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成大自製鳳凰立方衛星 登上400公里高度軌道成功與地面站通聯

 

成大新聞中心 / 2017-05-23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與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團隊參與歐盟主辦之QB50計畫,自主發展兩公斤等級之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2017418藉由聯合發射聯盟(ULA)擎天神五號(Altas V)運載火箭發射運送至國際太空站,於517由國際太空站進行佈放至400公里高度之軌道,並成功於地面站完成與鳳凰立方衛星之通聯。

  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乃是成功大學繼201510月成功發射自主開發1000公斤級推力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完成太空技術與科學酬載實驗與測試任務之後,另一項航太科技的重大創舉,也為台灣航太技術發展締造新的里程碑。

  鳳凰立方衛星為成功大學團隊所自行設計開發之兩公斤級立方衛星,長寬分別為10公分、高度為20公分。此一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作為主要酬載,也搭配成功大學自行發展之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以量測太陽紫外線之活動。

  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之發展,由一群老師與學生組成之跨國團隊執行。此一計畫之指導教授為電機系莊智清教授與航太系苗君易教授。另外,電漿所陳炳志教授協助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之發展,航太系鄭泗滄教授與趙怡欽教授支援許多測試有關之事宜。計有20幾位博碩士學生參與此一鳳凰立方衛星計畫。學生來自台灣、法國、德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秘魯與瓜地馬拉,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團隊是名符其實一枝跨國團隊。

  目前許多研究與投資均強調產業效益。鳳凰立方衛星之發展對於科學研究之創新、跨領域技術之發展、系統人才之培育、乃至國際化之呈現均有相當效益。更值得一提的是,參與鳳凰立方衛星計畫之ㄧ些學生現在已成立新創公司,期望為此一航太產業之發展持續努力。

  QB50計畫為歐盟FP7計畫之一項科研項目,此一計畫主要擬於全球佈放近50枚立方衛星,以進行中低變溫層(mid-lower thermosphere)多點(multi-point)、現地(in-situ)量測與進行重返大氣層(re-entry)之研究。QB50計畫由比利時之馮卡門學院流體力學研究所(von Karman Institute for Fluid Dynamics, VKI)主持,來自五大洲、16個不同國家之近5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此一跨國計畫。此次由國際太空站佈放之立方衛星計有28枚,除台灣成功大學一枚,還有澳洲三枚、南非兩枚、中國三枚、德國一枚、西班牙一枚、芬蘭一枚、法國兩枚、希臘兩枚、以色列一枚、南韓三枚、瑞典一枚、土耳其兩枚、烏克蘭一枚與美國三枚。

  QB50計畫之科學創新,係為進行多點現地量測以建立較精確之變溫層模式。一般研究地球科學習慣將大氣科學與太空科學分開探討,但處於大氣與太空間之中低變溫層對於大氣與太空物理間之耦合扮演關鍵角色。由於高度介於200400公里之中低變溫層,不易進行現地觀測:一般飛機無法到達此一高度,又人造衛星或探空火箭僅能短暫穿越。至於應用地面雷達或低軌道衛星一般僅利用遙測方式觀測。而立方衛星則具有低成本之優點,故若停留此一高度一段時間進行現地觀測,雖最終衛星將墜毀但已具相當之性價比,如果利用一群立方衛星進行觀測則所得到資料於空間與時間之分佈,將可以提供大氣與太空建模所需。

  QB50計畫應用三項科學儀器進行中低變溫層氣體分子成分與電氣特性之量測:分別為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ion/neutral mass spectrometer, INMS)、通量偵測儀(Flux Probe Experiment, FIPEX)、多探頭蘭摩爾探測儀(multi needle Langmuir probe. mNLP)

  此些儀器所量測之離子、中性粒子、電子、氧原子、溫度等之物理量可增進人們對於熱氣層物理現象的理解,包含地球大氣層與太陽輻射間的關聯性,所獲得的全球分佈資訊,可進而強化預測模型,有利於地球暖化、大氣科學、太空天氣、高超音速飛行、太空旅行乃至於衛星殘骸軌道估測之研究。除了科學研究之外,QB50計畫亦具有技術發展、太空任務執行與教育之目的。

  標準之立方衛星,泛指重量為一公斤左右且外型為長寬高各10公分之立方體形狀之衛星。此一標準於2000年左右被提出後已廣泛為學術界、科研界與產業界採用。立方衛星之發展在過去十年確實已改變太空科技之生態。於2013年開始,全世界每年發射之衛星均高達百枚以上,而立方衛星佔相當比例。立方衛星也引領許多太空商業公司之創立,包含次系統之製作商、測試與發射服務公司、應用立方衛星星群之商業服務等。

http://web.ncku.edu.tw/files/13-1000-166564.php?Lang=zh-tw

 

成大研發的衛星 上了太空啦!

聯合報╱記者修瑞瑩╱即時報導 2017-05-23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與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團隊,參與歐盟主辦之QB50計畫,自主發展兩公斤等級之鳳凰立方衛星,上個月18日藉由聯合發射聯盟擎天神五號,將火箭發射運送至國際太空站,本月17日由國際太空站把衛筐佈放至400公里高度之軌道,並成功於地面站完成通聯。

  成大表示,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乃是成功大學繼201510月成功發射自主開發1000公斤級推力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完成太空技術與科學酬載實驗與測試任務之後,另一項航太科技的重大創舉,也為台灣航太技術發展締造新的里程碑。

  鳳凰立方衛星為成功大學團隊所自行設計開發之兩公斤級立方衛星,長寬分別為10公分、高度為20公分。此一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作為主要酬載,也搭配成功大學自行發展之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以量測太陽紫外線之活動。

  成功大學鳳凰立方衛星之發展,參與的學生來自台灣、法國、德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秘魯與瓜地馬拉,名符其實一支跨國團隊。

  成大表示,QB50計畫主要擬於全球佈放近50枚立方衛星,以進行中低變溫層研究,由比利時之馮卡門學院流體力學研究所主導,來自五大洲、16個不同國家之近5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此一跨國計畫。

  此次由國際太空站佈放之立方衛星計,除台灣成功大學一枚,還有澳洲三枚、南非兩枚、中國三枚、德國一枚、西班牙一枚、芬蘭一枚、法國兩枚、希臘兩枚、以色列一枚、南韓三枚、瑞典一枚、土耳其兩枚、烏克蘭一枚與美國三枚。

  QB50計畫之科學創新,係為進行多點現地量測以建立較精確之變溫層模式。一般研究地球科學習慣將大氣科學與太空科學分開探討,但處於大氣與太空間之中低變溫層對於大氣與太空物理間之耦合扮演關鍵角色。由於高度介於200400公里之中低變溫層,不易進行現地觀測:一般飛機無法到達此一高度,又人造衛星或探空火箭僅能短暫穿越。至於應用地面雷達或低軌道衛星一般僅利用遙測方式觀測。而立方衛星則具有低成本之優點,故若停留此一高度一段時間進行現地觀測,雖最終衛星將墜毀但已具相當之性價比,如果利用一群立方衛星進行觀測則所得到資料於空間與時間之分佈,將可以提供大氣與太空建模所需。

  標準之立方衛星,泛指重量為一公斤左右且外型為長寬高各10公分之立方體形狀之衛星。此一標準於2000年左右被提出後已廣泛為學術界、科研界與產業界採用。立方衛星之發展在過去十年確實已改變太空科技之生態。於2013年開始,全世界每年發射之衛星均高達百枚以上,而立方衛星佔相當比例。立方衛星也引領許多太空商業公司之創立,包含次系統之製作商、測試與發射服務公司、應用立方衛星星群之商業服務等。

https://udn.com/news/story/7326/2479478

 

成大自製鳳凰立方衛星 登400公里高軌道與地面站通聯

成功大學團隊自製鳳凰立方衛星,登上400公里高度的軌道,成功與地面站通聯。(圖由成功大學提供)

自由時報/記者 劉婉/台南報導 2017-05-23

  國立成功大學自製鳳凰立方衛星,418經聯合發射聯盟(ULA)擎天神五號(Altas V)運載火箭發射運送至國際太空站後,517由國際太空站佈放至400公里高度的軌道,並成功與地面站完成通聯。

  成大電機工程學系與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團隊,參與歐盟主辦的QB50計畫,自行設計開發2公斤級的鳳凰立方衛星,長、寬分別為10公分、高度20公分,是成大繼201510月成功發射自主開發1000公斤級推力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完成太空技術與科學酬載實驗與測試任務之後,另一項航太科技的重大創舉,也為台灣航太技術發展締造新里程碑。

  鳳凰立方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作為主要酬載,也搭配成功大學自行發展的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以量測太陽紫外線的活動。

  計畫指導教授為電機系莊智清與航太系苗君易。電漿所教授陳炳志協助太陽紫外線感測器發展,航太系教授鄭泗滄與趙怡欽支援測試相關事宜,還有20幾位來自台、法、德、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秘魯與瓜地馬拉等國的博碩士參與。

  QB50計畫擬於全球佈放近50枚立方衛星,以進行中低變溫層多點、現地量測與進行重返大氣層的研究,由比利時馮卡門學院流體力學研究所主持,來自5大洲、16個國家近5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跨國計畫。此次由國際太空站佈放的立方衛星計,除台灣的成功大學1枚,還有澳洲3枚、南非2枚、中國3枚、德國1枚、西班牙1枚、芬蘭1枚、法國2枚、希臘2枚、以色列1枚、南韓3枚、瑞典1枚、土耳其2枚、烏克蘭1枚與美國3枚。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2076134

 

成大鳳凰立方衛星 創台航太新里程碑

中國時報/記者 曹婷婷 2017,05,23

  成功大學電機工程學系與航空太空工程學系團隊參與歐盟QB50計畫,成大宣布,自主發展的2公斤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已於517由國際太空站進行佈放至400公里高度軌道,成功於地面站完成與鳳凰立方衛星通聯,為台灣航太技術發展締造新里程碑。

  成功大學指出,這顆衛星418藉由聯合發射聯盟(ULA)擎天神五號(Altas V)運載,火箭發射運送至國際太空站,1個月後由國際太空站進行佈放至400公里高度軌道。

  成大指出,鳳凰(PHOENIX)立方衛星是繼201510月成功發射自主開發1000公斤級推力的「成大Ⅲ型混合火箭」,完成太空技術與科學酬載實驗及測試任務後,另一項航太科技重大創舉,也為台灣航太技術發展締造新的里程碑。

  鳳凰立方衛星為成功大學團隊自行設計開發的2公斤級立方衛星,長寬分別為10公分、高度為20公分。此一衛星搭載離子/中性粒子質譜儀作為主要酬載,也搭配成功大學自行發展之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以量測太陽紫外線之活動。

  鳳凰立方衛星,由一群老師與來自台灣、法國、德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秘魯與瓜地馬拉學生組成跨國團隊執行。計畫指導教授為電機系莊智清教授與航太系苗君易教授,電漿所陳炳志教授協助太陽紫外線感測器之發展,航太系鄭泗滄教授與趙怡欽教授支援許多測試有關之事宜,共有20幾位博碩士學生參與鳳凰立方衛星計畫。

  QB50計畫為歐盟FP7計畫之一科研項目,計畫主要擬於全球佈放近50枚立方衛星,進行中低變溫層(mid-lower thermosphere)多點(multi-point)、現地(in-situ)量測與進行重返大氣層(re-entry)之研究。

  QB50計畫由比利時之馮卡門學院流體力學研究所(von Karman Institute for Fluid Dynamics, VKI)主持,來自五大洲、16個不同國家、近50所大學及研究機構參與。此次由國際太空站佈放之立方衛星計有28枚,除台灣成功大學1枚,還有澳洲3枚、南非2枚、中國3枚、德國1枚、西班牙1枚、芬蘭1枚、法國2枚、希臘2枚、以色列1枚、南韓3枚、瑞典1枚、土耳其2枚、烏克蘭1枚與美國3枚。

http://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70523002547-260412

 

編輯:高爺 106,05,24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