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寫在〈鄭安睎 臺灣山區歷史人文探勘的認識與規劃〉演講筆記發表之後

 

高紹陞 上 103,04,08

  三週前晚上去政大聽演講,聽兩小時,寫了整整五千字筆記,還算認真吧!

我打字一向緩慢,加上思考、查證、閱讀、彙整,花了不少時間,兩週完成,對自己有所交代。整理筆記的目的,是將教授精闢的演講內容分享眾OB與在校學弟妹。

 

  學習讓人喜悅,對臺灣原住民歷史的瞭解讓人沉痛,在這時代巨輪的碾壓中,原住民承受之重,遠超過我們的想像。

  中國與臺灣在歷史的轉折,對臺灣原住民都有影響,這影響誰也躲不過。

  我看過Discovery有一集談新加坡的歷史,常提到一句話:「遠方發生的事,對這小島產生重要的影響。」講的是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使非洲南方航線頓形失色,麻六甲海峽航道日益重要,新加坡戰略地位大幅提升;另一件事是1911年中國革命成功,對新加坡華人產生鼓舞作用,起而向英國人爭取民權。

 

  一百五十年來,臺灣原住民來自生活、貿易、經濟、戰爭、文化等各方面的衝擊,與中國在清末遭遇西洋與東洋船堅砲利、不平等條約背後帶來的重大改變相比,其規模當然小的多,但其巨大則遠遠超過。且看看過去與現在,看誰的改變更多便知。

  政權更迭,政策變化,原住民默默承受了許多。改變是痛苦的,被逼著迅速改變更加痛苦。歷史終究是歷史,這是非對錯難分,更難回去過從前的生活,評價歷史不容易,有不同角度與史觀之爭議。

 

  民國五、六、七十年代,郊山之外,登山者注意力集中在高海拔(三千公尺以上)山區,以到達目標山頭為樂為榮。社會逐漸成熟,登山者開始深入中低海拔山區,楊南郡先生是先行者,關注原住民歷史,並找出當年中文與日文史料對照研究。臺灣近代歷史學家如戴國煇先生等,更是做系統性的研究,並將大量日文文獻整理出來。乃至年輕學者如鄭安睎教授等,年富力強,勤在山區田野探勘,將原住民歷史一項一項發掘整理出來。

  政大這一系列演講是呂誠彬貼在OB Facebook上,成大OB只有我們二人去聽,我寫完筆記,版主幫忙貼上OB部落格。誠彬轉貼,鄭教授看了之後,表示願親自修訂,這真是求之不得,連忙送上,鄭教授迅速改完回傳。我比對之後,發現敘述比較嚴謹,鄭教授熱誠指導,讓我更加敬服。

 

  我常說,登山要知道山區的文史,這才是精華與內涵。登山若不知文史,猶如遊罷北京故宮而不知清史,只是到此一遊,看見宏偉壯觀的建築而已,殊為可惜!

  我有許多天文朋友,攜帶152030甚至40公分直鏡的天文望遠鏡,開車到偏遠無光害的山區,整夜觀測,以拍到美麗天體(如各種星雲、星團、行星、彗星等)的精彩照片為樂為榮,業餘的天文愛好者多數如此。

 

  但這些天體為何是這般面貌?其過去與未來如何?太陽與行星有何特殊之處?恆星如何演化(生老病死)?星系如何分類與運動?有些看來不起眼的恆星有何科學上的重要意義?科學家用哪些方法研究天文?天文發展的精采歷史?乃至宇宙如何形成與演化?這其中有無邊無際的知識,博大精深,業餘天文界願投入的不多。

  世界各先進國家的優秀科研團隊仍在不斷做新的天文研究,新知不斷快速發展出來,常讓我常有目不暇給之感。我只在天文聖殿門口窺見堂奧之美,深感自己基礎薄弱無緣深入探討,每每悔恨惋惜。

 

  走到或看到,只是最粗淺的第一步;真知真懂,讓人胸懷古今寰宇,目光深邃器識不凡。知識不但有力量,更是美麗,在此與諸位共勉。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20948494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