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涼不盡大屯溪

活動日期:99815日 (週日)

領隊:阿K

參加人員:老祥、朱正中、朱昱齊、黃玉麟、張嘉宏、林美慧、張皓軒、張皓婷、潘郁仙、林建宇、劉家豪、阿娟、西三阿寶、高爺共15人。

 

  說好七、八、九月要挑選清涼路線,阿K初選了大屯溪古道和坪頂古圳/內雙溪古道。後者交通方便距市區近隨時可辦,宜保留當應急路線,商量先辦大屯溪古道。暑假淡水人車均多,避開塞車路段為要。阿K擬好計畫,貼出公告後83級林建宇遠從高雄來爬山,郁仙推動最力,83級有空爬山的全找來了,傳播福音功在社稷!在校同學劉家豪(生科102級)化名「小大一」熱情報名,眾位OB沒看錯,扳指一算真是三位數的102級,別感慨莫怨歎,卡緊把握機會同來爬山才是正辦。皓軒皓婷常隨爸媽野外跑,健康活潑,昱齊暑假溯溪攀岩全來,架式了得,其餘OB皆為老面孔在此不另介紹,朱正中、黃玉麟近期將再登雪山,爬郊山也特別勤快。

 

  陽明山區有一段時間沒下雨了,唯恐溪流水量太小,出發前,每日監看中央氣象局等雨量線彩色圖(中央氣象局→天氣觀測→雨量觀測),一週來只記錄到1~ 2m m 的雨量,不無小補。昨晚聯絡林建宇,正從新竹北上,郁仙代訂紅樹林的觀海樓旅店。今早0730捷運紅樹林站集合,老祥、張嘉宏、潘郁仙三輛車早已在路邊等候,分發等高線圖重點提示,說明行車路線後,人員到齊即依預先安排上車出發。沿台二線

5.1K處右轉101號縣道,經北新莊,此地舊名巴拉卡,人文薈萃(註一),右側叉路是101-甲支線起點,亦稱巴拉卡公路,通往大屯自然公園,今年二月份郁仙帶隊的菜公坑山與于右任墓園皆在另一頭,上坡甚陡

 

  再前行至龜子山小橋,依Tony旅記(0130篇,大屯溪古道)記錄右轉可到三德橋,但道路甚窄僅容一車,正在猶豫,寶哥說另有康莊大道,帶路前行約2Km 至懷恩亭,形狀奇特的四叉路口,懷恩墓園在右方,不入,右轉北-7鄉道,上坡後視線開朗,右側第二叉路(方位角200°)右轉(直行往圓山草堂,註二)。轉入後但覺天寬地闊,前山背海,群峰如屏,風光無限,一會兒在車上依圖辨認出小觀音山、西峰、大屯山、菜公坑山、巴拉卡山、烘爐山等,小觀音山與西峰間電視轉播站天線成群,環形山即是全台最大火山口,直徑1.2公里 ,侵蝕開口朝西北方――也就是我們的位置。侵蝕開口成巨大對稱的V字形,兩百米陡洩而下,相當壯觀,中央穿巨碗而出的溪谷正是我們今日的目標――大屯溪。前行約1Km 路面變寬(廿米),約略往西南西,路左停車,已有數輛車先到,看其大鍋大灶似乎要野外辦桌。停車整裝,昨晚煮的綠豆已冰鎮,裝入食品塑膠桶交小大一放進背包,老祥、黃玉麟、潘郁仙各幫忙帶一瓶結冰水。更衣帳看來巨大笨重領隊指示免帶。

 

  出發了,海拔340m ,左彎後遇叉路,左上往大屯溪古道,右下往三板橋,取左行。走一段產業道路,林蔭茂密,路邊陸續有人停車,但空間狹窄,迴車不易,路底停滿三輛車,上河文化公司出版的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北島,第1圖)竟然連這樣小的空間也有標示一個停車場記號「P」。小休,領隊與寶哥換雨鞋,林建宇換上新買的溯溪鞋,裝備應用分工詳細,自己則是一雙當十雙,不變應萬變。美慧、郁仙、阿娟取出水果分享。進入小徑,左山右谷,大樹灌木蕨類在不同高度茂盛生長,地上並不濕滑,一會兒過溪,手觸溪水,清涼舒適,小觀音山海拔1070m ,滲出地下水水溫當然較低,影響谷底溪水表面有一團冷空氣。石上跨越跳躍。地形單純,大屯溪左股,山谷約成直線,一路往東南,海拔漸漸升高。大屯溪古道為岳界前輩 林宗聖 先生探勘並命名,前人開發,後人得以分享,心中實在感佩。見小大一與阿娟走在一起,高爺遂問阿娟「生物分哪幾種?」,「植物、動物、昆蟲……」,「蜘蛛是昆蟲嗎?」,「當然是昆蟲啦!」,逗得小大一大樂(註三)。

 

  過溪處之溪床上皆有前輩岳友排列溪石供人踩踏,並拉繩固定於兩端供扶持,已方便不少。但觀察繩徑似皆不足,兩端綁紮固定未臻完善,且有的繩索位於溪石(橫渡路線)正上方,比頭頂略高,扶持時自然往下拉扯,安全堪虞(註四)。繩索應在溪石兩側,過溪者應輕扶以維持水平方向穩定即可,不可下壓。前面一位山友過溪半途忽然落水,觀察繩索未斷但一端繩結滑脫以致瞬間變長,山友失去平衡立即滑倒。踩溪石過溪若搭配拉長之登山杖甚佳,協助側向穩定,及肩竹竿亦可替代。

 

  有一處山坡溪床變寬,約為原先之三倍,溪床中有不少胸徑十至廿公分樹木,頗不尋常。高爺四下張望,登時明瞭,連忙解說。原有溪床因堆積升高,溪水滿溢,將邊坡泥土沖蝕,草蕨與灌木盡皆掃去,獨留大樹兀立新增寬闊溪床,樹下平坦堆積石塊,景觀奇特。河東河西,海枯石爛,自然演替,唯時間掌握一切。 

 

  一路上來,平均溪寬約5~ 10,過溪約七八次,爬升漸高,回望谷口明顯,遠方即是大海,海岸線明顯。約至海拔 700m ,原計畫之午餐戲水地點――大屯溪古道防迷標誌2已經不遠,忽聞前頭水花飛濺與驚呼聲,原來是朱正中滑到水中,深僅沒踝,但衣衫盡濕,起身大步踩水上岸整理,先救電子產品如相機、手機、GPS等,水已流進背包,幸而準備充分,備用衣物皆有套袋防水,唯雨衣沾水濕答答,昱齊蹲在一旁陪爸爸整理。大家在旁邊空地休息,林建宇,小大一和多數OB不認識,高爺一一介紹過,二位再自我介紹一番,大家就熟悉了。小大一走過閂山大眾化路線,尚未入隊,先來考察OB運作,今日出發前尊翁質疑:「哪有這麼老的學長還在和你們年輕人玩的?一定是詐騙集團!」笑翻一堆人,誠為經典名言。

 

  溪中有兩個大圓坑,大小深度正好,也無急流漩渦,但邊圓苔厚易下難上,看來並不安全。近十一點,領隊先取葡萄分享,再說明雖時間尚早,但天空有烏雲,下方山谷開口已是雲霧繚繞,往下為宜。眾OB遂就地折返,原路往下,寶哥在前尋覓寬敞平坦可泡水玩耍又能煎茶午餐之地,左看右看,決定位置,大家攀繩滑下巨石,陸續抵達卸下背包,高爺取爐就溪水煮茶。老祥率先躍入水中,昱齊也立即跟進,大喊清涼舒暢,張嘉宏也有涼快辦法。數隊山友下山路過,也有重裝看似從小觀音山下來的,一會兒背負更大包的隊伍快速通過,其衣鞋均為農作打扮,背包為工業用PE編織袋強化縫合改裝而成,推測是上山採摘箭竹筍的附近居民農友,小停車場的小貨車應是為此工作而來,後面兩個背包布縫間擠出的箭竹筍露頭證實了這個想法。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之初曾完全禁止採摘箭竹筍,居民為求生計,一時也難禁絕,後來考量適度採摘並不影響生態,修正為特定期間開放一定數量執照,但是否依計畫監督?有無過量?對生態是否真無影響?則不得而知,確知的是北新莊一帶餐廳都有箭竹筍炒肉絲這道菜

 

  紅茶剛滾,艷麗的玫瑰紅茶湯,眾OB已將午餐擺上,美慧準備了一大盒醉雞,朱正中新買瓦斯爐頭與鈦鋁合金套鍋,新爐新鍋開工,炒餅熱一下,熱騰騰上菜,寶哥煮蔬菜菇菇麵,另有粽子、壽司、滷豆干海帶等,水果有梨子、超甜的牛奶鳳梨、葡萄等,飲料有冷泡茶、冰咖啡,郁仙準備了四大杯冰凍的仙芋仙粉圓芋冰,大受歡迎,小大一背上來的半桶冰鎮綠豆加上冰水紅糖沖調,頓成一大桶美味綠豆湯,今天人雖不多,餐點一樣澎湃。吃飽繼續玩水,皓軒、皓婷玩石頭搗葉自得其樂,昱齊繩上懸吊翻滾樂此不疲,阿娟這回不怕螞蝗,一同斯文捲褲泡清涼,閒情逸致信口坎大山。領隊提醒收拾裝備,整裝完畢,同拍合照。

 

  山區蟬聲整日不絕,此地蟬聲與哈盆不同,哈盆之蟬聲有如波浪,陣陣濤聲,綿綿不絕,放肆演奏;大屯溪蟬聲單調持續,一響到底,此起彼落,恣意狂鳴。在蟬還沒有上樹鳴叫以前,是居住在土壤裡的幼蟲時期,稱為「若蟲」。若蟲居住在暗無天日的土裡多年後,才會爬出地面羽化成蟬,是為成蟲時期,我們常見的蟬就屬這個時期。而成蟬的生命有多久,牠為什麼要一直鳴叫呢?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說:「幼蟬在地下蟄伏多年,當牠來到世界上,利用短暫的生命,用歌聲來歌頌生命的美妙。」(註五)

 

  老祥信口吟唱秋蟬:

聽我把春水叫寒 看我把綠葉催黃  誰道秋下一心愁 煙波林野意幽幽

花落紅花落紅 紅了楓紅了楓  展翅任翔雙羽雁 我這薄衣過得殘冬

總歸是秋天 總歸是秋天  春走了夏也去 秋意濃

秋去冬來美景不再 莫教好春逝匆匆  莫教好春逝匆匆

曲調順暢一字不漏,老祥唱歌功力果然驚人,一曲唱畢猶讚全篇歌詞不帶一個蟬字,卻處處有秋韻蟬味。詞曲均優,實為校園民歌之精選佳作。

 

  下山一樣在石上跳躍樹間穿梭,但視線較開闊,舉目下望,中前左右後盡皆小徑,稍一不慎就會誤入歧途,小大一、建宇先後走錯路,幸皆未深入及時回頭。小徑右下方出現灌溉用的水圳,看其養護得不錯,推測仍在使用中,也就是說農墾區已不遠。溪谷左岸(註六)有一叉路,西行不遠就遇到小觀音山西峰西北稜小徑,不得不佩服西三阿寶,似乎沒有不知道的山徑,越過支稜,來到大屯溪右股流域,山谷換在左側,果然出現菜園果園,空間寬闊,坐下小休,順便把中午未清完的點心推銷一空,有人質疑高爺讓小大一背那一大桶綠豆湯,答曰:「準備餐食是OB的禮數與愛心,分擔背負則是年輕人的責任與倫理。」

 

  續行,已是柏油路,兩側果園更多,也有筊白筍田,稻田也出現,稻穗彎腰飽滿結實,八月中旬尚未收割確屬罕見,看其規模甚小推測是人工耕作自行食用,果不其然,右側一工具間內有許多古早農具,領隊驚豔,頻頻拍照,並向大家介紹各項農具用途。橫跨大屯溪左股之後,再往下兩溪匯流,左側山谷中就是三板橋了。西側有碑云「……橋面分為七段,越溪四段橋面為三塊石板排列,橋墩上三段橋面則為橫向舖架,橋墩三處,依大石高度疊砌長條石支撐橋面。其前身為木橋,多次因溪水氾濫而損毀,同治十四年改建為石橋……。」三板橋為林宗聖先生探勘大屯溪古道時,研究橋頭石刻,發現為古蹟,經多方奔走,台北縣政府已於97年元月核定為縣定古蹟。  

 

  來回漫步橋上,坐在欄杆吹風冥想,發思古之幽情,緬懷先民躬耕自食,胼手胝足辛苦生活,對抗風雨雷震旱蟲等自然災害。日常生活農產運輸訪友上學就醫婚嫁,肩挑手提推孔明車,百年間來往全靠這三板橋與泥土小路,然則這橋還是地方仕紳所捐建。中國自古除少數官道由官方修建養護外,大多數「修橋舖路」乃是仕紳員外樂善好施之舉,或由農民「出工分」義務勞動,亦即地方政府經常支出中沒有這類建設費用,至今大陸猶有不少鄉村仍是如此。

 

  閒逛一會兒,有人拍照,有人忙採購農產品,盡興了,領隊召集人馬慢慢逛回停車場,一路上坡,正是從大屯溪谷上至右岸河階,實實在在的體驗地形變化。我們今日皆在大屯溪上游活動,中下游做了許多護岸工程,採用「生態工法」,工程設計同時考量植物動物等生態需求,應用天然資源,減少人造材料,使天災後整治的河川儘量接近自然,生態豐富,居民可以親水遊憩。大屯溪中下游是台北縣生態工法觀摩示範區(註七),值得參觀,但今日時間不足,爾後再訪。回到停車場,整理衣杉,回程經北新莊,路左見大廟天元宮後,左彎「北市-3」道路,經過興福寮與面天山西側山麓、小坪頂、國華高爾夫球場、政戰學校回到市區,一路順暢,不會如淡水關渡般塞車。捷運北投站下車,大家依依不捨互道珍重,期待九月桶後會面。

 

高爺 99,09,02

 

(註一)首任台大醫學院院長及台大醫院院長 杜聰明 博士,出生於淡水北新莊。曾短暫代理台大校長,後創辦高雄醫學院。對醫界貢獻極大,被譽為台灣醫界第一人。

 

(註二)三芝有許多陶瓷與玻璃的工作室,藝術家在幽靜的環境裏專心創作,成績斐然,也歡迎參觀選購,圓山草堂亦是。我曾在此區徜徉,藝術氣息醇厚溫馨,唯各工作室有的群聚有的相距甚遠星羅棋布,須有交通工具與地圖。可搜尋「三芝藝術村」、「三芝芝柏山莊」,來此薰陶一日甚佳。

 

(註三)小大一回答:「較新的三域說,古細菌真細菌真核生物較舊的五界說,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蜘蛛是節肢動物門蛛形綱。」不愧是生科系的。

 

(註四)攀登時重力與繩索張力方向相反,體重由繩索繃緊承受。但橫渡時重力與繩索張力方向近乎垂直,若下壓繩索,則下壓之力會放大施加於繩索,繩索所受張力很可能大於攀登懸吊之情況,其物理不可不知。設橫渡行至中央滑倒,下壓繩索重量為W,下壓時繩索與水平線之角度為θ,忽略繩重及原有張力等微小因素,則此時繩索張力TW/2sinθ。例如滑倒者體重60Kg,若θ=10°,則繩索張力T173Kg。因此過溪應輕扶繩索以維持水平方向穩定為原則,體重仍全由雙腳支撐。滑倒時本能反應會抓緊繩索,體重瞬間改由繩索承擔,下壓之力加大許多倍,若繩索抗拉強度不足將會失效斷裂,若兩端固定不佳導致繩結滑脫拉長,以上情形均易讓人落水。故橫渡使用之繩索應比垂降時為粗,兩端固定亦應確實,雙索左右各一,高度約與耳齊,平行兩繩寬度與左右平伸之雙肘相同(約1.2m ),渡溪者雙臂平伸,手肘彎曲向上。這亦是三索突擊吊橋標準設施,唯踏索換為溪石,從前參加過虎嘯戰鬥營者便知,繩索由腰際加高亦可減少洪水期損壞機會。觀察所有吊橋之主索均採「懸鍊線」(可查維基百科),皆有適當之θ,不會繃緊,以避免前述之放大現象。山區一般農用索道因荷重相對較小且全靠重力滑下,才須繃緊;至於運材索道或觀光纜車等荷重較大,就須選擇高抗拉強度與直徑較粗之鋼索以獲得足夠之安全係數。以上是從物理學與靜力學角度探討如何使渡溪設施益臻完善,並無不敬。前輩岳友辛苦架設熱心助人,值得欽佩感謝。

 

(註五)相關蟬的知識請參閱:

1.台灣賞蟬圖鑑,陳振祥先生著, 94年金鼎獎,大樹文化(→天下遠見)。

2.17年蟬之謎,日本昆蟲學家吉村仁著,遠流文化。

 

(註六)河川學與水利工程之謂左岸右岸,以順水流方向為準,故台北縣八里在淡水河左岸,淡水在右岸,巴黎塞納河左岸為人文藝術區,均同。台灣溯溪之謂左股右股,以上溯時逆水流方向為準,指溪流本身,非指溪岸。

 

(註七)位於台北縣三芝鄉之大屯溪,因歷經89年象神颱風、90年納莉颱風之土石流,造成河道箱涵阻塞、河岸沖毀、農地流失等災害。台北縣水保局於89年先進行溪底橋改建工程,92年經行政院工程會選擇此地為觀摩示範區――生態工法博覽會第一站,台北縣政府負責溪岸砌石護岸工程,農委會水保局辦理箱籠護岸及溪底橋上游兩岸景觀綠美化工程,持續進行整治。

大屯溪流域具有豐富的生物資源,在民間團體荒野保護協會、滬尾文史工作室、台北縣河川生態保育協會及三芝資源工作室等,及各級機關的分工下,以河川原有具備多樣性的雛型,並且配合生態工程的施行,逐漸恢復生態廊道暢通,是相當成功的範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