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峭壁上的故事——大正四年梅澤作開鑿記念

 

高爺 103,10,10

 

    由於長年登山,我對山區文史發生興趣,臺灣近年這方面發展快速,許多學者投入研究,各種書籍與論文陸續發表出版,比起四十年前,我在成大山協爬山時,只見山頭不知文史的大環境要進步太多了。

    前(101)年春節,我和阿寶、麗雲、阿K、仙女、藥房與阿娟一起走錐麓古道(與多條中橫步道),錐麓斷崖位於三角錐山(1,667m)的山腹間,因地質較穩定,是合歡越嶺古道保存最完整的路段,「錐麓」意為三角錐山山麓之意。此路段寬約90cm,海拔約750m,比下方立霧溪對岸平行的中橫九曲洞高約400m。昔日路徑寬僅如腳掌,原住民行經該路段時,「人人皆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由此可見其驚險。讚歎雄奇艱鉅之餘,心知必有許多故事穿插其間,惟涉獵淺薄,僅略知一二。

    請參閱〈中橫東段步道之歡樂不盡〉。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163

 

    去年11月,在臺大聽楊南郡博士與徐如林女士演講,談古道踏查,楊博士談到錐麓古道二號隧道外側有梅澤柾的刻字,並放映照片,這是楊博士踏查時發現的。我就有些遺憾,太晚知道,走過當時沒注意查看,失之交臂。

    最近83OB克偉說要去走錐麓古道,我請克偉拍照,他真的拍到,但鑿刻陰文,正面光線使刻紋不明,須側光拍攝看來才清晰。

    楊南郡博士演講時說岩壁上刻字留名是「大正四年 梅澤柾 開鑿 記念」,我看過多篇文章也如是說,但我找了其他照片(註),怎麼仔細看都是「大正四年 梅澤作 開鑿 記念」。

 

以上照片摘自《臺灣國家公園》2008年六月號

以上照片摘自《熊熊部語〜大隻熊的部落格》太魯閣~錐麓古道。錐麓大斷崖

    刻「梅澤作」,是否表示「梅澤先生之作」或「此路為我開」之意?或者「作」有其他意思?敬請先進指點。

    「記念」二字筆劃結構與其他文字不同,猜想是不同工匠所為,記通紀,彼時如是用法。「記念」二字正下方有一圓孔,必是當年鑽孔埋設炸藥、爆破岩壁之用,岩石落下,殘孔遺留至今。細看今之中橫岩壁,鑽炸與殘孔痕跡亦多,工法相似。

 

    克偉還找到一篇研究論文,是國立臺灣博物館展示企劃組林一宏先生所作,民國102年一整年的研究成果,治學嚴謹,考據詳實,人事時地物清清楚楚。論文專談日治臺灣山地官方土木建築作業規範,核心人物就是梅澤柾,他的腳步遍及臺灣各山區,做了許多事情,讓我驚訝又讚歎——

•日俄戰爭結束,原任工兵士官、受過通信訓練的梅澤柾來臺初期,臨時戶口曾設於臺北館前路一帶與西門町一帶,再遷至桃園大溪鎮老街區內。

•佐久間左馬太總督推動「五年理蕃事業」以武力強勢討伐原住民,蕃地工事設施專家梅澤柾,憑藉土木、通信等專業知識,率領作業隊,參與了自1911(明治44)年至1914(大正3)年的幾次關鍵性的隘勇線前進及討伐戰役,負責開闢道路,架設鐵線橋、電話線與電流鐵條網,建築房舍與防禦工事等。   

    •李崠山古堡由梅澤柾於19131914年間監工建造。

•幾條橫斷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包括內太魯閣道路(1915)、能高越嶺道路(1917)、以及八通關越嶺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1919),均出自梅澤柾之手。

•在錐麓斷崖路段二號隧道外側岩石上,有幾個小小的陰刻字「大正四年 梅澤作 開鑿 記念」,可視為梅澤柾參與內太魯閣道路工程的證據。

    •花蓮吉安鄉西寧寺後方,「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上刻有「作業隊長 梅澤柾」。

    請參閱〈花蓮市周邊原野踏查記 逆時針O形〉。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882

    •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前,「八通關越道路開鑿紀念碑」上刻有「隊長 警部梅澤柾」。

•梅澤柾在蕃地相關作業中,最擅長的是開路、架橋等土工作業,這也是根植於從軍時擔任工兵所養成的技能。

•梅澤柾半生戎馬、流離倥傯,未曾娶妻生子,至病逝時孑然一身。他對金錢十分淡薄,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因多年在山地作業征戰,曾有幾次罹患瘧疾,以致於逝世前幾年身體已大不如前。

•他個性豪爽、意志堅強,和部下同甘共苦,每每在施工中遭遇困難之時,總能一呼百諾、號召部下共同排除障礙。梅澤柾與眾多部下巡查、警手等,關係十分緊密,多以比擬親子關係的主從關係彼此相稱「親分」(Boss、老大、師傅等)「乾兒」等,被稱為「山の親分」(山老大)。

 

    日本在臺五十年,對臺灣各方面影響都很深遠,山區原住民尤然,兩次理蕃計畫與多次山地抗暴事件讓原住民死傷慘重,被迫遷徙,命運扭轉,生活與文化有了大幅改變,代價十分巨大,歷史轉折是非功過難以道盡,留待史家評說。

    過去讀文史書籍,大多敘事,時間空間事件交織,少有人物描寫。國立臺灣博物館林一宏先生的研究卻將梅澤柾描述的如此詳細鮮活,考據鉅細靡遺。梅澤柾在臺灣努力奮鬥的空間與場域我大多到過,然則時間不同,背景、目的與心情也不同。他為總督府服務,遂行帝國統治山區的大戰略,一直勤奮付出;我與伙伴從事山野活動,鍛練兼休閒,一向愉快享受。然則沒有前人開拓,就沒有現在的便利,閱讀他的故事,頗有物換星移、時空悠悠之感。

    大正天皇1912730日即位,大正四年相當於民國四年,到明(104)年這岩壁刻字就滿一百年了。

 

梅澤柾長任警部,日本現代警銜由上到下為:警視總監—警視監—警視長—警視正—警視—警部—警部補—巡查部長—巡查長—巡查。

    日本警官的警部為日本警察官之階級之一,位於警視之下、警部補之上。其職位包括警察本部之系長至副課長、警察署之課長、派出所所長等。警察組織之階級金字塔中結構中、警部以上之人員為數相當少。階級為警部以上者、享有逮捕狀申請權。普通警員中,有能力的現場警員一般於30歲後半~40歲升任為警部。

    但這些都是現代資料,不知一百年前,有無不同?仍請先進指點。

 

    我研修水利工程,從事工程業卅餘年,服兵役時是工兵少尉排長,受訓時也做過一些防禦工事,我讀梅澤柾的《蕃地作業軌範》相當熟悉親切充分理解,卻不便稱他「前輩」。每次出入各地原住民部落,看見一雙雙清純堅毅的眸子,總讓我難忘他們祖先經歷的苦難與艱辛。歷史從各面向看是不同的,唯有兼容並蓄,進而交互參雜,體諒原諒,才有辦法走下去。

    在此向大家介紹這篇精彩的研究論文與梅澤柾其人其事。

http://www.ntm.gov.tw/upload/download/20140704/8de7e7d9-98e7-4a42-97c2-cd0842194ad1.pdf

 

註:

    下面四篇文章,報導錐麓古道很不錯,圖文並茂,其中第3篇與第4篇文章的刻字照片是側光,相當清楚,對照參考。

1.《雪泥熊爪部落格》台灣的天空步道~錐麓古道(下面附三份參考資料都很好) 

http://blog.yam.com/botanychen/article/40042696

2.《這是我的部落格》台灣的天空步道——錐麓古道 

http://blog.xuite.net/johnson5107/twblog/137336140-%E5%8F%B0%E7%81%A3%E7%9A%84%E5%A4%A9%E7%A9%BA%E6%AD%A5%E9%81%93%E2%80%94%E9%8C%90%E9%BA%93%E5%8F%A4%E9%81%93

3.《熊熊部語〜大隻熊的部落格》太魯閣~錐麓古道。錐麓大斷崖

http://maluchunchun.pixnet.net/blog/post/97970169-%E3%80%90%E9%8C%90%E9%BA%93%E3%80%91%E5%A4%AA%E9%AD%AF%E9%96%A3%EF%BD%9E%E9%8C%90%E9%BA%93%E5%8F%A4%E9%81%93%E3%80%82%E9%8C%90%E9%BA%93%E5%A4%A7%E6%96%B7%E5%B4%96

4.《臺灣國家公園》2008年六月號

http://np.cpami.gov.tw/youth/index.php?option=com_mgz&view=detail&catid=2&id=140&Itemid=126&tmpl=print&print=1

 

 先看論文封面:

封面

 

102年度自行研究計畫

日治臺灣山地官方土木建築作業規範之初步研究:

以《蕃地作業軌範》為核心

 

    An Preliminary Study on the Official Specification of Mountain Area for Civil

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in Colonial Taiwan: Focusing on “The Specification

of Operation in Aborigine Area”.

研究單位:國立臺灣博物館 展示企劃組

研究人員:林一宏 研究助理

研究期程:民國10211日至1231

 

摘要

    梅澤柾(1879/9/271920/1/29)曾於1919年撰寫《蕃地作業軌範》一書,可視為「準官方」的蕃地土木建築規範。梅澤柾與他著作的規範,在日治時代臺灣蕃地警察相關道路、隘勇線等相關土木建築設施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該書共280頁,以理蕃警察為訴求對象的專業參考書,曾印行1千餘本,配售給當時蕃地值勤的警察使用,對照當時理蕃警察總人數約5千餘人,推估每56人中就有1人擁有此書。雖無直接證據,但就梅澤柾的權威地位、蕃地警察的閱讀率而言,此書在後續的蕃地作業應用上,應具有極大影響力。其內容相信對1921年展開的「集團化據點式」的警察駐在所改良工程,與後續的蕃地警備道路建設,產生重要的影響。

 

    梅澤柾出身新潟縣舊柳原藩的平民,為了突破社會階級限制,一如典型的明治青年們,在讀書出仕與從軍中選擇了後者,考入陸軍教導團(相當於士官學校),選擇了較冷門的工兵科,1898年畢業掛階後原本留在學校工兵隊,但教導團卻於1899年解散,被改編到鐵道大隊,學習了通訊科。這樣的養成背景,造就了這位「山の親分」。

    1902年派駐清國,參與19041905年的日俄戰爭,至少經歷了南山戰役、旅順圍城戰、奉天會戰等。1907年底,以囑託(約聘)身分參與理蕃事務。來臺後,梅澤柾至少參與了1908年南投隘勇線前進、1910年卡奧灣方面隘勇線前進、191113年三次李崠山戰役、1914年太魯閣戰役等,大多擔任作業隊長,執行開路、爆破、寮舍建設、電話線鐵條網架設等蕃地作業。

 

    梅澤自1910年起轉正為技手,隨即改敘警部,變成桃園廳的警官,再直屬總督府。1915年理蕃制度大調整,廢除蕃務本署後,因為中央沒有空缺,就被改編地方為花蓮港廳警部。在花蓮港廳期間,他率領作業隊陸續興建了三大越嶺道路:19141915年內太魯閣道(1935改建為合歡越)、19171918年橫斷道路(即能高越東線)、19191920年八通關越東段第一期工程。1920年在巡視工程途中於綠分遣所(瓦拉米的下一站)染上流行性感冒,129日病逝於花蓮港醫院,年僅42歲。

    梅澤柾於1919年出版之《蕃地作業軌範》一書的內容,為其一生僅有的著作,亦為其遺作。經比較該書與相關書籍、法規等,在架構上、內容上的異同,可確知該書乃梅澤柾依據工兵、通信等軍事專長,在臺參與理蕃作戰12年的經驗結晶,因應臺灣山地特殊之地質、地形、氣候與人文條件,除了土木、建築、電學等專門知識外,更補充了測量、通信等專業科目,具有獨創性與重要性。

 

章節摘要(未含圖表)

第一章 研究界定

(內容略)

 

第二章 日治臺灣山地官方土木建築作業規範相關研究成果

(內容略)

 

第三章 梅澤柾與《蕃地作業軌範》

    回顧研究成果,並未發現任何有關警備道路的相關作業準則,亦未發現蕃地建築物最直接相關的建築標準、設計準則,然而蕃地警備道路與警察官吏駐在所建物確實曾廣泛存在於臺灣山地,且經筆者實際踏查各地遺跡,可發現不論道路及附屬設施、駐在所建物等,各具有相似的型態,這表示即使未曾發現明確的法規條文用以規範前述設施之營建行為,也可能存在某種共同的、非正式的、或是不成文的默契或共識;這些共識的形成,即可能與某些專業技術人員有關。

    經比對相關文獻記錄,梅澤柾可能就是其中的關鍵人物。本章首先探討梅澤柾其人其事,尤其側重其1907(明治40)年來臺從事裡蕃相關事務工作的經歷,確認其在理蕃相關土木建築工事方面的權威地位。其次針對梅澤柾在1919(大正8)年完成的重要著作《蕃地作業軌範》內容加以討論。

 

第一節 梅澤柾其人其事

    梅澤柾(Umezawa, Masa)生於1877(明治10)年927日(註26),原籍日本新瀉縣刈羽郡野田村大字野田270番戶,即今日新潟縣柏崎市刈羽原子力發電所附近,此地瀕臨日本海,與新潟縣首府新潟市相距約20餘公里,隔著水道,與北面20餘公里的佐渡島遙遙相望。目前尚不清楚梅澤在20歲前的經歷,推測可能是在新潟當地接受基本教育。

26︰履歷書,引自1907〈梅澤柾蕃務ニ關スル事務囑託〉《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347A056

 

一、從軍經歷18871907

    梅澤柾為舊柳原藩平民出身,明治初年平民要突破階級與身分的限制,唯有透過讀書出仕,或是從軍。1897(明治30)年,梅澤柾進入陸軍教導團,開始軍旅生涯。

    陸軍教導團前身為1870(明治3)年5月在大阪兵學寮(即日後的陸軍士官學校)內設置的教導隊,1871(明治4)年12月改稱教導團並遷移至東京,1873(明治6)年10月改由陸軍省直轄,並於1885(明治18)年於鄰近東京的千葉縣國府臺(今市川市)設置營區、軍醫院等,陸軍教導團於1899(明治32)年1130日(註27)廢止。陸軍教導團是明治時期日本陸軍培養「下士官」的機構,在日語中「士官」就是軍官,為士兵的反義詞;而「下士官」指的才是軍曹等階級的軍人。

    陸軍教導團依據兵種區分為砲兵、工兵、步兵、騎兵、輜重兵、本樂及喇叭等六科,學生主要為近衛及鎮臺的士兵志願入團者,以及華族、士族及平民中招收有志於從軍者,其錄取條件為:

    1.年齡:1825歲;

    2.身高:5尺(151.5cm)以上,砲兵為 52寸(157.6cm)以上;

    3.體格:身體強壯;

    4.寫字:書信往返沒有障礙者;

    5.讀書:能了解練兵書之內容者;

    6.算數:能運算加減乘除者。

    學生修習1620個月(註28)的軍事學科術科教育並考試及格後畢業,頒與畢業證書並授階陸軍二等軍曹,相當於後來的伍長,服役期間為7年。有不少日本陸軍將領都是先從教導團畢業後再考入陸軍士官學校成為軍官,例如大將鮫島重雄、神尾光臣、中村覺、田中義一、白川義則、武藤信義等都是陸軍教導團出身的。

    梅澤柾於1897(明治30)年610日進入陸軍教導團,當時還未滿20歲,在團長西島助義大佐的教導下,於1898(明治31)年1124日工兵科畢業,121授階,畢業後留在教導團內,配屬工兵第九大隊,可能是擔任教導團助教或教育班長之類的任務。梅澤於翌年(18991010日晉陞陸軍工兵一等軍曹,然而教導團隨即於1130廢止,梅澤和其他原配屬教導團的官士兵面臨改編的命運。1個半月之後,梅澤柾被派遣至鐵道大隊。

    在鐵道大隊服役期間,梅澤修習通信學,通信是當時最新、最先進的技術,並於同年1110日自要塞通訊學術科畢業。1902(明治35)年隨日本陸軍駐紮清國,1015調任清國駐屯軍第九師團司令部,由於具備通信專長,旋即於1021任北京通信所長。之後歷任山海關通信所長,1903(明治36)年915日任保線所長。(註29

    1904(明治37)年28日,日本海軍夜襲旅順港外駐泊的俄羅斯艦隊,日俄戰爭爆發。5月日本陸軍開始登陸遼東半島,梅澤柾所屬的工兵第九大隊配屬第二軍由陸軍大將奧保鞏指揮,全軍於5日至13日於鹽大澳登陸,25日向俄軍駐守的南山陣地發起攻擊,在死傷慘重下攻下南山,史稱南山戰役。梅澤柾在南山戰役前5日,即520陞任陸軍工兵曹長,並以戰鬥支援部隊身分參與此役。隨後於710調第九師團後備工兵第一中隊,並擔任特務曹長代理,參與同年819日至翌年(1905)元月1日之最慘烈的旅順攻擊圍城戰役,於1111真除為陸軍工兵特務曹長,隸屬第二軍兵站監部。旅順之役後,再隨部隊投入1905(明治38)年31日至10日間在日俄戰爭中最後一場奉天會戰。

    日俄戰爭結束後,梅澤柾於1905730調第二軍兵站電信隊,1130日因戰功敘勳八等。翌年(190624調工兵第一大隊附,同年41日敘勳七等,並因日俄戰爭時期的功勞,或內閣賞勳局賜與「一時金」(補助金)300圓,並賜與明治三十七八年戰役從軍紀章。(註30

27︰明治3102日勅令第47號陸軍教導團條例,於明治32102以勅令393號發布於1130廢止。

28︰修業期間各兵科不一,步兵科16個月、騎兵科18個月、輜重兵科18個月、砲兵科20個月、工兵科20個月。引自Wikipedia

Wikipediahttp://ja.wikipedia.org/wiki/陸軍教導団。

29︰引自履歷書,1907〈梅澤柾蕃務ニ關スル事務囑託〉《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347A056

30︰引自履歷書,1910〈囑託梅澤柾解囑并ニ任官ノ件〉《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725A049

 

二、來臺擔任囑託19081910

    1907(明治40)年梅澤柾30歲,已經服役10年有餘。日俄戰爭結束後,有不少軍人退伍失業,輾轉來到臺灣尋求出路,有些人憑藉著日俄戰爭的戰鬥經驗,加入了警察行列,成為隘勇線上第一線的基層巡查或隘勇。

    梅澤柾來臺的原因,並非因為面臨部隊縮編裁撤危機,而來臺尋求機會;而是因為他兼具野戰工兵的土工、爆破、通信、軌道架設等等專業技能,被臺灣總督府秘書官大津麟平所延請來臺,參與當時最棘手的內政問題:「理蕃」。1907(明治40)年117日總督府警察本署長大島久滿次向總督佐久間左馬太提出禀申,擬雇用時任赤羽根工兵隊特務曹長的梅澤柾,任職臺灣總督府民政部警察本署囑託(約聘),從事「防蕃作業事務」,月薪35圓,(註31)這宗人事案歷經近2個月的簽辦,於翌年(190819定案,而梅澤係已於19071211退伍,已可請領年金。

    梅澤來臺初期,臨時戶口(寄留)設於臺北府後街二丁目27番地(註32),大約在今日的臺北市館前路、信陽街、南陽街、許昌街的街廓某屋內。1909(明治42)年5月梅澤柾任職警察本署蕃務課囑託之同時,也兼任地方政府南投廳的囑託(分課未定)(註33),19101911年間又於臺灣總督府警察官及司獄官練習所擔任囑託講師。(註34)已知梅澤柾曾以囑託身分,曾參與隘勇線前進作戰:

31︰明治40117,警高祕甲自第3837號,收於《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347A056

32︰引自明治41420,梅澤柾「恩給支給地轉換屆」,《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386A035

33︰引自明治425月,《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頁265

34︰引自明治43年,《臺灣總督府文官職員錄》,頁125;明治44年,同職員錄,頁134

 

    (一)南投隘勇線前進,預備隊

    南投廳當局於1908(明治42)年1215日起,向霧社一帶賽德克族領域發動隘勇線前進,將隘勇線推進到三角峰一帶,與北港溪隘勇線連結。當時臺灣日日新報曾報導:

    今回南投隘線前進隊。自第一至第六。共六部隊。……其中第五六部隊前進地。最易遇敵。其地點甚危險。作業亦甚困難。故前進隊指揮官長倉埔里社支廳長親率。而以梅澤囑託為從外文添預備隊。以武久警部補統之……又設前進隊本部於霧關。以統一各部隊……以上各部隊。由十五日進行。統計諸隊人員有警部五名。警部補八名。巡查七十五名。巡查補三十五名。隘勇五百四十八名。人夫六百二十五名。共一千二百九十六名。其使用火砲。十二拇臼砲四門。九珊米臼砲三門。六珊米山砲三門。七珊米野砲二門云。(隘線前進,1908/12/187版)

    可知梅澤柾曾以預備隊成員參與此次隘勇線前進。

 

    (二)卡奧灣方面隘勇線前進,擔任特別作業隊隊長

    1910(明治43)年由宜蘭廳、桃園廳發動的卡奧灣方面隘勇線前進。宜蘭廳當局為了切斷蘭陽溪上游的泰雅族溪頭群與大漢溪上游的卡奧灣群之間的聯繫,於5月下旬展開自松羅溪、沿棲蘭山腰再攻佔芃芃山頂、南下至蘭陽溪上游的隘勇線前進,受到卡奧灣群與馬里闊丸群的抵抗,新竹廳、桃園廳方面亦編成警察隊參戰。梅澤柾以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囑託身分參與宜蘭廳方面的作戰序列,於67參與第三部隊的搜索作業,臺灣日日新報記載如下:

    ……中間警部所率屈尺蕃一隊。附梅澤囑託。使之自第三部隊出發。由第一部隊水源地。經「區儒」溪上流鞍部。至「蒙蒙」溪上流線外搜查。……

(蘭竹討蕃情形彙記,1909/6/302 版)

    9日,梅澤指揮搬運工120人,自圓山本部河灘搬運三吋速射砲(註35)至芃芃第二高地砲臺,山路險惡、行進艱難。連日慘烈戰鬥,原日雙方均死傷枕藉,11日梅澤親率技術工趕赴芃芃第一高地構築砲臺,砲臺竣工、火砲運抵之際,遭遇50名左右的卡奧灣原住民攻擊,梅澤、豬俁兩囑託即連發迫擊砲、機槍予以擊退,(註36)戰事相持不下,第一階段作戰於624中止。

    因戰事不利,故請求日軍支援守備,宜蘭廳的警察部隊則傾全力於隘勇線的前進,期與桃園方面隘勇線連結。72起第二階段行動開始,梅澤柾被任命為特別作業隊隊長,率領巡查4名、日籍人夫5名、臺籍人夫10名,(註37)從事地雷埋設、木石爆破等,並協助勘查預定隘路、電流鐵條網的路線。臺灣日日新報曾簡單描述該特別作業隊之工作狀況。

    ……第五部隊。在小林合流點及其附近。造橋二座。除架設于小城合流點之橋梁外。梅澤特別作業班。在「絲那禮區」溪架橋二處。已完成其一。又修造道路五間……(蘭竹討蕃隊情形彙記,1910/9/122版)

    戰鬥持續至同年9月底,日警才完全佔領芃芃山,宜蘭、桃園、新竹三方於高義蘭會師,佔領巴陵山(バロン山)設置砲臺並砲擊附近各部落,終於迫使卡奧灣各社向日方投降,「歸順式」於1027舉行。(註38

35︰日俄戰爭中自帝俄陸軍俘獲之戰利砲,重達1千公斤以上,引自《理蕃誌稿》第三編,頁567

36︰同上,頁575

37︰同上,頁598

38︰小森德治編,《佐久間左馬太》,頁574-580

 

三、任官:從技手到總督府警部19101915

 

    1910(明治43)年722日,正值卡奧灣隘勇線前進戰事激烈之際,臺灣總督府發布人事命令,專長工事作業的梅澤柾及專長砲術的豬俁忠次解除囑託身分、改任文官,被任命為桃園廳技手兼任臺灣總督府技手。(註39)此時梅澤的臨時戶口所在地從臺北西門外街,即今日中華路一段以西的西門町一帶,再遷至桃園廳大嵙崁街某處,即今桃園縣大溪鎮老街區內。

 

    同年9月,桃園廳長西美波以蕃地警備上有配置警部之必要為由,依據『臺灣總督府警部警部補特別任用考試規程』(M40.8府訓令153號,官房、民政部、廳)相關條文規定,將梅澤柾、豬俁忠次及谷山愛太郎等3人,經過銓敘後改敘為技手兼任警部,為判任官,於917生效,自此梅澤正式具備警察身分。(註40

 

    翌年(1911327,西美波廳長以該廳藤田壽吉、進藤滿夫、梅澤柾、豬俁忠次、谷山愛太郎等5位警部自36日起從事蕃人討伐及搜索等事務,故在蕃地出差期間,予以加薪十分之七的待遇。(註41430日總督府發佈人事命令,梅澤、豬俁及谷山等3人免兼官,也就是免除技手、通譯的身分,專任警察,但同時為桃園廳警部兼任總督府警部,換言之,在薪資待遇及職缺上屬地方政府桃園廳管轄,但在理蕃任務上則歸中央的臺灣總督府蕃務本署調度。同年1117日,總督府發佈辭令,梅澤等5人改歸屬中央管轄,任總督府警部。(註42

 

    梅澤柾在擔任總督府警部期間,正是佐久間總督推動「五年理蕃事業」以武力強勢討伐原住民的階段,被視為是蕃地工事設施之專家的梅澤柾,憑藉土木、通信等專業知識,毫不意外地率領作業隊,參與了自1911(明治44)年至1914(大正3)年的幾次關鍵性的隘勇線前進及討伐戰役,負責開闢道路,架設鐵線橋、電話線與電流鐵條網,建築房舍與防禦工事等:

 

39︰引自辭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725A049

 

40︰引自,《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727A046

 

41︰引自,《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882A016

 

42︰引自辭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1894A041

 

 

 

    (一)李崠山方面隘勇線前進

 

    為奪取新竹桃園交界的制高點李崠山(標高1,913m),以壓制玉峰溪流域的泰雅馬里闊丸群,1911(明治44)年8月起至1031止,新竹廳警察部隊兵分兩路,在歷經數次慘烈的戰鬥後,佔領了李崠山最高點,並構築李崠山、太田山兩座砲臺,在李崠山、那羅山稜線形成一個火力強大的突出部,並建置了李崠山、那羅山(ナロ山)隘勇線,劃歸樹杞林支廳管轄。(註43

 

    (二)馬里闊丸方面隘勇線前進,作業隊,建置隘勇線

 

    1912(大正元)年82829日颱風來襲後,泰雅族人趁日警交通通信中斷、鐵條網停電之際,而於91117日持續向李崠山隘勇線發動全面反撲,攻陷太田山砲臺、馬石(バスー)分遣所等,幾乎將日警全數趕下李崠山、那羅山稜線外,但終究無法奪回李崠山制高點。此役被稱為「太田山事件」。(註44

 

    新竹桃園兩廳於102動員警察部隊,奪回李崠山西側太田山至大岡(註45)稜線後,隨即調整李崠山隘勇線配置,(註46)並向玉峰溪流域的馬里闊丸群部落發動攻擊。戰事十分慘烈,雙方白刃肉搏、死傷枕藉,迄1213停戰。

 

    是役日警攻佔馬美至烏來一線,瞰制了馬里闊丸及基那吉兩群之間的三角地帶,在重要據點建造展望臺,並構築馬美山(マメー山)、烏來山(ウライ山)、馬石等3處砲臺。(註47)向南延伸李崠山隘勇線,並新設馬石隘勇線,構成李崠山監督所南稜的突出部防線。

 

    1213日隘勇線前進隊解隊後,原已參與前進隊的梅澤柾警部繼續加入新編成的搜索隊,包括二個部隊、鐵條網班、砲隊、特業作業班、紅十字救護班等,其主要任務為道路開鑿、鐵條網及電話線之修補、射界之伐採、據點之防禦施設等工作。(註48

 

43︰明治45年新竹廳訓令第4號。《新竹廳報》第532號(1912/2/18)。

 

44︰或稱為太田山事變,此役為三次李崠山戰爭中,由泰雅族人發動的反撲逆襲,造成日方大量死傷與設施損害。記載此事件最為詳盡的史料,為當時任職理蕃本署編修係的吉野利喜馬所撰〈新竹廳樹杞林馬里闊丸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概況〉一文之「前編太田山逆襲事件」部分(同前,附錄頁1-5)。見吉野利喜馬,〈新竹廳樹杞林マリコワン方面隘勇線前進行動概況〉,《蕃界》第2號(19133月),附錄頁1-19

 

45︰標高1,541m,今稱大混山。大岡分遣所遺址在三角點西方約100m處。

 

46︰大正元年新竹廳訓令第11號。《新竹廳報》第12號(1912/10/06)。

 

47︰豬口安喜編,《理蕃誌稿》第三編,頁868

 

48︰同上註。

 

 

 

    (三)基那吉方面討伐作戰及隘勇線,建置李崠山永久據點

 

    大正二年(1913625新竹、桃園兩廳警察部隊於深夜開始行動,對泰雅族基那吉群發動攻擊。新竹隊由天打那山向南進軍,桃園隊則渡過大漢溪向南進軍,71更調動日本陸軍守備隊由宜蘭來援,總督佐久間左馬太並親自坐鎮李崠山頂指揮作戰。15日兩翼日警部隊一口氣推進到合流處(控溪,今秀巒)會師,82再包圍泰崗社,強勢要求各部落交出槍械,各地泰雅族人只得降服,此役被稱為「基那吉方面討伐」。

 

    此役之後,日警於大漢溪中上游兩側山稜分別建置隘勇線,包括桃園廳的馬里闊丸(マリコワン)、西堡溪(シボツケ)隘勇線,(註49)新竹廳的屯諾富士羅灣(トンノフシロワン)隘勇線。(註50)同時在左右兩制高點構築西堡溪、屯諾富士羅灣等兩處砲臺,以優勢火力瞰制基那吉群諸部落。

 

    俗稱李崠山古堡的新竹縣定古蹟尖石Tapong古堡(李崠山隘勇監督所),其鐵線混凝土混合磚構造的建築體係由梅澤柾於19131914年間所監工建造。(註51

 

49︰大正二年桃園廳訓令第17號。《桃園廳報》第50號(1913/12/15)。

 

50︰同上註。

 

51︰淺岡白峰口述,1920/02/08〈故梅澤警部の遺著と其頒佈〉,《臺灣日日新報》8版。

 

 

 

    (四)太魯閣方面討伐作戰,巴督蘭部隊作業隊

 

    1914(大正3)年57日起動員軍警二萬多人,兵分三路,夾擊太魯閣族部落。東部分二路警察部隊:「擢其力」方面部隊由警視永田綱明指揮1,907名各級警察等,由太魯閣峽谷沿立霧溪攻打內太魯閣諸社;「巴督蘭」(註52)方面部隊由警視松山隆治指揮1,458名各級警察等,由初音沿木瓜溪前進,與軍隊會師後轉向北沿三棧溪進攻內太魯閣。西部一路,由總督佐久間親自率領陸軍部隊,在合歡山集結,自奇萊山而下立霧溪谷。在三路部隊合圍夾擊下,太魯閣族頑強抵抗近兩個月餘,終不敵日軍警精良武器及優勢兵力,在八月中旬降服官方。(註53

 

    梅澤柾在這次戰役中,擔任巴督蘭隊轄下「梅澤作業隊」隊長,負責糧食彈藥集積所及廠舍之建設,為保護糧食彈藥運搬作業而架設鐵絲網,(註54)開闢木瓜溪畔道路等作業,即19171918年開鑿的橫斷道路(今稱能高越嶺道)之前身。

 

52︰當時將木瓜溪流域中、上游一帶稱為巴督蘭地區。

 

53︰臺灣日日新報社編,1915《太魯閣蕃討伐紀念寫真帖》,臺北:編者,頁2-4

 

54︰豬口安喜編,《理蕃誌稿》第三編,頁954

 

 

 

四、花蓮港廳警部任內殉職19151920

 

太魯閣戰役結束後,官方宣告平定臺灣蕃地,五年理蕃事業正式結束。原特設機關「蕃務本署」在1915(大正4)年721日被裁撤(註55),以特別預算「理蕃費」支應之經費均回歸本預算「警察費」。

 

原先在蕃務本署轄下的警察,因機關員額將被裁撤,總督府當局提早一步將這些身經百戰的中高階警察官安排至各地方政府任職。兼任警察本署長的民政長官內田家吉,早在330日就向佐久間總督提出內申,擬將梅澤柾在內的20名警察官轉職各地方廳,這宗人事異動案很快地在31日經總督決裁並生效,梅澤柾調任花蓮港廳警部。(註56

 

太魯閣戰役後的花蓮港廳,局勢並不穩定,在19155月璞石閣(今玉里)後山地區爆發了「喀西帕南事件」、「大分事件」等一連串布農族反抗事件,山區被迫封鎖。梅澤柾從1909年至1914年的「北蕃」戰場,開始轉戰「南蕃」領域,繼續率領警察作業隊,開始修建橫斷中央山脈的警備道路,包括內太魯閣道路(1915)、能高越嶺道路(1917)、以及八通關越嶺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1919),均出自梅澤之手。

 

 

 

(一)內太魯閣道路工程

 

已知1914(大正395日起,官方在海鼠山駐屯步兵,並開始開鑿太魯閣峽口至塔比多(今天祥)的內太魯閣道路,翌年(19154月峽口到塔比多的太魯閣道路完工。(註57)至1933(昭和8)年,花蓮港廳當局為發展觀光事業,遂將部份路線改道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昭和10)年更名為「合歡越」,東西總長約145.3公里。

 

有關梅澤柾參與內太魯閣道路的修建過程與作業內容尚不明確,不過已知在錐麓斷崖路段二號隧道外側岩石上,有幾個小小的陰刻字「大正四年、梅澤作、開鑿、記念」,可視為梅澤參與內太魯閣道路工程的證據。

 

55︰佐久間總督去職後,大正4721日,內閣總理發布勅令129號『臺灣總督府官制中改正ノ件』,自發布日起正式廢止蕃務本署(T4勅令129,第172631條)、裁撤擔任蕃務本署長的蕃務總長一職(同勅令129,第1922條)。

 

56︰引自辭令案,《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V02457A080

 

57︰引自「中橫五十」專屬網頁,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2010年建置,http://ccih50.taroko.gov.tw/ p2_history_04.php?main=2&sub=4

 

2014.3.11查閱。

 

 

 

    (二)橫斷道路(能高越)東線新建工程

 

    1917(大正6)年9月,南投廳與花蓮港廳開始興建橫斷道路,即今日所稱之能高越道路,分別由西、東兩端向中央山脈方向起工,花蓮港廳方面即由梅澤柾擔任作業隊長,率領警備隊、工程對進行道路開鑿工事,當時臺灣日日新報的報導如下:

 

    花蓮港廳下拔土蘭方面。透南投廳下方面。橫斷蕃地。開鑿一節。既編入本年度預算。兩廳互相呼應。自本月中旬著手工事。花蓮港廳的隊員職工及人夫約500名一隊,由梅澤警部指揮,15日開始行動。(開鑿橫斷道路,1917.9.07

 

    橫斷道路東起初音(今花蓮縣吉安鄉初英),東半段沿木瓜溪北岸蜿蜒,經過天險天長斷崖,至南華山麓跨越中央山脈,於奇萊南峰天池一帶與西段相接,長13日里(51 公里餘),於1918(大正7)年1月竣工,總工費42千元,動用警備員85百人、職工14千人、搬運工36千人。(註58)據臺灣日日新報之報導,沿線的警察官吏駐在所等建築物則於同年6月全部竣工:

 

    ……駐在所及客室之興建,全工事竣了,在初音進行解隊式。將來會有郵便遞送。……(橫斷道路竣成 警備員の配置終る,1918.6.22

 

58︰引自「橫斷道路開鑿記念」碑文,位於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吉安段4781-9地號,花蓮縣吉安鄉干城村102541號西寧寺後方,已指定為花蓮縣定古蹟。

 

 

 

(三)八通關越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作業中因病殉職

 

    能高越橫斷道路竣工後,花蓮港廳當局隨即準備開闢另一條橫斷中央山脈的道路,1918(大正7)年。82,玉里支廳長松尾溫爾及警部梅澤柾,率領38人調查隊,踏查八通關越道路預定線,翻越中央山脈主稜秀姑巒山,於8日抵達南投境內。

 

    1919(大正8)年610日,由梅澤柾擔任工程隊長,在大批武裝警察的警戒下,八通關越道路東段第一期工程(玉里至伊霍霍爾溪谷,全長約1018町)正式展開,並未採用前一年勘查的北岸路線,而選定繞行南岸、直搗以往日警鞭長莫及的大分地區的路線。梅澤柾長年在蕃地作業,積勞成疾,1920(大正9)年122日為督導工程狀況而在綠分遣所(今八通關越道路美拖利)罹患流行性感冒,被後送花蓮港醫院,但治療無效,不幸於29日病逝,得年42歲。(註59

 

第一期工程於 1920(大正9)年327日竣工,並於同年629日配合設置卓麓至石洞等11處駐在所據點。大正9年度由警視伊關喜一擔任隊長,進行第二期工程(伊霍霍爾溪谷至大水窟段),穿越南岸首要地帶大分社,工期自1920(大正9)年510日起至同年916日止,並於同年122日配合設置新康至那那托克(後更名為大水窟)等10處駐在所及1處警戒所。後續工程則由警部補向後新藏帶領工程隊,於同年1015日進行至1921(大正10)年122日,東段始宣告全線竣工。

 

    八通關越道路東線,自玉里至中央山脈大水窟,里程計211217間(約82.145km),耗資174,846圓,作業隊及警戒隊員總計54,470人次,職工與搬運工總計 113,921人次。(註60

 

591920/02/01 〈梅澤警部之訃〉,《臺灣日日新報》7版。

 

60︰引自「八通關越道路開鑿記念」碑文,原豎立於玉里神社前,現陳列展示於卓溪鄉玉山國家公園南安遊客中心前。

 

 

 

五、側寫梅澤柾

 

梅澤柾自從軍起,經歷日俄戰爭,來臺後轉任警察參與重要理蕃戰役、修築道路等,可謂半生戎馬、流離倥傯,他未曾娶妻生子,至病逝時孑然一身。

 

迄今尚未找到梅澤柾的個人照片或畫像。梅澤病逝之後,署名宮本生的晚輩在臺灣日日新報發表了悼念文,對梅澤柾其人其事,有相當鮮明的描寫。

 

梅澤柾在蕃地相關作業中,最擅長的是開路、架橋等土工作業,這也是根植於從軍時擔任工兵所養成的技能。

 

梅澤柾對金錢十分淡薄,全心全意投入工作之中,因多年在山地作業征戰,曾有幾次罹患瘧疾,以致於逝世前幾年身體已大不如前。但他個性豪爽、意志堅強,和部下同甘共苦,每每在施工中遭遇困難之時,總能一呼百諾、號召部下共同排除障礙。梅澤與眾多部下巡查、警手等,關係十分緊密,多以比擬親子關係的主從關係彼此相稱「親分」(Boss、老大、師傅等)「乾兒」等,被稱為「山の親分」(山老大)。(註61

 

61︰ 宮本生,1920/02/03〈山の親分逝く:思出多き梅澤警部〉,《臺灣日日新報》5版。

 

 

 

第二節 《蕃地作業軌範》之特色

 

(內容略)

 

 

 

第四章 比較研究與結語

 

(內容略)

 

 

 

全書目錄

 

 

 

  

 

圖目錄......................................................... 5

 

表目錄......................................................... 5

 

第一章 研究界定................................................ 7

 

    第一節 前言................................................ 7

 

    第二節 研究內容與目的 ..................................... 7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工具 ..................................... 8

 

        一、《蕃地作業軌範》全文中譯............................ 8

 

        二、文獻調查比對 ...................................... 9

 

        三、以往基礎研究資料的引用與解析 ...................... 9

 

        四、資料整理與建檔 .................................... 9

 

        五、研究分析........................................... 9

 

    第四節 預期成果 .......................................... 10

 

第二章 日治臺灣山地官方土木建築作業規範相關研究成果 .......... 11

 

    第一節 理蕃建築相關制度、法令及政策研究 .................. 11

 

    第二節 理蕃設施設備相關法規摘述 .......................... 18

 

        一、隘勇線 ........................................... 18

 

        二、駐在所及其他建築物................................ 21

 

        三、鐵條網及電話 ..................................... 24

 

    第三節 尚待釐清的疑點 .................................... 30

 

第三章 梅澤柾與《蕃地作業軌範》............................... 31

 

    第一節 梅澤柾其人其事..................................... 31

 

        一、從軍經歷(18871907 ........................... 31

 

        二、來臺擔任囑託(19081910........................ 34

 

        三、任官:從技手到總督府警部(19101915 ........... 36

 

        四、花蓮港廳警部任內殉職(19151920................ 39

 

        五、側寫梅澤柾........................................ 42

 

    第二節 《蕃地作業軌範》之特色 ............................ 44

 

        一、全書架構.......................................... 44

 

        二、內容特色.......................................... 51

 

第四章 比較研究與結語......................................... 53

 

    第一節 《蕃地作業軌範》與1899年《工兵野外必攜》之比較.... 53

 

    第二節 《蕃地作業軌範》與理蕃設施設備相關法規之比較....... 58

 

        一、道路 ............................................. 58

 

        二、建築工程:寮舍 ................................... 61

 

        三、副防禦 ........................................... 65

 

    第三節 結語............................................... 80

 

引用文獻...................................................... 83

 

        一、論文、期刊、專書.................................. 83

 

        二、網站資料庫.........................................8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