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登山史》外一章――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 略史
黃一元 / 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副理事長
諺語:「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史」有通史如二十四史、史記,斷代史如後漢書、元史、清史,椑官野史。通史以時間為主線,連貫敘述各個時代的一種記史方式,斷代史是限於某個時代,通史卻是跨時代式,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史的解釋權在史官手上。
《臺灣登山史》作者李希聖說登山活動是建立在「人」與「山」互動行為的關係上,其過程基本是登高,舉凡登高行為中,所曾發生的重要歷程、人物、特殊成就或事件,都是登山記錄與歷史一部分。登山一詞即含有征服的意味,人通常去攀爬不屬自己文化範圍或生活領域內的山,它是人的一種活動行為,對於登山活動範圍與界定。若按師大教授林玫君說法:凡一百公尺以上的山岳或丘陵系統,可茲援用為登山、攀岩、健行等活動的非平原地形,統稱的登山活動範圍。
臺灣具有特殊的歷史地位,歷經多次社會經濟乃至政治的更迭,也有大自然劇變的災害,這些歷史事件都深刻影響臺灣運行的腳步。
再者林玫君的《台灣登山一百年》說:「直到今日,登山活動已經成為擁有相當穩定人口的戶外運動,一個多世紀以來,登山者憑著堅實的步履,在蜿蜒曲折的山徑中,踏出豐富多彩的百年登山史。」
台灣登山活動從登山活動發展與本質來看,若以「登山行為」為標準,可將臺灣登山史分為三大時代――清代、日治時代與國府時代。國府時代亦分為兩個時期:再探險登山時期(1946〜1981)與現代登山時期(1982〜) (鄭安睎,第11屆大專登山研討會,2007),若以登山活動有意義的資料角度,李希聖界分為三段時期,開創時期(1945〜1971)、發展時期(1972〜1981)、多元時期 (1982〜1995)(李希聖《臺灣登山史》2005年)。
再者對台灣社會變遷而言,自民國三十八年國府遷台頒布戒嚴令,歷經三十九年韓戰爆發,四十七年八二三炮戰,四十八年八七水災、五十四年美援停止、到六十年十月退出聯合國,六十七年十二月中美斷交,臺灣的處境極為惡劣,國內外局勢詭異政局不定,幸賴政策定位正確,經濟方面農產品加工及香蕉輸出,甚至有香蕉王國美譽,香蕉出口自五十二年至六十二年為台灣外匯主要來源,五十五年設立高雄出口加工區,為台灣石化業與重工業打下良好基礎,至八十五年平均經濟成長率超過9%,使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
舉凡登高行為中,所曾發生的重要登山歷程、人物、組織、特殊成就事件或與實質登山行為,甚至因登山而發生的山難事件,都算是臺灣登山史一部分,本文嘗試著用「山」與「人」的關係,建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略史。
△ 58.6.1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成立大會,全國體育協進會楊森理事長授旗,進行內湖圓覺寺紀念登山,(立者第一排右四起) 林金生部長、楊森將軍、徐鄂雲主任、郭文良組長(前排蹲者左三)黃浴沂副主任、徐謙迪副組長(前排右一蹲者) 來源:張玉龍〈中華健行之父楊森將軍〉(中華登山129期2004年8月出刊)
此處有幾篇文章說明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成立始末,特彙集以餐諸君。
第一段,節引自張玉龍先生〈臨風毅立的中華健行登山會30周年〉(中華登山109期,1999年7月出刊),文內說:
民國57年底,對社會提供不特定對象提供登山活動的中國青年登山協會,因所屬機構的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改組縮編而裁撤解散,而該協會的嚮導委員會幹部就各自分散,除一部分嚮導投靠其他登山團體外,大部份幹部仍然抱著對社會服務的基本精神,由韓漪、邢天正、林坤、張正中、郭文良、黃浴沂、劉長泗、王振榮、徐謙迪、王土生、劉昭岐、張全、潘疑非、張玉龍等人為中心,一群熱情的嚮導員團結再一起繼續為警務處、台鐵、台電、台船、中油等各登山隊,及一般民眾學生提供例行登山活動。
起初在黃浴沂所經營座落於襄陽路17號的文華打字行為集會所,由幾位幹部自掏腰包購買白報紙,無償利用文華打字行的鋼板,用手工刻鋼板,油印登山活動表,分發給登山隊或拿去台北火車站前分送給路過的人,邀請參加我們的登山活動,當時登山活動在一般社會上是剛啟蒙的時期,……無酬無怨奉獻自己的時間,不辭勞苦地推廣登山活動……,當時屬於戒嚴時期,民間團體組織需登記立案才能舉行活動,因此警務處台鐵登山隊的四川同鄉會及邢天正等人,介紹本團隊活動情況給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楊森將軍,得到首肯,……推薦鐵路局徐鄂雲先生開始籌備組織,延至58年5月6日奉准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
△ 60.8.7慶祝建國六十年,楊森將軍攝於大霸尖山頂(中坐),陪同人員黃浴沂(前排左一)、郭文良(二排一)、劉長泗(站立右一舉雙手者)、張玉龍(戴帽穿格字衣者)、蔡策(前排右一)
民國58年6月1日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成立大會,由楊森理事長授旗予徐鄂雲主任……,並舉行圓覺寺登山活動,創立基本組織為主任徐鄂雲、副主任劉長泗、黃浴沂、總務組長王振榮、副組長潘疑非、徐謙迪、活動組長王土生、副組長張玉龍、劉昭岐、嚮導組長郭文良、副組長張全、林年雄等……,民國60年2月23日成立委員會,推薦吳貞先生為第一屆會長……,不久因體育協進會改組為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原各競賽委員會改組為協會,因應參加國際活動……,肇因政治因素,不能以登山團體名義加入體育運動總會,不得不改名稱為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向內政部登記 (文號:臺內社字第529139號函,准予備查),英文名稱為Mountaineering & Hiking Association, Republic of China。
第二段,再節引張玉龍先生〈中華健行之父楊森將軍〉(中華登山129期,2004年8月出刊),文內說:
民國57年秋天,一群因中國青年登山協會解散,而變成鳳凰翱翔的純潔登山青年,經邢天正先生的推薦,與當時領導中華民國體育界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得楊森將軍首肯,由徐鄂雲先生於民國57年12月26日奉令籌備,於民國58年5月26日奉准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於民國58年6月1日舉行成立典禮,推薦徐鄂雲先生為主任,劉長泗先生、黃浴沂先生二位為副主任,正式成立為中華民國體育最高機構的登山會……。
第三段,節引自林淳義先生〈三十年前本會的第一次登山活動〉(中華登山109期,1999年7月出刊),文內說:
三十年前的一月二日,本會前身的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籌備會正式開張,舉辦了第一次登山活動,中國青年登山協會解散以後,主要幹部在籌組本會,當日目的地是台北市最高峰的七星山……,排出了鑽石嚮導陣容,請出了登山界天王邢天正及黃浴沂郭文良潘疑非……,這也是我初次踏上登山的不歸路……。
△ 65.2.20 楊森將軍華誕祝壽,楊森(右二)、張玉龍(右四)、陳國龍(二排右一)
第四段,節引自洪昭明先生〈我所尊敬的兩黃〉(中華登山109期,1999年7月出刊),文內說:
……也就加入體協登山會(本會前身),我的號碼是652號,當時會所在新公園前襄陽路一家打字行二樓,我們一群學生很受前理事長黃浴沂的照顧,黃理事長是創會的元老,最值得敬佩懷念的長者,說實在話,沒有當年黃前輩的努力創辦,也就沒有後來的中華登山。
第五段,節引李希聖先生《台灣登山史》〈由全國體協登山會到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做標題,文中說:
中國青年登山協會停止活動之後,一部分熱心登山人士頓感有失重心,亟思重新組織起來恢復活動,當時即有邢天正、姚燦清、莊茂生(均為青年山協的監事嚮委),並邀了與體協楊理事長相識的徐鄂雲共同出面策動,在面獲體協支持,後再約倪旭超、郭文良、潘疑非(亦為青年山協嚮導人員),於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正式成立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籌備會,開始徵集會員,五十八年六月一日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正式成立,由體協指派徐鄂雲主任委員(兩年後由吳貞接任),劉長泗、黃浴沂為副主任委員,黃並兼總幹事。十二天以後,也是經體育協進會聘由周百鍊主持的中華全國山岳委員會也正式召開籌備會議,……過程複雜曲折,我的看法是「此人性也」。
李希聖又說,事情繼續在發展,……六十二年三月二十日,由全國山岳委員會改組為中華民國山岳協會正式成立(由周百鍊任理事長,蔡禮樂任總幹事),體協登山會也改組為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於六十二年六月二日成立。
最後第六段,節引邢天正先生〈再談中華登山史話〉(中華登山104期,1997年4月出刊),文內說:
徐鄂雲先生去面謁楊理事長,申請在體協裡設立一個登山組織,經楊理事長考慮了之後,才接見我們四個人,再請倪旭超、郭文良、潘疑非一共七人為籌備人,於民國五十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組織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籌備會,進行成立工作,開始徵集求會員……。嚴格來說徐鄂雲、邢天正、黃浴沂、劉長泗、倪旭超、郭文良、潘疑非共七人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創會發起人。
臺灣登山活動與社會經濟及國際攀登重大事件表 (民國34~61年)
製表:黃一元
民國 |
國內登山重大事件 |
政治經濟與社會環境 |
國際攀登活動 |
國際事件 |
35~45 (1946~1956) |
36.5台灣省山岳會成立(註1) 41.7.20台北市登山會成立 42.10.30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成立 42.救國團舉辦玉山登峰探險隊 |
36.2.28二二八事件 38.10國府遷台 38.5.20 頒布戒嚴令 |
39.6(1950)法國首登世界第十高峰安納普娜峰42.5.29(1953)紐西蘭希拉瑞首登聖母峰 43.7(1954)義大利首登世界第二高峰K2
|
39.中共推行三反五反運動 39.6.25韓戰爆發 42.3.5史達林過逝 44.中共推行肅反運動 |
46~50 (1957~1961) |
47.台灣省山岳會承辦第13屆省運聖火傳遞迄今* 台北市健行會成立 台北市早覺會成立 |
47.8.23八二三炮戰 48.8.7八七水災 49.3.11 實施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 49.8.1雪莉颱風 49.9.7 楊傳廣十項全能運動奧運銀牌 49.9.26雷震案《自由中國》雜誌關閉 |
45.(1956)日本首登世界第八高峰馬那斯鹿峰 45.(1956)奧地利首登世界第十三高峰迦舒布魯姆II峰 46.(1957)奧地利首登世界第十二高峰布洛德峰 47.(1958)美國首登世界第十一高峰迦舒布魯姆I峰 |
45~47中共推行反右運動 48.3.10西藏抗暴達賴流亡 49.7.10中共與蘇聯交惡停止援助 49.11.8甘迺迪當選美國總統 |
51~55 (1962~1966) |
53.7.5~20中國青年登山協會主辦「深山探險南北隊」秀姑巒到關門山(南二段) 及南湖北山至大禹嶺(北一段) 55.7.3台南市登山會成立 |
51.10.10台視開播 52.5.1梁祝電影 52.9.12葛樂禮颱風 53.6.20亞航CAT失事 52.8.11桃園石門水庫啟用 53.9.20彭明敏發表〈台灣人民自救運動宣言〉 54.3高雄出口加工區成立 54.美援停止 |
52.(1963)美國聖母峰西稜經北脊(Hornbein Couloir)完成新路線登頂 53.(1964)中國首登世界第十四高峰希夏邦瑪峰(完成人類全球十四座八千公尺攀登) 54.2.20(1965)義大利伯納第冬季成功獨攀馬特洪峰北壁 54.(1965)日本(北壁的青春)芳野滿彥、渡部明完成馬特洪峰北壁攀登 |
51.5香港難民潮 52.11.22甘迺迪總統遇刺 55.5.16中共推行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
56~58 (1967~1969) |
57.9.9高雄市登山會成立 58.2《野外》雜誌創刊 |
55.《窗外》瓊瑤故事57.8.25 紅葉少棒 57.九年義務教育 57.《大學》雜誌創刊 58.3.1雜誌開放登記 |
55.3.25(1966)美國約翰哈林首創冬季愛格北壁直登路線 (John Harlin Route) 56.(1967)日本山學同志會小西政繼、遠藤二郎、星野隆男完成冬季馬特洪峰北壁攀登 |
57.4.4金恩博士遇刺 |
59~61 (1970~1972) |
60.7.25七二五竒萊山難,五名清華學生喪生 60.10.25台灣省山岳協會慶祝建國六十週年,舉辦中央山脈南北會師縱走 61.8.22 竒萊山難東海等三名學生失蹤 61.12.05百岳俱樂部設立(註2),對台灣登山活動推展影響甚巨 |
59.4.24 59.3瘋狂雲州大儒俠布袋戲 60.6.17保釣運動 61.12台大哲學系事件 |
58.(1969)今井通子等六人(JECC)完成愛格峰北壁成功(日本直登路線) 58.2.13(1969) 韓國山岳會籌備海外遠征,於雪嶽山死亡谷進行訓練發生雪崩10人罹難的重大山難事件。 59.5(1970) 英國鮑寧頓爵士領軍首攀安拿普娜南壁開創了喜馬拉雅大岩壁攀登時代 |
60.10.25退出聯合國
61.9.29台日斷交 |
資料來源;蔡禮樂《中華山協安全登山訓練中心落成紀念特刊》,78年6月15日
註1 蔡禮樂《中華山協安全登山訓練中心落成紀念特刊》,78年6月15日,頁15
註2 謝長顯《中華民國山岳協會八十五週年簡誌》,頁51~52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 大事紀
製表:黃一元
年度 |
大事紀 |
國內登山活動
|
政治經濟與
社會環境
|
國際事件
|
58 |
58.5.6奉准成立 58.6.1舉行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成立大會,徐鄂雲擔任主任 |
57.9.9高雄市登山會成立 58.2《野外》雜誌創刊,對台灣登山運動發展影響甚大 |
57.8.25紅葉少棒 |
57.4.4金恩博士遇刺 |
59 |
59.10.10雙十節本會代表體協參加閱兵大典 舉辦假日例行登山活動並招募會員 |
|
59.3 風靡雲州大儒俠布袋戲 |
|
60 |
60.2.23吳貞先生任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第一屆會長 60.8.9慶祝建國六十周年,全國體育協進會楊森理事長以九十高齡領軍完成大霸尖山登頂 |
60.7.25七二五竒萊山難,五名清大學生喪生 60.10.25台灣省山岳協會慶祝建國六十週年,舉辦中央山脈南北會師縱走 |
60.6.17保釣運動 |
60.10.25臺灣退出聯合國
|
61 |
61.10喬遷至龍江街50號A會址 |
61.8.22黑色竒萊,東海等三名學生失蹤震驚社會 61.12.05百岳俱樂部成立,對台灣登山活動推展影響甚巨 |
61.12台大哲學系事件 |
|
62 |
62.6.2正名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 |
62.12.25彰化山岳協會成立 |
62.10中東戰爭62.10第一次全球石油危機 |
61.9.29台日斷交 |
63 |
63.9設立第一個分會――花蓮分會,由林信成擔任首任會長 63.10.10雙十節楊森理事長帶隊參加軍艦岩萬人登山活動 |
63.6.25旅美學生簡正德北美麥肯尼登頂成功,國人首度海外攀登(註) |
63.國家十大建設開動 63.台灣校園民歌 |
63.8.8美國水門事件 |
64 |
64.7.26舉行第一次會員大會,吳真先生擔任第一屆理事長,敦請楊森將軍為名譽理事長 |
64.1.台大學生三名台北磺嘴山凍死 64.5.20 林文安天王猝死中雪山,震驚岳界 |
64.8.20中船承建44.5萬噸超級油輪 |
64.4.5蔣介石總統過逝 64.4.30美軍撤離越南 |
註3 韓漪《野外雜誌》,63年7月刊
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 組織表(58-59)
製表:黃一元
職 稱 |
姓 名 |
備 註 |
主任委員 |
徐鄂雲 |
|
副主任委員 |
劉長泗、黃浴沂 |
|
總務組長 |
王振榮 |
|
總務副組長 |
潘疑非、徐謙迪 |
|
活動組長 |
王土生 |
|
活動副組長 |
張玉龍、劉昭岐 |
|
嚮導組長 |
郭文良 |
|
嚮導副組長 |
張全、林年雄 |
|
資料組長 |
林淳義 |
|
△ 韓漪,「野外雜誌」,63年7月刊
喜歡黃德雄先生在35周年特刊(中華登山129期,2004年8月出刊)的〈回顧與展望〉,說到「眼看著登山會裡人來人往登山運動潮起潮落……,一路走來結交了一些同道知己,也實現個一些理想……,如今要紀念成立35周年,似乎也要想一想,再過五年後是否能達到不惑的境界,還是任憑年華老去等著知天命?」
本會耆老孫先松先生在35周年特刊文導引一句有意思的話:孟曰「方今天下捨我其誰哉?」口氣之大如要有大鵰之勢恢弘之氣才能做大事,又提示本會始終秉持古哲先賢「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眾」的處世哲學。
最後談到台灣登山史有意義而重要的資料,無庸置疑要援用李希聖先生《台灣登山史》,書頭上道明這份文稿是「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個人由衷的感佩與感激他的奉獻。
△ 資深會員徐志潤會員證
再引用《臺灣省高山簡記》前言裡總幹事韓漪先生說:「人鑒於生命有個極限,總想在這世間留下一點什麼。我們沒有甚麼值得炫耀的東西留下來,那印在荒山絕嶺上的足跡又不能夠共人閱讀,因此,我們決定留下這樣一本書。」
「《臺灣省高山簡記》這本書裡沒有曲折離奇的故事,沒有高潮迭起的情節,也沒有香豔悱惻的感人之處。然而書中的每一個章節,都是登山者冒著生命的危險,付出艱苦卓絕的代價,所刻畫出來的慷慨激昂的戰鬥之歌。」
總的來說,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登山會四年光景,完成階段性任務功成身退,它生存與發展的時間並不長,但它的轉成對台灣登山界影響,一直延續著。
至於民國102年6月(2013)營建署主導出版的《台灣登山史》,山友林友民看法「就是記事這一冊缺乏脈絡,可能是編寫的作者對於台灣登山發展過程不甚了解,無法掌握什麼是重要什麼是次要的,比起李希聖先生的《台灣登山史》差了一大截。」近日與李老山友三天兩頭見面,漫談資本主義必敗論,他對營建署出版的《台灣登山史》看法是頭重腳輕,對書名也有嘀咕著為何要用相同名稱,我倒認為資料一缸不知所云。
本文獲作者同意,轉載自中華民國健行登山會會刊《中華登山》173期,104,07,01出版。
http://www.alpineclub.org.tw/ezcatfiles/ie011/img/img/22/173_web.pdf
編輯:高爺 106,04,08
楊森將軍小記
楊森將軍早年參加同盟會,參與革命,吳佩孚曾任命楊森為四川省長。抗戰爆發後,楊森初任第六軍團軍團長,後任第二十七集團軍總司令,兼任第九戰區副司令長官。抗日戰爭結束前,擔任貴州省政府主席。來台後,楊森歷任總統府國策顧問、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理事長、中國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等。
民國55年(83歲)與60年(88歲),楊森兩度登上玉山。60年,登上大霸尖山。民國65年,楊森將軍(虛歲)95歲生日,登上臺北市南港山,故命名為「九五峰」。民國66年楊森病逝,享壽93歲(又3個月)。楊森有原配妻子1人、續弦妻1人、妾11人,子女共43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A5%8A%E6%A3%AE
南港山秘徑行 訪「靜之亭」 賞早春山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