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膝關節退化
高爺 103,10,13
登山者進入中年,最擔心膝關節退化,這樣的例子很多,平時不爬山也退化的人不在少數。
膝關節構造複雜,負荷也大,是全身上下最容易受傷害的關節,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若平常能好好保養,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延長使用時間。因此瞭解膝關節,建立正確使用與保養觀念,選對方法,方能趨吉避退化,智者當為。
元氣周報
怕痛不運動 關節退化更快
【聯合報╱記者喻文玟/報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骨科部主任許弘昌(圖)說「懶得運動、不想吃藥、不敢手術」,退化性關節炎症狀就不會紓緩。 記者喻文玟/攝影
蹲下去站不起來、起床時關節痠痛、爬樓梯好吃力……這些都是退化性關節炎的症狀,隨著年紀增長,每個人幾乎都會發生。醫師指出,正確認識這個症狀,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治療方式,不要迷信偏方。
關節老化 能減緩不能根治
許弘昌說,人從1歲左右開始學走路,就開始使用膝蓋關節,一直到年老,關節退化是「常情」,40、50歲開始走下坡,60歲罹患退化性關節炎為多數,很多人以為吃鈣片就能預防,多吃維骨力就會痊癒,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這個疾病是關節「老化」,不能根治。
許弘昌說,膝蓋有內、外側、髕骨與股骨等部分組成,關節炎是關節組織慢性發炎反應,是一種軟骨磨損,膝關節囊的潤滑液變少造成的關節疾病。
正常的關節,軟骨膜也會略微磨損,退化的關節磨損破壞更嚴重,有時會長出骨刺,並不是真正長出「刺」,而是磨損引起周邊組織不適的反應。
關節積水 抽水要謹慎評估
中國醫藥大學附醫復健部物理治療師蕭敬儀(左一)和聽眾分享居家的關節復健技巧。 記者喻文玟/攝影
「體重愈重、關節過度使用、運動傷害、受傷骨折,是退化性關節炎好發的原因。」許弘昌分享,門診時常遇到患者因為關節痛、全身痠痛更懶得動,都可能加速惡化,更「舉步維艱」,適當運動有助預防。
許弘昌指出,臨床上判斷一個人是否罹患退化性關節炎,可以從是否有關節輾雜聲、滑液膜肥大、膝關節積水、彎曲吃力來判斷,疼痛的部位不同,受損的地方也不一樣,有些醫師會建議積水時趕緊抽水,他建議「必要時才抽水」,因為侵入性的治療,很容易細菌感染,要很小心。
有些長輩 光檢查卻不治療
目前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可透過X光、超音波、核磁共振確診,疼痛的部位不同,膝蓋受損的地方不一樣。
不過,許弘昌也發現,台灣的長輩很喜歡做檢查,但光是檢查病不會好,一定要接受治療。輕度退化建議服用止痛劑、多運動,肥胖者必須減重;中度退化可使用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重度退化,可以考慮外科手術,裝置可活動的人工關節墊片、骨矯正。
害怕吃藥 可能得吃更多
許弘昌說,許多長輩擔心吃太多止痛劑,最後會失效。事實上,人體會「記憶疼痛」,若都不吃藥,日後反而要使用更高的劑量,一般只要不過量即可。另外,選擇非類固醇的消炎止痛藥,也不必擔心傷胃問題。
退化性關節炎惡化或嚴重時,手術是唯一治療方式,許弘昌說,目前有關節鏡手術、置換關節、骨矯正手術,一般會建議患者評估「術後是不是會完全改善」,再決定要不要動手術。
Q&A關節小學堂
Q:蹺二郎腿,對膝蓋不好?
A:罹患退化性關節炎,醫師建議腳盡量放輕鬆、伸直,彎起來會讓骨頭窘迫。有聽眾提問,「喜歡蹺二郎腿,聽說不好?」許弘昌解釋,蹺腳的姿勢會讓膝蓋承受某種壓力,這不是一個讓膝蓋休息的動作,但若未感覺不舒服,並沒太大關係。
Q:吃葡萄糖胺,可以促進軟骨生長?
A:許弘昌說,有些人建議長輩吃葡萄糖胺,就是俗稱的「維骨力」,葡萄糖胺可以延緩軟骨退化速度,但是並不能促進軟骨生長,目前醫學上也沒有吃葡萄糖胺可以預防或延後退化性關節炎的研究。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MAIN_ID=486&f_SUB_ID=1553&f_ART_ID=540204
運轉半輩子 當關節撐不住……
【聯合報╱本報訊】
又到了適合登高的季節,台灣的登山熟齡人口比例極高,有人七、八十歲還在爬山跑步;有人四、五十歲就喊膝蓋無力。台灣深受關節疼痛之苦的人不在少數,甚至有年輕化趨勢。
台灣退化性關節炎盛行率
•65歲以上,盛行率為10〜20%。
•常發生於45歲以上的民眾,年紀愈大風險愈高。
•女性比男性多,女性為男性的兩倍。
•肥胖者:
1.BMI大於30的人,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機率比一般人多7倍。
2.有一個長達10年的研究發現,將減重患者分成兩組,其中一組減重5公斤,另一組未刻意減重,結果發現有減重5公斤的一組患者,發生退化性關節炎機率可以降低50%。
關節退化危險因子
1.年齡
2.肥胖
3.女性
4.外傷
5.感染
6.反覆的職業傷害
7.曾有發炎性關節炎的病史
8.神經肌肉疾病
9.代謝性疾病
退化性關節炎常見部位
•頸椎
•腰椎
•髖關節
•手指關節
•膝關節
•腳部關節
常用治療方式
一.藥物治療
1.乙醯胺酚
2.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
3.葡萄糖胺與軟骨素
4.玻尿酸針劑
二.物理治療
三.手術治療
1.人工關節置換術
2.關節鏡手術
3.截骨手術
人工關節的使用
置換人數:每年約有8,000人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
常見部位:膝關節、髖關節、頸椎、腰椎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5432
6個壞習慣 膝關節壞得快
【聯合報╱記者綦守鈺/報導】
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奇美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昇輝表示,許多人深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若平常能好好保養,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然而日常生活中什麼動作最傷膝?要如何避免過度使用?怎樣的壞習慣又會導致關節炎?
1.從來不控制體重
林昇輝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常見於50歲以上民眾,尤其65歲以上老人家,特別是身材肥胖、骨質疏鬆、關節受過傷者更為明顯,停經後的女性因荷爾蒙減少,比起男性也更容易患上退化性關節炎。
由於男女構造上的不同,女性為生育孩子骨盆較寬,因此髕骨較易有外移不正的情況產生,尤其女性之骨架較男性小,相對的關節單位面積承受力量較大,如不控制體重,關節炎將提前到來。
醫師提醒:不要以為增加
2.常做蹲跪的動作
家庭主婦盡量不要蹲著做家事、跪著擦地板,至於深受許多人喜愛的太極拳、氣功,林昇輝建議年紀大或膝蓋不舒服的人,不要勉強自己蹲得太低。
醫師提醒:平日可從事瑜伽、騎腳踏車、游泳等運動訓練肌力,多訓練大腿前側的四頭肌、大腿後側的二頭肌,增強這些肌群,都可增加膝關節的穩定性,減緩關節的磨損。
3.逞強不肯用輔具
「站起來的瞬間最好要借助輔具。」林昇輝表示,很多老人家喜歡坐在小板凳、沙發上看電視,坐久了往往就站不起來。老人家常因不服老,不靠外力自行站立,卻給予膝關節相當大的壓力。
醫師提醒:外出旅遊坐車、坐飛機,長時間久坐後要起立,建議使用拐杖、手扶牆壁、柱子等輔助,以延長膝關節的壽命。
4.常搬重物爬樓梯
爬樓梯雖有助增強心肺功能、消耗熱量,卻屬於負重運動,腰部以下的關節要承受全身的重量,尤其膝蓋受力最多。以一個體重
醫師提醒:女性不要時常抱小孩爬樓梯,也不要買了很多菜還要提回家,或將家具搬上樓。為了不傷害膝蓋,最好爬半層樓就休息一次,且要分次提重物、每趟
5.一雙鞋子穿到底
平日穿著的鞋子要因地制宜。比方說,健走時要穿運動鞋或慢跑鞋,慢跑的鞋底不能太軟,最好有個船底的弧形,能讓腳順利完成一個圓弧的動作;爬山時則要選抓地力強、厚底的鞋子;打球則要注意鞋子是否有足夠的彈性、抓地力是否夠穩。如此一來,都能減少膝蓋承受的撞擊與壓力。
醫師提醒:平常好好保養膝蓋,養成運動的好習慣,都能讓膝蓋慢點老化退化,享受自在、行動自如的人生。上了年紀若膝關節不適,也不一定是退化,很可能是關節的小零件有些毀損,需要進一步檢查是否有其他關節上的問題。
6.老是讓關節受寒
白露過後秋高氣爽,更要注意保暖。林昇輝表示,中秋過後天氣轉涼,但不少人晚上仍開著冷氣睡覺,這時更要注意膝蓋保暖,因為膝蓋沒有熱保護、溫度較低,一般民眾到了冬季都明顯感受到,骨骼關節的活動度跟夏季比起來顯得稍微緊繃,且比較容易痠痛。
因為在較低的溫度下,人體的肌肉與韌帶纖維會因為熱脹冷縮而收縮,而血液循環也會比高溫時減少許多,局部血液循環減少後,相對的肌肉韌帶的養分供給也減少。
另一方面,肌肉韌帶在繃緊狀態下,消耗了更多養分、產生更多代謝物,甚至乳酸堆積,因此讓骨骼關節與肌肉的痠痛增加,所以一定要做好夜間保暖。
醫師提醒:在冷氣房、低溫環境下,要特別注意膝蓋保暖,蓋被子、穿長褲或使用護膝。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5434
愛護膝關節 爬山只上不下 騎車不要爬坡
【聯合報╱記者廖雅欣/報導】
記者陳立凱/攝影
「唉,腳無力、走不動……」很多老人家年紀大了,明明很想到處郊遊踏青,甚至爬山健行,卻飽受受退化性關節炎之苦。宜蘭縣潘健理復健科診所醫師潘健理表示,關節出毛病,影響生活品質甚大,建議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一定要及早且充分治療,運動時千萬要「量力而為」,才能保有健康的關節。
Q1:關節好不好,跟基因有關嗎?為何有人壞得特別快?
潘健理說,榮總
有部分患者群關節壞得特別快,潘健理說,造成的危險因子有很多種,比如有人先天維生素D3不足,或是曾有外傷或動過手術,常常跑步或爬山;個人生活習慣,如喜歡蹲著擦地板,或者從事拔草工作,都可能造成關節壞得特別快。
Q2: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患者,一定不能爬山嗎?可以騎單車嗎?
不少人喜歡爬山,或是假日到步道健行,潘健理說,不建議患者參加專業級的登山活動,可改走一般的階梯或坡道,選走階梯會比坡道來得好。輕微或中度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在充分治療情況下,可考慮爬階梯;至於重度患者盡量不要爬。也曾有患者為避免膝蓋再度受傷,每回要登山前,都到診所施打玻尿酸保護。
有退化性關節炎者,不是不能騎單車,潘健理說,前提是不爬坡,如果非要上路,腳踏車的齒輪比(踏板踩一圈時,可帶動後輪轉多少圈的比例)不宜太緊,建議最好騎固定式的健身腳踏車。潘健理也建議可以改在水中行走,或在健身房使用「懸吊式健走」跑步機,減輕體重,降低膝蓋壓力,讓膝蓋承受壓力變小。
Q3:登山者如何自保,減緩膝蓋傷害?
潘健理提醒喜愛登山者,爬山規畫很重要,以下對保護關節有幫助:
1.善用輔具:登山者可以善用輔具自保,包括登山杖、氣墊鞋及護膝,來減緩膝蓋傷害。
2.只上不下:不走崎嶇的山路,選擇路徑「只上不下」,也就是下山改搭車或纜車,比如去貓空玩時,可以選擇上山時走步道,下山搭纜車或坐車。
3.不求速度:登山的時間規畫很重要,上下山不求速度,比如不要爬到天黑而趕著下山。
Q4:走路姿勢不良、穿錯鞋,會不會影響關節退化?
潘健理說,走路姿勢不良,包括內八、外八,內翻、外翻等,事實上從腳踝、膝蓋、髖關節到腰椎,是一條連動鏈,走路姿勢不良,多少都會影響,影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經引發疼痛,就得矯正。
穿錯鞋也一樣,潘健理說,鞋子太大或太小,會造成肌肉疲勞;鞋子「開口笑」或磨底,會影響身體力學的傳遞,膝蓋附近的組織承受太大壓力,就會不適或受傷。
Q5:膠原蛋白、抗發炎食物,能保護關節嗎?
不少人都說,多吃膠原蛋白,如豬腳筋,可以保護關節,對這個論點,潘健理說,適量的補充膠原蛋白,如第二型水解膠原蛋白,確實會有幫助,但多吃無益,也不能以飲食或吃保健食品做為不治療的理由。
坊間常說的「抗發炎食物」,潘健理表示,關節退化分為發炎性和非發炎性,對發炎性關節炎來說,抗發炎的食物會有幫助,非發炎性就沒有效果,也就是說關節退化或發炎,還是存在很多其他問題,不能只靠抗發炎食物。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5437
關節一痛就打玻尿酸 打久會不會失效?
【聯合報╱記者楊欣潔/報導】
案例故事:60歲的
記者陳立凱/攝影
Q1:關節腫痛時,代表在發炎?應如何處理?
關節腫痛其實是發炎的表徵,壢新醫院運動醫學部副主任林頌凱表示,老年人最常見的退化性關節炎,病程進展可以分為幾個階段,一開始不會有明顯的膝蓋腫痛,而是關節痠軟無力,或坐著要起身時,膝關節特別不舒服;接著就會在爬坡、走樓梯等某些特定的動作時,誘發膝蓋疼痛。
當膝蓋腫痛時,除了吃止痛藥減緩疼痛,林頌凱說,改變姿勢、使用護具及減少走下坡路段,都可以減緩退化性關節炎惡化。若是到走路、站立等膝蓋一負重就會痛的狀況,就代表退化嚴重,需進行藥物、針劑或手術等進一步治療。
Q2:痛了就去打一針玻尿酸,長期打會不會失效?健保有給付嗎?
施打玻尿酸是近來流行的退化性關節炎治療方法,在不開刀的情形下減緩不適。林頌凱說,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若進行保守治療無效,可選擇玻尿酸針劑治療,玻尿酸可幫助關節潤滑,減緩發炎疼痛,不過一劑玻尿酸僅可維持半年,需要重複注射。
痛了就去打一針玻尿酸,長期會不會失效?林頌凱指出,玻尿酸長期施打並不會失效,且目前健保針對第二、三期的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若進行過保守治療無效,提供每半年施打一劑玻尿酸的健保給付。
Q3:置換人工關節有風險嗎?會不會換了更難行走?
除了施打玻尿酸,有些患者選擇手術置換人工關節,林頌凱說,目前國內手術技術進步,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多會成功。一般而言,進行人工關節置換術的民眾,理論上術後情況比術前來得更好,但不少民眾以為術後可以恢復之前的情況,卻忽略了術後復健的重要性。
林頌凱的臨床觀察,僅有十分之一的患者術後進行復健,沒有復健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一出現沾黏現象,讓術後情況更糟。
Q4:針對退化性關節炎患者,通常會給予哪些復健治療?
振興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李林鍵說,退化性關節炎退化的部位不只是關節,關節旁的肌肉、軟骨及韌帶也都會因為長期無法行動而萎縮、退化,因此透過復健恢復這些組織原有的功用,非常重要。
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最重要的復健治療,就是訓練大腿及核心肌群的肌肉。林頌凱說,復健治療通常可分為兩部分,一是進行儀器的物理治療,再來則是運動治療,增進局部肌力。退化性關節炎患者若腿部肌肉夠有力,就可以減少膝蓋承重的負擔。
Q5:關節保養產品,有哪些常見成分?
關節保養相關保健食品也是市面上暢銷產品,林頌凱說,目前最常見的關節保健品成分為葡萄糖胺,研究發現葡萄糖胺無法幫助軟骨增生,但有潤滑關節作用。不過,葡萄糖胺多是由甲殼類食物萃取而來,鈉離子含量高,對於高血壓患者,可能不利於穩定血壓。
林頌凱表示,近來有種植物萃取的關節保養成分「活關素75」,它是從乳油木果油萃取,經特殊技術濃縮而成,也同樣具有潤滑關節、減緩發炎疼痛的作用。因為是植物萃取,就沒有鈉離子含量過高的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所有保健食品都不具有任何療效,僅能當作保養,一旦出現關節炎症狀,還是應就醫,尋求積極治療。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5418
不愛運動仍會退化 顧膝蓋要趁早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整理】
問:我今年50歲,最近半年,走路時常會膝蓋痠痛、不舒服。同事和家人說我是膝蓋退化、磨損,建議打玻尿酸改善疼痛症狀。不過,我自認年紀還沒有這麼老,平時也很少從事跑步、爬山等激烈運動,頂多走走路,這樣也會導致蓋退化受傷嗎?
另外,白天上班時為了提神,常一整天都喝茶。聽說大量喝茶,會導致鈣質流失,請問膝蓋痠痛與長期喝茶有關嗎?(台中、上班族)
台安醫院骨科教授劉華昌答:
經常激烈運動的人容易膝蓋退化,但這不表示少運動的人,膝關節就能永保健康。關節退化與年齡、體質等因素息息相關,門診經常發現不運動的人膝蓋退化,一走路就痛。
有些人膝關節軟骨構造就是跟一般人有些不一樣,例如,大部分軟骨中含有大量的第二型膠原蛋白,但少數人則混了其他類型的膠原蛋白,因此,膝關節要比別人更容易受損。
至於施打玻尿酸,確實能夠改善膝關節疼痛不適,大部分患者反應都不錯,可明顯減輕疼痛感,就有病患連續施打十幾年,現在70多歲仍繼續接受治療。不過,玻尿酸費用昂貴,健保給付較嚴格,患者必須先接受復健、藥物等保守療法半年以上,確定症狀未能改善,才能申請健保給付。
為了走得長久,建議民眾從年輕時就開始保養膝關節。動作很簡單,首先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腳盤向上翹,大腿盡量往前伸直達到水平,五秒後大腿慢慢收回,接近身體,再輕輕放回地板。每次單腳訓練,一次做10下,一天左右大腿各做100下,能有效訓練骨四頭肌。透過沒有重量壓迫的抬腿運動,也可讓軟骨組織輕輕摩擦,有助強化膝關節。
另外,長期飲用大量茶、咖啡,會增加尿液中的鈣,提高骨鬆風險。目前醫學實證,骨鬆與膝關節痠痛是兩件事,不能混為一談。但為了健康,茶與咖啡仍應適量飲用。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07241
17歲高中生 關節提早退化
【聯合晚報╱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
退化性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復健科醫師發現,近來退化性關節炎有年輕化趨勢;一名17歲高中生肩頸僵便疼痛,特別是早上起床時症狀最明顯,嚴重時甚至無法轉動,就醫後診斷為初期退化性關節炎。
書田診所復健科主任潘筱萍表示,退化性關節炎過去都好發在50、60 歲以上中老年人,主要是長期姿勢不良或過度使用,但近年門診發現許多40歲以下的青壯年人病號,好發部位是頸椎、腰椎和膝蓋。
潘筱萍表示,這名17歲年輕患者半年來發作多次、且越來越嚴重,追問下發現,他常熬夜打電腦,平時也喜歡打籃球,一打就持續好幾個小時,但每次就醫吃藥後症狀稍微緩解就不再治療,反而加重病情。
所謂退化性關節炎是關節和關節間軟骨磨損,壓迫神經結構造成局部僵痛,嚴重時痠麻無力,甚至可能造成暫時性失聰、失明、眩暈,以及下半身癱瘓、大小便失禁。
醫師建議,要避免退化性關節炎,運動前一定要做足暖身運動,有運動傷害一定要治療完全,千萬別帶傷上場,否則會退化更快。
【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531140
關節發炎 避免按摩
【台灣新生報/記者鄭綿綿】
類風濕性關節炎主要是以疼痛的症狀來表現的病症,病情無法根治,只能降低關節疼痛和發炎反應。患者應配合做好日常保健工作,幫助保護關節功能,預防關節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症狀成因
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病因雖然還不十分清楚,但是因感染而引起的自體免疫作用,是大部分研究同意的致病機轉。包含因為持續性的關節感染,及病原產物滯留關節腔,形成的慢性發炎。患者也常見關節對病原體產生了異常的反應。
根據統計,大約三分之二患者,初期只有感覺全身虛弱、疲勞,食慾差,肌肉疼痛等這些前兆表現,有可能持續幾周,甚至幾個月後,才出現關節痛。
之後隨著病情發展,被侵犯的關節可見腫,痛,熱,壓痛,僵硬,但不會紅腫,晨起的關節僵硬有可能持續1至2小時。手的關節患處大都出現在腕關節,掌指關節,近端指骨間關節。時間一久,關節炎會造成關節某種程度的變形。
類風濕性關節炎照護注意
應注意包括當關節正處於發炎期,應多休息,可採平躺採仰臥位,伸展疼痛的關節。並避免對正在發炎的關節按摩,以免使發炎更嚴重。平常應注意避免受到風寒、遠離潮濕環境,避免受涼,或長時間在潮濕的環境。平時活動時,注意適當改變姿勢,像是儘量使用大關節以分散各個關節的壓力,例如東西可用推的,減少直接用搬的或提的。同時應維持理想體重,以減輕關節的負擔。
此外,當環境溫度較低時,容易造成肌肉收縮,增加關節疼痛僵硬,因此,像是進入冷氣房,應注意適當保暖,尤其關節部分,適時可增加衣物、襪子。而坐椅選擇上,可選一個有扶手、椅背平、直椅面、比一般椅子高3~4吋的椅子,可幫助預防髖、膝關節過度屈曲,且也較容易坐下。
專家看法
亞東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吳建陞表示,年紀較大的老年人類風濕性關節炎,常見伴隨其他關節併發症,疼痛狀況較明顯。也容易因較敏感,常見因天氣冷、氣壓改變時,症狀加重。應配合醫囑,規律服藥,避免自行隨意停藥。急性發炎時,也要避免關節活動負擔過大,注意多休息。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