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韻的相關文章
評述:高爺 100,08,17
連日來關於泰雅女孩沙韻的報導或文章已有多篇,與前文《沙韻之鐘的故事》對照閱讀,前因後果來龍去脈便十分明白。從前初知此事時的種種疑惑已盡得解,不容青史盡成灰。
說這是完全虛構的神話也未盡相符,事情發生後兩天的報紙報導,政治力尚未介入,應當接近真實。同名電影中女主角之外,還加入了兩個叫作莫那與賽布羅的虛構人物,賽布羅因莫那收到高砂義勇隊的徵兵令而自己卻未收到正感到難過時,沙韻趕緊安慰他說這次沒有收到徵兵令還有下一梯,一定會收到的!電影的拍攝背景選在霧社,而莫那自然是暗諷莫那魯道,可說明這些橋段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意外的悲劇一轉變成極富愛國主義的英雄神話。大家都同意那時的宣傳手法很高明,當時的民眾純樸,暴露在這鋪天蓋地的單向資訊之下,很容易就相信了,日本操弄此事非常成功。
日本政府、台灣總督府、日軍各有組成,也許大目標一樣,但其職責分工則不盡相同,不應混淆。政治人物與其掌握的機構有本事在精密計畫之下,將一兩分的事情說成八九分,甚至一百分,古今中外皆同。德哲康德嘗云:「政治是高明的騙術」,誠然。
發現頻道的歷史謎團系列一向是我所喜愛,我的求學時代沒有接觸台灣史,如今小學中學都有台灣史課程,教育已經普及,知識似乎還有待普及。中研院已有台史所,相關研究越見深廣,今人之福。
1.皇民化的月光
【聯合報╱副刊╱陳克華】100.08.17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先生到宜蘭登山,驚傳本月10日於束穗山墜谷意外死亡。媒體報導他自小熱愛登山,尤其南澳一帶,多引述其書(《找路》,遠流出版),五十一歲的他曾因〈月光小夜曲〉這首歌深受感動,起意到南澳探尋所謂「莎韻之路」,並因而愛上泰雅文化云云。
莎韻是誰?真的有這條路嗎?又和〈月光小夜曲〉有何相干?林克孝的登山浪漫情懷,會不會到頭來只是一場歷史的誤會?
台灣戰後出生的一代或許對〈月光小夜曲〉的印象,只是一首緩慢柔美的老式情歌,六○年代台灣剛有電視時曾被「長青歌后」紫薇唱紅過,日後又被蔡琴重唱而流傳於華人圈,近年的江蕙也翻唱過;七○年代甚至被香港的薰妮翻唱為粵語版〈每當變幻時〉。一般坊間皆註記這首歌為周藍萍作詞作曲(或作曲不詳),殊不知這首歌竟然是道道地地的日本原曲:〈莎韻之鐘〉(サヨンの鐘,詩人西條八十作詞,古賀正男作曲,渡邊濱子演唱),且和台灣日據時期的皇民化運動有密切關係,說它是一首由政治催生的作品,並不為過。
戰前出生的台灣人大都知道這首歌的背景,因那是國小教科書裡的課文──初等國語科卷五的第十七課。莎韻‧哈勇(泰雅語:Sayun Hayon)這位十七歲台北州蘇澳郡番地的泰雅少女,於1938年9月27日和幾位族人,在風雨中被當局徵召,協助為當時受徵上戰場的日本「警手」(兼有警察和教師兩種身分)田北正記背運行李,由南澳的流興社下山,在過南澳南溪的獨木橋時失足落水而亡。
兩天後,《台灣日日新報》標題只是「蕃婦跌落溪中,行方不明」。但在殖民政府極力鼓吹皇民意識下,莎韻卻意外成為最佳的宣傳典範。同年11月26日,莎韻所屬之「少女青年團」頒贈一座刻有「愛國少女莎韻之鐘」字樣的銅鐘給相關人員,「莎韻之鐘」一詞頓時成為台日兩地的新聞焦點,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莎韻之鐘」更成了號召原住民加入「高砂義勇隊」的重要宣傳工具。除了請台灣作家吳漫沙為莎韻立傳外,還有演出話劇、徵求詞曲、灌錄唱片等活動,〈莎韻之鐘〉歌曲一發行立刻風靡港、台、日、滬等地。
1941年更有長谷川總督頒發「愛國少女莎韻之鐘」給莎韻的家屬,陳列於她的故鄉宜蘭南澳,藉以鼓動全台高砂族青年效法「獻一命於軍國之愛國熱情,且盡事親之孝養的忠孝之心」。台灣日籍畫家鹽月桃甫更以此主題兩度為莎韻塑像。同年元月《台灣愛國婦人新報‧112號》裡的莎韻已變成當地「女子青年團副團長」,《理蕃之友‧117號》則描述落水時的莎韻手裡還握著一面日本國旗。而吳漫沙筆下,莎韻落水時不但緊握著恩師的武士刀,獲救後還在日本國旗上寫下自己的名字後才嚥氣。
1943年總督府出資,於霧社開拍電影《莎韻之鐘》(松竹映畫公司與滿州映畫公司出品,清水宏導演籌畫),更請來當年紅極一時的李香蘭擔綱演出,翌年在台、日、華北、上海、滿洲等地上映。電影結局是莎韻為了歡送部落警局雜役武田(近衛敏明飾)奉召入伍,強忍高燒冒險渡河,不幸跌落激流而香消玉殞。劇情表面上是男女關係,但「置入性行銷」鼓吹年輕人從軍,片中泰雅青年或日本教師都以收到召集令為莫大光榮,據說當時巡迴各部落放映電影,原住民皆感動萬分,爭相到派出所登記從軍。而曾任「高砂義勇兵」的布農族人回憶,部隊遠赴南洋前夕,皆在台北公會堂(現中山堂)觀賞《莎韻之鐘》,當時被電影感動得淚流滿面,一心只想效法莎韻。
原本僅為短短一則地方新聞的泰雅族少女溺水意外,經刻意報導後,被台灣總督府利用來宣傳理番政策的成功,並與國歌少年雙雙成為皇民化政策的樣本。戰後〈莎韻之鐘〉歌曲被中文版的〈月光小夜曲〉替代,在歲月洗濯下,幾十年來仍是KTV裡常被點唱的名曲,若不是林克孝的死,這段曲折的身世恐怕就要為世人所遺忘!
【2011/08/17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udn.com/NEWS/READING/X5/6530556.shtml#ixzz1VIQm3VsJ
2.「沙韻」故事…日軍虛構神話
【聯合報╱莫那能/排灣族盲詩人(台北市)】 2011.08.14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登山墜崖,不禁令人唏噓。但是,這位浪漫CEO,為了還原泰雅族三百年的歷史原貌,為了追尋一段在日據時代南澳少女沙韻(莎韻、沙央)與日本老師的「真實傳說」,決意重走這一段「沙韻之路」的感人故事,卻有待澄清。
許多台灣的學者和研究已經指出,所謂沙韻的故事,是虛構的,只不過是當時的日本軍國主義,為塑造全民總動員的氣氛,編造的皇民化宣傳。
雖然,日本軍國主義已經投降多年了,但幾年前,日本的報紙上還在刊登少女沙韻的「愛國故事」。一九三八年九月,十七歲的沙韻為幫助出征的日本巡查搬東西,失足墜河行蹤不明;一九四一年,為記念這段愛國美談,台灣總督長谷川頒贈刻有「愛國少女沙韻之鐘」銘文的銅鐘,贈予家屬;一九四三年,日本影星李香蘭到霧社,拍攝電影《沙韻之鐘》。在這個電影中,被徵召替日本人在風雨中搬運東西的沙韻,變成愛國少女,日本巡查變成了日本老師,沙韻還和老師發生了一段愛情故事。
當時,《沙韻之鐘》電影在原住民部落巡迴放映,感動許多原住民。許多位曾經是高砂義勇隊成員的部落老人回憶,當時就是看了這部電影,感動得淚流滿面,一心想效法沙韻,才到南洋從軍,後來到了戰場才發現,根本就是當炮灰。很清楚的,淒美的沙韻故事,根本就是另一個日軍虛構出來的吳鳳神話。
我一方面為這位愛台灣的金融專家的殞落而惋惜,一方面也祈禱這種錯誤,趕快在台灣社會消失,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http://udn.com/NEWS/OPINION/X1/6525289.shtml#ixzz1UxKz8j6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