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在山之巔水之涯 我們揮灑青春――記成大山協57()


章法

登山除體力外,尚需綜合多種知識技術,以及熟悉大自然的法則與變化,而社團的規章、組織與幹部的訓練、經驗,更是缺一不可,唯有在嚴密架構下才能體質健全通過考驗長久發展。

民國66年,經過長時間研擬討論,山協召開第一次會員大會,通過了成大山協組織章程,將經費、組織、各組職責、嚮導群、山難防救、會議及作業程序等,全部明文規範,奠定日後發展的宏規。同時,也通過了嚮導群組織法,將分級、資格、職責、義務與隊伍組成等,皆有章法可依。此外,又陸續制定裝備出借辦法、收費辦法、山岳分級辦法、嚮導群人員晉升細則等等。以上規章至今只有數次修正,後來雖組織調整的彈性較大,基本框架與精神仍然維持不變。

會長由幹部投票選出,是山協領導者,重大政策常交付嚮導會議與會務會議討論後作出決定。這些會議中也常見熱烈討論,投票表決不同意見,不和稀泥,從非一言堂。由於向來採集體決策之故,會內少有重大爭議,決策既定則一致前行。

除會長副會長外,山協早期有活動、資料、報名、裝備、宣傳(海報)、編輯、總務、康樂、攝影等組,陸續因應需求增加山防、公關、庶務、技術、通訊等組,再後來也曾因應狀況而縮編。嚮導群長常由卸任會長擔任,眾所尊崇,極有份量。成大山協薪火相傳,謹守前輩章法教訓,因應社會與自然環境變化,自我成長持續進步,從未變質或大轉彎,殊為不易。大學社團如此嚴謹自律,代代傳承步步發展,無論在六零年代或今日,均屬罕見。

山協內規嚴謹,活動皆有計畫,包括路線、裝備、安全與隊員能力等都須經會務會議、嚮導會議與指導老師層層討論審核,若不周全必遭退件,在外攀登亦須恪遵安全規範。擔任領隊、嚮導或幹部皆有明確的權力及責任,表現不佳或犯錯時,可能遭申誡、停權、降級或取消嚮導、幹部資格,受處分者屢見不鮮。隊員若不服指揮或太個人英雄,亦為大忌。若私自登山,其編組、計畫、裝備與支援往往不足,最易出事,向來嚴禁。


嚮導隊

六個嚮導隊同時創立於民國65年,延續至今,分為山羊隊、野狼隊、北極星隊、三三隊、小熊隊與山鷹隊,自此活動由小隊負責,而非個人負責。小隊各自吸收成員,有點師徒的味道。至於數目為何是六?因當時台灣省警務處依登山社團人數比例核發嚮導證,成大山協首批嚮導證領到六張,由六位主要幹部各創一隊,自此開枝散葉蓬勃發展。嚮導隊員人數,自67年至78年,大多有六十至七十人以上,83年之後則多在五十人以下,90年之後則多在四十人以下。早年會員遠比隊員多更多,家大業大,今日難以想像。

嚮導隊是嚮導養成教育之處,技術與觀念在此傳承,隊長是教育與督導中心,情感的中樞。從大小山活動到社辦值班,皆分工到六隊,各隊再自行安排,康樂體能競賽也常以小隊為單位。六隊也各自形成特色,同隊隊員感情深厚,畢業後情誼不減,OB相逢,即便年齡級數有相當差距,同隊也會比其他人更為熱絡,前(98)年羊隊OB訂婚,羊隊為主的OB連同在校生就來了六桌,四位女生自編熱舞上台獻藝祝賀,便是一例。

近年OB每月登山,山頂大合照完必有各隊合照。創隊隊長仍有數人公餘常笑傲山林,徒子徒孫見到開山祖師必來見駕參拜,萬世一系,誠為美談。唯近年因年輕人活動選擇多,登山熱潮減退,會員大幅減少,各隊更是人丁稀落,傳承不易,成為隱憂。


出版品

山協於民國64年出版第一本會刊――《山上》,後因經費考量改於66年出版《山協通訊》,第一期8頁,第二期增為16頁,日後增為24頁,迭有增減,2~58期樣式較固定,8259期開始形式多變化,篇幅更多。每學期出版一至三期,內容包括會務及嚮導會議記錄、會長的話、前期活動摘要、下期活動介紹、登山文章、知識技術與抒情雜文、準OB介紹與OB來函、各組幹部與嚮導隊員名單等,至民國93年出版到第82期,山協走過的軌跡全部記載其上,是研究社團發展最豐富可信的史料。發行量在六、七十年代為1000本,九十年代為150本。94年之後被方便的網路訊息取代了,網路資訊雖多,但鬆散拉雜,未經去蕪存菁,亦未整理編輯,日久湮沒,殊為可惜。

《山上》於737479年分別出版第二、三、四期,各有主題與特色,幹部多文章多經費寬裕才辦得到,這也見證了那個時代山協的實力,94年辦五十週年會慶,同時出版《山上》第五期,附錄OB名單,對日後OB聯絡產生很大的功用。最近有一群OB正在將《山協通訊》與《山上》掃描並貼上網,進行數位典藏計畫――為成大山協寫史,為自己的青春歲月作傳。

山協67年起製作長袖制服,右臂有臂章,顏色為淺橘色,80年起改為橘紅色,每屆均同。這制服是寶,在校時爬山穿,畢業合照要穿,畢業後上山要穿,OB結婚喜宴上跳舞更要穿,六十與七十級的OB一訂廿多件。84年製作紀念頭巾;94年製作五十週年慶白色排汗衣,至今仍然是吸睛目標。

846月起成大計中BBS登山板開板,至今仍為山協訊息發佈與聯絡之重要管道。為求更穩定之硬體環境並與他校交流,成大計中BBS山板主板與精華區97年遷至台大PTT站。感謝成大計中老師長期支持,成大計中登山板功成身退。90keepon登山補給站成立,成大小甜甜山板精華區各登山資料最為完備,受邀支援,OB板主擔任首任站長與顧問,發展至今,已是台灣最重要之登山資料庫。


OB

OB為畢業校友之謂,各大學登山社或橄欖球隊多有此稱呼。OB聯誼會於民國66年成立,多由公關組聯絡。每年山協辦OB聯誼,常有座談和球類活動,去年則邀請資深OB披掛上陣,在活動中心外牆實施繩索垂降兩層樓,新鮮刺激。OB經常彼此或與在校學弟妹聯繫,返校參加聚會並探望老師,投稿到山協刊物,捐贈款項、書籍地圖、器材裝備乃至辦公傢俱,無時不有。前年八八水災,許多山村路斷援絕,山協同學發起嘉義阿里山鄉里佳村運補,經費拮据,OB知悉立即發動募款,兩日內募得五萬元,同學出力OB出錢,完成運補義舉,美事一樁。

68年第一對OB結婚,開啟山協雙雙對對之風氣,至今已有數十對了,目前還在持續增加中。OB結婚,則為團聚好日子,今年元旦在高雄、五月在豐原都有盛會。山協五十周年會慶時,同學製作影片介紹為何爬山多社對,十分精彩。甚至有OB的下一代數年前也唸成大進了山協,現在已畢業,兩代OB傳為佳話。

OB畢業後持續爬山,有人跨年與岩友以岩攀方式於西北壁登頂大霸尖山,最後一個繩距為岳界新路線。有人協助高雄縣政府萬山岩雕古蹟調查,與樹德教授及萬山村獵人進入傳統獵場,帶回三處岩雕及馬里仙溫完整的定位及影像資料。有人單車自拉薩到加德滿都橫越西藏高原,各大媒體以橫越荒野報導。有人在國內外參加攀岩比賽屢得優異名次,擔任專業攀岩溯溪教練。有人至澳洲攀岩,造訪數處知名岩場,登頂Tasmania海岬世界知名岩柱「圖騰柱」。有人冬攀南湖大山一號路線登頂。有人在眾多伙伴支援補給下獨立完成中央山脈大縱走。有人組隊雪山山脈α三線連走、由新武呂溪溯行關斷。有人到歐洲研習冰攀,成為國內此領域之佼佼者,組隊登上冰雪覆蓋的長江源頭各拉丹東峰。也有人隆冬到尼泊爾走珠峰基地營,攀登5360米的Gokyo Ri峰,瞻仰珠穆朗瑪峰。成大活動中心旁新建岩場,許多OB貢獻智慧與經驗,出力甚多。OB與在校同學互動頻繁,經常採混合組隊,以利經驗傳承。

時光荏苒,OB人數越來越多,依年齡有好幾群,惟範圍並不明顯,多有重疊且常互動。老甜甜多為85級以後之年輕OB群,經常邀約爬山或各式活動。Facebook亦有一群年輕OB支持,連結迅速。目前四個嚮導隊有隊板,均由OB經營,相關網站互相連結,互通信息,OB大家庭隱然漸漸形成。

六、七十級的OB近年甚活躍,排定每月第二個假日爬山,輪流擔任領隊,服務所有老少OB,地點北部居多,有時往中南部移動,經常有剛畢業的新鮮OB甚至在校生參加。目前參加記錄是65級至103級,單次活動人數最多達七十餘人,聯合報曾整版報導。爬山與接近大自然是一生的興趣,在校爬山四年,畢業再走四十年。上述活動通知、照片、記錄與文章皆貼在「成大山協OB部落格」上,這部落格是開放的,也是所有OB的園地,許多畢業廿或卅年的OB因此聯絡上,繼續笑傲山林。去年做OB戶口普查,更新聯絡資訊。前述出版品數位典藏,也貼在此部落格。


指導老師

山協一向有指導老師,包括水利系張玉田教授、外文系任世雍教授、物理系王孟公教授、外文系張志強教授等。但真正審核學生登山計畫的,是66年起成大出具公文聘任的李增昌先生。李老師早年與前輩登山,熟悉台灣大小山區,熟識岳界領袖人物,氣功蘊底深厚更是廣為人知。

老師讓山協有充分發展的空間,對登山安全防護嚴格把關,每次大小山活動領隊皆須依規定詳細報備。山防專用無線電基地台就設在老師家,出大山隊伍時,留守人員每天到了約定開機時間,就到老師家和山上隊伍聯絡。

卅五年來李老師一直與山協學生在一起,結婚的伴郎也是OB,老師家是許多學生的共同記憶,住址電話更是升幹部的必考題。去年底六十大壽,許多同學與OB為李老師祝壽,六層大蛋糕前揮動山刀的英姿照片也登上報紙。今年四月率二十位OB爬屏東里龍山,山中一一點名,每位OB的工作與近況知之甚詳。偶爾,同學爬山出了狀況,欲整合岳界及各方支援力量,還非請李老師出面不可。


不斷努力

成大山協最可貴的資產,是同學們熱愛大自然的心,依循規章及安全規則運作,與不斷努力面對挑戰並開創新局的精神。數十年來,山區交通、設施、裝備、資訊、通訊等頗有進步,來自山野溪流寒暑風雨地形植被的試煉,則變化不大。一樣艱辛困難,一樣勇敢面對,有時披荊斬棘,有時忍飢耐渴,有時懸垂岩壁,有時衝進激流,在大自然中奮鬥。千辛萬苦之後,完成目標或登上絕頂,待看到壯麗風景,一切的付出與努力便都值得了。從計畫、準備、到出發,山中每一日夜,大家都和伙伴在一起,因此,山協一向感情深厚團結合作。

每個階段,成大山協自會尋找目標,朝既定方向努力。六十年代蓬勃萌發,先走知名度高的路線,成立嚮導隊擴充組織訂定規章,路線不斷開拓,當年裝備、環境與資源比今日簡陋許多,靠努力與毅力完成許多事情。七十年代初期即完成社團百岳,多次在台灣的屋脊上成功會師,發展成熟。攀岩溯溪雪地等技術從零開始,經歷緩慢的拓展,日漸普及與提升。八十年代,山協往中級山勘察與攀岩溯溪深入發展,鬼湖一帶、玉山西南稜、南一段兩側為主要勘察區域,皆有斬獲。九十年代初期,新望嶺傳奇與溫泉溪八天完溯均為代表作,之後再往南三段拓展,花蓮哈崙探勘五次。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困難與挑戰,山協掌握方向,一一解決問題。所有的首次與探勘皆須無比勇氣,艱苦奮鬥,除自我挑戰外並有利他精神。無比的經驗與誠摯的友誼是加入山協最大的收穫。

大學生短短三四年間須從入門菜鳥成長到資深的經驗傳播者,快速學習與熱情投入絕對必要,一不小心便可能中斷傳承。環境不斷進步與變化是山協最嚴苛的挑戰,各種標準越見提高,相關的野外知識技術也越見浩瀚,然而新進會員的生嫩及野外環境的辛苦與過去並無不同,學習之路越見緜長,願意到大自然中接受洗禮薰陶的年輕人越來越少。

在人類不斷破壞自然追求物質文明的同時,山協伙伴深入體驗自然,不懼挫敗、奮鬥不懈的精神,讓成大山協益發豐富精彩,更顯彌足珍貴。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