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圖說故事之31――19456月看見臺北

 

謝以士、黃俊達、高爺/聯合創作  103,08,10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謝以士 718(△ 照片1

重慶北路西側整個被炸光光,19456月。

謝以士、鄒灝、Bo Jang Jhao以及其他10人都說讚。

謝以士 好像被毛毛蟲啃過喔!  

汪艾季 有事嗎?

 

高爺 看來不像轟炸後的影像,原因分析如下。

.即便是七十年前的太平洋戰爭,空中轟炸成本仍然高昂,事前必定經過情報蒐集、戰情分析、防空火力評估等等,選定效益較高、傷敵較重的軍事或經濟、交通、通信、指揮所等目標,大面積轟炸民房絕非常態軍事考量,東京大轟炸等是少數特例。

    美軍當時使用跳島戰略,攻下菲律賓之後,直指沖繩。臺灣有零星轟炸,但未曾發生大規模轟炸。

.二次大戰期間使用的炸彈沒有導引裝置,都還是用慣性計算,考量轟炸機航速航向、飛行高度、重力加速度、風速風向、空氣阻力等等,落點分布極廣,有統計僅5%命中目標(與現今空中精準攻擊相比,被稱作是笨炸彈Dumb Bomb),因此彈坑分布面積往往很大,炸藥量很多,地面彈坑成圓形,直徑很大,空照十分醒目。直到1968年越戰時,才出現第一代精靈炸彈(雷射導引炸彈Smart Bomb)

   未爆彈坑(地面砸一個洞)與已爆彈坑直徑與深度相當不同,當時盟軍於掌握制空權後,轟炸之後都會再派偵察機拍攝轟炸成果照片,確認破壞效果符合預期,否則適時再行第二次轟炸,除惡務盡之意。歐洲某些城市地下至今仍有未爆彈,已發展出一種技術,將盟軍偵察機拍攝的轟炸成果照片與現有街道比對,主動找出未爆彈位置,再予清除。

    這照片上一個彈坑都沒見到,破壞卻成幾合規則形狀,這是最主要的疑點。

    .照片中有四所學校,自左上至右下分別是靜修女中、蓬萊、日新、建成小學,主建物大多保存,仍在使用,建成小學如今是當代美術館。

    圓環位置也未變,照片中滿目瘡痍的帶狀拆除空間是現在的重慶北路,路幅就有這麼寬,左側平行南北向的道路是延平北路,路幅至今未拓寬,較接近原貌。數年前臺北市政府整建圓環,意外發現底下是大型水池,學者考據,應是消防水池,就是這照片拍攝年代建的,目的轟炸後滅火之用。

    穿過圓環,東西向的道路是南京西路,日新小學東(右)側南北向的道路是承德路,兩條幹道當時仍窄小,現今都已拓寬,想必光復之後也有一段滿目瘡痍的拆除過程。

 

謝以士 這裡剛好在北車、台北城北邊一點點而已。我猜會不會是轟炸北車一路延伸上來的。台北城內也有很多彈著點,方向相同。

高爺 維基百科有一詞條可以參考——〈臺北大空襲〉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A4%A7%E7%A9%BA%E8%A5%B2

    有這些轟炸是事實,但在當時日本帝國所轄國土之中,臺灣地區的落彈量、比例或密度應該都不算高,萬幸!

 

高爺 臺北大空襲發生1945531,之前謹慎防範,之後修復需求甚大,而周遭海域空域早遭盟軍封鎖。那時中途島戰役(19426月上旬)早已結束,戰局翻轉,攻守易位,日本在西太平洋節節敗退,沖繩島戰役從19454月上旬開始直至6月中旬結束,為期82天。

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2%96%E7%B9%A9%E5%B3%B6%E6%88%B0%E5%BD%B9

    19456月,我不認為臺北州廳還有資源或能力拓寬街道,這絕非資源衰竭時殖民政府的優先項目。因此這張照片的時間標示錯誤,應是最可能之事,拓寬街道應在1945年之前很多年。

 

高爺 戰爭是非常殘酷的,雙方動用所有的人力、物力、各種資源作戰,把火力送到敵方的陣地、碉堡、指揮所、交通設施、各種工廠、倉庫、設施,盡力破壞敵方有生戰力,並減少我方受敵攻擊而損失。

    這時人都殺紅眼了瘋狂了,但為了拯救家人與同胞,又不得不上戰場拚命,現今世界上仍有許多衝突與熱戰地區,正在幹這事兒。何其不幸啊!

 

謝以士 這張照片是從中研院台灣百年歷史地圖截下,明確表示為1945.6。另有1945.4的空照圖。不過就算轟炸完起火燃燒,也未免太整齊乾淨了,這點倒是令人疑惑。

黃俊達 師大有老師認為這條線是「疎開空地帶」,主要是為了區隔開大範圍的日式木造建築,避免一旦遭受轟炸後會整片延燒,造成重大傷亡而拆屋劃設。

   242:「……這條開設於大稻埕東緣的『疎開空地帶』,主要是以如今為重慶北路1段與2段的計劃道路為基準開闢,拆除的住屋則以當時存在的小路西側街屋為主。儘管重慶北路1段的計劃道路在二戰後期因疎開而拆除了建物……。」

   洪致文,<二戰時期臺北市之疎開空地帶對戰後城市街道發展的影響>,《臺灣文獻》66.1(2011),頁233258

http://www.th.gov.tw/files/0621_13.pdf

 

高爺 對啦!對啦!阿達說的這個因素完全正確,正解。

    我想起來,兩年前大霸曾告訴我,他在臺大地理系聽過一場演講,邀請師大地理系的洪致文副教授(就是推廣鐵道文化的那位),講題是「風火臺北」,其中的「火」指的就是二戰末期臺北所承受的轟炸。

http://cwhung.blogspot.tw/2012/03/313.html

    洪老師是艋舺望族之後,對老臺北的點點滴滴知之甚詳。那次演講中,洪老師談到臺北城市發展歷史,清代、日治與光復之後,都有不同風貌。

    盟軍轟炸機(B-29)大多從基隆河谷進來,繞彎到臺北盆地南邊,由南往北俯衝低飛投彈,再從淡水河口往北拉高離去。為了避免盟軍的轟炸造成廣泛延燒,而有了開闢「疎開空地帶」的作為,這疎開空地帶全是南北向,就是因應盟軍的轟炸方式而採行的方法。

    這重慶北路是先拆除的,後來又有承德路、金山南路等多條,全是南北向,影響今日臺北市的面貌。

    演講內容大霸記得很清楚,我當時聽他轉述也很有意思。

    Fb上這樣的討論頗有建設性,小二對土地有很深刻的關懷,阿達的治史功力很深厚嘛!兩下子就理出頭緒了!

Chiou-ting Lin 跟電視影集「多謝款待」裡西門悠太郎所說的一樣。

謝以士 原來如此!原本只以為是轟炸而已,單方面的理解。從簡單的空照圖得知這麼多歷史資訊始料未及。

(△ 照片2)謝以士的相片。

謝以士 果然有相同的狀況,羅斯福路與金山路都有。

(△ 照片3)謝以士的相片。

謝以士 還有剛剛提到的重慶北路,但是承德路原本是田野。

高爺 這三張照片實在精彩,空中俯瞰臺北七十年前的風貌,系列照片可以和「看見臺灣」相呼應與對照,便知七十年來變化有多麼大!

    照片1是照片3的局部,是臺北的北區,左端是淡水河,臺北橋與橋頭的大橋國小明顯,1910年代被填平的雙連陂(淡水線雙連站附近)依稀可見。

http://cwhung.blogspot.tw/2013/04/blog-post_21.html

    自左到右的淡水線鐵路、中山北路與筆直的(新生北路下)大排水溝,南北向幾條平行線。我的母校中山國小就在中山北路與大排水溝之間,U字型校舍至今大致未變。很明顯的,林森北路以東就是田野了,這些景象仍有許多存在我的兒時(民國五十年代初期)記憶裏。

 

高爺 照片2是臺北的南區,左上角的新公園(現稱二二八公園)、總督官邸(現稱臺北賓館)、(舊)臺大醫院大門與臺大醫學院都很清楚(舊建築物所剩不多),臺大法學院則保留很完整。

    仁愛路、信義路、和平東路與羅斯福路等幹道的路型都很清楚。臺北東門(景福門)以東,臺北赤十字會(民國83年拆除,現址為長榮海事博物館)與東門國小南側那兩大塊土地,即是日本臺灣軍步兵第一聯隊司令部(現址為中正紀念堂,第二聯隊現址為成大光復校區)。愛國東路東端,即是當時的監獄。臺北城拆除時的石材,曾使用在這座監獄和(舊)臺大醫院圍牆,部分保留至今,看得到也摸得到。

    和平東路以南的臺北高等學校(現為師範大學)很清楚,校舍在東操場在西,至今未變。東側的大排水溝是上游,北邊的基隆河才是宣洩之處。臺北帝國大學(現為臺灣大學)還在這照片之外的東南方。

高爺 我憑印象敘述這些,完全不須要拿地圖對照。熟悉一座城市,更想知道其發展過程與脈絡,在地感情深厚一些,自己的生命也會豐富一點。

    謝謝小二提供這些照片,看見從前、瞭解過往實在有意思。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