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之20 白癡的南湖中央尖隊員手冊
白喝、施能仁、阿寶、高爺 /聯合創作 103,05,18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1980年3月28日〜4月4日 南湖中央尖隊員手冊 (白癡領隊)
你和張素勤、邱志祥、施能仁及其他 15 人都說讚。
孫世平 白喝學長,第三天很操吧!?
白喝 哈,操的感覺忘光光,留下的都是美好的印象。
施能仁 真是一份好"檔案",但印象中最後的成員好像有變。也可見當時山社成員多,積極培養新血,才能在春假期間就有大一/二成員超過1/2走南湖中央尖。看來我更應來準備明後年來補齊中央尖與新康,以便補滿五岳三尖及十峻了。
陈启天 美好的檔案,印象!
張素勤 我很好奇~是什麼樣的想法讓白喝保存了這份有34年歷史足堪回憶的檔案?(換是我,可能早丟棄了……),右上角那句※「伙伴是登山活動成敗的關鍵!!」是白痴的名言嗎?
白喝 哈哈〜完全沒有想法,不知道為何就留下來了。
賴達倫 求生三寶在現代改成智慧手機,Goretex及露宿袋。請問學長,成功袋、追蹤卡跟刮皮刀是什麼 ?
Eastern Wang 真是往事歷歷如目。
Chen-Chung Chu 翻了十七期山協通訊,才記起那一年春假活動參加羊隊帶隊的北大武,記得簡文及翁正修也參加那次活動。
Stephen Liao Oh! My God!我們真的這麼老了嗎?1980年的手稿!
白喝 賴達倫,成功袋就是最最陽春的小背袋;刮皮刀削水果;留言卡說明意外的狀況,for 後來的人或救難隊。
白喝 Stephen Liao,還有1979的照片!
高爺 這張隊員手冊像是時間膠囊,記錄了好多事情,讓我們來一一檢視。
一. 全張由白癡親筆寫成,這筆跡我一看四年,質樸剛毅,親切熟悉,彌足珍貴。
二. 那時報名之後,各路領隊有挑選(Qualify)隊員的權力,實力不足,越級太多,龜毛難相處的人可以剔除掉。
那時領隊權威蠻大,規定了時間地點,大家都來參加行前會議,誰敢不到?「不到者視同放棄參加此活動」,立刻開除,後面想遞補的人還很多。
領隊也規定「每天下午05:30成功操場體能訓練」,幾次沒來,又沒請假或報告,照樣把你開除。
成功操場在成功校區,日本時代臺灣總督府成立臺南高等工業學校時操場就在這兒,這是許多老山胞用汗水灌溉過的土地。後來北側建了新的總圖書館,南側仍為草地。
三. 那時大山活動都會製作隊員手冊,通常是領隊寫,將計畫行程、隊員系級、攜帶裝備(分大隊、小隊與個人)、集合時間地點等,以書面通知每位隊員,有時還要親送到宿舍或住處,或留言請隊員到天尚辦公室領取。
在電腦、網路、手機、Fb與LINE等數位通訊尚未出現之前,資訊以此方法傳遞了千百年,確實又有效,比起今日或許更可靠,年輕人現在看到了吧!
隊員手冊的樣式就多元了,有人準備好多頁,影印後裁切裝訂,更功夫的有封面有插畫,再抄兩首歌詞,建築系或工設系等有美術根基的山協幹部,正好發揮一下才幹。白癡是做大事的大將軍,才不花時間搞美術,一張紙從上寫到下,就算完事兒,簡單實用,誰敢有意見?當心開除!
看這張紙的折痕,應該是白喝放在外套口袋中(若放襯衣或褲子口袋,大概就汗濕破爛了),帶上山又帶下來,有點風霜痕跡,更增添一些傳奇風味。
四. 南湖中央尖行程和今日差不多,中橫那時暢通,每天早上都有公路局自臺中經豐原、東勢、谷關往梨山,在梨山換往宜蘭的車。沒有預訂車票這回事兒,一早去排隊就是了。一到梨山快去買往思源埡口的車票,四周張望,老榮民或當地居民通常只有幾位,那時旅行的散客很少,若登山者不太多,則大家都有座位,可先去梨山賓館看風景。
那時圈谷的山屋還沒興建,要自背帳蓬,但林道有工寮可借住,中央尖溪有好幾座菇寮,空間大一點,都比帳蓬強些。
五. 這是民國69年成大山協春假大山活動,春假大山是兩次期末大山之外,與元旦大山、國慶大山、校慶大山等相同重要的活動,常出五至八隊,有長程也有大眾化路線,數百人浩浩蕩蕩上山(課指組和教官室也許有點緊張),名單公布放榜是大事一樁。我去南湖中央尖也是春假期間,比這整整早一年,領隊是阿寶,嚮導是林鵬舉。
六. 這一隊全是男生,個個強悍,這樣的隊伍最適合由白癡來帶,說一不二,絕對壓得住陣腳。純男生的隊伍很累人,走一小時,領隊問「要不要休息?」大家你看我我看你,都搖頭,「既然都不要休息,那就走吧!」又過一小時還是同樣反應,下午一點就抵達預定營地。脫下登山鞋,大喊好累喔!
問剛才為何不要休息?因為男生愛面子,「人家都不要休息,我也不好意思說啊!」
蔡金財與高世光都和白癡很熟,白癡有那種和爬山的伙伴們結成兄弟般情感的魅力。
此時白癡已大四,畢業在即,早已卸任會長,正是三角點擔任會長之時,這隊伍裏日後又出了71級的兩位會長――李宏昌與汪逸村,薪火交接,代代相傳。
七. 那時常小隊開伙,走路一起走,炊煮與吃飯則分組,不時交流一下成果,各自採買糧食菜蔬,一套鍋爐供應六七人餐食,分兩小隊炊事也能分散風險。
八. 裝備最複雜,許多和現在不同,得好好解釋一下。
1. 成功袋是一種簡單輕便的袋子,尼龍布縫成略長方形,左右有兩根免洗筷子一般粗的尼龍繩,向兩側一拉就收緊袋口,可雙肩背亦可單肩背,外形看起來上尖下寬,接近三角形,現在街上還看得到,尺寸通常小一點。這袋子重量輕又便宜,只是容積太小,不堅固不正式,一日單攻(馬比杉山與中央尖山)時它明顯不足,因此嚴格的領隊會明令禁用。
這種袋子五十年代還沒見過,約在六十年代初期出現,那時我正唸高中,初時還覺得挺時髦,之前所有的袋子都是手提、單肩背或斜背,這是我第一次見到背在背後的袋子(與背包還有些差距)。
剛開始當然沒有名稱,後來為何叫成功袋呢?我並不確切知道,猜想因六十六年之後成功嶺開始販賣這種藍色袋子(我六十五年上成功嶺時尚無此產品),上面印著大門口有「成功嶺」勒石的圖案,隨著學生結訓,帶到各大學院校,自然稱作成功袋。至於其他大學是否也這樣稱呼,請知道的提供訊息。
十多年前年輕人開始流行背各式背包,種類繁多,設計與材料先進,剛考上大學的高中畢業男生也不用去成功嶺了,這種較雛形的背袋漸漸淡出市場,所以Laida不知。
2. 水壺與S腰帶,現在登山少見。六十年代很少有專為登山者設計製作的水壺,只有小學生和軍人用水壺,保特瓶尚未面世。小學生用品大學生當然不肯用,軍用水壺是不銹鋼製,配合身體略成彎曲形,堅固厚重,下面有個造型匹配的鋼杯,套在外面,吃飯喝湯皆可,二戰電影中亦可見到。
在戰術背心問世之前,軍用個人裝備有許多掛在S腰帶上面,諸如彈夾(四個,各20發子彈)、刺刀、水壺、手槍(及彈夾兩個)、急救包、指北針等等,真正全副武裝時非常沉重。也有人說S腰帶其時是A式腰帶之口誤。
水壺掛在腰上其實不舒服,單邊重量,當時沒有太多選擇,大家都這樣。顏錘乾脆掛兩個,左右各一。
3. 兩截式雨衣,指的是機車騎士穿的那種,抗風雨功能較佳。
4. 彼時LED尚未發明,手電筒仍用燈泡,白熾燈泡耗電量大,長程縱走一套電池不夠,還要再多帶一套電池,多數用一號電池,又大又重,燈泡更是須要多備兩三個,光是手電筒就夠重了。
5. 那時千輝打火機尚未面世,多用火柴。火柴怕濕,防潮火柴自己做,用臘燭上的熱臘油將整根火柴包裹一層臘,涼了放在軟片盒中,防水又耐燒,很實用。
6. 煤油爐是很有感情的裝備,有爐子才有熱食熟食吃,六十年代成大山協全用瑞典Optimus 00款式的煤油爐,大家都熟悉用法,須用酒精預熱,容易阻塞,操作不當會火燒爐子,比瓦斯爐麻煩很多。
七十年代起,有些人(包括我)自購爐具,仍是選擇Optimus 00,黃銅成型焊接,光澤華麗,溫潤典雅,堪稱經典款式。
7. 追蹤卡大概很多人沒見過,就是一張粉紅色小卡片,上面印著成大山協四個字,兩面皆可寫字,外有透明塑膠由任袋,短時間防水。供聯絡之用,走在前頭的人留言給後面的人(包括搜救人員),告知事情,傳遞資訊。領隊嚮導各帶幾張追蹤卡,通常是事有變化或緊急情況才使用。這又是古時候的東西啦!
8. 收音機用來聽氣象預報,這很重要,以免有劇烈天氣變化而不知。六十九年七月成大山協首次在高山上會師――雪山六路會師,我走四秀線(O型聖稜),在雪北附近,收音機傳出成大校長王唯農博士忽然去世,讓大家驚訝萬分。
9. 擋風板也值得一提。現在用的大多是鋁板八片,如屏風般用鉸練連接,有塑膠盒,全是韓國貨。彼時尚無類似產品銷售,全靠自己DIY,用瓦楞紙板四片,以封箱膠帶兩面黏住,好用又不花錢,做其他用途(如鍋墊、搧風、枕頭等)也很方便。野炊有擋風板可節省許多燃料與炊事時間,小裝備大用處。
db 1980.03.28 =》我生日(小聲)
張素勤 真是OB的不同世代啊!DB誕生,而學長們正揹著大背包往南湖大山邁進……。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