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界前輩楊南郡先生逝世報導
整理/高爺 105,09,12
國寶級古道專家楊南郡今晨辭世
聯合報╱記者 王彩鸝╱即時報導 2016,08,27
△ 古道專家楊南郡(右)與妻子徐如林。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知名古道專家楊南郡今天清晨辭世,享壽85歲。他用一生的熱情,走遍台灣高山,深諳台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史蹟遺址、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等,相關著作等身,是國內重要的史實研究者,也是國寶。
△ 楊南郡生前的手稿。 圖/取自楊南郡女兒臉書
楊南郡的女兒在臉書發布父親過世的消息指出,出生於日本時代的楊南郡,在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才搭船回到台灣,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一時期代表台大,獲得全國武術比賽冠軍。
楊南郡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因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台灣的歷史,獲東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台大授予傑出校友。
楊南郡仿日據時期學者鳥居龍和伊能嘉矩在台灣遍訪各族原住民部落的「踏查」方式,以報導文學呈現。81歲高齡那年,他完成「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中文譯註本,這也是台灣現存最完整的原住民系譜,對原住民族研究意義重大。
「台灣原住民族系統所屬之研究」是以日文原版為本,與中文譯註文的出版間隔了77年。楊南郡曾說,這本書難以研讀的原因不在文字,而是難在對台灣地理的了解。近代原住民的遷徙路徑迂迴,如果不是對台灣高山地區有通盤的了解,根本無從理解書中珍貴的訪談內容。
為了翻譯、註解這本書,楊南郡過著「上山踏查、下山譯註」的日子。每天從清晨三、四點起床工作到天黑。
楊南郡還與妻子徐如林,三、四十年來走遍台灣高山,踏查1914年開鑿、橫貫台灣的「合歡越嶺道」,夫婦倆合力完成的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揭露台灣山河的壯麗。該書出版後,楊南郡才完成癌症手術,就親自參與新書發表會。
http://udn.com/news/story/9/1922546
孫大川:楊南郡去巡人生最後一座山
聯合報/記者 馮靖惠/台北報導 2016,08,28
△ 楊南郡上周在醫院寫下給登山界後進的建言。 圖/擷取自劉克襄臉書
林務局長林華慶上周一去醫院探望了楊南郡。林華慶說,當天楊老師精神不錯,生命雖沒剩多少時間,心裡想的、嘴巴講的都還是台灣哪裡有重要的部落遺址文化資產要搶救,更特別提醒「還有兩個地方沒有被好好保存」。
一個是屏東排灣族力里社的舊部落,「但楊南郡很惋惜,因為那裡幾乎已被破壞殆盡,石板屋的石板都被外人拆光了」。另一也是排灣族在台東大武的某個舊社遺址,由於傳統禁忌,人跡罕至,生態豐富、石板屋還非常完整,林華慶也當場允諾將前往了解並協助保存。
林華慶說,楊南郡和太太感情很好,講到激動處,一個眼神,太太就默契地接手闡述。
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每天上班前,都會先到醫院看楊南郡。孫說,昨早八點半到醫院病房,病床已淨空,他走到往生室,見到楊南郡最後一面,穿著最喜歡的登山服,帥氣的領巾遮蓋住脖子上腫脹的毒瘤,出發了。只是這次登山,要攀爬的是人間最高、最後的一座高峰。
孫大川說,楊南郡交代不要送冰凍,浪費資源,「大哥非常自重,既不願麻煩親友,也不願讓自己死得很狼狽。」
台大醫院醫師陳耀昌也在臉書悼念楊南郡。楊南郡八月十五日轉到安寧病房,廿三日前,終日老中青三代,原、漢各族,不分朝野與國內外,訪客不斷,病房充滿歡樂笑聲,「我向楊老師與徐如林師母開玩笑說,您們這是最不安寧的安寧病房」,這也是他行醫四十多年來,看到的最美好的臨終,與朋友、學生一一歡樂道別、合照。
「楊南郡回去巡山了。」作家劉克襄說,楊南郡從兩個多星期前就預示著,自己將如櫻花般絢爛綻放,如今已完成心願,決定要樹葬。「在山的險峻與荒涼裡,他卻像是永遠溯河回鄉的鮭魚,快樂而滿足。」
劉克襄說,楊南郡最被人肯定,是較不受到重視的「踏查」。除了新路線探勘,楊南郡也進行原住民抗日事件的查訪。「楊南郡多半自組隊伍,也自己計畫路徑,很少與所熟知的登山界人士往來。」他說,楊南郡經由開拓新路線和實訪原住民,展開更寬廣視野。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923677
畢生致力古道調查 國寶級學者楊南郡病逝
中央社/記者 蔡怡杼/台北27日電
△ 古道學者楊南郡27日凌晨病逝,享壽86歲。(中央社檔案照片)
古道學者楊南郡27日凌晨病逝,享壽86歲。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楊南郡即使癌症末期,病逝前兩個月仍親自帶領林務局人員踏查合歡越嶺古道,把古道歷史呈現給社會。
尤其,楊南郡六月底更親自出席生前最後一本著作「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新書發表會活動,呼籲大眾走入山林,親身體驗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楊南郡從事古道調查四十餘年,一生致力南島語族歷史、文化與古道的探勘研究,並提倡德國「漂鳥運動」精神,鼓勵青年在自然中歷練生活能力。
他的著作及譯註多達三十幾本,散文作品如「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譯註如「生番行腳」、「山、雲與蕃人」、「台灣踏查日記」、「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台灣原住民系統所屬之研究」等,為台灣古道與文史調查的領航者。
楊南郡近年來受林務局委託,完成霞喀羅古道、能高越嶺道、阿里山鄒族古道系統等踏查,並進一步與夫人徐如林把古道與台灣歷史的可歌可泣的過程,撰寫成國家步道歷史叢書,讓民眾認識古道的人文及台灣的歷史。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獲知楊南郡病逝消息後,深感惋惜與不捨,也指示由農委會林務局啟動申請褒揚令的行政作業。
曹啟鴻表示,「楊南郡是帶領我們走入文化歷史、地理空間時光隧道的先行者,更開啟了台灣人的生態視野、自然涵養與豁達心胸」,他對台灣山林古道的貢獻令人感佩,農委會將立即啟動申請褒揚令的作業。
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608270178-1.aspx
楊南郡、徐如林最新力作「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一生一定要走一趟的路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 影片(6分56秒)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Rg-dYV7B-w&feature=youtu.be
登山界傳奇楊南郡癌逝 享年86歲
自由時報/記者 吳欣恬/台北報導 2016,08,27
△ 楊南郡(右)和妻子徐如林(左)今年六月初隨林務局前往合歡越嶺道。(圖由林務局提供)
國內知名登山專家、古道文史學者楊南郡27日凌晨因癌症病逝台大醫院,享年86歲。楊南郡被譽為台灣登山界傳奇,嚴謹的古道研究將台灣登山帶往新高度。楊南郡告別式暫定九月18日舉行,並將依楊生前交代進行樹葬。
△ 楊南郡生前應作家劉克襄之請,親手寫下給登山後輩的遺言。(圖由劉克襄提供)
△ 受農委會林務局委託,楊南郡和妻子徐如林陸續將台灣古道的歷史故事整理出書,已完成能高越嶺道、浸水營古道以及合歡越嶺道三本。(記者吳欣恬攝)
△ 今年六月卅日楊南郡舉辦「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新書發表會盛況。(圖由林務局提供)
今年六月六、七日,楊南郡為了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拍攝影片,和林務局人員重返夫妻兩人第一條完成實地調查並撰寫研究報告的合歡越嶺道。
隨行的林務局人員回憶楊南郡當天精神奕奕,獨自走了一公里多的路,緊牽著妻子的手,對著鏡頭侃侃而談日治時期在合歡越嶺道發生的太魯閣戰爭,以及兩人在合歡越嶺道發生的往事。
民國67年11月,楊南郡和徐如林新婚兩個多月,第一次前往合歡越嶺道中的錐麓斷崖,竟遭遇虎頭蜂攻擊,楊南郡出現嚴重過敏,昏迷數小時,徐如林緊抓著丈夫皮帶,深怕甦醒的他一翻身不慎摔下斷崖。
楊南郡和徐如林因登山結緣,徐如林就讀台大化工系時,獨自一人以七天走完南湖大山,震驚了登山界。她和登山社的朋友曾多次寫信向登山前輩楊南郡請教,卻因楊搬家北上而不得回信,因此覺得楊很驕傲。在一次兩人各自偕友爬石碇的筆架山途中,徐認出楊,才解開誤會,進而相識相戀。
楊南郡和妻子徐如林從事古道調查研究,二人形影不離。楊曾說,和徐如林一起實地調查,「是最幸福的事」。他說自己感性,徐理性,古道研究由深諳日文的楊南郡翻譯文獻資料,再由徐如林串聯後以報導文學形式寫出生動的文字,記述在古道發生的人文歷史和遺跡。
楊南郡民國103年發現罹食道癌,後轉移到淋巴,兩年多來歷經多次手術和化療,約兩週前住進安寧病房。
和楊南郡相識近三十年的生態作家劉克襄談起「老楊」,直呼楊南郡「像一座大山」,是登山界的傳奇人物,劉克襄說,楊所從事的學術登山調查和古道研究,將台灣的登山帶到一個新的高度。
一個多禮拜前劉克襄前往醫院探望楊南郡,他說當時楊精神很好也很健談,但大家都知道他來日無多。他問楊有什麼要跟後輩講的,楊馬上振筆疾書,留下一紙遺言。
剛自中國返台的劉克襄透露,原本27日想再北上探望楊南郡,卻接獲楊已過世的消息。
受農委會林務局委託,楊南郡和妻子徐如林陸續將台灣古道的歷史故事整理出書,已完成能高越嶺道、浸水營古道以及合歡越嶺道,另有霞喀羅古道阿里山鄒族古道在規劃中。林務局說,未來徐如林仍會根據楊所留下的資料繼續撰寫工作。
林務局長林華慶週一也曾前往探望楊南郡,他說楊精神不錯,仍掛念著原住民部落遺址和古道保存的事。林務局也將為楊南郡申請褒揚令,表揚他對台灣古道和原住民文史研究的貢獻。
楊南郡家屬目前暫訂九月18日下午兩點在台北市中山南路濟南教會舉行追思禮拜(告別式),之後就直接到木柵樹葬園區安葬。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08528
台山岳古道專家楊南郡今晨病逝 享壽85歲
自由時報/即時新聞/綜合報導 2016,08,27
△ 山岳與古道專家楊南郡27日清晨逝世,享壽85歲。(資料照)
國寶級山岳與古道專家、名作家楊南郡今(27日)清晨因病逝世,享壽85歲。
楊南郡女兒今早在臉書證實此事,也介紹父親簡單生平。指出楊生前給台灣留下了幾十年來譯註、寫作的書籍,「希望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會被淹沒遺忘。」
楊南郡出生於日治時代,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搭船回到台灣;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台灣的歷史,獲東華大學授予榮譽博士,台灣大學傑出校友。
監察院副院長孫大川今在臉書上發文悼念楊南郡。孫轉述楊南郡太太徐如林的話寫道:「8月27日天氣晴朗,楊南郡老師就像他往常登山的習慣,早上4:30就把握清晨的清朗時光,出發了。穿著他最喜歡的登山服,帶著帥氣的領巾,這些都是他生前確認清楚他要穿的。」
作家劉克襄也在臉書發文悼念,貼出上週他探視楊南郡時,請楊寫下留給台灣登山界後進的建言,楊南郡寫下:「爬山多年,對台灣的山、台灣島有一種深刻的感懷,山爬得越多,越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台灣山岳溪谷生態之美被忽略太久,文化之美,我們山岳朋友應該有深入調查,推介的必要性與急迫性。」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808164
追索古道山林半世紀 傳奇登山家楊南郡辭世
中國時報/記者 林欣誼/台北報導 2016,08,28
△ 文化部長鄭麗君(右)本月前往醫院探視楊南郡,當時楊南郡特別強調政府要努力保存台灣的石板屋文化資產。(楊曉珞提供)
台灣古道踏查先驅、著作與譯作等身的登山家楊南郡,昨(27日)清晨因食道癌過世,享壽85歲。今年七月,他剛與太太徐如林合作出版《合歡越嶺道》,作家劉克襄轉述他在病榻的遺言,仍念茲在茲對台灣山林的探索:「山爬得愈多,愈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期許後輩對台灣生態文化有更深入的調查與推介。
楊南郡1931年出生,二戰時曾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1年,搭船回到台灣,國中才開始學習中文,考上台大外文系畢業,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
六十歲邁入作家生涯
熱愛登山的他從山林和古道追索台灣歷史、部落文化研究,年近六十歲才開始作家生涯,著有《台灣百年前的足跡》、《尋找月亮的腳印》、《能高越嶺道》等,譯有鹿野忠雄的《山、雲與蕃人》、伊能加矩的《台灣踏查日記》與多位日本探險家記錄台灣的《台灣百年花火》等作。
楊南郡影響後輩無數,八月中以來安寧病房內訪客絡繹不絕。劉克襄感懷:「能與這位台灣登山界傳奇人物走過,實乃人生一大榮幸。」兩人結緣於1980年代,當時劉克襄在主編的《自立早報》副刊上刊登了十個探險家的故事,「楊南郡很好奇是什麼人規畫這個主題,直接跑來報社找我。」
楊南郡走遍台灣高山,同時治學嚴謹,劉克襄以「傳奇」稱他,「他有龐大的古道知識,對部落文化認識豐富,筆下結合經驗與學術的展現非常精彩,讓台灣的登山快速從1970年代的百岳攀爬踏出另一個更大的可能性。」
劉克襄讚「傳奇大山」
他認為楊南郡對日本探險前輩書籍的翻譯,以及書寫親身古道踏查,「奠定台灣山岳古道的兩大基礎」,「若要說台灣有兩座大山,一是日本探險家鹿野忠雄,另一座便是楊南郡,沒有別人了。」
楊南郡與太太徐如林(本名王素娥)一同登山、合著《與子偕行》等多書,鶼鰈情深,育有一子一女。徐如林昨描述楊南郡穿著生前最喜歡的登山服、帥氣的領巾,「就像他往常登山的習慣,早上4:30就把握清晨的清朗時光,出發了!」
楊南郡女兒、從事民族學研究的楊曉珞表示,本月21日文化部長鄭麗君到醫院探視父親,當時他還特別強調政府要努力保存台灣的石板屋文化資產。
家屬將在九月18日下午兩點於台北市中山南路濟南教會舉行追思禮拜(告別式),之後遵照楊南郡遺願到木柵樹葬園區安葬。
http://www.newsjs.com/url.php?p=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828000341-260115
憶楊南郡 鄭麗君:慚愧政府未予足夠重視
自由時報/記者 楊明怡/台北報導 2016,08,27
△ 鄭麗君(資料照,記者潘少棠攝)
古道學者楊南郡今(27)晨逝世,享壽85歲。文化部長鄭麗君下午在臉書發文,除提及上週日探視情形,也感嘆政府對其研究成果「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表示將建請行政院頒發褒揚令,表彰楊南郡在原住民文史研究、古道與步道修復重建領域的貢獻。
鄭麗君寫道,也許因為長年行走山林,楊南郡對生死已然看淡,唯獨掛念所熱愛的台灣山林與原住民文化。「一見面,就叮囑我要多關注魯凱族石板屋的保存情形。接著又拿出作品《浸水營古道:一條走過五百年的路》,依然有力地簽下名字,贈送給我,提醒著要更重視台灣的自然文化。」
她除了感謝楊南郡一生為台灣山林付出,也感到很慚愧,「政府過去無論對這片土地上的自然生態與歷史,或是對老師龐大的研究成果,都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
她說,「我答應老師,政府將會更重視台灣山林與原住民文化的研究與保存,讓老師的研究成果不會被遺忘,讓每個世代的台灣孩子都能更親近台灣山林與文化根基。」
附鄭麗君粉絲專頁全文:
https://www.facebook.com/profile.php?id=100000322672104
登山家楊南郡今晨過世 享壽85歲
蘋果日報/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2016,08,27
△ 登山家楊南郡今天過世。資料照片
知名登山家和作家楊南郡今天清晨過世,享壽85歲。楊的女兒今上午在臉書貼文證實此事,並指楊幾十年來譯註、寫作的書籍,就留給大家,「希望台灣這塊土地的歷史不會被淹沒遺忘。」
楊南郡的女兒在臉書貼文描述,楊南郡出生於日本時代,二次大戰時志願前往日本當少年兵,終戰後在日本奮力求生一年,搭船回到台灣;國中開始學習中文,之後進入台灣大學外文系就讀,大學畢業後,先後在美軍單位、美國在台協會任職;愛上登山,陸續登完百岳,也從山林和古道開始,關心台灣的歷史,東華大學授予他榮譽博士,台灣大學授予他傑出校友。
作家劉克襄也在臉書上貼文悼念楊南郡,並貼出他上周到台大醫院探視楊南郡時,請楊寫下給登山界後進的建言,楊當時寫下:「爬山多年,對台灣的山、台灣島有一種深刻的感懷,山爬得越多,越發感知對台灣的地理、歷史、文化知道得這麼淺薄!」
http://www.appledaily.com.tw/realtimenews/article/new/20160827/937052/
追憶楊南郡:始於「登山」,卻從未拘泥於「登山」的台灣古道先驅
MATA TAIWAN部落格/劉克襄 2016/08/28 (頭尾摘要)
編按:臺灣國寶級古道踏查先驅楊南郡先生(西拉雅族)於 2016年8月27日凌晨病逝,享年85歲。藉由知名作家劉克襄此文,讓我們追憶楊先生一生對古道踏查理念的開創與堅持。
「終於,在層層山稜之上,露出了一點白色的山尖,是關山啊!牛車繼續顛簸前行,露出的部分更白更大了,在深綠色的山稜與藍天的交界處,那積雪的關山連峰,輝映著陽光,正如一串金剛石那樣地閃爍著。
我不知道這片刻的經歷,究竟給予我那小小的心靈,有多大的震撼力?因為一直到現在,雖然我曾在往後的登山歷程中,看過無數更壯麗偉大的景觀,但當年那一幕景象,以及當時欣悅崇慕的心情,始終那樣鮮明地烙在腦裡,浮在眼前。
我時常自問:我這一輩子所以會那樣毫不遲疑地奔向山野,是不是只為實現兒時的憧憬?」(1977年,楊南郡〈南臺霸主屬關山〉)
這段娓娓道來,溫馨感人的懷念,是楊南郡先生追憶第一次跟父親出遠門,不知目的那裡,究竟為何而去的旅行中途,於高雄甲仙遠眺這座南臺首霸的記憶。
山是永遠不會變的,它就在那兒。這段話也是我就讀大學時,有一回瀏覽中央圖書館,無意間自借到的一本書《靈山秀水》裡看到,細細拜讀後,覺得深具啟發性,遂抄錄於筆記本。可惜,那時尚未認識這位登山界的前輩,更遑論知其登山探險的顯赫成績。
但正如一句登山名言,「山是永遠不會變的,它就在那兒。」相對的,登山人也一樣。過了十年後,好像冥冥中早已註定好似的,我們便在一次跟山的歷史有關的編輯事件裡,因緣際會地相識了。
…… …… …… ……
楊先生的登山性格,十年來如一日,謹守老一輩本省人嚴格的生活規範;豐富的野外經驗,更使他的登山哲學充滿道德感。在平地世界,在複雜的功利社會裡,這樣的自律原則,以及對自然的情懷,我卻隱隱感覺,或許無法像在山裡那樣順遂。
可是,在山裡,在山的險峻與荒涼裡,他卻像是永遠溯河回鄉的鮭魚,快樂而滿足。
「何況,說實在的,在社會裡的浮華終究是山與山之間縹緲的雲,只有山的實體才是具象的。惟有當我們把山放到目前,把自己弱小的生命放回大自然世界的懷抱裡,那一時那一地的生命情境才會放大、變重。」
這是三十年代台灣著名的博物學者、登山好手鹿野忠雄的信念。想必也是後繼的崇仰者楊先生,這樣特立獨行,緊緊抱持著登山歷史的情懷者,才所能深刻體悟的吧!
http://www.matataiwan.com/2016/08/28/taiwan-father-of-old-path/
台古道研究權威楊南郡病逝
香港文匯報 2016,08,28
據中央社報道,古道學者楊南郡昨日凌晨病逝,享壽86歲。「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表示,楊南郡即使癌症末期,病逝前兩個月仍親自帶領林務局人員踏查合歡越嶺古道,把古道歷史呈現給社會。
楊南郡六月底更親自出席生前最後一本著作「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新書發表會活動,呼籲大眾走入山林,親身體驗發生在台灣這塊土地的故事。
楊南郡從事古道調查四十餘年,一生致力南島語族歷史、文化與古道的探勘研究,並提倡德國「漂鳥運動」精神,鼓勵青年在自然中歷練生活能力。
他的著作及譯註多達三十幾本,散文作品如「與子偕行」、「尋訪月亮的腳印」﹔譯註如「生番行腳」、「台灣百年前的足跡」等,為台灣古道與文史調查的領航者。
「農委會主委」曹啟鴻表示,楊南郡是帶領我們走入文化歷史、地理空間時光隧道的先行者,更開啟了台灣人的生態視野、自然涵養與豁達心胸,他對台灣山林古道的貢獻令人感佩,「農委會」將立即啟動申請褒揚令。
http://paper.wenweipo.com/2016/08/28/TW1608280006.htm
穿越山林 楊南郡用生命寫合歡越嶺道
中央社/台北2日電 2016,07,02
登山專家楊南郡與妻子徐如林,30、40年來走遍台灣高山,踏查1914年開鑿、橫貫台灣的「合歡越嶺道」,揭露台灣山河的壯麗。
1931年生,1955年台大外文系畢業的楊南郡,朋友說他不務正業,用一生的熱情,走遍台灣高山。他是作家,也是登山家;深諳台灣南島諸語族文化、史蹟遺址、雪霸國家公園登山步道系統等,相關著作等身,是國內重要的史實研究者,也是國寶。
楊南郡與幽默開朗的妻子徐如林,一輩子踏遍台灣山脈、古道,最新合力完成的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熱騰騰上架了,是受農委會林務局委託的古道調查。
這段貫穿太魯閣的天空步道――合歡越嶺道,西自南投埔里起,經霧社、三角峰、櫻峰、合歡鞍部,翻越中央山脈,進入立霧溪流域關原、托博闊、卡拉寶、古白楊,到達東岸之塔比多(天祥)、巴達岡等部落。
跟諸多國家費盡心力鑿山開道,終為引進軍力、使治理順暢的動機一樣,合歡越嶺道是日據年代的台灣總督府,於1914年起,為了「五年理蕃計畫」的大戰「太魯閣討伐戰」而開鑿。日本官方動用軍警逾 2萬人,在第五任台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的率領下開闢。
儘管合歡越嶺道的打造與軍力延伸、治理有關,但古道也引領著人們更親近山河。才完成癌症手術二週多、元氣未盡恢復的楊南郡說,走過它,就會知道台灣山河的壯麗。
其實楊南郡自2014年罹癌後,已動過七次手術,仍未停止探勘古道的腳步。徐如林說,六月6、7日,楊南郡還在山上,13日癌腫瘤已如雞蛋般大,14日立即手術。出院沒多久的他,親自參與30日新書發表會;此書與發表會,可以說是他的生前告別式。
楊南郡伉儷一生投入台灣山河與歷史的研究,為已充滿歷史人文史詩的合歡越嶺道,再添人性的溫度,未能參加新書發表會的讀者,可進入林務局影音資訊平台:http://media.forest.gov.tw/content.asp?cuitem=8776&mp=1
聽、看楊南郡夫妻怎麼訴說台灣高山的迷人。
走一次合歡越嶺道,可體驗山巒並列起伏的壯闊、春夏高山花園的繽紛、秋天晴空萬里的星夜,以及冬季白雪覆蓋的驚喜,是台灣最容易親近的高海拔生態環境,也是難得的亞熱帶高山景觀。徐如林並推薦一段女生都能走的路段,林務局說明,這段路是從大禹嶺進入。
http://udn.com/news/story/9/1801964
古道學者楊南郡、徐如林榮膺「布農族之友」
自由時報/記者 花孟璟/花蓮報導 2015,04,20
「沿著古道就走進歷史了!」古道學者楊南郡、徐如林夫婦,花了三十年研究八通關越嶺道,還出書描述布農族抗日事蹟。兩人今受邀參加卓溪鄉公所舉辦的大分事件百年研討會,獲得族人贈「布農族之友」頭銜,頭目們還為兩人取了布農族名,徐如林還獲得布農族第一美女VALIS的名字!
△ 楊南郡(中)、徐如林(左)夫婦,獲卓溪鄉長呂必賢(右),頒「布農族之友」頭銜,還由頭目取了布農族名字HAIFANG、VALIS。(記者 花孟璟攝)
△ 布農族大分事件研討會,今天在卓溪鄉舉辦。 (記者花孟璟攝)
發生於1915年5月17日的大分事件,今年滿一百周年,卓溪鄉公所四月起舉辦系列紀念活動,今天上午邀請古道學者楊南郡、徐如林夫婦演講「追查大分事件的歷程」,會中楊南郡獲頭目取布農族名「HAIFANG」,徐如林的名字VALIS,還是楊、徐著作《大分、塔馬荷:布農抗日雙城記》中,布農族第一大美女的名字;此外也獲頒「布農族之友」頭銜及感謝狀,向兩人花了三十年縱衡卓溪鄉深山,替布農族寫歷史表達謝意。
研討會上,楊南郡說,日本統治台灣期間,原住民的「三大抗日事件」中,包括1930年霧社事件、1914年太魯閣討伐戰,都是兩、三個月內解決,只有布農族堅持最久,大分事件從1915一直到1933年長達18年!
他說,「大分事件」只是代稱,布農族包括喀西帕南、大分等襲警事件,次數非常多,尤其在霧社事件之後,日本各界都以為台灣已平定之時,只有大分的布農族還在抵抗,他們遷移到高雄荖濃溪上游的山區負隅頑抗,直到霧社事件後三年,大分社頭目拉荷.阿雷才和日本人和解,在高雄舉辦盛大的「歸順式」,當時報紙還大篇幅連續報導八天!
徐如林也說,日本人過去對原住民的政策,從來只有「鎮壓到底」,只有布農族創造日本「理蕃史」上許多的例外!布農族被日本人當作「可敬的對手」,甚至「歸順」仍允許布農族繼續住在山上,不必被移住到山下,當時報紙還報導,「歸順之後,日本的警務經費大減三分之二」,可見布農族的抵抗花了日本人多少經費。
http://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1292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