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慎防中暑
高爺 101,07,19
登山可不比居家、坐辦公室或逛百貨公司,都待在人們建造的舒適建築中。登山要深入野外,接受大自然的淬煉,也許豔陽高照或大雨滂沱,也許寒風刺骨或冰雪滿天,登山者都得承受。
從前我總以為這就是挑戰,登山者就是要刻苦耐勞,要以無比的意志力去擔這辛勞痛苦。現在才明白,多懂得一些知識、採取適當作為、妥善運用裝備、挑選宜人季節、(爬郊山時)選擇遮蔭路線少雨地區等等,往往可以少吃點苦頭,行程順利愉快。
人體散熱和汽車散熱都很重要,多數人注意氣溫而忽略濕度,兩項因素交互作用,對人體散熱有重要影響。高溫高濕的悶熱環境,例如低海拔山區或熱帶雨林,就會有中暑危險。若是走在空曠地帶,烈日直射時感覺溫度更高,不可不慎。
劉教授是資深氣象學者,推廣科普不遺餘力,經常撰文推廣相關知識,受人敬重。三總朱副院長結合臨床病例,告訴我們熱傷害的預防與處理。以上兩篇文章對登山者都有相當助益,在此推薦。
乾熱多喝水 悶熱要小心
【聯合報╱劉廣英/文化大學理學院前院長(新北市)】2012.07.15 10:16 am
七月十日台北市創下今年來最高溫攝氏卅八點三度,昨天也達卅八點一度,雖都略低於前年 七月三日 的卅八點六度劉廣英/文化大學,但已讓大家深覺不安,並討論「熱浪」是否已將入侵?
「熱浪」是heat wave,其相對者就是「寒流」(cold wave)。寒流就是源自極地大陸冷高壓,能使台北溫度下降至攝氏十度之寒冷氣流,語意非常明確。相對而言,熱浪就有點混淆,但已約定成俗,認定那就是讓人受不了的熱。問題來了,要熱到什麼程度,才叫做受不了?
問題看似簡單,但牽涉到人體排汗降溫能力,所以實際上頗為複雜。首先,排汗需要體內有足夠水分,而後要排得出汗。前者靠喝水,後者靠圍繞身邊空氣之相對濕度是否已達百分之一百,也就空氣是否已飽和,如是,汗就會排不出去,降溫作用就消失了,體溫會迅速攀升。
所謂相對濕度,指空氣之飽和度,其值等於實測水氣壓與同溫下飽和水氣壓,以百分數表示之比值。通常可以溫度與濕球溫度差值表示,兩者每差 一攝氏度 ,相對濕度約降百分五。這也就是說,以卅八點三計,如果相對濕度高達百分之九十,則濕球溫度約為近似體溫之卅六點三度,也就是排不出汗了,準此,高溫配高濕就是悶熱,就會有中暑危險。
好在近日相對濕度約百分之七十或更低,有足夠的排汗空間,所以夠熱但尚未達危險程度。
特別要指出的是,以上之溫度,是氣象局發布之測站溫度,也就是非陽光照射下的空氣溫度,熱天時節低於我們的感覺溫度,尤低於陽光直射下的溫度,因此中暑多發生於戶外。我認為政府宜訂定對戶外工作與操演之停止標準,以保障相關人員健康與安全。
以上分析可知,氣溫在攝氏四十度以下,相對濕度低於百分之七十,雖熱但對健康人無害,都可靜靜度過(運動會產生代謝熱);熱天暴露於戶外陽光下,容易受熱中暑,不可不慎,並請記著:「乾熱多喝水,悶熱要小心」的小叮嚀。
【2012/07/1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www.udn.com/2012/7/13/NEWS/OPINION/X1/7222221.shtml
預防「熱傷害」 注意你的尿
【聯合報╱朱柏齡╱三軍總醫院副院長,中暑防治中心主任】2012/07/18
今年夏天特別熱,北市近日連續一周最高溫超過攝氏37度。媒體報導,美國過去三周至少有74人被「熱」死,而近日台北與台南9男皆傳出有人暴斃,疑與天氣太熱有關。
因高溫導致傷害或死亡病例,有些是年紀大的慢性病患,但也不乏年輕力壯的正常人,若因對環境的「熱」疏忽,導致傷害或喪命,實為憾事。
其實,熱傷害可以避免及預防。熱傷害依程度,分為熱衰竭、熱痙攣及中暑,前兩者屬於較輕的熱傷害,中暑屬重度熱傷害。
中暑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如急性肝衰竭、腎衰竭、肺水腫、心臟衰竭、呼吸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腸胃道出血、敗血症、橫紋肌溶解症等,死亡率極高,臨床上,治療最具挑戰性。
大家常將熱衰竭與中暑混淆,有時將輕微熱傷害當成中暑,卻將嚴重且危及生命的熱傷害當成熱衰竭。
三總於民國99年成立中暑防治中心,根據收治多名病例的經驗,建議以「熱傷害」代表暴露在熱環境下產生病症,以「重度熱傷害」代表高燒大於攝氏40度,且合併意識障礙,可能危及生命的中暑。
熱傷害,主要肇因於熱環境下,體溫調節能力失衡所致,取決因素一為高溫環境,另一為個人身體狀況,如產熱及排熱功能。
易導致熱傷害的危險因子:處於溫度高、濕度高的環境、劇烈運動、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等慢性病、先天無汗腺症、感冒、腹瀉、肺炎、其他感染症、睡眠不足、體質耗弱、肥胖(大於85公斤 )、水分缺乏者、新兵(當兵5至7天內)使用利尿劑或影響排汗藥物等。
在熱環境下工作時間及飲水量,需參考熱指數與飲水參考表,同時要注意尿量及顏色,若尿量減少、顏色變深,表示水分不足。
當患者出現熱傷害時,須迅速將其移至陰涼處,解開衣物,以冷水或冰水將身體淋濕,輔以電扇吹拂降溫,將冰袋或冰毛巾置於頸部、腋窩、腹部及鼠蹊部,之後將病患置於開放性且具有空調的運輸工具,盡速送醫,運送過程並持續降溫。
台灣地處亞熱帶,每年夏天高溫高濕期相當長,極易產生熱傷害。預防之道是當熱指數增高時,需有足夠的飲水及散熱,具高危險因子病人避免在室外逗留,室內應有適度空調。
一般身體健康者也需注意,身體狀況不佳時,應避免在高熱環境下工作或運動,了解熱傷害成因及預防之道,避免熱傷害病例發生。
熱傷害有三種:
熱衰竭:屬於較輕微的熱傷害,暴露在熱環境下,出現暈眩、頭痛、惡心、嘔吐、虛弱、心跳加速、發燒等症狀診
熱痙攣:屬於較輕微的熱傷害,在高熱環境下,過度運動後合併有不自主之肌肉抽搐
中暑:重度熱傷害,除了有熱衰竭症狀,另加上發高燒,體溫大於攝氏40度、中樞神經系統受損症狀,如精神錯亂、癲癇、昏迷等,常合併多重器官衰竭
全文網址: 預防「熱傷害」 注意你的尿 - 炎夏保健康 - 健康話題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02698#ixzz211z5XMfj
Power By udn.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