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之21――那一年 我們在畢祿山頂
阿寶、陳建志、Laida、高爺 /聯合創作 103,05,27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照片一)畢祿山山頂合照
那一年……我們在畢祿山頂 1979.06.25
阿寶 北二段伙伴:張世明、吳雪舫、洪中、施仔、阿寶、白痴、松鼠、八戒、廖清流、古錐仔(松鼠未入鏡,這照片應該是他拍的……)。
以前百岳山頂的梯架瞭望台也是一景,好懷念大家爬到木架上面排排坐拍照的畫面~
你和邱志祥、林銘勇、廖士寬及其他 65 人都說讚。
蔡文博 老照片總能勾起回憶,多多年後若能再相聚就有聊不完的當年勇,因為我們都年老色衰了。
賴達倫 梯架是三角測量使用的,對於8*級的我,真是歷史教材!賴達倫的相片。
(照片二)台中公園砲台山
陳建志 從前山頂上所見之木架瞭望台,應為65年7月至68年7月進行之全台三角點檢測作業所設,目的是觀測別點或被別點觀測,可惜年代久遠未能親眼看到。倒是99年10月10日OB活動於桃園大溪草嶺山頂看見鐵製標架,不知是否為同一時期設立?附上台灣地區三角點成果說明〉及〈一等三角點分布圖〉供大家參考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dkUcqTN_TERE14Q3BwRHItajA&usp=sharing
陳建志 樓上台中公園砲台山的照片應該稱為地籍測量原點(詳見〈台灣地區三角點成果說明.pdf〉第一段),也就是早年地政單位使用地籍座標之原點,而埔里虎子山一等三角點才是日本時代設立的三角測量原點。
賴達倫 台灣本島白雲山(廓亭山)通視到澎湖去,可能是在我念小學一年級時空汙沒那麼嚴重才有辦法,實在很難想像呢!
吳雪舫 討論的很熱烈,可惜我當顧問的地方限制Fb。我69年入伍,分發聯勤製圖廠,本職是核生化作戰官,也兼管薪水發放,所以知悉山區測量工作(聯勤測量隊+製圖廠)還持續進行中。不少土木系、測量系的校友預官,也參與其事。這可能是那時期遺留下來的工作設施。
陳建志 1.澎湖縣
,部分認山頭詳見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dkUcqTN_TEXzhvcjBTcmlKaXM/edit?pli=1
,反之從台灣看澎湖亦可通視。
2.台澎之間係以微波測距儀聯測,使用的是雷達波段,可以穿透雲霧,所以即使望遠鏡看不到也能測距。
〈從澎湖看台灣 師遠拍中央山脈 驚豔〉――蘋果日報 2013,11,15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31115/35438796
白喝 OB太有才華,測量木架也可以討論!
吳雪舫 白喝話中有話喔?!真有才,還談木架做啥?
高爺 白喝,這些內容十分精彩,值得登山者仔細閱讀,天地間皆有學問。
本文先請陳建志看過,並予修正補充,在此誌謝。
一. 先把人物整理一下,前排左起施仔、吳雪舫,中排左起洪中、八戒、張世明、白痴、廖清流,後排左起阿寶、古錐仔。松鼠拍攝,這照片就是松鼠林鵬舉卅五年前親眼所見的景象。影像、友誼、興趣與豪情壯志都保存這麼久,真是不容易!
二. 六、七、八十年代,男生多背鋁架背包,鋁合金骨架在外面,這照片前面躺了好多個,但左下角有個黃色帆布大背包,是誰背的呢?是世明、洪中還是阿流的嗎?我記得在天尚看過這個帆布大背包。
三. 建志提到民國65年7月至68年7月進行全臺三角點檢測作業,我與施仔、白痴、松鼠與OD等都在65年7月參加聯考進了成大,恭逢其盛,在山上遇到不少測量相關事物,下面這則印象深刻。
我在68年6月底暑假大山時走玉山群峰(陳昌雄領隊,張國西嚮導,記得胡森也有去),彼時尚無阿里山公路,得坐阿里山火車上去,經自忠、新高口一直走到塔塔加。夜宿排雲山莊時,外面下雨,天剛黑不久,進來一隊測量隊,包括原住民助理,張羅妥當之後,我記得他們在排雲前廳架設軍用無線電,約
我也記得他們拿出經緯儀擦拭保養,我剛修完平面測量學(上、下共6學分,兩學期實習0學分),和張國西站在一旁瞪大眼睛瞧,認得那是瑞士威特(WILD)T2經緯儀,比我們實習用的黑烏烏的美製K&E工程經緯儀(測量系戲稱為KE大砲,據說是美國普渡大學所贈,詳註)好太多,還有圓柱型鐵盒裝,鐵盒頂部成半球形,外形像核三廠的圍阻體,略像圓頭砲彈,還有皮帶提環。
註:
1950年韓戰爆發後,美國加強對臺灣援助。教育援助方面,以「普渡大學與成功大學合作計畫」為當年最為成功的案例之一,不但有效提升臺灣高等教育水準,也使成大成為培育臺灣現代工業尖兵的重要搖籃。
當年普渡大學派遣教授團到成大擔任顧問,協助改良教學方法、強化實驗課程與實驗設備,並引進先進的研究設備,改善教學措施等。成大得以在體質轉變與教學能量的躍升下,得以在 45年8月自臺灣省立工學院升格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奠定了今日頂尖大學的基礎。
成大有許多畢業於普渡大學的校友,包括曾任航空測量研究所所長與測量系主任的史惠順教授。
美援自42年起到52年6月底止,有總額高達近億元臺幣的經費援助,相當同時期成大預算之90%。民國98年成大曾辦「美援普渡‧成大計畫特展」。
http://www2.ncku.edu.tw/ann/spotlight/index.php?sn=150
四. 上面這兩張照片的設施不叫木架,也不叫梯架,更不叫瞭望臺,應稱高標架。
那時在山頂上常看到高標架或標架,比人高很多的稱高標架,不足一人高的稱標架。
實施三角測量時,為免視線受阻,及地面溫度影響,常須建立較高之覘標以利別站觀測本站,稱為三角測量高標架或高覘標。覘音詹,窺視、觀察之意,步槍的瞄準具,靠眼睛之部稱表尺,表尺上方瞄準準星與目標的小孔稱覘孔。
高標架分外架與內架兩層,彼此分離,互不接觸。
覘標安裝於外架頂部,外架供別站觀測照準(覘標)、人員攀登,及觀測時儀器四週站立、走動之用。外架頂端安裝覘標,用方錐形標或串字形標皆可(草嶺山頂為方錐形標,詳照片五),簡單的就插面旗子(如畢祿山頂,詳照片一),供別站觀測水平角及仰俯角時照準用,如下圖。內架頂端裝有安置儀器的基板,稱為儀器臺,供放置儀器之用。
上圖是建志寄給我的,和民國68年10月份出版的山協通訊第14期15頁的插圖一模一樣,原因很簡單,都是出自同一版本課本――史惠順教授寫的《平面測量學》。
那篇〈淺談三角測量〉當然是不成熟的外行作品,所有圖片剪自當時的《平面測量學》課本。當時撰文目地在分享測量知識,讓對三角點有莫大興趣的登山者知道,山頂的三角點與標架全部都是為測量而設,而非讓登山者辨識或摸或踩的。
繼續談標架,其建造材料可用木材、鋼材或鋁材,視標架之高度及取得方便性而定。高山地區材料通常就地砍伐杉樹(較直)的樹幹或樹枝,斷面都成圓形。
外架頂端的覘標在經緯儀正上方,可以兩垂直方向安置之經緯儀或垂球交引,使與地面標石十字中心在同一垂直線上。內架的儀器臺中央有個圓孔,經緯儀基座正中央下方有個鉤子,用細繩垂掛錐形的垂球,垂球尖端剛好指在三角點頂部的十字中央,但垂球易隨風晃動,或以經緯儀基座側邊的光學對點器,透過目鏡及反射鏡直接以十字絲瞄準。這樣覘標、經緯儀、三角點的中心就都在同一條垂直線上了,三樣東西高程不同沒關係,可以精密計算,修正回來。
(低)標架通常只有人的胸口高,僅有內架,構造簡單很多,儀器安置在儀器台,人員站在四周地面,加上經緯儀就到眼睛高度了。
例如照片三,阿寶與阿郎合照,中間就是標架,地點在奇萊北峰,時間是民國68年11月校慶大山之時,奇萊連峰縱走。儀器台木板已斷裂,標架正下方之一等三角點隱約可見,六、七十年代的登山者應該看過摸過標架許多次,更應知其功用。這照片清晨太陽剛剛跳出海面時拍攝的,陽光幾乎水平,觀察阿寶左手肘的陰影在阿郎胸口畫下水平線,阿郎帽沿之下額頭側光飽和,左下角地面扁形石塊的陰影也拉的很長。那天日出時間不難查出,時空都很確定。北往南拍攝,奇萊主峰峻偉,四周名峰屹立。(又扯遠了)
(照片三)奇萊北峰山頂
(照片四)南華山山頂
照片四,地點在南華山山頂,與照片三同一行程,那時候全台三角點檢測作業剛剛完成,山頂處處可見標架,此為明證。三匹野狼合照(吳瓊容、阿寶、李宏昌),標架與儀器台十分完整,二等三角點清清楚楚,正中央垂直的細竹竿是登山者隨手放的,測量作業時沒那東西,但也正好讓大家看清儀器台中央確實對準三角點十字中央。儀器台上的鳳梨罐頭是登頂的獎賞,那時稱做「秘密武器」。
五. 研究照片一與照片二的高標架。
臺中公園地籍測量原點,原點埋在地面,遠遠拍攝,只看到高標架。
畢祿山頂的也是高標架,仔細看,分外與內兩層無誤,後排古錐仔右手肘擱放的,就是儀器台。外層結構粗壯,內層結構較細,材料就近取得。注意那支旗桿是斜的,旗子才會伸到經緯儀正上方(拍攝時已偏離),別站的經緯儀(望遠鏡十字絲交點)就要對準這面紅旗,旗桿太細看不到。畢祿山頂的三等6368號三角點,就在施仔與吳雪舫兩人的小腿中間,攝影者細心,完整保留。
那時代做事方便些,只要有樹妨礙通視,就叫測工全給砍了,不用考慮太多。現在許多山頂都沒展望,三角點四周雜草與樹林遮住視線,風景通通看不到,有時候還蠻懷念有測工的時代……。
交通方便、搬運距離不遠之山頭,也許扛個現成的鐵架去省事一點。北部除了建志說的草嶺山頂(99.10.10之OB活動照片,如照片四),我前幾年在巴陵山頂(上巴陵綠野山莊旁,路底右側)的三角點上也看過鐵質標架,約兩人高,有梯,人可以爬上去,平臺正中央有個方形大洞,供架設內架之用。巴陵山,
(照片五)桃園慈湖 草嶺山頂鐵質方錐形標架
六. Laida說的對,山頂那些設施全部都是為測量而設(林務局的瞭望臺等不算),測量隊跑到遙遠的高山工作,就為了各測站彼此之間測量出精密的數據,回來計算山頂的經緯度與高程(三度空間),以繪製正確地圖。高山上工作十分辛苦且成本高,與這目的無關的事,沒人吃飽閒閒去做。那高標架不是給登山者攀爬玩耍拍照用的,也不是當瞭望臺用的,那是測量隊工作完畢未予拆除,遺留在那兒的。
七. 外架與內架為何要彼此分離、互不接觸?
以經緯儀測量水平角與俯仰角前,必須將儀器中心對準三角點標石十字中心,並調整至幾乎水平,才能測出精密的角度,人員攀爬站立在外架上,會引致外架晃動、變形、沉陷,若內架與其接觸,儀器位置與姿態必受影響,這影響巨大,例如閉合差過大,或兩次觀測成果差距過大,測量作業必定失敗。
經緯儀的望遠鏡觀測數十公里外目標,視角很小,查閱型錄一般只有1°
前些年我兩度赴夏威夷大島參觀毛納基山(Mauna Kea)頂峰上的天文臺群,包括雙子星天文臺(Gemini Observatory)、凱克天文臺(Keck Observatory)、日本國立天文臺速霸陸望遠鏡(SUBARU Telescope)、加法夏天文臺(Canada France Hawaii Telescope,CFHT)、次毫米波陣列(SMA)8座天線、李遠哲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陣列(the Yuan-Tseh Array for Microwave Background Anisotropy,AMiBA)等等。
以上這些世界最頂尖的天文臺結構一定是分離式(後二者除外,因僅是外露天線,無建築屏敝,且尺寸相對小),圓頂、外牆與各樓地板相連,相當於高標架的外架,數百噸重的巨大天文望遠鏡(Gemini 8.1mψ、SUBARU 8.2mψ555噸、Keck 10mψ300噸)安裝於專用基臺上,基臺與地板間有縫,約3公分,基臺再以數米直徑的鋼筋混凝土立柱,貫入十幾米深的基礎上,相當於高標架的內架。我曾到雙子星天文臺地下室看她的望遠鏡基臺立柱,深感尖端研究需要有充裕資金支持。
野外的測量設施多為臨時性質,觀測完成標架就廢棄了(三角點留下),隨登山者攀爬或風雨摧朽;天文臺的觀測設施為永久性質,因投資規模大,設施高檔很多。兩者工作性質有些相似(測量觀測其他測站,天文臺觀測天體,都需要穩定與精密的作業),三角測量高標架與天文臺結構原理很相似。
其他天文臺太大,站在裏面無法拍到全景,來看較小的加法夏天文臺吧!加法夏由加拿大、法國與夏威夷大學合作建造,1979年啟用(與照片一、三、四拍攝時間同一年),算很老很舊的了(比起鹿林還是巨大且功能強很多),和中研院天文所有數項提升性能的合作(所以我才有機會受邀進入參觀)。望遠鏡是蓋賽格林式,主鏡直徑「才」
請參閱〈此曲只應天上有──夏威夷大島天文台群參訪記(上、下) 〉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450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447
http://www.cfht.hawaii.edu/en/
(照片六)加法夏天文臺(Canada France Hawaii Telescope,CFHT),請注意望遠鏡結構全部放在獨立的圓形平臺上,和建築物(包括圓頂、外牆與地板)不相連,兩者間有細縫,縫邊緣塗了黃漆,奔跑的人還在圓形平臺上,推車等雜物在圓形平臺之外,也就是地板上。
(照片七)加法夏天文臺,拍攝時圓形平臺正在轉動,人員都站在外圈地板邊緣,正好圍成圓弧形。天文臺的平臺(內架)與地板(外架)區分清楚。
八. 這樣就正本清源,細說分明了,我樂將所知所見分享眾OB。
九. 如諸位對三角測量有興趣,建志推薦一部日本電影「劍岳‧點之記」,日本本土與臺灣的三角測量大約都在相近的年代進行,對三角點與三角測量有興趣者,本片極具參考價值。
http://dorama.info/drama-3023.html
賴達倫 定心、定平,還有Wild T2,都是這麼的熟悉。
T2以前老台電抽蓄工程處同事用500撿到一台便宜貨,唉!我來不急搶標到。
還有
高爺
在登山場域,更是努力說明,讓大家知道有關三角點的正確知識,並理解測量的重要與貢獻。
學生沒有白修這門課。
吳雪舫 帆布大背包好像是阿流的,我背的是藤架大背包,五月初播出的MIT台灣誌,為一位來台奉獻50年的瑞士籍神父所辦的三叉向陽,神父所背的背包一模一樣,是台中山水(?)特製的背包。當年辦山展所需的新裝備,都是他們義務支援的。
陳建志 相關事宜請參考99.7.16發表於部落格之拙文〈關於三角點與三角測量之誤解〉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760
,文中之水準原點因配合基隆港東岸聯外道路工程,已移至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對面的公園綠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