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伯伯與閻錫山
高爺 106,05,31
△ 禮記禮運大同篇,原伯伯九十歲高齡時親撰。
禮記禮運大同篇,這是孔子晚年的政治理想(註一),也是國父的政治理想(註二),只是現在多數人已經遺忘,或是根本不知道。我在小時候不但會背誦,還會唱這首歌(註三),至今未曾或忘。
這幅字是原伯伯九十歲高齡時寫的,眼明心靜手定,這一代讀書人國學根底深厚,信手拈來皆文章。
原伯伯說,太原陷匪之後,他的父親寫信告訴他,家鄉動亂,家中大大小小的人照顧不了,包括他的姪兒、姪女和一些鄉親,他單槍匹馬從呂梁山下山救人。別看他文質彬彬,年輕的時候可是一條好漢,當時家鄉已經是淪陷區,他如電影情節那樣,帶了十幾口人,運用各種方法,突破重重封鎖,抵達安全區。這是他的真實故事,膽識過人。
原伯伯仁義謙厚,是我父親最要好的朋友,也是最令我敬佩的一位長輩。
△ 末尾落款,原伯伯親撰,民國101年是壬辰年。
原伯伯因在山西讀大學成績優異,畢業被推薦擔任閻錫山的秘書,在抗戰初期進入閻錫山第二戰區長官司令部工作的五位秘書當中,唯一隨中華民國政府遷臺者,一路襄助,跟隨閻先生23年。
原伯伯曾說,閻先生律己、治軍均甚嚴。機要秘書上班時間從上午五點半他起床,一直跟到晚上十一點,等他休息了才能下班,他每日上床前要檢查輪值機要秘書記錄。他口述電文與日記,秘書筆記。秘書真的累死了幾個。
原伯伯也說過,閻先生曾經親口說,所有的成功、所有的勝利,都是大家愛國奉獻、犧牲性命換來的,絕不是他一人之力可以達成。原伯伯說,就衝著這一點,他願為這位好長官犧牲。
自民國元年至38年,實際掌控山西,人稱「山西王」的閻錫山,卸任行政院長之後十年逝世,原伯伯用後半生長期整理他的史料,闡揚他的貢獻、行誼與思想,提供各界正確史料,向世人介紹老長官的故事。每當有客人來訪,原伯伯不僅對訪客有問必答,還大方的贈送閻錫山先生的著作。因此原伯伯的過世,對於研究山西近代史的兩岸學者而言,毫無疑問的都是巨大損失。(註四)
△ 民國32年擔任閻錫山機要秘書時的原馥庭先生。
原伯伯窮後半生之力編輯整理閻院長史料,如同弟子整理師父遺作那般虔敬心情,純然出自對老長官的敬佩,受到閻院長的人格、智慧與勇氣感召,完全自動自發,無怨無悔,想為後人留些研究與思考的資材,成果透過國立中央圖書館出版品國際交換處,已經送到世界各大圖書館。古云輔忠臣佐良相,原伯伯與閻院長當之無愧。
閻錫山在陽明山的故居「種能洞」也是原伯伯親手移交臺北市文化局管理。民國
△ 抗戰勝利後,擔任閻錫山機要秘書的原馥庭先生。
編輯閻錫山年譜、紀念集時,原伯伯都有拜訪海內外的民國初年第一代與民國廿年前後的第二代機要秘書前輩等,研商提供資料及回憶,成為共同編輯者。由於民國38年國府兵敗遷臺,之前的民國史料諸多散失,或未及整理,是原伯伯長期做了這件事,補足了與閻錫山相關的歷史。(註六)
我的父親退休之後,也曾因原伯伯的介紹,擔任剛剛卸任的考試院院長莫德惠先生(註七)的私人秘書,為莫院長整理文件與記錄等,編訂《雙城莫德惠自訂年譜》。
原伯伯忠信篤敬,曾親口說過,閻院長是他的長官,也是他的老師。兩位仁者,似乎有著甚深的緣份,共同為人謀福的信念。原伯伯的去世,也代表著閻錫山的故事,正式成了絕響。
△ 閻錫山
閻錫山,字百川、伯川,山西人,光緒9年(1883)~民國49年,光緒30年公費留學日本,入東京振武學堂學習軍事,矢志排滿。光緒31年7月加入同盟會,為鐵血丈夫團成員。光緒33年入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日式漢文,即軍官學校)攻讀。宣統元年返國任山西新軍教練官,翌年升任標統(相當於團長,上有旅長,下有營長,註八)。
宣統3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爆發,各省革命黨人聞風響應,
△ 民國元年,孫中山(46歲)蒞臨太原,與閻錫山(29歲)合照。
民國元年至5年,袁世凱時期,閻錫山督理山西軍務,對袁多方妥協與恭順。據《山西史綱》記載,自民國6年9月3日北洋政府委任閻錫山為山西督軍兼省長起,他確實掌握山西實權,為北洋軍閥晉系領袖,同時周旋於皖、直、奉各派軍閥之間。力促山西在政治、經濟上自成一體,對外以「保境安民」為由廣建軍事碉堡,不許外省軍隊入晉;對內推行「自存自固」。
面對北洋各派系爭雄的局面,他服從中央政府命令,同時採取中立態度,「一不入黨派,二不問外省事,三不為個人權利用兵」。他專注於保衛地方治安,提出「三事」(種棉、造林、牧畜) 與「六政」(禁煙、天足、剪髮、水利、種樹、蠶桑),同時興修公路、鐵路,建工廠,埋頭經濟建設,擴充山西實力。在民國成立後的頭廿年裡,確實為山西帶來了穩定與繁榮,使山西成為全中國的模範省。
民國14年,陶行知在考察義務教育時說:「自民國七年試辦,山西現在七成多的兒童已經在國民小學做學生了,而山西之下的第二名省份――江蘇的入學也只有兩成多。」他得出結論:「真正實行義務教育的,算來只有山西一省。」到了民國26年,山西有55所中學、17所師範、6所大學。黃炎培在教育統計中說:「民國初年山西學校、學生數量的增長速而最穩。」
閻錫山曾任北洋政府同武上將軍,中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主政山西省期間,自辛亥革命起,經歷多場內戰、抗日戰爭及國共內戰,領導依然屹立不倒,直至民國38年4月太原被共軍攻佔為止,總共歷經38年,是眾多軍閥中統領紀錄最長、治理績效最優異者。
美國TIME《時代周刊》封面――閻錫山(47歲)
美國TIME《時代周刊》美國本土版自1923(民國12)年創刊至今,中國人躍登封面人物的屈指可數,在民國38年之前,總共有蔣中正八次,宋美齡(赴美遊說等)三次,溥儀(滿洲國康德皇帝)兩次,吳佩孚(民國11、13年進行兩次戰爭直奉軍閥大戰)、馮玉祥、閻錫山、汪精衛(抗戰前擔任行政院長,主張對日和談)、陳誠(抗戰時重慶城的保衛者)各有一次,其中閻錫山僅以中國一個地方首長卻備受重視,足見美國媒體對其肯定。(註九)
民國19(1930)年5月19日,美國TIME《時代周刊》將閻錫山列為封面人物,內文記述:「身材高大、強健……作為山西省的『模範督軍』,閻實際上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儘管目前晉西南地區仍然糧食短缺,但閻為一千一百萬人帶來了繁榮,在中國,他們最富裕,因而使他顯得出類拔萃。閻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甚至也不是金錢,而是優質的道路、紡織、防禦部隊、維持秩序的警察,發展優良的牛、馬、耕具、家禽、肥料――所有能為他的鄉親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註十)
民國19年5月至11月,閻錫山聯合馮玉祥、李宗仁等軍閥派系,與蔣中正有一場混戰,史稱中原大戰,造成深重災難,蔣的中央軍勝利,勢力擴大,中央加強統治。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中國後的大規模內戰,戰事蔓延冀、魯、豫、陝、鄂、湘、桂等各省,各方投入兵力超過130萬,共傷亡三十餘萬人。國府為了應付戰費而接近破產邊緣,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讓共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註十一)
△ 抗戰初期,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將軍(左,54歲)與副司令長官朱德合影。
民國24年12月閻錫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副委員長(委員長是蔣中正),是時(23年10月~25年10月)中共工農紅軍由江西蘇區「萬里長征」逃抵陝北蘇區,閻錫山認必禍及山西,全力實施防共教育,組訓民眾,並於25年3至5月,在中央協助下,擊退來犯共軍,但也損失了七個師。25年12月,日軍煽動內蒙德王偽軍侵犯綏遠東部,閻錫山依中央指示,派傅作義率軍一舉攻克百靈廟,擊潰偽軍,振奮抗日民心。
民國26年7月7日,對日抗戰爆發,閻錫山出任第二戰區司令長官兼山西省政府主席,舉晉、綏兵力,牽制日軍南下,與日軍交戰於山西省平型關、原平、忻口、太原等地,成功阻擋遲滯日軍達兩個月之久,以血肉之軀換得光榮戰績,與淞滬會戰同為抗戰初期最具決定性之重要戰役之一。(註十二)
承擔山西責任是閻錫山一直強調的,國軍節節敗退,形勢並不樂觀,但閻錫山在公開演講中明確提出「寧在山西犧牲,不到他鄉流亡」的口號。此後抗戰八年,他果然從未離開過山西。
民國26年8月22日,根據第二次國共合作協議,紅軍處於陝北的主力部隊由國民政府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9月12日,八路軍番號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集團軍」,奉命歸閻錫山指揮,對日作戰。惟共軍入晉後,執行其獨立自主作戰,拒奉命令,最後竟襲擊國軍,就地坐大。閻錫山處此日、共兩面夾擊之中,於29年退守晉西山地,創兵農合一制,促進生產,增強戰力,苦撐華北危局,終至34年9月抗戰最後勝利。
△ 人人皆有是非心 為政應把握人心之所同 是處不可大意亦不可膽怯 冰淵朽索之心理即雷厲風行之功效 閻錫山(行書)
民國34年底起,共軍即全面向閻部進攻,閻錫山率部浴血作戰。38年4月,省會太原在十個月慘烈攻防戰中失陷,戰鬥傷亡甚多。太原保衛戰爆發前夕,代總統李宗仁聽從監察委員樑上棟的建議,致電閻錫山,以國共和談即將開始,需才孔亟,令其由太原圍城飛往南京,僅以身免。(註十三)
最後山西省政府代主席梁敦厚(字化之)、閻錫山堂妹閻慧卿和諸多軍政要員、特種憲警與守軍壯烈犧牲,並焚樓以全志「屍首不與匪共見」。當時由最後電訊得知死守人數有五百人,依漢初田橫不屈自刎而死,門客五百人(於黃海上一小島,在今山東青島即墨市)皆自盡殉主之典,時稱「太原五百完人」,為國共內戰慘烈的一頁。
「同仁五百,成仁火中」事蹟震懾人心,立法委員吳延環等36人在事件後半年,提議興建「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民國40年2月完工,蔣中正總統率政軍官員致祭並頒贈匾額。閻錫山撰寫祭文,及〈太原五百完人歌〉,歌曰:「民族有正氣,太原出完人;海天萬里招忠魂,歌聲悲壯動三晉。何以為完人?生而能殺賊,死而不留身,大節凜然表群倫。誰能為完人?男學梁敦厚,女學閻慧卿,死事壯烈泣鬼神。赴湯蹈火全忠貞,救國救民重死生;五百完人齊盡節,太原今日有田橫。」
民國98年臺北市政府文化局公告「太原五百完人紀念建築群」為市定歷史建築(註十四),位於圓山大飯店前山丘邊緣,原先展望臺北盆地視野極佳,如今被高速公路五汐高架段遮蔽而顯窘迫,門可羅雀,不勝唏噓。近年雖考據人數有出入,志節猶比天高。未曾經歷那鋪天蓋地戰火摧殘、身受國軍保護、位處安定時空的批評者,忽略當年訊息不通與承受壓力之重,屢在死節人數上大作文章,嘲諷其不真實,此舉與嘲諷烏江自刎的項羽無異,嘲諷忠烈從來不能彰顯或證明批評者的勇敢與忠義。
△ 太原圍城時,美國記者訪問閻錫山(66歲),詢問「若共軍進城時怎麼辦?」閻向記者展示一個紙盒,裏面有五百小瓶氰化鉀毒藥,閻拿起三瓶,說「這是我給自己和家人準備的,其他給同志和幹部,五百人在破城時一起成仁。」其時屋外還停放一具棺木,意欲拚死守城。
徐蚌會戰自民國37年11月6日開打,38年1月10日結束,黃埔軍系損失大半,共軍控制長江以北之華東與中原地區。首都南京及經濟中心上海處於共軍直接威脅之下。1月16日,國民政府由南京遷至廣州。1月22日,北平守將傅作義通電棄戰投降,共軍占領北平。4月23日,南京失守。風雨飄搖之際,6月13日,代總統李宗仁任命閻錫山為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經立法院同意,撐持殘局。(註十五)
10月1日,中共宣布建國。國府旋以廣東難守,眾議欲以四川為根據地,又於10月13日遷都重慶。渝都未定,意見紛歧,11月20日,代總統李宗仁託言就醫,經由桂林經南寧飛赴香港。11月29日,國府再西遷至成都。12月4日,李宗仁藉口胃疾復發,須出國治療,偕其妻及隨員七人,乘包機一架,離港赴美(註十六)。12月7日,中央政府再宣布各機關遷設臺北,翌日起飛。動亂期間,中樞無人,面對此一亂局,閻錫山努力帶領中央政府走過那段最艱困的歲月。
△ 陸軍一級上將閻錫山。
直到民國39年3月1日蔣中正在臺灣宣布復行視事,閻錫山以中樞負責有人,毅然於九天後辭去了行政院長職務,移交陳誠,國防部長職務移交顧祝同,轉任總統府資政。晚年隱居陽明山,在荒地(先租後購)自建窯洞,初期沒水沒電沒道路,生活極度清苦艱困,依然不改其志,一貫簡樸,埋首著述,闡述他的大同理論,著作甚多。49年閻錫山病逝臺北,享年78歲。
當代史上,出將入相(行政院長)的人物,行憲前有蔣中正,行憲後有何應欽、閻錫山、陳誠,與近年的郝柏村、唐飛,總共六位。(註十七)
△ 閻錫山赴浙江奉化晉見蔣中正,於溪口妙高臺合影。
原伯伯說過一件他親自聽到的事情,蔣公在抗戰之初,對日策略是採取儘量拖延敵人,以爭取應變時間的戰略。日本人一直想利用閻錫山,達到「以華制華」的目標,最後一次和日本人談判之前,閻錫山問他的侍衛長:你對我的任務是什麼?侍衛長回答:保護長官的安全。閻錫山告知:這次不一樣,若情況不對,你就一槍把我斃了,保我名節,榮譽重於生命。
閻錫山在山西治理如此優秀,又在國家最危難之時,一肩扛起重擔。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光是這兩件事,在歷史上就值得大書特書。
而原伯伯一路追隨,忠貞精誠,勤勤懇懇整理史料(註十八),提供學術界佐證,說原伯伯是這段民國歷史的見證人,一點都不為過。
△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7月,022期(照片︰晚年的閻錫山)。黃字副題︰他的嗜好不是女人、酒、鴉片、金錢,而是那些能山西直接帶來好處的事物。處於各軍閥的包圍之中,兵力再強也難支撐,他依靠的是什麼呢?(註十九)
註一:
禮運大同 孔子晚年最高的政治理想
聯合報╱文學評論╱高準 2015-08-05
https://udn.com/news/story/7049/1099667
註二:
以〈禮運大同篇〉紀念孔子與國父
聯合報╱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2016-11-12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101122
註三:
Youtube歌曲 《禮記》〈禮運大同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AXdiD83sa0
註四:
閻錫山末代秘書在台過世
中國時報/記者 許劍虹、江飛宇 2016,04,15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60415006363-260417
註五:
臺北市政會議通過 指定「閻錫山墓」為古蹟
http://tcgwww.taipei.gov.tw/ct.asp?xItem=1081760&ctNode=82924&mp=108051M
註六:
民國名將胡宗南將軍是黃埔一期,陸軍一級上將,歷經東征、北伐、統一、平亂、抗戰、剿共、臺海諸多戰役,是全程參與的唯一黃埔名將,一生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情。夫人葉霞翟(省立臺北師專)校長於民國54年出版《天地悠悠》,敘述兩人戀愛、婚姻與生活,文字溫婉質樸,情感真摯動人。
http://blog.udn.com/donnachu31/24864653
胡宗南兒子胡為真,前幾年曾任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政大曾推出「鼎柱民國」展覽。
http://ssic.video.nccu.edu.tw/km/1079
白崇禧將軍,陸軍一級上將,也為國家做了許多事情,兒子白先勇近年撰寫《父親與民國》,廣受歡迎與重視,讓世人瞭解白崇禧將軍的貢獻。
http://www.cna.com.tw/Proj_GoodBook/717.aspx
註七:
維基百科 「莫德惠」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E%AB%E5%BE%B7%E6%83%A0
莫德惠,光緒9年(1883)~民國57年,滿族,字柳枕,吉林雙城人(今屬黑龍江)。曾任奉天財政廳長代理省長、北洋政府農工部總長、東三省鐵路公司理事長兼督辦。
民國35年任制憲國民大會代表,36年任國民大會代表,38年任行政院政務委員。43年8月起任考試院院長,長達12年,任內曾著手改革考試制度與技術,推行職位分類,倡導考用合一,創辦、改進公務員保險制度等。55年轉任光復大陸設計研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同年任總統府資政。57年莫德惠逝世於台北,終年85歲。編訂有《雙城莫德惠自訂年譜》,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註八:
新軍全稱「新建陸軍」,清廷於甲午戰爭之後推行的新政之一,編練新式陸軍,完全使用西式的軍事制度、訓練與裝備,是清朝最後一支有戰鬥力的正規軍。
按《陸軍營制餉章》規定,國家常備軍的編制以兩鎮為一軍,兩協為一鎮(一鎮官兵12,512人,相當於師,軍官稱統制)、兩標為一協(一協官兵4,038人,相當於旅,軍官稱協統),三營為一標(相當於團,軍官稱標統),四隊為一營(相當於營,軍官稱管帶),隊相當於連,軍官稱隊官。步、炮、工兵每隊均為三排(相當於排,軍官稱排長),每排三棚(相當於班,設正、副目)。
當時大批革命黨人冒著危險投入新軍,並在新軍內努力吸收不滿清廷者為革命分子。武昌首義是新軍起義,除上海、廣東、廣西是以民軍商團為主之外,其他各地陝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山西、四川、雲南、貴州等地都是新軍起義為主。辛亥革命可以說是一場規模空前的新軍大起義。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B0%E8%BB%8D
註九:
美國TIME《時代周刊》有美國主版,也有亞洲版(Time Asia在香港發行)等地方版。登上《時代》美國版封面的中國人物和事件比例不算多,都是政治人物和政治事件,娛樂圈和體育圈的中國人近年在亞洲版偶有出現。
美國TIME《時代周刊》1923(創刊)~1948年封面的中國人物
1924,09,08,吳佩孚,關注當時的直奉軍閥大戰(民國11、13年,進行兩次)。
1927,04,04,蔣中正,時任北伐軍總司令,關注中國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1928,07,02,「基督將軍」馮玉祥。
1930,05,19,閻錫山,山西省模範督軍,北洋軍閥中最優秀的一位。
1931,10,26,蔣中正與夫人宋美齡,關注中國的新總統(President of China & Wife)以及其治下中國的未來命運。
1934,05,05,溥儀Henry PuYi,滿洲國康德皇帝。
1935,03,18,汪精衛,汪總理Premire Wang,抗戰前擔任行政院長,主張對日和談。
1936,02,24,當時遠東四大元首:蔣中正、日本裕仁、蘇聯史達林和滿洲溥儀。關注遠東危機,這四個人是解決危機的關鍵。
1936,11,19,蔣中正。
1938,01,03,蔣中正夫婦General & Mme. Chiang。
1941,06,16,陳誠,抗日戰爭中重慶城的保衛者,武漢衛戍總司令部總司令。
1942,06,01,蔣中正。
1943,03,01,宋美齡女士,宋美齡在美國遊說,爭取美國更大的支持和對中國戰場的瞭解。
1945,09,03,蔣中正,戰勝國――中國的領袖。
1948,12,06,蔣中正。
http://www.baike.com/wiki/%E7%BE%8E%E5%9B%BDTIME%E6%97%B6%E4%BB%A3%E5%91%A8%E5%88%8A
https://kknews.cc/zh-tw/history/znmkbl.html
註十:
維基百科,「晉系――北洋軍閥」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9%89%E7%B3%BB
註十一:
維基百科 「中原大戰」詞條
民國15年南京國民政府發動國民革命軍北伐,至17年完成,地方軍閥雖然易幟,但仍然掌控軍事、人事、行政與財政大權,中央無從置喙。由於地方軍閥與中央衝突,類同唐朝藩鎮割據,中央對各省份無從影響,全國軍費支出超過財政收入一半以上,深深威脅國民政府的統治與經濟。
民國17年6月,蔣呈請設裁兵善後委員會,商討國軍編遣,推動「軍隊中央化」,大幅縮減軍費預算,同時也將削弱各軍閥實力,引起派系疑慮。各派系關係緊張,地方實力派如閻錫山、馮玉祥、陳濟棠與李宗仁等不滿軍隊被削,過去賴以為生的軍權與厘金形同被中央變相併吞,故開始進行反南京國民政府之舉動,挑起一場軍閥大混戰。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8E%9F%E5%A4%A7%E6%88%B0
註十二:
太原會戰(民國26年9月22日)
《鐵血映丹心:九十星霜止戈留芳》青年日報社出版
http://aode.mnd.gov.tw/Unit/Content/368?unitId=167
註十三:
維基百科 「樑上棟」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A2%81%E4%B8%8A%E6%A3%9F
民國38年初,中華民國代總統李宗仁準備同中共談判,監察委員樑上棟為此曾經夜訪李宗仁,稱閻錫山對中共認識最深,勸李宗仁電召閻錫山到南京開會。李宗仁聽從了樑上棟的建議,將閻錫山召到南京來。閻錫山於同年6月組成了所謂的「戰鬥內閣」。民國43~46年,樑上棟擔任監察院副院長。
註十四:
1.維基百科 「太原五百完人」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A4%AA%E5%8E%9F%E4%BA%94%E7%99%BE%E5%AE%8C%E4%BA%BA
2.文化部網站
〈五百完人的悲壯傳奇──閻錫山故居、太原五百完人成仁招魂塚〉
http://travel.culture.tw/template/StrokePage.aspx?Sid=61
3.閻錫山堂妹閻慧卿,時任山西省婦女會理事長。共軍占領太原,24日上午,共軍迫近山西省政府大樓,代省主席梁敦厚服毒自殺,閻慧卿跟進,並囑咐衛士柏廣元焚屍以全志節。
閻慧卿臨死前給在上海的閻錫山發送絕命電報:「連日炮聲如雷,震耳欲聾。彈飛似雨,駭魄驚心。屋外煙焰瀰漫,一片火海;室內昏黑死寂,萬念俱灰。大勢已去,巷戰不支。徐端赴難,敦厚殉城。軍民千萬,浴血街頭。同仁五百,成仁火中。妹雖女流,死志已決。目睹玉碎,豈敢瓦全?生既未能挽國家狂瀾於萬一,死後當遵命屍首不與匪共見。臨電依依,不盡所言!今生已矣,一別永訣。來生再見,願非虛幻。妹今發電之刻尚在人間,大哥至閱電之時,已成隔世!前樓火起,後山崩頹。死在眉睫,心轉平安。嗟乎!果上蒼之有召耶?痛哉!抑列祖之矜憫耶?」時年39歲。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9%96%BB%E6%85%A7%E5%8D%BF
註十五:
民國38年6月13日,閻錫山出任行政院長兼國防部長,副院長朱家驊,秘書長賈景德,內政部長李漢魂,外交部長葉公超,財政部長劉攻云,經濟部長劉航琛,交通部長端木傑,教育部長杭立武,司法行政部長張知本,蒙藏委員會委員長關吉玉,僑務委員會委員長戴愧生。
註十六:
維基百科 「李宗仁」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D%8E%E5%AE%97%E4%BB%81
註十七:
維基百科 「行政院院長」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1%8C%E6%94%BF%E9%99%A2%E9%99%A2%E9%95%B7
當代史上,出將入相(行政院長)的人物,
行憲前有蔣中正(19,11,24~20,12,15,24,12,16~27,01,01,28,12,11~34,06,04),共三次。
行憲後有何應欽(38,03,24~38,06,13)、
閻錫山(38,06,13~39,03,15)、
陳誠(39,03,15~43,06,01),與近年的
郝柏村(79,06,01~82,02,27)、
唐飛(89,05,20~89,10,06),總共六位。
註十八:
詳〈國史館閻錫山史料〉
主編/何智霖 出版/民國95年01月
http://www.drnh.gov.tw/MainBoard_PresidentBooks_View.aspx?MenuKey=5&bookkey=262
閻錫山檔案係國家安全局於民國60年9月移轉國史館典藏,全部已完成初步整理,計有1,733卷,建置105,958筆目錄資料。
閻錫山檔案就其內容而言,主要可分為要電錄存、各方往來電文、日記及其他等四類,其主要內容如下︰
1.要電錄存,全名為閻伯川先生要電錄存。
2.各方往來電文,主要載錄閻錫山與當時各派系或各政治人物、軍人間的來往電文,以及閻錫山所截錄各派系、軍人、政治人物間來往電文。
3.日記,全名為「閻伯川先生日記」,抄錄自閻錫山於民國20年2月17日至48年3月29日的日記20冊。閻錫山日記主要記載其個人道德修養、感想及治理山西相關政策,和一般日記記載每日事務有別。
4.其他,包括各方民國26年往來電文登錄簿、閻錫山先生遺存文件、閻錫山呈蔣總裁稿件等。
另詳臺北市文化局〈閻錫山先生生平大事記要〉
http://rdnet.taipei.gov.tw/xDCM/DOFiles/pdf/00/00/01/71/23/1000512-pdf-testproj-143624.pdf
註十九:
《南方人物周刊》2010年7月022期/封面故事
〈閻錫山統治山西38年的秘訣〉http://history.dwnews.com/big5/news/2014-01-31/59393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