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之23――103,05,31嘉明湖山友高山症
Chi-Yuan Cheng、白喝、豆豆、孫世平、陳建志、Jane Lu、高爺/聯合創作 103,06,08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nckumt/permalink/512784375489433/
高爺 照片取材自臺東縣警察局關山分局網站
△ 山青以人力揹負方式運送患者。
△ 所長張能為以「衣物」將患者與自己綁在一起,再以機車載運。
△ 在眾人合力之下,終將患者送上救護車,安全送醫診療。
Chi-Yuan Cheng
〈
https://www.facebook.com/notes/288758247951603/
你和耀如、黃瑞宏和 Kewei Zuo 都說讚。
白喝 請問這是何時發生的事件?
白喝 再請教大家,以前大學爬山時,鮮少聽聞高山症,這些年卻常常聽到登山者因高山症涉險,為何?
豆豆 這問題我跟朱正中討論過,因從前交通住宿不便。
豆豆 裝備也不像現今輕巧,因此登高山推進速度較緩慢。
孫世平 這個當事人,看來不該犯的錯全都犯了……。
白喝 爬山的門檻降低了,阿薩撲魯的(裝備不全、體能訓練沒有)都可以上山。
陳建志 我認為這與登山活動逐漸變成旅行團有關,免背公糧、睡袋及團體裝備,雖然造福山友,但也讓某些熱門路線擁入過多自不量力、認識不清的觀光客,再加上媒體強力放送「一生必爬玉山」等宣傳,還有一些只知營利而不負責任的登山社團,連長程縱走也是臨時拼湊而成(例如能高安東軍雙重山難)http://www.ptt.cc/bbs/MountainClub/M.1387437500.A.E77.html
,形成花錢就要走完而不想撤退的心態,遇到狀況就只有聽天由命了。
Jane Lu 我5/17日下午上合歡北峰,那天山上風很大且冷,我都快被吹走,走到離北峰
黃瑞宏 學弟想……或許器後變遷極端天氣有關。
高爺 登高山要有妥善的計畫與訓練,絕對不能大意。
每個人的觀念要正確,體力要足夠,裝備要齊全,如果遇到狀況,更要坦誠合作,聽從領隊、嚮導或資深者的指示,共同解決問題。
一切(或大部分)都對,加上天氣不太差,就有一趟成功而溫馨的行程,一切(或大部分)都錯,往往就是一場災難。
登山一定有風險(當然搭乘各種交通工具、走路或旅遊,亦各有其風險,不應過慮),行事正確的人與隊伍風險小,行事不正確的人與隊伍風險大。
大自然不見得隨時都溫柔,但總是很公正。
上面幾位談到時代與風氣的差異,乃是重要因素,這方面頗有深入探討的價值。
高爺 依據〈山難實錄〉文章內容來看,作者參加的是四天的三叉山、嘉明湖行程,第一天中午從臺東抵達向陽,晚上住向陽山屋,第二天晚上住嘉明湖山屋,第三天嘉明湖去回,第四天下山。
作者一路上身體情況都不好,明顯是高山症,攝氧不足體力持續耗損,休息品質不佳,元氣消耗無補充,越來越虛弱,勉強撐到嘉明湖,還拚命走回來,傍晚時氣力用盡,終於倒下,所幸同伴與領隊未繼續耽擱,(第三天傍晚,也就是
作者對山不瞭解,以致吃了不少苦頭,事前必定沒訓練沒篩選沒淘汰,又未能在病徴初現時正確處理,團體運作必有不足。但作者十分坦誠的寫出知道的所有過程,願將一切公諸於世,供來者參考警惕,其行可嘉,其心可表。
高爺 警察局與消防局出動很快,16:30獲報,迅速入山,21:02分接駁上救護車,所長連固定乘客的寬布條(用繩索不妥)都事先準備好,臺東縣關山分局與向陽派出所處理類似事件,看來已經相當熟練周到了。
我們看看臺東縣警察局關山分局官網的資訊(轉載如下),人事時地物俱全,回報資訊詳細,照片交代清楚,新聞官很稱職,他們盡力為登山者服務,品質不錯,令人感動與感謝。
隨著氣候的好轉,越來越多人組團從事登山活動,而位處於向陽森林遊樂區,居全國第二高的高山湖泊,又擁有清淨湖水及優美環境的「嘉明湖」,因山友彼此間傳誦著有許多關於「她」的傳奇故事,在好奇心的驅使之下,前往「一窺其神秘的面紗」的登山客,可說是逐年遞增,就因如此,有些較無經驗或是裝備不足的登山客,在高山中難免出現「高山症」或是不慎摔傷等事故,這時,就是向陽派出所員警「出動」的時刻了!
臺東向陽登山隊伍一行20人,由領隊林舜義帶領攀登嘉明湖,於103年5月29日11時報備上山,預定於
於19時30分許,救援山青在向陽山屋將患者交接予消防局救難人員繼續以人力方式揹負,向陽派出所所長張能為與消防局人員於19時50分許在山徑處會合後,並於20時10分抵登山口,但因林道有2處狹彎,車輛無法上至登山口,所長遂將患者以「衣物」將自己與患者綁在一起,改以機車運送,於21時2分順利接駁上救護車,隨即護送患者至慈濟關山分院診療,經診治後,患者意識清楚但身體仍虛弱,血壓、心跳等均回復正常且生命跡象穩定,到此,大夥才鬆了一口氣,也順利完成這次的救援任務!
關山警分局分局長張樹義表示,所長張能為及警員杜振昌、高松文等2名警員,長期駐守在海拔2,312公尺處的向陽派出所,每逢有山友需要協助時,都是義無反顧、一馬當先的趕赴現場,此次又圓滿完成了一次「救援任務」!
「救難」雖非警察本業,但本於「政府一體」的概念,於高山救援任務過程中,先行抵達現場,提供救援人員現場最新資訊及傷者狀況,使其能夠迅速研判後續處理方式,讓救援工作達「事半功倍」之效,以保障山區登山客之安全,我們也歡迎各位山友在路經向陽派出所時入內小憩,所內亦有提供各項旅遊諮詢服務,但也請別忘了給他們「加油打氣」,謝謝!
高爺 警察認為高山症「難免出現」,對登山者或登山隊伍未置一辭。評論當然不是警察的工作,我們卻不能不探討此一現象。
白喝提問:「以前大學爬山時,鮮少聽聞高山症,這些年卻常常聽到登山者因高山症涉險,為何?」的確三、四十年前很少聽聞有人罹患高山症,當時民生報與野外、戶外兩份登山雜誌也很少有相關報導。74級山鷹隊的侯穎聰在中央金礦遇難,是我聽聞的第一起高山症事件,李老師告訴我他事後才知,侯有氣喘的毛病。
高山症從前少現在多,我嘗試分析其原因,敬請各方先進指正,同來探討。
一. 從前爬山的人,大多固定參加某個登山團體,循序漸進,注重鍛練,伙伴熟悉,態度嚴謹,有一定比例篩選,資淺者尊重資深者,對登山守則遵守度很高,登山時高山症機率真的較少。
現在組隊容易,報名即可上山,隊員缺少鍛練,全無篩選,態度輕忽,因此高山症案例大多發生於大眾化路線(長程縱走隊員精實,較少這類案例)(註),呼吸系統不健康或易有高山症體質的人罹病機會最大。
註:原先寫「長程縱走隊員精實,很少這類案例。」修正為「較少這類案例」,精確一些。
二. 從前資訊閉塞,裝備簡陋,限制很多,處處不便,只有少部分很有興趣又願意吃苦的人,甘願接受訓練,自行計畫與執行,隊員對登山各方面瞭解較多;一般人沒接觸登山,敬謝不敏,無形中減少出問題的機會。
現在資訊發達,從未爬過山的人也看過許多影片或報導,無形中降低對山的敬畏;選購裝備容易,處處方便,付費成行,不瞭解野外環境,不會計畫,更不懂如何執行;不知路況如何,更不知會遇到哪些狀況,真的像觀光客;裝扮起來,便以為自己也能勝任。殊不知,登山條件的核心是體力,是山野技術與知識,也就是能力,裝備是輔助性質,若沒有體力又欠缺能力,再好的裝備也沒有用。
滑雪、攀岩、潛水、跳傘等等技術性運動,觀光客不會認為光有裝備就能從事,但觀光客會小看負重健行方式的登山運動,以為有腳就能登山,錯誤認知帶來許多問題。
三. 商業團助長了這樣的風氣,領隊須照顧眾多隊員,新手比例過高,領隊工作份量加重,與隊員互不認識,對每個人的生理與心理掌握很少;隊員實力較弱,不懂登山守則,不尊重經驗,沒有訓練,全無篩選,有繳費就能來,存在著「付費享受服務」的心理。有相當比例身體條件不符的人,用出國觀光的那套想法與心理登山(能高越嶺的天池山莊莊主去年曾說,真的看過有些人拉著登機箱從屯原走到天池山莊),受到大自然考驗時,狀況頻仍,節節敗退。
四. 資訊普及與新聞事業發達,必然加速類似事件的傳播,從前不見得完全沒有高山症病患,也許未正確診斷,以為是疲勞、感冒或其他病症,或是雖然有事,但多數人未見到報導。我們會覺得現在世界上的災難或衝突比從前多,這也是原因之一。
五. 從前視為困難的事情,多為菁英參加,現在普及了大眾化了,參與者平均實力通常較弱(註),但高山的氣候、氣壓、荒野等挑戰仍然一樣,出問題的頻率自然增加。我曾在一本4×4越野車雜誌中讀到,日本總編輯感嘆:「戰後的三、四十年裏,四驅車簡陋,駕駛者必須強悍,才能在荒野中克服種種困難地形。現在越野車功能強大先進,駕駛者能力卻變弱,很多基本的技術都不會了。」
註:
例如從前初(國)中畢業之後,三成念高中,七成念高職與專科,考大學的人少,錄取率低,進窄門不容易,所以瓊瑤小說中,大學生必是正面名詞。現在通通去考大學,錄取率高,想不進去都不容易,所以報紙雜誌與電視新聞中,大學生常是負面名詞。
例如從前國文程度較好(參閱山協通訊便知),現在常見文不對題,辭不達意,錯字連篇,標點亂點,慘不忍睹。
六. 從前救難隊伍少,裝備差、訓練少、不專業又缺乏縱向橫向聯繫,登山者與登山隊伍深知支援遙遠,自己務必要自立自強,精實的多,求生三寶讓人在野外撐久一點。現在救難系統較完善,各種救難隊伍較多,隨時服務,一叫就來,登山者與登山隊有恃無恐,態度稀鬆,手機成為現代求生三寶之一,叫人來救。
七. 從前的人生活條件較差,真的比較耐操。
例如楊南郡與徐如林在剛出版的《浸水營古道》一書中多次提到,數百年前到數十年前,人們走浸水營古道,東西兩端,大多是一天走完,從前的鞋子、服裝、背包、給養等比起現在只劣不優,負重只多不少;現代的登山者用一天從稜線走到東端,只有半程,還是下坡。
例如我從小學到大學,從沒看過任何一間教室、宿舍或公車有冷氣;現在沒冷氣的大概很少了。
例如從前當兵兩年或三年,生活條件差(我大多住木造營房,也住過鐵皮屋,經常無水洗澡),駐地遙遠,訓練與任務份量重,隨時有打罵、禁假、關禁閉或送管訓伺候,何時輪到放假?總不確定,離開營門才算數;現在當兵設施完善,舒服又輕鬆,駐地離家近,才剛報到,放假日期都已安排妥當(北極星隊小二告訴我的)。
高爺 高山症病患儘速護送下山最重要,氣壓增加,攝氧就增加,狀況會改善。及時送上救護車幫助很大,救護車上有氧氣瓶,立刻供氧,只要及時就醫,依據過去的案例,幾乎都有很高的存活機會。
在此呼籲:
一. 體能訓練與高地訓練,是登高山者(特別是初學者)的必要功課。
二. 登山公司賺取利潤,卻將風險丟給客人,將責任丟給警察、救護隊或救難隊,過度或高比例消耗公共資源是不道德的,應立即改善。
三. 登山公司應訂定自我體能訓練與檢測規範,要求旅客確實自我評估,不能達到標準者不能參加,報名表加註警語;訂出標準程序並訓練領隊,在旅客症狀初現時就做適當處置,不應等到昏迷才處理。
四. 國家公園應宣導預防高山症,提醒參加商業團或初次攀登高山的人小心預防,不可不慎。
五. 國家公園及林務局應在登山口與各山屋張貼告示牌,提醒高山症處置要領。
六. 有志登山者,應廣泛閱讀,涉獵正確登山知識,並盡可能參加正規的登山團體,學習正確登山觀念與知識,進步較多,對自身保障亦較大。
七. 高山旅遊持續興盛,高海拔低氣壓檢測已有市場(註),建議醫療機構涉足此領域,購買低壓艙,參考先進國家作法,訂定操作與檢測規範。岳界若有相關統計數據,建請內政部營建署,修正相關法規,規定攀登高山的新手應優先做此項高海拔低氣壓檢測,篩檢出高危險群,以減少類似意外事件發生。海外登山,海拔大多更高,需求更大。
註:請參閱〈2014,03,20~03,22 奇萊山友迷途、失溫與高山病現場救援與遠距醫療協作全記錄〉,文末成大山協Facebook討論。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208657429
國軍高雄總醫院岡山分院有低壓艙,作低壓艙航訓練之用,不提供民眾使用。
白喝 長程縱走也有人高山症死亡,今年
https://m.facebook.com/profile.php?v=timeline&filter=1&id=425875200786099&refid=17
高爺 白喝指的是今年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002000
我在上面的敘述「長程縱走隊員精實,很少這類案例」,應修正為「較少這類案例」。
這「山難訊息通報」裏的資訊好多啊!看來是把各新聞媒體有關山難的報導集中起來,事件相當密集呢!情況驚人,警消等救難單位真是忙碌!
吳雪舫 高爺立論精闢中肯,建議整理成一篇文章,發表在相關雜誌及山協部落格。
白喝 高爺的文章已經是專業期刊論文等級,加一些圖表就可上場。
高爺 兩位學長學術精湛遊歷豐厚,理論實務兼備,作育英才無數,處世練達,文章精闢,皆是我景仰對象。
在下有興趣寫作,惟一腔熱忱耳,然村鄙之處甚多,尚祈不吝指正,更望兩位多有作品發表,OB之幸,岳界之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