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屏溪 / 富士溪北部溯訓檢討
四位在校學弟妹[鄒灝(地科100山羊)、李雨靜(物理100山鷹)、歐宇羚(建築101山鷹)、吳悅承(電機102山羊)]與年輕OB林智謙(航太96山鷹),8月21、22日到台北地區溯溪。
第一日溯瑞芳半屏溪,OB+3(工管90山羊)與肥鳥(電機92山羊)指導,並有一位外國山友同行,半屏溪就是我們今年四月份攀登半屏(平)山東側的溪流,童山濯濯。第二日赴萬里馬鋉溪流域溯支流富士溪,歐爸(海洋山友)與我開車接送,北28鄉道9K處福德橋,看著學弟妹們熟練的整理繩索器材,一一穿戴裝備,在橋欄杆上垂下主繩,綁好確保器,翻過欄杆、蹲下、抓繩、制動下降,垂降到約十米深的溪谷,回收主繩,背上背包,揮手再見,消失在森林下的溪谷中。
闖蕩未知的陌生溪谷,學弟妹們充滿自信,約好下午四點回到大坪國小溪底分校會面,繞一大圈準時出現,非常厲害!我佩服年輕人技述純熟,默契良好,團隊合作,勇敢進取。看他們手腳刮傷磨傷撞傷,膝蓋新傷舊痕片片如梅花鹿,前一晚濕衣第二天照穿,依然樂此不疲……,看來年輕人本事很大!
以下是溯訓完成之後的檢討,載於羊版,認真誠懇,頗有看頭。經羊版版主同意後轉載,略為潤飾,酌加標點。
高爺 99,09,13
Ching 99-08-23
訓練要做就做全套,最後檢討部分也是,打鐵趁熱,來討論一下這周末二日二溪的過程,或是有疑問的地方。參加者都發表一下感想吧!
有人自告奮勇最好,若沒有就從領嚮開始唄!
悅承 99-08-25
未到確保點就解除確保!被譙的最慘的一個。
Ching 99-08-26
1.如果半屏溪回程時需要橫渡往下(假設水很大等等,不能直接垂降的情況),橫渡的步驟等等還是一樣嗎?感覺往下方橫渡時,固定點只能不讓你往瀑布的方向fall。fall的時候上方確保需要施力更多,我想固定點不會承受太多力。
2.而且上方確保只能看到一小段人影,接著往下橫渡的路線全部被岩石擋住了,如果水很大聽不到聲音,確保手似乎只能憑手的感覺、繩子的走勢來收繩給繩?
3.如果考量到回程還需要走一樣的路線,是否可以留岩釘在上面,回程再敲掉?
4.往下橫渡的話似乎不好用jumar了? fall的方向和jumar的方向……,先想到這些了。
希望學長姐看得懂我在講什麼@@
本來從台南帶了些蝦餅要給肥鳥和佳珊的,不過我忘記帶去了囧,所以我通通給了第二天接送的高爺。
Goat 99-08-26
To:志謙
1.聽不太懂你的問題,希望我沒有誤會。一般而言,如果你指的固定點是中間支點,那就視情況;如果是上方固定點,那就要被設定為無論如何都能承受突發墜落。
在半屏溪這六米瀑的個案,倘若水很大,以溯溪方式回程,中間橫渡支點個人傾向牢靠,隊伍中成員能力有差距,需要這種協助。且人鬆手或岩壁濕滑跌落的話,可以直接順著重力滑下去止停在這個點,並離開這水面,然後繼續起身橫渡。
用溪降 (Canyoning)方式回程,則可以架設系統到岸,直接下降瀑布並穿越深潭回程,將人拉回岸上,是較安全保險且有效率的方式,前提在繩距夠長,架設者熟悉系統且使用可卸式支點(Releasable anchor systems / Canyoning)。
2.是的,上方確保者就是憑手的感覺與繩子的走勢在放人,並搭配其他人的觀察與事先對下方手勢的(哨音)的溝通。當然有看不到聽不到的情況,這就是須有第一人(有在水流中脫出並解決問題能力者)先垂降測試系統的原因,若發現水流過強,瀑底有渦流,或瀑布中間對follower有難度,可以做相對調整或改使用可卸式支點,確保運送人員通過順暢,並避免二次意外的發生。
3.是的,並建議留有標記(如掛繩圈),方便尋找。
4.看個人情況,可用French prussic knot代替,且須注意橫渡繩支點與支點之間過鬆,水流過強在人滑落時有困在中段的問題,Jumar在此時就稍嫌複雜且無雙向性,使用Shunt(Ptzel)亦較為方便,但該器材在台灣不常見。
亦可採用活動繩圈或下降器,前者是因為向下方像沒什麼好借力的,若手滑就直接導(跌)去下個支點算了,只套繩圈優勢為移動順暢,困難點為手必須夠力抓繩撐住水流及本身重力,使用下降器則須注意移動及解開的難易度。
溯溪就是根植在隊伍成員個別情況(能力/體力/技術)下,找出發揮隊伍最大效率的方法,所以領嚮對每個隊員個體差異上的敏感意識很重要,才能衡量最安全的方法並選擇之。
全部都採取最保守的系統當然可行,但也有可能步驟過於複雜,難以確認成員的理解程度,或是通過方法曠日耗時,形成新的時間負擔及夜歸的安全風險。
理論上一個有責任的帶隊者及班底,走完隊伍精神上感受有相當負擔,因為他隨時都在注意成員的一舉一動,隨時都在掃視河床的死角,應該要比談戀愛還累。然而這種隨時都在思考的樂趣,也是溯溪運動最迷人的地方。
To:悅承
你的錯誤的確很不應該,但我們慶幸至少有機會在共同出隊時目睹。
相信日後若你經歷在上方看學弟妹翻上個6-7米瀑,猛然看到對方還剩一米濕滑地形,就在中間解除自我確保,那種悚然一驚的情況下,你也有想罵粗話的反射動作;在那種想要馬上警示他,卻又害怕嚇到對方讓他在方寸之地一個細微轉身掉下去的感覺下,你只會希望對方暫停一切動作,踩好腳點,穩定的把繩子掛回去就好,要我在瀑頂多溫柔唱搖籃曲給你聽都可以。
這是我們責備很簡短,字眼卻很嚴厲的原因。目的是希望你與其他人,都能永遠記住這經驗。
近年來第三屆山嶽鐵人賽路線的探路者墜溪身亡,和山羊洞溪死亡意外事件,都是攀登者在爬上落差最後一段後,因不明原因解除確保(有可能繩距不足,有可能覺得已經安全了),在抵安全處前墜落。
通過危險地形,請顧好自己的主勾環直到確實站上平穩處,別人幫不了你也顧不到。繩結不熟,技術不好之類都可以靠時間慢慢來,但這種不行。至於其他的能力,多溯就好。
培養獨立架支點能力。找到機會,跟你的領嚮多爭取上第一線去玩,我們知道那種背著繩子躍躍欲試的神情。
P.S.
a.這個瀑布已事先戴蛙鏡確認過水深,並不適合跳潭,建議作為帶隊者遇有類似情況都應先確認。
b.志謙:是否方便跟你借相機拍攝時完整一刀未剪版的檔案,傳檔方式再磋商。
c.找OB不用帶伴手啦!我們比較抱歉隔天沒時間跟你們一起吃晚飯。
d.大家都再說一說感想吧!不限於羊隊啊!難得鄒灝有心籌組這樣的訓練隊伍,檢討及討論是成長的最好方法了,我們也有,但留著一些下回分解唄。
高爺 99-08-27
安全第一,切記切記!
97年5月25日,27歲攀岩好手蔡佳茹,在龍洞岩場攀岩,差一步到崖頂,提前解開勾環,不幸立即墜崖,當場……。那段時間我在核四做工程,每日上下班都經過龍洞,聽到這消息難過了好幾天。
二、三週之後,下班經龍洞,公車站有三位外國年輕人候車,看他們的服裝、背包、裝備、岩盔等即知是岩友,順道載回台北,路上聊起此事,他們竟彎腰抱肚,面露痛苦表情(讓我印象深刻),並說絕不會做這樣的事,Never ever to make this mistake.
我從事工程卅年,工程講究安全第一,其次才是品質與進度。Discovery Channel有一集說,爬高與速度(有位能及動能),永遠都有危險,所以不能放鬆任何一個環節。
民國70年10月,成大山協失去一位伙伴――謝景銘(土木系71級小熊隊),地點在三叉山南坡。我至今都深深記得此事,並計畫明年籌辦卅週年紀念活動。
親愛的學弟學妹:不安全不只影響自己,更影響家人、朋友與自己熱愛的團體。有些事儘管嘗試無妨,有些事一次都不能發生。不論溯溪攀岩爬山,務必遵照安全規則謹慎行事,不可魯莽,切記切記!
Ching 99-08-27
謝謝高爺的叮嚀、goat的詳盡解說。
阿承有記得很深刻,隔天富士溪他叮嚀了每個攀瀑上去的人,還有一小段的距離不可解除確保,鄒灝回他說:「當然知道,我可是也被罵過的呢!」XD
現在想想我在至情谷也是被鮪魚痛罵過的。
5.肥鳥在做上方給繩把人放下來時,何不把制動器用在固定點上(兩個岩釘處)?因為感覺有幾次肥鳥蠻費力的(George很有份量……),幾次也牽動了自我確保點(兩個岩釘處),如果是稍瘦小一點的人要做上方確保放繩,想必更是吃力了。
把制動器放在固定點上,讓固定點承受(當然要確定它夠穩固),這樣確保者只要抓牢繩子、給繩就可以了(也許自己再加個autoblock和自我確保點),這樣可以嗎?
6.大概要多深的潭才可以跳呢 (六、七米高的話) ?像至情谷枯水期,深潭仍有10m,應該是很安全的跳潭深度了吧!
對了,我是雨靜不是志謙,ching=靜。
Fatbird 99-08-28
To:雨靜
是的!將制動點掛於固定點上會是比較好的作法,應變下方緊急事故及彈性空間會較充裕。當時只緊急釘了兩個點當固定點,若要將制動點掛於固定點上,則必須要多釘一個獨立點確保自身較好。
Goat 99-08-31
外國朋友腳扭傷已經差不多好了。
原來發問的是學妹,非常好!
遇六七米高的瀑布,我會希望潭深最少有一個半人深,這個瀑底有這深度,只是範圍太小,跳偏了,就多一個扭傷腳的傷患了。幽幽谷我個人不太認為有十米深的可能(四層樓高),十米深要徒手撿到潭底的繩子,不要說耳壓承受不了,在那峽谷中,水的折射率可能也使能見度很差。再深下去,龍宮都要出現了!
我們以後可以繼續深入討論關於高度及距離估算的議題。我覺得一般溯溪紀錄,普遍有目測高度灌水的問題。當然記錄者不是有心的,每個人標準也不同,我自己也經歷過好幾個階段。不過建議可以用透過使用繩距紀錄,來輔助描述時的精確度。
謝佳茹小姐在龍洞意外的確是在無確保狀態下墜落,但原因倒不是提早解除確保,而是出於領攀者與確保者在溝通上的誤解。但是,這是個很值得討論的個案。除了對事件本身非常遺憾外,也帶給我某些省思及深度的安全觀念再召喚。簡單來說,當時leader者完攀抵達路線上方支點,做好自我確保後(通常leader會在此時釋出訊息,讓確保者解除確保),換好了支點及繩子,裝上了下降器,準備做垂降回到地面。
她說了"OK"。
下方確保者聽到這個訊息,認為"OK"訊息代表自我確保已經做好,所以解除了自我確保。幾秒鐘之後,人就直接墜落了。
這意外發生於兩位極具經驗的攀登者之間。而讓我震撼的原因是,自己與隊友不見得就不會發生一模一樣的故事。細節建議到台灣攀岩資料庫去看相關的討論,如果細節有任何有錯誤請不吝更正。
所以,危險地形在遠距時的溝通技巧,是安全上的重要環節。尤其溪流中是極易受到干擾的環境,墜落後要處理的衍生問題又比攀岩複雜許多,不是爬上去就沒事了。這就是開始架設一個通過地形的系統時,前置溝通的重要性。
告訴確保者你上去後打算操作的順序,告訴他怎樣表示你支點架好了,怎樣表示後者可以解除確保了。告訴後面的人你預計讓他們如何通過,告訴他們怎樣叫做搞不定趕快放你下來,裝備等一下怎樣傳遞……。激流中沒有唇語這種東西,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靠默契解決的。
就連聽得到的語言也都有發生問題的可能,所以在確認每個訊息都被正確的傳達之前,不要輕易開始下一個動作。坦白說,學長姐要能常回去帶你們,真的在執行上有難度,老實說的確是連上回留言都有難度。但同行一趟之後,也感受持續在觀念上能有交流是必要的。所以我們可以透過網路盡量討論,當然很多系統與地形問題只能靠想像,有時事務繁忙回覆稍晚。
但應該都有人可以聊聊,分享自己的經驗,只要肯追根究柢問到清楚為止就好。藉意外事件來導入雖然稍嫌直接,但通常因為印象深刻,也是好的學習方式之一。蠻想聽聽鄒灝這回的感想,畢竟他是這次瀑布的帥氣攻擊手。也想知道富士溪情況啊!
灝 99-08-31
半屏溪這次,其實只是我第二次爬上瀑布。想當初,看到地形也是滿腔熱血,一鼓腦就想衝上前去。跟過幾次學長們出隊以後,才了解攻擊手與確保手之間溝通的重要性。所以這次就多花了點時間跟雨靜溝通,說我打算從哪裡上去,上去後會幹什麼事,到哪裡時可能特別容易fall……。雖然常與雨靜出隊,彼此默契還不錯,但經過仔細溝通以後,心裡才真正踏實。
以後我會多練手勢,避免水聲過大聽不清。悅承算他好狗運,被我看到那樣子一定也是臭罵一頓。他是個很不錯的學弟,感謝學長姐對他的指導!
這次隊伍雖然邀了OB,卻沒盡到領隊的責任,沒去關心你們的狀況,實屬我準備不周,很抱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