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雲林踏查之一

 

/攝影 高爺  105,05,06

  我從小愛看地圖,一直有個疑問「為什麼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臺灣本島絕大部分的縣市都是先有那個密集的聚落,再依據聚落名稱來訂縣的名稱,無論西部或東部,從南到北皆如此,例如臺北縣市、桃園縣市、臺中縣市、彰化雄縣市、高雄縣市、屏東縣市、宜蘭縣市、臺東縣市等等皆然,唯有雲林縣例外。

  臺灣從未出現過雲林市或雲林鎮這樣密集的聚落,那麼雲林縣名稱從何而來?我最近在雲林出差,重新想起這疑問,閱讀相關文史才明白,原來雲林縣命名與其他縣市依據自然形成聚落不同,並與臺灣西部開拓史及濁水溪的氾濫有密切關係,這要從明鄭與舊稱「林圯埔」的竹山說起。

  明鄭時期永曆19(1665)年,鄭經頒布「屯田之制,以拓番地」政策,擴展軍屯至番民(現稱原住民)領域,派遣部將參軍林圯率屯丁由斗六門(今斗六市)入墾,越過清水溪,攻打牛相觸口(今中和里)。林圯建立竹圍仔庄(今竹圍里)為根據地,將原居的鄒族人驅逐至東埔蚋(今延平里),雙方爆發數起戰鬥。

image001.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明鄭開闢水沙連功授右弼參軍林圯公墓。

 

  永曆22(1668)10月,鄒族人夜襲包圍竹圍仔庄,林圯與百餘屯丁悉數戰死。斗六門援軍再度掃蕩鄒族人,將屯墾之佔領區命名為「林圯埔」,使林圯埔成為漢人在今南投最早開發的地區。鄒族人則失去清水溪流域與濁水溪流域丘陵地的領域,往南向大水窟遷徙。

image003.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林圯墓全景,位在竹山老街區附近,三級古蹟。

 

  清乾隆年間,林圯埔已成街肆,成為通往中央山脈的重要據點。同治131874)年牡丹社事件之後,欽差大臣沈葆禎奏請開山撫番,包括開發三條貫穿台灣東西的橫貫道路,其中的中路現稱八通關古道,翌年由總兵吳光亮負責闢建,西起林圯埔,東至璞石閣(今花蓮縣玉里鎮),全長約152公里。中路開闢完成後,沈葆楨奏請獎敘,吳光亮進陞一級,親自題字於大坪頂鳳凰山麓石壁(在今鳳凰谷鳥園內),「萬年亨衢」碣意味:「道路開通,商旅往來便捷,世代受惠無窮」。

 

  光緒101884)年六月清法戰爭中,清廷封劉銘傳為福建巡撫,管轄福建並涵蓋臺灣,劉銘傳建議臺灣與福建分開設治,朝廷採納,翌年十月慈禧太后依據軍機處與總理衙門會同議奏的結果,頒詔成立「福建臺灣省」,劉銘傳為首任巡撫。

 

  光緒131887)年臺灣正式建省,立即修改行政區劃並增設雲林縣,設三府(臺北府、臺灣府、臺南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其中臺灣府管轄臺灣(今臺中)縣、彰化縣、雲林縣、苗栗縣及埔裏社廳。

 

  雲林地區的發展比嘉義與彰化略晚,當時劉銘傳欲在這兩縣之間設置新縣時,先定縣治,設置於林圯埔的「九十九崁雲林坪」,因此就以那個仙霧裊裊的山丘,將這個新成立的縣命名為雲林縣,當時林圯埔已號稱「前山第一城」,是臺灣西部最靠近中央山脈的前沿城鎮。

 

  光緒191893)年,雲林設縣六年後,繼任的巡撫邵友濂認為縣城位置太靠近山區,有安全顧慮,縣治便往西遷移到清水溪以西的斗六門,以致林圯埔一時之間沒落。

 

  明治351902)年,日本總督府因雲林抗日事件激烈,乃廢雲林縣改設斗六廳,光復之後恢復設縣,直到今日,雲林的縣治都是斗六。

 

  一百三十年前,成立新縣的縣治為何選在林圯埔?這與地理有密切關係。從前的濁水溪,沒有水壩也沒有堤防,是一條野性的大河,常年夾帶巨量黑色砂石,浩浩蕩蕩地從中央山脈西側一路蜿蜒匯流,在竹山、二水間經過最後一個隘口――鼻子頭隘口(在八卦山脈南端),奔出群山之後,進入下游段,形成臺灣面積最大的沖積扇,分成放射狀的五股水路(註一)。這些幹流與更多支流會因為泥沙日漸淤積,或在颱風豪雨流量超大時溢出改道,肆虐村民,沖毀良田,並使得官員與商旅們南北往返的道路中斷。

 

  放射狀的河口三角洲,越往下游河口,就有越多支流需要通過。因此當時將雲林縣治設在濁水溪中游最西處,河道最窄、沒有分支的林圯埔雲林坪,也就成為官員設治,方便與當時的臺灣府城及臺南府城連繫往返的首選。

  即便是六年後感到不便,與安全考量(因靠山區太近),也只是將縣治稍微往平地移動一點點,越過一條清水溪與一條(阿里山脈北麓)小尾稜,搬往西南方僅約15公里的斗六門而已,依然是選在濁水溪下游沖積扇頂端附近設治。無論竹山或斗六,雲林縣治一直選擇設在縣境東北角,濁水溪的地理因素是最大考量。

 

image005.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竹山老街區,雲林路與林圯街垂直交岔。

  自光緒191893)年至今,斗六成為雲林縣治,日本時代林圯埔改名竹山,改隸南投,雲林坪則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記憶中。如今雲林縣是中部農業重鎮,去年12月起高鐵雲林站啟用,今年52日國道三號南雲交流道(250K,南投雲林縣界旁)通車,交通更為便捷,但雲林縣從來沒有出現過雲林市或雲林鎮,竹山鎮卻有雲林里(在市區西側)、雲林路、雲林國小等等,歷史保存在地名之中。

image007.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竹山雲林國小,位在三號省道麥當勞旁邊。

 

  我閱讀資料時,一心想找出仙霧裊裊的山丘在哪兒?「九十九崁雲林坪」在何處?竹山鎮不是一大塊平地嗎?若要近山有臺階,豈不是要往東或往南才有山坡嗎?翻閱地圖,在這些區域卻都找不到,百思不得其解,於是趁假日去踏查。

  讀萬卷書還要行萬里路,待我驅車找到今竹山鎮公所北方半公里的「前山第一城」石碣(註二),四下觀察之後,恍然大悟,今人所立「前山第一城」石碣在竹山臺地的西北側邊緣,「九十九崁」步道就在石碣西側不遠處,由西側河谷直直攀升上來。

 

image009.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前山第一城」石碣在竹山臺地的西北側邊緣。原石碣已消失,現為仿刻。

  竹山臺地是古時由濁水溪與清水溪沖積而成,如今河川往下侵蝕而相對抬升(竹山鎮公所前海拔166公尺),石碣旁有大片旱田種植鳳梨,邊緣有許多田中清理出來小玉西瓜大小的鵝卵石,即是沖積地形明證。「九十九崁雲林坪」原來是由斗六繞過林內山(233m)丘陵往東方眺望,或二水往東南方眺望,都必須仰望的這片高聳臺地。要往上行過「九十九崁」步道,才能抵達「雲林坪」,這是當時前來開墾漢人的觀察角度。

image011.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前山第一城」石碣旁有大片鳳梨田,邊緣有許多田中清理出來小玉西瓜大小的鵝卵石,顯示這是沖積臺地。

 

  而今竹山已開發成熱鬧的城市,交通方便,遊客眾多,投47-1縣道繞過臺地西側,有一個180°的髮夾彎,臺三線省道穿過臺地中央往西,一路緩下坡,經過南雲大橋,跨越清水溪,來到雲林縣。繁華遮蔽了先民的足跡,我來回行過這些道路,踏查之前竟忘了以先人角度思考,難怪猜錯雲林坪位置,以為在竹山東側或南側,未料卻在完全相反的西北側。

image013.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投47-1縣道繞過臺地西側,有一個180°的髮夾彎,上端即是「九十九崁步道」頂端與「前山第一城」石碣。

image015.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九十九崁步道」頂端――八通關古道起點,在「前山第一城」石碣旁,下(西)方稍遠處即清水溪。

 

  沿臺三線省道往南走,過了竹山市區中心與麥當勞(左側即是竹山鎮雲林國小),234K里程碑後100公尺,道路開始下坡,直到235K里程碑(竹山鎮中和國小門口),道路才恢復水平,此處回望,即可見到竹山臺地的邊緣。山坡地不適合開發,因此植被完整,臺地邊緣鑲了一條綠帶。

image017.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臺三線省道235K里程碑,道路已恢復水平,此處回望,即可見到竹山臺地的邊緣,臺地邊緣植被完整。

  沿國道三號北上,接近竹山這一段與濁水溪南岸平行,大致成東西向,252K右側近處山頭是林內山,251K跨越清水溪,視野開闊,此處往右前(東南)方眺望,就能看見竹山臺地,先民行過雲嘉平原,涉過清水溪,望向林圯埔,大約就是這仰視角度了,現在市區的繁華與夜晚的燈光則是從前沒有的。

image019.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彰雲大橋北望,最近的山嶺是八卦山南端,山頂是松柏嶺,山腳是鼻子頭隘口,八堡圳取水口遺址。

  過了沒多久,我驅車到林內鄉看湖山水庫與湖本村,前些年八色鳥保育與湖山水庫建設之爭議,引起許多新聞報導,如今湖山水庫已漸完工並開始蓄水(註三)。湖本村往東,可以上到阿里山脈北麓的尾稜,在稜線上(雲67縣道,海拔331m的觸口山附近)俯瞰,北方八卦山南端的松柏嶺、山坡下的鼻子頭隘口與東北方平坦熱鬧的竹山市區盡入眼簾,臺地西側邊緣的山坡與綠帶十分清晰,終於理解先民命名「九十九崁雲林坪」的原因,心中升起莫名的快樂。

image021認山頭.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彰雲大橋東望,近景是縱貫鐵路,兩山之間,距離最短,地質較佳,工程成本最低,安全性較佳。中景是阿里山脈北稜,鹿谷鄉的麒麟山一帶,其北側是集集攔河堰。遠景是正東方中央山脈最遙遠的北三段與南三段,可惜雲多,大氣不夠透明,眺望山巒層次不夠豐富。      山頭計算辨認︰陳建志

  俯瞰山川大地,濁水溪與清水溪從高山一路蜿蜒至此,形塑了這片土地,景觀壯麗。回想原住民屢遭驅趕,不斷跋涉遷徙,漢人先民篳路藍縷以啓山林,胼手胝足開墾拓荒,多年來的積累才有這般興盛繁華,交織多少人的血汗淚水,感受特別深刻。

image023.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彰雲大橋南望,阿里山脈北麓的尾稜林內山(233m)與八卦山南端的松柏嶺南北夾束,形成鼻子頭隘口,濁水溪在此出山,進入平原,沖積成自己的三角洲。

  二月底我參加阿寬主辦的「五八公路 水陸齊發」濁水溪上游活動,並寫下〈輕舟已過萬重山――五八公路操舟記〉上、下兩篇(註四),當時研究濁水溪上游,現在研究濁水溪下游,頗有融會貫通之樂趣。

image025.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彰雲大橋西望,濁水溪下游沖積平原。

 

  之前閱讀文史資料,內容多依古籍加以引申,但未與地理結合,未敘述空間關係,我總是讀不明白,待走到現地一看,頓時豁然開朗瞭然於心。清錢泳《履園叢話》:「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註五),今人資訊過多,實踐不足,理應身體力行,登山本色,回頭讀寫,確實不錯。

image027.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彰雲大橋,跨越濁水溪上游頂端,連結彰化縣與雲林縣。

image029.jpg - 為何雲林縣沒有雲林市

 

△ 雲林縣行政區圖,北側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為界,東側以清水溪與南投縣為界。林內鄉東側即南投縣西南角的竹山鎮。

 

 

 

參考資料︰

 

  1.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 上河文化南島 第2圖虎尾.斗六、第3圖竹山.林內

 

  2.為什麼台灣沒有雲林市?

 

http://gushi.tw/archives/21947

 

  3.維基百科「雲林縣舊城」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B%B2%E6%9E%97%E7%B8%A3%E8%88%8A%E5%9F%8E

 

  4.維基百科「竹山鎮」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B%B9%E5%B1%B1%E9%8E%AE_(%E5%8F%B0%E7%81%A3)

 

  5.雲林縣政府網站

 

http://www.yunlin.gov.tw/content/index.asp?m=1&m1=3&m2=13

 

  6.八通關古道起點――九十九崁http://blog.xuite.net/cloud869/twblog/123036169-%E5%85%AB%E9%80%9A%E9%97%9C%E5%8F%A4%E9%81%93%E8%B5%B7%E9%BB%9E%E2%80%94%E4%B9%9D%E5%8D%81%E4%B9%9D%E5%B4%81

 

 

 

註一:

 

  濁水溪沖積扇以鼻子頭隘口為扇頂,向西形成沖積扇,北起大肚溪(為中、彰兩縣縣界)以南的洋仔厝溪(在彰濱工業區崙尾水道入海),南至北港溪(為雲、嘉兩縣縣界),扇形南北展開達64公里(以海濱長度計),為臺灣面積最大的沖積扇,沖積扇範圍占彰化縣及雲林縣平地的絕大部分。沖積層以礫、沙、淤泥及粘土組成,地下水蘊藏豐富。

 

  沖積扇上有五條放射狀的河流,自北往南分別為東螺溪(亦名麥嶼厝溪或北斗溪)、西螺溪(即目前濁水溪下游段,為彰、雲兩縣縣界)、新虎尾溪、舊虎尾溪及北港溪(上游為虎尾溪),此五大河道在整治前即是辮狀河道(河川平緩寬闊時,砂石供應量大於輸砂能力,水流甚淺,形成河中島,水流分合交織,俯瞰像髮辮),流路相當不穩定,洪水季節經常氾濫。目前濁水溪下游已經藉由治水築堤,將溪水導至西螺溪,其餘四條古河道則藉由人工整治,各成一單獨流域排水出海。

 

  河川氾濫改道會造成人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文明發展到某個程度,或經濟發展到某種規模,人們就會發展水利工程,築堤以保護生命財產,築壩建渠以取水利用,舉世皆然。

 

 

 

註二:

 

  在天然大石上撰文刻字,外形通常不規則,稱為石碣,例如草嶺古道「虎」字碑(應稱虎字碣)、竹山「萬年亨衢」碣、金門太武山「毋忘在莒」碣等,安徽黃山數百座摩崖石刻全是。

 

  若將石材鑿削平整,外形通常規則,常見為長方形,立式或橫式都有,再撰文刻字,可獨立豎直,亦可鑲嵌於牆上,稱為石碑,例如臺南赤崁樓前的九座贔屭碑、臺北北門「承恩門」與「巖疆鎖鑰」碑等。

 

 

 

註三:

 

〈雲林湖山水庫 開始蓄水〉

 

聯合報/記者 李京昇/雲林報導 2016,04,03

 

http://udn.com/news/story/7326/1605721-%E9%9B%B2%E6%9E%97%E6%B9%96%E5%B1%B1%E6%B0%B4%E5%BA%AB-%E9%96%8B%E5%A7%8B%E8%93%84%E6%B0%B4

 

 

 

註四:

 

1052月份活動通知――五八公路 水陸齊發〉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382902589

 

〈輕舟已過萬重山――五八公路操舟記(上)〉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396549223

 

〈輕舟已過萬重山――五八公路操舟記(下)〉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396806089

 

 

 

註五:

 

請參閱

 

1.《經典雜誌》〈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撰文/釋證嚴 第0982006,09

 

http://www.rhythmsmonthly.com/?p=4281

 

2.〈中年〉 2014,08,25

http://blog.udn.com/yu717/1631248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