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高爺  102,10,05

 

 

9/22(週日)

    中秋連假最後一天,天兔颱風警報剛解除,早上刮小小陣風,偶爾飄一些雨,我冒著小風雨去看了剛開展不久的「國家地理雜誌125年經典影像展」(註一),仍是以照片為主,實物展品只有少數專用攝影機,數量不成比例。照片一如預期的精彩,但文字說明還是有一些錯誤之處,美中不足,在此只討論這一例。

    登山者看到國家地理雜誌拍攝臺灣高山的照片當然要仔細看囉,展覽中有一張1969年出版雜誌中,俯瞰臺灣高山雪期的照片,森林儼然,稜線分明,景觀漂亮,四架巡航的星式戰鬥機(F-104)編隊往左飛去(註二),文字說明背景是玉山,還解釋了舊測新測高度之不同,與日人稱為新高山的原因。

    那右側最高峰山形龐大,但怎麼看都不像玉山,左側起伏的山峰,與玉山的東南西北方的副峰通通不像,一定是弄錯了!乍看有些像南湖主峰,巧遇伯彰,看法相似,但我們從山徑仰望與從飛機俯瞰的角度相差很大,並無把握。

    若是1969年元月出版時英文版編輯弄錯了,還情有可原,那個時代資訊少一些嘛!但世界級的雜誌現在辦展覽,還沒有找本地專家查證一下,沒有趁此機會更正過來,實在非常可惜!錯在這張最有代表性的照片,辜負了國家地理雜誌的金字招牌。照片說明未註明攝影師名字,有可能是空軍自己拍攝,自己指認的。

    觀察戰機的尾翼陰影,可知太陽在攝影者左後上方。空軍到高山地區巡弋空拍,早上的機會較大,冬季上午八~九點鐘,太陽在東南方,若初步推論正確,則飛行路線在山脈東側,戰機往南方飛,相機朝西方,這是山脈東側的景觀。以上是第一時間確定的事情。

  晚上我將這看法貼在策展單位的Facebook上,提醒他們弄錯了。

 

9/23(週一)

    週一一早,建志就幫忙找到這張照片,並且貼在OBFb上,方便詳細觀察與比對,我稱讚他甚麼都找得到。我再次觀察,很確定右側最高峰不是玉山,從任何角度看都不是,也確定不是南湖主峰,原因如下:

1.雖然右側最高峰有一點伸出手臂的樣子,但這是從空中俯瞰才見得到,若從地面左邊近處那支稜仰望就未必是如此景觀。

2.審馬陣山支稜往東接上南湖北山,南湖北山北側是均勻緩坡下降,不再有高大山頭,這兩點與照片不同。

3.南湖北山南側是南湖北峰,稜線再往東到東北峰,東北峰再往南南東方延伸到東峰,成一內凹形勢,開口向西,凹谷裏頭就是著名的上、下圈谷,這特徵在照片中看不到。

4.最左方那兩座積雪山頭與右側最高峰後面的積雪山頭,都無法合理解釋。

5.若這是南湖群峰,則攝影者在其西方,陽光在西北方,不可能的情形,因此南湖群峰已確定排除。

認山本來就很有趣,這抽絲剝繭、排除疑點的過程更有意思。究竟這是臺灣何處高山?當時我曾呼籲諸位OB快來認山吧!

 

    然後我翻遍等高線圖,覺得有些像南三段,右側最高峰若是丹大山,中間這一串山頭是盧利拉駱山、馬路巴拉讓山到義西請馬至山等,左邊圓弧形稜線是烏妹浪胖山、僕落西擴山,再左(南)邊過一小鞍,最左方是烏可冬克山。烏可冬克山正上方的對稱雪峰,一開始就吸引我注意,可能是玉山北峰和北北峰。

    地形圖一看再看,這山區大致符合這張照片的特徵,但有三點不能解釋,一是右側最高峰背後的積雪山峰,究竟是誰?其餘是正中央近處山麓上的支稜與之字形林道,地形圖上這條支稜並不相符,也無之字形林道。

推論至此,把握就不大了,再次請諸位OB及岳界先進快來指教吧!

 

    晚上看到策展單位回應。「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留言在Facebook上︰

「好的,小編已經聯絡負責單位,請靜候消息~十分感謝您如此用心的觀察,以及對我們的要求,謝謝!」

我寫下「讀者看到的究竟是享譽全球、影響無遠弗屆、一流水準的國家地理雜誌,或是臺灣的書商,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嗎?或是我們已經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9/24(週二)

    Fb上有人按讚,卻沒有人討論,也沒有人表示正在研究,我不太滿意,擔心我們查不出來,或比他們慢,因此寫下:

OB要爭氣 不可冷落登山大業

「他們如何查證,我不知道,尋找當年的資料是無意義的,只能請教岳友和專家。所以我很希望OB們爭點氣,下點功夫,集合經驗與智慧,快快把這題目的答案找出來,不要成天只關注美食、寵物、新聞、政治……,卻冷落了登山大業,這樣不行啦!」

 

那天在展覽場,伯彰的朋友說︰「那些飛行員天天在飛,難道他們不認得這些山嗎?」他一定沒看過我在OB部落格的文章《登山須防雷擊》。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095

 「……從前經常有直升機上山後,卻找不到待援者,山區廣大,飛行員不認得山,繞來繞去,尋覓困難。民國93年,柏燁和+3帶隊在南三段裏門山附近徜徉閒晃時,遇到直升機低空盤旋後在附近降落,飛行員下機問路『請問觀高工作站在哪裡?』天哪!中央山脈雲深不知處,這一差就是廿公里。」

 負責救難的直升機尚且如此,這張照片攝於民國58年,那時代臺灣登山正值萌芽階段,四大天王正在辛勤開拓。戰鬥機飛行員大概沒有人在爬大山的,當時戰機與戰管、導航尚無電腦輔助,飛行員在狹窄的駕駛艙中,飛越各大山脈時,著重在任務、戰術動作與安全抵達目標機場,這樣就已經很忙了。

    飛行員若非親身爬山,對地圖地形下很多功夫研究,真正和登山者一樣,否則幾乎不可能認得臺灣山區這錯綜複雜的稜線。而且戰機巡航,路線與高度未必每次精確相同,觀察山的角度經常改變,加上移動快速、雲層遮蔽、景觀變化快,觀察角度與山徑上的登山者完全不同,又缺少相關圖片說明與當場解說,認山其實並不容易。

 

    張高薰與王昭玲判斷是玉山,「中心點是南峰,三點鐘是主峰(東峰被切掉了),五點鐘是鹿山稜線,七點鐘為東小南山,九點鐘就只好是南玉山了。」並附上四張玉山空拍照片比較參考。

 我認為相似度不大,山形、起伏、溪谷、森林都有差異,且無法解釋左上角遠方的山和右側最高峰背後的積雪山峰,陽光方向更是鐵證。但有OB一起討論很有意思。

 

    傍晚看到鷹頭學長貼出Google Earth模擬圖,輕描淡寫的說「應該是這裏吧!」匆匆看了大概,便知道「對了!對了!就是這裏。」回家熬夜寫下這段。

國家地理雜誌1969年積雪高山照片之正確說明與分析

鷹頭學長真是太帥!不到兩天就找到正確答案了。

比對民國58年的積雪高山照片、鷹頭學長製作的模擬圖與上河文化的等高線地形圖,發現三者極度相似,容我說明如下:

1.  右側最高峰是馬博拉斯山,南坡陡峭相符,最低鞍部就在下方,盆駒山南峰正在最低鞍部正後方,馬博拉斯山左後方的積雪山峰是郡大山,馬博拉斯山東側山谷形狀完全相符,右下方的稜線就是烏拉孟斷崖,往右延伸到馬利亞文路山,但山頂在照片右端再右一點,馬利亞文路山山頂有一條往南的支稜,積雪深厚,照片上很清楚。

2.  正中間這一串山頭,中央最高這座就是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右(東北)側無名山頭往東南(左前)方延伸下來的寬稜,到太魯那斯山,左(南)方陡坡下就是秀姑坪。過一緩丘,最左側是大水窟山,大水窟山東側的溪谷明顯,通通相符。近前雲層下方是馬霍拉斯溪,往左(南)匯入著名的拉庫拉庫溪,再匯入更著名的秀姑巒溪(臺灣主要河川之一)

3.  大水窟山正上方的兩座雪峰,左邊是玉山東峰,右邊是玉山主峰,因位置較遠,且積雪深厚,特徵與細節不夠清楚。玉山北峰和北北峰(天駝峰),在秀姑坪正上方,恰好隱蔽在在濃雲之中,雪雲一色,不注意就看不出來,山頭下方一點霧霧的是雲,上面較閃亮的對稱兩團就是天駝峰,其實峰頂都有露出來。(事後證明這一段太牽強,錯誤。)

4.  照片中每座山頭都有正確的名稱,在等高線地形圖上查證正確位置與地形細節,通通相符。在鷹頭學長製作的模擬圖上,每條稜線和溪谷也都相符,用線條標示的主稜與照片完全相符,森林與崩塌地區的範圍及形狀也完全符合,與44年前的照片相比變化並不大。正確的圖形或解釋對應到真實的照片,每一項細節都會正確,這就是一種厲害。

5.  還有四個問題要探討:

1)照片上秀姑巒山東側寬稜上的之字形林道已開到海拔3,600m,現在地圖並無標示。林道從何方開過來?我並不清楚,看樣子不可能從郡大林道接過來,因郡大林道在中央山脈主稜西側,不可能翻過主稜與好幾條重要稜線而岳界不知(施工困難重重)。至於林道從東部何處延伸過來?尚請先進指教。林道若不保養維護,很快就崩塌或長滿木本植物,森林再度合攏,被大自然收回了。我在民國70年春假走馬博橫斷(成大山協第一次,堂堂領隊)時,材車就開到馬博拉斯山山腰,直直往上走就到山頂了,那條郡大林道現在仍然清楚標示。

2)為何馬博拉斯山看來比秀姑巒山高?以致乍看起來,秀姑巒山好像是馬博拉斯山的副峰?道理很簡單,因為相機沒拿正,機群正編隊爬升,攝影師依據戰機機身方向抓水平,使其看起來水平飛行,以致照片看來右高左低。拿一根直尺,比齊秀馬兩座山頭(3,8053,78520,高度僅相差20m),你將會發現後面的雲層與尺平行,這種雲層受溫度影響,經常是水平發展的。

3)我將上河文化的等高線地形圖(南島1920)黏合,再補上郡大山正確位置,取紅筆依照片山頭位置關係,做後方交會。郡大山在馬博拉斯山後方偏左一點,盆駒山南峰與最低鞍部在同一線上,大水窟山與玉山東峰在同一線上,拍攝時一起在相機的底片上交會。44年之後,我將這三條直線在地圖上交會在同一點,約在太魯那斯山東側4.5Km(也就是馬西山西側4.5Km)的空中。由於矮很多的郡大山看起來與馬博拉斯山同高,拍攝者位置必然比馬博拉斯山稍高一些,依水平距離與山頂高差等比計算,拍攝者當時約在海拔4,100m,如此攝影師所搭乘戰機的三度空間位置也都清楚了。(事後證明,拍攝位置尚須微調。)

4)依鷹頭學長的模擬圖,戰機飛行方向方位角約為190゚,與我原先依陽光與時間之推測——往南(180)相當接近。

 功課完畢,解答全部相符,心中輕鬆,對鷹頭學長與建志十分佩服,眾志成城,兩天全部搞定。照說應該很高興才對,但望著照片右方的烏拉孟斷崖,險惡的冰雪瘦稜,想到去年春節期間,我們的年輕學弟——許華宸在此飛走,心中又不禁沉重起來。

 

9/25(週三)

    早上鷹頭學長說明如下。

    其實我只花了不到五分鐘的時間,會這麼快,主要是我有顆3D滑鼠(spacenavigator),可以很快速的移動到Google Earth的任何地方,我看這照片後方有山峰,我猜應該是從東往西看,所以我就從南湖沿著中央山脈一路往南,移到馬博拉斯山南側,發現正前方寛稜兩側的樹林影像與照片一致,賓果!

  另外我最近已將我三年前作的「百岳觀景台」改版了(在成大山協OB部落格右側登山資料有個連結),百岳的地標重新以圖示方式顯示,這張國家地理雜誌的照片,我也把它放上去了(在圖層欄中國家地理雜誌LOGO打勾),有個相機LOGO,雙擊之後,即可打開。

http://gemvg.com/www/twm100pano.htm

台灣百岳觀景台——The top 100 Mountains Observatories

http://gemvg.com/www/twm100pano.htm

 

  我一看到鷹頭學長的回應就昏了,因為我捧著兩大本等高線地形圖東翻西翻,既吃力又效率差,花時間卻沒成果。沒辦法,鷹頭學長那套本事很高明,學弟不才,只會用老方法,只好晚上攤開三種資料研究分析,一個字一個字寫報告,希望勤能補拙。

    羊頭Stone留言勉勵︰「高爺對登山大業相關資料真用心!鷹頭與建志對資料比對真厲害!」學長鼓勵,讓我精神振奮。

 

    我們已經找到答案,策展單位還是沒消息,我又雞婆的告知。

親愛的小編︰

 大前天(9/22)我去看展覽,晚上提出了疑問,那張有F-104戰鬥機編隊飛行當近景的高山積雪照片,文字說明背景是玉山,我認為不是,1969年出版雜誌時就弄錯了。

 我與登山的朋友,經過兩天的研究比對模擬分析,已在昨天(9/24)傍晚確認,照片正中央是中央山脈最高峰——秀姑巒山。

……  ……

 一切都非常合理,證據確鑿了,正確的圖形或解釋對應到真實的照片,每一項細節都會正確,這就是一種精確與厲害。

 以上查證過程歡迎聯絡並參考。我當然希望  貴雜誌能公開修正展覽中照片的文字說明,從前弄錯沒有關係,重要的是我們現在做對。世界持續進步,我們都見證了44年來臺灣飛躍的進步。

一如前次,我的留言很快被刪掉,看不到了。

 

    四小時之後,收到消息。

「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在Fb上這樣回應︰

「親愛的粉絲您好,很感謝您的關注,我們經過兩天的確認已經確定那的確是  您所說的 秀姑巒山,但我們目前還在確認玉山是否也在該旅途中的所經過的一點,謝謝您~~

小編也替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向您與您的朋友致謝!

    您所發表的相關問題,我們已經傳達給相關單位,正在為您處理摟!! 」

 

    我回答如下。

1.我是讀者,不是粉絲。粉絲以感情為主,讀者認真閱讀努力學習,能理性思考深入溝通,不能忍受作者與編輯打迷糊仗,那不是堂堂國家地理雜誌的風格。

2.戰機沿著中央山脈東側一路往南飛,此處方位角約190゚,一路上還沒經過玉山,玉山在照片左上角最遠處。

3.貴公司若有人(或顧問)真的懂山,真的經過兩天確認,並且真正知道這是岳界崇敬的秀姑巒山,就應該知道玉山還沒到,還在左前方遠處,必定不會說︰「還在確認玉山是否曾在旅途中經過。」

4.如果有人從臺北往南走,告訴妳他正在臺中,「還在確認臺南是否曾在旅途中經過」,那麼妳就很確定——他根本弄不清楚情況了。

5.知之為知之。

 

    建志認為「左側大水窟山正上方的兩座雪峰,比較像玉山北峰與北北峰,因為主峰與東峰的山形應該不會那麼圓,且兩者在鷹頭學長的模擬圖中幾乎重疊。至於其右邊稜線若為北峰與北北峰,卻看不到很多積雪,以北峰距主峰僅2km,高度也只低不到100m,似不合理。目前正努力求解拍攝點位置,如果成功,就能一一檢驗各個山頭的正確性。」

    我說「這個可能性我昨晚也思考很久,地圖上紅線畫了很多條。左上角若是玉山北峰和北北峰,

1.則郡大山會在馬博拉斯山後方左移很多,到與秀姑巒山之中間。

2.而且玉山北峰和北北峰下方那一大塊黑色的稜線無法解釋。

    昨晚為此很傷腦筋。」

 

    鷹頭調整觀景臺位置,加大範圍,並加上照片框,再度貼出。但大水窟山上方還是玉山主、東峰,至於玉山北峰、北北峰應在何處出現?目前仍然無解。

    我寫下,「看過了,請觀察大水窟山右側山谷與崩塌地,照片全部都有,所以框框左邊還要左移,一直到大水窟山山頂,如此玉山北峰和北北峰就離大水窟山遠了。郡大山位置也與照片有差異。建議觀景臺位置還要調整一下,正確答案才會出現。」

 

    鷹頭傍晚說︰「看來高爺非得查的精確不可,我只好調了又調,位置往左後方調,讓北峰與大水窟連成一線,郡大山北側與馬博西側連成一線,再拉窄視角(38.5),現在請重新下載,應該比之前更精確了點。」

攝影師位置的計算結果如下:(略)

    晚上我看了又看,比對每一個細節,山頭的樣貌、岩塊的凹凸形外、近處的森林、崩塌地形狀、遠方的稜線……,再也找不到疑點了,答案全部出現,欣喜若狂。

 

9/26(週四)

    傍晚建志貼出山頭辨認圖,精準而清楚的標示每個主要山頭。並說︰「感謝高爺學長提出陰影之重要線索,以及鷹頭學長提供精確的模擬拍攝位置,經認山頭程式驗算後之成果如圖,郡大山及其北峰因被雲霧遮蔽而未完整顯示,故加問號表示其模擬後之應有位置,敬請參考!」

攝影師位置的計算結果如下:(略)

    我建議建志再花一點功夫,先將這張照片斜放,使視線回歸水平,類似鷹頭的照片框,然後才加上角度及山名、地名標示。我將嘗試把討論及結論整理成短文,說明鷹頭與建志的作品,寄給這家雜誌投稿。

 

我興高采烈的寫下短文。

精彩的過程  完美的解答

    太棒了!太棒了!鷹頭學長的微調十分完美,把最後也是最重要的疑問——左側最遠方究竟是玉山主、東峰或玉山北峰、北北峰漂亮的解決了。

    傾斜的照片框,真實呈現了拍攝者當時取景的範圍,觀景窗之外的景觀,視野更開闊,認山更清楚,眼光更恢宏。

    相機傾斜影響很大,不只使馬博拉斯山看來比秀姑巒山高很多,也使秀姑坪正上方出現奇怪的山坡,與玉山北北峰北坡反向傾斜,令我迷惑,放平之後明白那是更遠的阿里山一帶,較低(2,600m)且起伏少的稜線,但因俯瞰而拉高。相機傾斜,也使郡大山北側稜線在照片中升高許多,更北更高卻未積雪,的確是非常奇怪,鷹頭學長秀出較大的範圍的Google Earth模擬圖,將這一切疑問的正確答案清楚呈現。

    我承認前天半夜貼出「正確說明與分析」不盡周延,那天我在等高線圖上兩個方案都畫了紅線,用老方法做後方交會(實在是太古老的方法了,大部份的OB一定沒聽過),兩案難以取捨,鷹頭學長傍晚提出的模擬圖,認定那是玉山主、東峰,增加了我對這觀點的權重,勉強把玉山北峰、北北峰塞到雲霧中,我在態度上不夠務實,所以會弄錯。

    原先我也誤認馬博拉斯山左後方第一個山頭是郡大山,稍晚才明白再左邊一個山頭才是,上頭有片薄雲遮擋,讓我誤判,建志使用的標示方法更精確。

    這也讓我想起從前修平面測量學,管教授開宗明義說的「差之毫釐失之千里」,觀景臺位置微調,對近景的差距不大,對遠景的變化就很大。近景正確表示觀景位置接近當時拍攝位置,遠景正確能提升精確度——這是我今天學到的事情。

    幸而建志最執著,一向追求最高精度最小誤差。鷹頭學長、建志與我的層次相當不同,我拿著紙本地圖轉來轉去,細看每一條等高線並核對目標,一手直尺一手紅筆,誤差最大,還在石器時代;鷹頭學長抓著3D滑鼠,好整以暇,悠遊在Google Earth的數位世界,沿主稜從北往南飛覽,五分鐘就找到答案;建志自己設計程式,用電腦軟體替他計算正解,精確度最高,每個角度和距離都能清楚告訴你。這些都是我無法抵達的八千公尺等級。

    建志昨天的質疑非常好,也很合理,讓我們重新審視玉山北峰和北北峰,並尋求更精準的可能性。我也曾自行調整觀景臺位置,嘗試多次,都不滿意,頹然放棄。鷹頭學長大概又是幾分鐘就搞定,就是諸位現在看到的版本。

    還有何方君子對這個解答有所懷疑呢?歡迎儘快提出。

    我必須重複上面的話,「正確的圖形或解釋對應到真實的照片,每一項細節都會正確,這就是一種厲害。」我們把最後一項細節修正了,實事求是,集合智慧,合作無間,修正錯誤,缺點越來越少,正確性越來越高,終於找到完美答案,這個精彩的過程真是讓人享受啊!

    我希望年輕OB(以及在校學弟妹)多多參與認山與討論,集思廣益,彼此都會進步。若是不常爬大山或認山,建議仔細閱讀近日的討論,我可是很認真的撰寫呢,力求使用比較傳統的中文來表達,更希望年輕人青出於藍。

 

9/27(週五)

午夜前,收到策展單位回應。

(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  您好!

    謝謝您冒著風雨前來觀展。收到詢問後,經與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及拍過30萬張台灣地理空拍影像的攝影大師齊柏林老師確認後,此圖背景為秀姑巒山。

    展覽現場的攝影作品會重新布置正確圖說,預計下週完成;紀念冊即將再版印刷,也會做更正。

    日後不論是展覽或是國家地理相關出版產品,還請您不吝指教。

再次感謝!

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 策展團隊 敬上

 

9/28(週六)

寫稿,預備寄給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讀者論壇,先寄給鷹頭與建志校核。

Laida稱讚說︰「科學辦案!」

 

9/30(週一)

文稿寄給國家地理雜誌中文版讀者論壇編輯,如前文。

狼頭謝東明稱讚說︰「成大山協OB讚,尤其是阿群的標注很有水準。」

10/02(週三)

羊頭Stone稱讚說︰「成大山協OB的努力,更正國家地理的攝影作品,Great!」

10/04(週五)

收到國家地理雜誌編輯回信,有道謝與稱讚,沒說會刊登。回信附在前文底下。

 

後記

    1969年元月,也就是民國58年初,我還在唸小學,那是個甚麼時代呢?當時行政院長是嚴家淦先生,蔣經國先生剛卸任國防部長不久,尚未在美遇刺,也尚未擔任行政院長,蔣經國時代還沒開始。紅葉國小少棒隊剛擊敗日本關西少棒明星隊,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剛剛實施半年,長榮海運公司方才成立,人類尚未登陸月球,臺灣還只有一家電視公司(臺灣電視公司),高速公路(國道1號)尚未動工,中華民國仍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註三)

    和我年齡相近的人,可以回憶起臺灣剛渡過風雨飄搖的年代,逐步建立自信,正準備在經濟上躍起。年輕人也許驚訝44年前,竟然比現在落後如此之多!更可以由此知道,所有事物都是如此一步一步發展出來的(或逐步失去),每一步都要努力做才會得到成果,不做就沒有,老天不會理所當然的把建設和成果送給任何人。

    那個年代,也許多數人不在意照片中究竟是不是玉山?重點在空軍仍然能捍衛臺海領空,臺灣仍有能力抗拒共產赤化。44年之後,現在空軍已很少用這些方式展示戰力,而臺灣的登山者已能使用現代科技,以精確的方法與嚴謹的態度辨認出每一座主要山峰(因為上面都有我們的足跡),還原拍照時的各種空間資訊,這也見證了我們飛躍的進步。

 

 

註一:

    展覽地點在臺北市忠孝東路華山藝文特區,102/09/1811/24,主辦單位說只有這個場次,不會移師到中南部。上半年3月,我在同一個場地看了普立茲新聞攝影獎七十年大展——瞬間的永恆

 

註二:

    四架星式戰鬥機都屬F-104G型,外型超流線機翼面積超小,僅18.22m²號稱「有人飛彈」。空軍總計先後購入238在台服役38年。由於外交困難與預算限制,更新裝備與補給零件都很不容易,F-104戰機妥善率長期低迷,有慘重的失事紀錄,總共有114架戰機因為故障墜毀,先後有62名飛行員殉職多年以來,臺海安全一直是許多人奉獻與犧牲換來的。

    四架戰機編號分別是4338434743514352。這個專題報導前兩年,1967113,金門上空巡航遭遇衝突,四架F-104G對八架MiG-19(殲六),中華民國空軍的F-104G在金門東北卅浬上空擊落解放軍空軍兩架MiG-19,照片中編號4347就曾擊落一架。這是截至目前為止,臺海上空的最後一場空戰。那個年代反共是玩真格的臺海保衛的熱戰雖已消退臺海西方空域或海面仍偶有零星衝突。

    民國8655,空軍向法國達梭公司訂購首批六架幻象2000-5型戰機,之後採購多批,陸續成軍。87522,空軍舉行F-104戰機除役典禮,卸下重任。

    下面三張照片,第一張是單座機,作戰用,第二、三張是雙座機,訓練用,學官前座,教官後座飛上天要全神貫注,學官若動作失誤,表現不佳,教官當場用橡皮筋發射紙彈(以小紙片緊密捲成形狀類似「<」)狠K教訓

 

註三:

    1969(民國58)年元月前後,曾發生下列事件:

1968825,臺東縣延平鄉紅葉國小少棒隊以70的懸殊比數擊敗由日本關西地方選拔出來的少棒明星隊,促成臺灣於次年組成金龍少棒隊,進軍美國賓州威廉波特的世界少棒大賽,從此開啟了臺灣棒球史上的三級棒球時代。

196891,自五十七學年度起,實施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原則上省辦高中,縣市辦國中。同日,張榮發先生創立長榮海運公司。

19681230,大陸南京長江大橋竣工通車,橫跨長江的公路及鐵路兩用橋(上公下鐵),是繼武漢長江大橋和重慶白沙沱長江大橋之後,第三座跨越長江幹流的大橋。

19697月,美國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正在執行阿波羅計畫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發射阿波羅11號,720,阿姆斯壯與艾德林首次踏上月球表面寧靜海附近。

19691031,中國電視公司正式開播,副總統嚴家淦先生主持按鈕儀式,改變了臺灣無線電視「僅此一家(臺灣電視公司)」的局面。

19701125,日本極右派作家三島由紀夫,在發表煽動政變的演說後,切腹自殺身亡。

1971814,中山高速公路(國道1號)動工。

19711025,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半年後蔣中正總統發表《我們的國家立場和國民精神》,以「莊敬自強,處變不驚,慎謀能斷」鼓舞國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