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高山簡記》談中國青年登山協會
黃一元 /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副理事長
《高山簡記》前言裡韓漪寫到:「在整個登山運動史上,這本書只是一個旅驛,但並不是終站。它的目的是:記下登山者戰鬥的史蹟;為愛山者,指出一條奮鬥的途徑。」
民國55年5月5日巨人出版社印製的《臺灣省高山簡記》(以下簡稱《高山簡記》),是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民國42年至57年,1953~1968)一十六年頭,除會刊外碩存的史料。(摘自《臺灣省高山簡記》)
《高山簡記》以人物誌及活動紀錄帶出那個年頭的史料,首篇是臺灣省糧食局任職的邢天正先生,他說「聞擬著臺灣高山遊記以供登山同好之參考,及愛好山水人士之臥遊。」茲節錄第三段「三.大霸尖山、雪山縱走」,時間民國48年3月28日至4月3日,參加人員李明輝、李榮顯、陳茂修、蔡景璋、何張明儀、陳永年、廖守彥、高碧霞、蔡峯子。
第二篇是林文安先生,簡歷寫到「對荒山探查尤富毅力,曾多次創立臺灣光復後業餘登山界之首開紀錄、個人三千公尺高山攀登紀錄表」。其後尚有張學賢、陳建地、韓漪、陳振輝、葉錦文、范勇吉、林錫鯨等人資料性文章。
△ 邢天正手繪大霸尖山圖(從伊澤山嶺南望大霸尖山)
《高山簡記》裡兩段重要攀登探勘紀錄
一.民國53年7月5日至20日(1964),中央山脈探險隊(南隊),南起秀姑巒北迄關門山,橫斷縱走路線,越17座三千公尺高山。隊長陳振輝、王仁隆、劉源標、張學賢。
二.民國53年7月日至17日(1964)中央山脈探險隊(北隊),北起南湖大山,南至碧綠山。隊長葉錦文、鄭武揚、劉宏宗,范勇吉。
上述南北兩支探險隊完成後,在《高山簡記》裡自述:「我們不敢稱之為壯舉……,除邢天正的尖山三叉山、關山、卑南大山縱走,以及林文安、韓漪、林總幹事先後完成的大霸尖山、斯米達山、雪山大縱走,可以比擬之外,一般路線均難望其項背。我們毫不誇張地說,這一連串活動,可說是我國登山運動的極致,如果可能的話,今後我們希望能向海外發展――向世界屋脊――喜瑪拉雅進軍。」
可以看出當時他們的豪氣干雲,我這小輩受他們的薰陶與培養,開始追尋前輩拓荒的腳步,1980年起,喜瑪拉雅、喀拉崑崙及帕米爾的海外發展,都有我們的腳印,而終極目標也在1993年5月5日台灣人吳錦雄站在世界屋脊聖母峰頂上。
《高山簡記》前言裡,韓漪又說:「在我們的心目中,它是登山者的奮鬥史,也是登山者經驗的累積。儘管很多人認為,登山只是一項瘋狂的行為;很多人認為,登山僅略具一點娛樂性質。但是,我們卻堅信它是一項強國強民的基本運動。它能使弱者堅定,變成巨人;使強者養成忍耐的習性,變成更為壯大。因此,我們奉獻出這本書。」
在登山運動發達的國家,有關山的書籍,多如仲夏夜的繁星。而我們,愛山的運動剛剛勃興。這本書,彷彿是一粒剛點燃的火種」。
△ 1990年韓漪(右二)與丁同三老山羊(右一)聚會
時間要溯回2014年6月7日初夏的一個星期天,也是因緣的日子,李希聖、賴喜隆(山貓)、黃一元三人無預警在體育署大樓小晤,一頓牛肉麵光景,以京兆五日話天寶心態,我決定整理一段我手中中國青年登山協會(以下簡稱中青)史料,也間接回應張歐元兄中青老幹部的託付,他在四年前將中青四十五年來的手頭珍貴史料,完全轉交給我,包括手刻與鉛字印刷版各期會刊、日本大學瀨能重衛教授民國53年(1964)贈送的全套日本「明文堂」之《世界山岳全集》13冊,及相關技術手冊。更神奇的是兩個月後,中青延伸登山組織――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會員徐志潤兄在2014年8月將他所收集各時期各類紀念章及有特別價值的照片交付給我,值此因緣際會決定動筆整理中青略史,其實還有一段久擱心頭的是韓漪的牽手小南嫂2006年說,在Wiki上查不到中青任何資料。嚴格說民國57年中青歇業時,我21歲,算是中青末代小朋友。
下面要特別介紹中青幹部培訓搖籃――谷關登山特技隊。該活動屬於救國團暑期活動之一,學員部分由各學校報名遴選,另一部分由中青指派幹部參加,培養人才用,可以看出中青當時與救國團及軍方的良好關係。
△ 登山特技隊民國53年班(1964):一張珍貴照片,中立者為先總統蔣公,視察民國53年班「谷關登山特技隊」與隊職官及學員並合影。包括:
隊職教官:董仲礎(處長)、葛建中(副處長)、李法能、歐陽琳、賀國材、房世恩,熊友三、王凌吼、陸瑞玉、陳國俊、藍森彬。
協會推薦學員:盧夏江、張學賢(黑皮)、王仁隆(鬥牛)、陳振輝(大象)、賴喜隆(山貓)、吳榮棋(番王)、盧俊傑(小象)、鄭武揚、劉宏宗、廬俊傑。
學校推薦學員:林芝、蕭澄君、洪君訓(大象夫人)。
△ 登山特技隊民國55年班(1966):
隊職教官:董仲礎(處長)、葛建中(副處長)、李法能、歐陽琳、賀國材、房世恩、王凌吼、陸瑞玉、陳國俊、藍森彬
學員:錢圓昆、何桂香、陳秀貞、陳銘崇、蔡宗銘、謝啟大、劉揚華、袁鳳生、曾世欽、劉弘毅、郭仙緣、李杏金、葉美玲、賴悅琴、賴仁仁、陳淑娟、高清芬、張建才、林秀珠、孫顯明、陳禮祥、陳再春、楊文政、陳兆福、蔡清彥、陳盛泉、洪義德、陳榮裕、陳文光、張正祥、葉憲宗、劉克明、陳永儀、林武勳、李芳斌、王重生、劉守隆、呂宗隆、林豪信、柯志睿、張文溪、陳桂仁、黃一元(執筆人)、呂良慈、黃平豐、謝美、吳超共46人。
△ 登山特技隊民國56年班(1967)
隊職教官:董仲礎(處長)、葛建中(副處長)、李法能、歐陽琳、賀國材、熊友三、房世恩、王凌吼、陸瑞玉、陳國俊、藍森彬。
學員:簡正德(1973年6月北美最高峰麥肯尼峰登頂)國人海外攀登的紀錄由他開始寫起。
除上述因素外,本文另一層動機乃肇始民國102年6月(2013)營建署主導的《台灣登山史》或民國94年(2005)李希聖的《台灣登山史》,兩者在社會變遷角度並無任何著墨。
筆者擬由政治、經濟與社會三個面向,列出台灣社會變遷與登山活動的相互關係。再者受限於資源有限,在時間上以中青前後一十六年為縱軸(民國42年至57年 1953~1968),橫軸以國內登山指標性大事為基礎,輔以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政治經濟因素,來呈現不同時間、地域或行為,如何以各自的立場回應現實、再現歷史,期藉此觀察登山活動如何與歷史對話,甚或探討登山活動與社會變遷的關聯性。
中青在「時代考驗青年、青年創造時代」渾沌艱困的年代,前後一十六年頭當中,發揮了階段性任務,包括組織青年、社團運作、團康活動、戰鬥訓練(野營、登峰、探險)、健行活動及心理諮商。包括總統蔣公誕辰萬人登山祝壽活動、紀念國父誕辰萬人登山大會、慶祝楊森將軍誕辰祝壽登山大會、慶祝青年節萬人登山等類型紀念活動」。
「總的來說,中國青年登山協會十六年生存與發展的時間,並不算長。……但它取得的成就,尤其對臺灣登山界的影響卻無法不承認。」(摘自李希聖《臺灣登山史》,2005)
以下要特別介紹中青一段重要國際交流:
日本大學山岳部(Nihon University Alpine Club http://www.nualpine.com/)訪華登山,民國52年3月20日至4月25日(1963)共37天,特別成立接待小組,包括常務理事張歐元、陳進財、陶斯詠(台大學生)、監事周春江、劉增善副總幹事、聯絡組林自成。
△ 領隊瀨能重衛教授(前右二)、韓漪(右一)、邢天正(後右二)、范發斌(後右一)與日本學生隊員共11人,包括神崎忠男(左二,日本山岳協會 Japanese Mountaineering Association 理事長,2013年起任)、齋藤磨積(左四)、青木潤(左一)、林博(左三)、川口羊之介(後左一),広田亮、小栗孝康、関孝治、長島宏、山平靖,行前合影(人名有底線者為南湖中央尖縱走隊),由救國團與中青負責接待與行程安排。接待並安排行程。
雪山大霸隊:陪同人員總幹事韓漪,嚮導委員林伯仁、傅維郎及馬春木(連山胞共14人),由新竹尖石入山攀登大霸尖山縱走雪山。南湖中央尖陪同人員邢天正及登山技術委員會教練范發斌,由南山村入山攀登南湖大山縱走中央尖山。兩隊行程結束後在台中會師,轉往玉山。陪同人員為常務理事陳進財、嚮委陳炳賢。
△ 日本大學山岳部雪霸縱走隊(共七人),大霸尖山頂留影。前排右一馬春木(台北市健行會創會元老)、右二韓漪。
南湖中央尖縱走隊陪同人員邢天正在會刊《山》第七期(52年4月30日)為文「隊員訓練有素,神崎忠男在南湖東峰拍攝不少紀錄影片。」邢天正與神崎忠男一起行動登中央尖山主峰與東峰。
韓漪也在會刊《山》第七期為文〈從日大登山隊訪華兼談我國登山運動之發展〉說,日大隊員訓練有素,謙誠有禮優秀之時代青年,服從性高,極為尊重本會之領隊,學習情緒很高,在活動途中不時利用特殊地形做技術之鍛鍊,充分做到互助合作甘苦與共安危同當。
感想是深覺我國登山界之間亟需加強聯繫,捐棄成見屏除門戶觀念,共同發展我國登山運動。
△ 2010年3月神崎忠男(左)與張歐元、陳燕娟夫婦在台北重聚合影。(攝影:黃一元)
我在這裡著墨較多日本大學訪華登山,是因為我與當年學生隊員神崎忠男(現任日本山岳協會理事長)於2001年參加亞洲山岳聯盟會議熟識後,神崎忠男談起他與台灣登山之淵源,我就去深入了解這段相隔近四十年的故事。
民國54年(1965)韓國特殊體育會領隊朴鐵岩教授台灣玉山訪華隊,由中青負責行程安排。《中華登山》會刊160期(2012年4月5日出刊)為文介紹韓國登山先驅朴鐵岩事蹟,題目〈引領韓國山岳活動進入喜馬拉雅探險時代的先驅登山家――朴鐵岩〉有詳盡報導。http://www.ienet.com.tw/tier/ezcatfiles/parents/img/img/50001425/160_net.pdf
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源起:
這個會的發起,是出自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主辦民國42年(1953)暑期玉山登峰隊及中央山脈探險隊,主要成員發起成立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發起人名單包括傅觀成教授、洪恕博、田沛霖(師大附中,後為地質學教授)、張仲陶(後為台大電機系教授)、韓漪記者(野外雜誌創辦人)、劉芳剛導演、陳進財(大同高中)、周初芬、幸世美(一女中)、魯齊英(女師專)、張磊(北師院)、馬世俊(北商)、顏昭子、呂淇鐘、姜道章(北師院)、鮑幼玉、呂德璿(附中,後為物理學博士)、曹削平計18人。
李希聖《臺灣登山史》說:「在一個人治的社會中,幾乎每一個民間團體,領銜的一定是「有頭有臉」的人,中青則更是「冠冕堂皇」。中青自首屆起的名譽會長就是那時的蔣經國主任,直到民國五十一年(1962)方推陸軍總司令劉安祺將軍擔任。它的輔導委員一大批都是黨政企業要人,自然辦活動也有許多方便。」(摘自李希聖《臺灣登山史》及會刊《登山》第九期43.9.5)
△ 中青會刊《山》第七期,民國52年4月30日(1963),會址台北市中山北路一段46號
《登山》第九期發行之後因故暫停,至民國五十一年元旦更名為《山》重新出刊,一直到五十七年七月的三十七期為止停刊。
中青組織運作與會務推動採總幹事制,民國42年11月(1953)第一屆首任總幹事石錦,第二屆張仲陶、第三屆蔡桔來、第四屆曹削平、第五屆梁維孝、第六屆石錦、第七屆蔡桔來、第八屆韓漪。
第一屆組織名單為總幹事石錦;一組長張磊;二組長張仲陶;三組長呂淇鐘;四組長:石錦(兼)
一個人民團體的盛衰與實際領導人的作為關係甚大,第五屆至第七屆總幹事梁維孝為救國團專員……,平時多以團務為重,幹事部失掉重心會務頓陷低潮,至四十九年五月後會務完全癱瘓。經第八屆會員大會委任韓漪出任總幹事積極推動,才有五十三年中央山脈南北探險隊的創舉,及五十二年接待日本大學訪華登山的國際交流。(摘自李希聖《臺灣登山史》)
中國青年登山協會 大事紀
製表:黃一元
年度 |
大事紀 |
國內登山活動
|
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
|
世界攀登活動
|
38~41 (1949~1952) |
34.台灣省山岳會成立 38.12公佈台灣省平地人民進入山地管制辦法 41.10.31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 |
40.中央山脈玉山登山團團長游彌堅(臺灣省教育會理事長) 40.10台北市新聞記者公會舉辦北投石尖連峰 41.7.20台北市登山會成立 41.10美籍孟祿博士攀登玉山途中遇難 |
38.10國府遷台 38.5.20頒布戒嚴令 39.中共推行三反五反運動 39.6.25韓戰爆發 |
39.6(1950)法國首登世界第十安納普娜峰 |
42(1953) |
42.10.31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成立,石錦首任總幹事 42.12.1《登山》創刊號 42.12.13首次辦每月登山,攀越牛埔連峰 |
台北市早覺會成立 42.7青年救國團辦理玉山登峰大隊與中央山脈探險大隊 |
42.1西螺大橋通車 42.3.5史達林過世42.7.27韓戰結束,反共義士來台 |
42.5.29(1953)人類首登聖母峰 |
43(1954) |
43.3.25聘蔣經國主任為名譽會長 43.3.29協辦第11屆青年節慶祝活動 43.11.28舉行第二屆會員大會 |
43.8.25-9.1林秀格、黃德業、張李季、陳在成、曾成金等人首登雪山主東峰 44.12.30-1.7李明輝、蔡景璋、林文安首登關山、海諾南山、小關山、雲水山、馬西巴秀山、卑南主北山 |
43.12簽署〈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
43.7(1954)義大利首登世界第二峰K2 44.中共推行肅反運動」
|
45(1956) |
45.8.1~10中青雪山探險隊劉克敏等人首登志嘉陽大山 45.10.31舉行第二屆第一次理監事聯席會議 45.10.31北投中正嶺舉辦恭祝蔣總統七秩華誕登山祝壽 |
45.8.17~21李明輝、李榮顯、林文安、王登火等人首登白姑大山 45.11.9~12 李明輝、蔡景璋、林文安、黃新丁等人首登郡大山、望鄉山 |
45.裕隆造出來第一輛汽車 45.大專院校正式採聯合招生舉辦第一次聯考 45.年橫貫公路開工 |
45.(1956)日本首登世界第八馬那斯鹿峰 |
46(1957) |
舉行第二屆會員大會,會長劉安祺將軍 46.6.30大霸尖山登峰隊隊長韓漪、呂德璿、楊朝陽、柯和信、郭舜五首登伊澤山 |
46.8.3~10李明輝、李榮顯、林文安、蔡景璋等人首登中央尖山、審馬陣山、南湖主北南東峰 |
47.8.23八二三炮戰爆發 47.中共推行三面紅旗(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導致經濟混亂 |
46.(1957)奧地利首登世界第十二布洛德峰 |
49(1960) |
49.3.18~28無明山登峰隊,南山上中央尖李明輝隊長、邢天正、巫澄安等人中央尖山下小瓦黑爾溪縱走鈴鳴山首登無明山 |
49.1.3李明輝、李榮顯、張賀貴等人開發武陵四秀 49.4.7中韓玉山登峰隊4.13日韓人金起煥墜崖傷重搶救成功 |
48.8.7八七水災 49.8.1雪莉颱風 49.9.7楊傳廣奧運銀牌 |
49.3.11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49.9.雷震事件 |
51(1962) |
新會長劉安祺將軍 會刊《登山》改版為《山》 51.7.10~21韓漪、張戈、廖銘塗、陳振輝,南大水窟山首登 |
51.2.5~9 林文安、蔡景璋、謝永河等人首登碧祿山 |
51.10.10台視開播 |
51.5香港難民潮 |
52(1963) |
52.3.20~4.25日本大學山岳部訪華登山,共37天 |
52.10.25~31林文安、蔡景璋、林天祥等人首登卓社大山、牧山縱走干卓萬山
|
52.5.1梁祝電影旋風 52.8.11桃園石門水庫啟用 52.9.12葛樂禮颱風 |
52.11.22美國甘迺迪總統遇刺 |
53(1964) |
53.7.5~20中央山脈探險隊(南隊),南起秀姑巒北迄關門山,橫斷縱走路線,越17座三千公尺高山 53.7.7~17中央山脈探險隊(北隊),北起南湖大山,南至碧綠山。 53.7中青幹部培訓搖籃谷關登山特技隊 |
53.4台北市健行會成立 53.4葉錦鑑、廖家達、呂禮宏等人八通關馬博拉斯山大水窟山縱走
|
53.6.20 CAT亞航台中失事 54.3成立高雄出口加工區 54.美援停止 |
53.10.15布里茲聶夫任蘇聯總書記 |
55(1966) |
55.5.5《臺灣省高山簡記》出版 |
55.3台南市登山會創立 54.3.28傅維郎、紀淑惠玉山頂舉行婚禮 55.5王雲卿發表〈臺灣山岳一覽表〉 |
55.《窗外》瓊瑤故事
|
55.5.16中共發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
56(1967) |
56.8.11西合歡山、蔡景璋、林文安、丁同三、邢天正,祝賀邢天正完成臺灣高山攀登 |
56.8 玉山頂豎立于右任銅像 56.8 排雲山莊重建啟用 57.9.9 高雄市登山會成立 58.2《野外》雜誌創刊 |
57.8國民義務教育延為九年 57.8.25紅葉少棒擊敗日本關西代表隊 |
57.4.4美國金恩博士遇刺 |
△ 台灣山界四大天王(左起丁同三、林文安、蔡景璋、邢天正) 翻攝自《高山簡記》
結語:
歷史是指已發生過的行為和事件,被記載的歷史,旨在為過去留下記錄,然而非只有史學家才能記錄歷史。登山活動的運作與進行會受到時間、地區與史觀等因素影響,也會依當時的心境再現,反映外在變化。而這也是一種歷史的記載或對歷史的回應。
「登山不是經國大事,也無關民生禍福,但卻是人與大自然相親或相搏的真實活動。所以登山的歷史,在嚴肅、真切中有無畏的挑戰,成功的歡欣,以至深沉的悲痛和值得傳承的經驗。」(摘自李希聖《台灣登山史》)
關於中國青年登山協會略史,本人以另一角度與面向來呈述前後一十六年,除協會大事記外加上國內登山指標性大事,以年度為基礎,同時考量當時的社會環境及政治經濟因素;事件都有其因果關係,我認為三者之間具有一定程度的影響力與擴張力。
最後談到台灣登山史有意義而重要的資料,毋庸質疑要援用李希聖先生《台灣登山史》,書頭上的道明:這份文稿是「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個人由衷地佩服、感激他的奉獻。
引用《臺灣省高山簡記》前言,中青總幹事韓漪說:「人鑒於生命有個極限,總想在這世間留下一點什麼。我們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東西留下來,那印在荒山絕嶺上的足跡又不能夠供人閱讀,因此,我們決定留下這樣一本書。這本書裡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也沒有香豔悱惻的感人之處。然而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登山者冒著生命的危險,付出艱苦卓絕的代價,所刻畫出來的慷慨激昂的戰鬥之歌。」(摘自《臺灣省高山簡記》)
總的來說,中國青年登山協會一十六年生存與發展的時間,並不算長,它的「國家級」地位與活動的方式,也難免令人或其他老社團「另眼看待」,但它取得的成就,尤其對台灣登山界的影響,卻無法不承認;除出版總結當時高山活動的《高山簡記》以外;就是後來如《野外》雜誌、《民生報》的發行,以及喜馬拉雅俱樂部的成立與海外登山活動的推行,也都自此發動或有其深厚淵源。(摘自李希聖《台灣登山史》)
至於民國102年6月(2013)營建署主導出版的官版《台灣登山史》,山友林友民看法「就是記事這一冊缺乏脈絡,可能是編寫的作者對於台灣登山發展過程不甚了解,無法掌握什麼是重要什麼是次要的,比起李希聖先生的《台灣登山史》差了一大截」。
臺灣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歷經多次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的更迭,也有大自然劇變的災害,這些歷史事件都深刻影響臺灣運行的腳步。
再者,師大教授林玫君的《台灣登山一百年》說:「直到今日,登山活動已經成為擁有相當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以來,登山者憑著堅實的步履,在蜿蜒曲折的山徑中,踏出豐富多彩的百年登山史。」
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自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會刊《中華登山》170期,103,10,10出版。
http://www.alpineclub.org.tw/front/bin/ptdetail.phtml?Part=book170&Rcg=37
編輯:高爺 106,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