民國86年出版
《臺灣飛覽》,大地地理雜誌,民國93年9月出版
《飛閱臺灣:我們的土地故事》,秋雨文化,民國93年出版
《從空中看臺灣:齊柏林空中攝影集》,貓頭鷹出版社,民國95年出版
紀錄片《飛閱臺灣國家公園》,內政部營建署,民國101年11月舉辦首映記者會。該影片獲得第46屆休士頓影展金牌獎。
註二︰
《變色的櫻花》,聯經,民國75年出版
《東北角海岸之旅》,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民國77年出版
《東部海岸山水巡禮》,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民國78年出版
《大臺北天地遊》,遠流文化,民國88年出版
《大臺北空中散步》,遠流文化,民國88年出版
《Above Taipei》,遠流文化,民國90年出版
《俯瞰大臺北》,泛亞國際文化,民國92年出版
《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泛亞國際文化,民國92年出版
《臺灣山林空中散步》,遠流文化,民國95年出版
《鳥瞰臺灣山:臺灣五大山脈空中巡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遠流文化,民國95年出版
《鳥瞰臺灣之美》,晨星出版社,民國97年出版
註三︰
楊.亞祖貝童(Yann Arthus-Bertrand)官網
http://www.yannarthusbertrand.org/
註四︰
「因為山在那裏!」——1924年,英國登山家喬治.馬洛里(George Mallory)回答紐約時報「你為什麼要攀登珠峰」時的一句話,隨後成為一句名言,激勵無數登山者去追尋自己的夢想。
喬治.馬洛里可能是世界上第一位登上珠穆朗瑪峰(西方人稱Mount Everest)的人。他於1924年在珠峰遇難後,遺體一直沒被找到,直到1999年被美國登山家Conrad Anker發現,由於低溫永凍,75年後喬治.馬洛里的遺體依然完好無損,保持著當時從高處跌落的姿勢。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