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OB聯誼及漯底山
高爺 101,01,08
活動日期:100年12月17、18日
攀登山岳:漯底山 53mH 二等三角點(內補)
在校生總召:家荷
領隊:豆豆、簡文
嚮導:林明俊(/伯儒)
參加OB及山友人員:李老師/師母.笭瑄、蕭主任、陳引幹/夫人、李淑玲、鄭淑玲、阿寶、張永昌、施仔、OD、高爺、老祥、阿香、顏錘/震宇、林麗雲、簡文、阿K、王惠正、吳重君、黃俊嘉、趙伯彰、徐郁富、莊聰祥,共30人。在校同學列於內文。
今年的OB聯誼籌備甚早,本學期一開學高爺和會長詹婷云就先聯絡了,九月十六日開過期初會務會議之後,確定了活動日期與總召是家荷,高爺即和家荷商量好原則,比照去年模式,週六中午報到,下午的校內活動由在校同學主辦,到新岩場小試身手,傍晚起至週日由OB接辦,十月下旬和十一月上旬分別貼出公告。惟報名並不踴躍,仍有許多人不習慣事先報名,當日起床諸事大吉才出門,高爺到老甜甜、BBS STT、各隊隊板發通知,並忙發信安定軍心,活動前幾日豆豆也打電話催駕。
今年秋冬全台濕冷,連續陰雨了一陣子,活動當天放晴,溫暖如春,活動中心內外一片熱鬧,許多社團各忙各的。中午十一點半,家荷、婷云和一群在校學弟妹胡烝銘、翁明瀚、方祥安、鄒灝、陳筠、曹葉廷、郭馥菁、周志豪等已佈置好會場,桌椅電腦螢幕點心飲料全都安排妥當。OB多已熟悉校園變化,陸續抵達活動中心,自行到三樓,大聲招呼,親切寒喧,從67級到98級,六十級和七十級最多,八十級和九十級大概工作與生活俱忙,人數較少。
閒聊一陣之後是小隊時間,六個嚮導隊各自團成圈圈,老隊員和年輕隊員促膝圍坐,自我介紹互相認識後,說說從前如何現在怎樣,葛天氏之民
論老少都在同一片山野活動,不同時代卻有相同經驗,惺惺相惜與學長姊學弟妹的情誼,讓大家的情份濃得化不開……。家荷宣布座談開始,會長詹婷云先介紹會務現況、組織與各隊隊員人數等,家荷播放今年春假到豐山、眠月、石夢谷、水漾森林的活動照片,野外山水一樣美麗,山的孩子一樣活潑奔放。
OB最關心山協人數,過去會員動輒五六百人、幹部六七十人、爬山報名經常超額還得篩選放榜的時代已不復見(當時院、系、所數及師生人數都比現在少很多),但目前研究生與延畢的都多,社內人數雖減少但平均在校時間拉長,尚能保留觀念與技術的傳承。OB們一再諄諄提醒加強招收及培育新生,並瞭解財務收支的概況。
李老師在台中演講無法分身,師母和苓瑄代表出席,師母說卅多年來已成了銀髮族,山協像個大家庭,畢業生經常回來關心及奉獻,社會與經濟持續發展,人際關係更趨淡薄,但在山協可以分享到許多溫暖。師母又提醒,老師常說山永遠在,別衝。高爺說明今年OB登山活動依例每月舉辦,郊山、大山、中級山皆有,參與的OB逐漸增多,活動地點則包括北中南各縣市,漸達區域平衡,蕭主任邀約寫山協發展史的八千九百字文章已刊登在校刊234期,伯彰與簡文掃描全部《山協通訊》與《山上》,皆已貼在OB部落格,71級小熊隊謝景銘離去卅週年,大家為他辦了一系列的追思活動,包括紀念詩文、製作登山歲月(歷程簡介)、紀念音樂會與兩次(大山及郊山)追思登山活動等等(註一)。
全體座談,眾OB上台說說近況。阿寶說已連續五年參加OB聯誼,老友相聚每次都很快樂,明年將退休,並轉交11月帶隊東卯山馬崙山時,祥發民宿主人捐贈的2000元,會長代表收下。施仔說每月到醫學院聽劉岠渭教授講音樂欣賞,熟悉校園,明年也將退休,推薦米亞桑山岳影展(註二)非常精彩。OD說參加了五次OB聯誼,近年經常爬郊山,每日走5Km,從前爬大山比較簡單,就是負重健行,現在年輕人技術較佳。
高爺說辦活動三年多來自己全勤,收獲豐盛,認識許多OB更是快樂,由於接觸年輕OB及在校生,瞭解年輕人的習性風格,親子關係也更好了。高爺並轉交陳建志設計製作的成大看山模擬展望圖(註三),由會長代表收下,以後在校園看見玉山和中央山脈,就有圖面可以據此辨認查證了,施仔補充說日據時期南一中、南二中校歌中都有玉山(註四),那時建築物不會遮蔽太多視線,空氣污染也少,看到玉山機會較多。顏錘身穿卅多年前的淺橘色制服,當年訂購第二件時頗有遠見,預先加大尺碼,所以現在還能穿,工作煩悶時瀏覽OB部落格就愉快了,OB聯誼已參加六次,顏錘並認真的提了幾項建議。
簡文說五年前又開始積極爬山,大小山都爬,現在孩子大了,比較有時間,並回憶獨行新康的情形,重裝到蛋形池,跑步去布拉克桑山,在那兒迷路過夜等等。林麗雲說從前進山協與山鷹隊,以及十餘年前重回山林懷抱,皆因偶然,參加完全陌生的中級山隊伍,領隊一看曾是成大山協的幹部就收了,爬山十餘年卻未見山協伙伴,因此積極推動OB爬山。豆豆說學弟妹活力十足,讓人緬懷青春歲月,參加山協認識許多朋友,是一生最大的快樂。
阿K說平時較常爬北部郊山,也曾去馬來西亞的神山,近來常和藍天隊探勘新路線。
王惠正在南橫向陽工作,山友愛山,比一般遊客愛護環境,十月份遇到追思景銘的登山隊伍,才知有OB活動,他從高雄趕來參加,待會兒又要上山,歡迎大家到向陽時找他聊聊。吳重君說爬山使自己身體變好,也認識許多朋友,現在因工作關係,必須經常到山區或林道等查看,與過去的經驗有許多交集,有一回不知不覺就到了內外英山。吳重君當場Call out,
劉育儒、簡孟璋合捐九千元給山協,會長再度上台開心收下,在校生當場感受OB溫暖關懷。高爺曰︰學弟妹福氣啦!人在家中坐,錢從天上來。
68級的笭瑄被拉上台說,小時候常坐禿鷹叔叔的機車跑來跑去,也常隨李老師和山協爬山,總是由大哥哥和大姊姊們抱上山抱下山,每回爬山都很好玩,記憶深刻,誰有抱過就不知道了。高爺曰︰大概是72級到80級嫌疑最大!OB談完近況換在校同學自我介紹,一整排站上台,略帶靦腆,眾OB看的興味盎然,但似乎沒有去年選媳婦和女婿的氣氛。
座談結束,家荷邀請大家往新岩場移動,15m高新岩場很漂亮,這是由OB自行設計兩個方案,山協同學票選出來的型式,過程中許多人都有出力,其精彩的催生過程正由酷哥等人撰寫文章中,敬請期待。考量今日到場多數資深OB未曾有攀岩經驗,選了左右側的垂直路線,陳芸與年輕OB趙伯彰擔任先鋒,上場掛繩,越升越高,每隔約一公尺加掛一個勾環,攀登高牆的藝高膽大,地面圍觀的讚嘆不已。鄒灝與博班的志豪擔任確保,赤足踏在草地上,專注保護夥伴。掛繩成功,先鋒以漂亮姿勢的緩緩而降,一路去除勾環,在掌聲中回到地面。大家公推手長腳長條件最好的簡文上場,仍由志豪確保,簡文初試啼聲果然英勇,很快抓到竅門,筆直往上,到達1/2高度。
阿寶隨後披掛上陣,手腳靈活,身形輕盈,兩三下也到達1/2高度,鄒灝擔任確保也樂得輕鬆。這攀岩看似容易,上場方知困難,把手形狀不規則,經常抓不穩,有的遙遠恨手不夠長,有的圓滑恨手抓不牢,腳下更是不好踩,岩點又小又滑,老是站不穩,重心在岩點外面很多,只好用手抓緊才不至於墜落,一會兒雙手就力竭了,但能多上一步就很有成就感,真希望體重減半,肌力倍增。施仔、高爺與顏錘手癢,無奈歲月在腰身上累積不少精華,分量可比一個鋁架背包,既重且威,只好在岩場低處淺嚐抱石滋味。
校內活動傍晚結束,依計畫後續由OB接辦,邀請在校同學一起晚餐,胡烝銘、翁明瀚、方祥安、鄒灝、家荷、陳筠、周志豪等騎車來,豆豆與林明俊安排了和去年相同的樹是餐廳,房間寬敞,火鍋滾燙,俊嘉也來趕回來參加下半場,在校同學與OB對面坐,大夥兒一人點一鍋,酒酣耳熱之際,小熊隊創隊隊長阿幹教授與夫人駕到,掀起一波高潮,阿幹聊聊從前爬山往事與近況,同學則趁機瞭解學校行政原則
溝通方式。
施仔向大家說明阿幹任會長的前後幾(約民國64〜66)年,山協首次辦山展、參加救國團谷關山訓、開始週日爬小山、借到青年路天尚辦公室、研擬並制定章程、出版山上與山訊、成立六個嚮導隊、成立OB聯誼會等等,成大山協的宏規
制度,大多是那個時期奠定的基礎,對山協產生長久的正面影響,是山協成長
躍升的關鍵階段,大家鼓掌向阿幹與那個時代的山協幹部致敬。
隨後搬動椅子拍合照,很有大家庭的感覺。餐廳門口握別,看見一雙雙熱切的眼睛,老少山胞明年再相聚吧!
第二天一早,陽光普照,台南與高雄各有幾輛車走台17線向彌陀集合,轉入位在漯(音同踏)底山自然公園東北方的停車場,昨天參加活動的今日大半到場,李老師
蕭主任同來爬山,大家連忙上前請安,兩位淑玲與張永昌、阿香到場,氣氛立即熱烈起來,人聲鼎沸。步道入口有解說牌(註五),林明俊教授上台解說,大家聽明白了,點頭稱是。
道路仍在施工,沿道路走50m,路右直徑逾半米的榕樹便是登山口,樹身有三角點與箭頭的紅漆記號,大家在此集中合照後,沿小徑往上鑽入樹叢,彎腰撥草,陣陣馬櫻丹香氣,幾分鐘便來到三角點,但周遭草木茂密,全無展望,這裏是中央山頭東北方的小山丘(註六)。下來繼續走步道,一會兒就到了中央山頭東側,營房集中而完整,此地長期為軍營要塞,只做最低限度的利用,反而保存了原有的自然景觀與資源,避免了濫墾濫建,可謂無心插柳柳成蔭。
左轉上台階,走南橫步道,順時針繞行東南方與南方的山丘,從瘦稜上望見南方的田野與壽山,天氣乍晴,艷陽高照,許多昆蟲四處飛舞,空軍官校的AT-3教練機與戰機紛紛升空操演課目,雷霆巡航。林明俊在前面帶隊,並一路介紹黃槿、血桐、構樹等低海拔闊葉樹種,四周像月世界的惡地地質表露無遺。顏錘帶來一大袋橘子,阿K背著,觀景台上分發吃光,橘皮回收。
步道上上下下,林麗雲
豆豆守在出口,對出來的人彎腰鞠躬「謝謝光臨歡迎再來」,模仿日系百貨的電梯小姐,逗得大家開懷大笑樂不可支。南方山丘的西方有座八英吋榴砲的砲陣地,由堅固厚實的鋼筋混凝土建成,外部塗成迷彩,內牆張掛安全檢查表(射擊前中後各檢查要項共有十九項之多),人員編制表、潤滑令與八英吋榴砲重要諸元,最大射程16.8Km,國軍戰訓一向是一板一眼,很早以前就有SOP,這次又回味一番。
轉到北橫步道,這一帶全是惡地,泥岩質地鬆散遇水崩解,被雨水侵蝕成尖齒狀,銀合歡等外來物種恣意生長,大家在欄杆旁縱列拍照,施仔新買的單眼相機正好表現一下。高爺指著生長良好一人高的瓊麻,說明從前營區內外喜種瓊麻,普遍說法是有阻絕與反空降功能,這實在誇張不
實際。全區小山丘眾多,視線遮蔽,步道與山徑彎曲複雜,地形與植物均相似,初來者若無詳細地圖與良好定位能力,必定方位莫辨團團打轉。林明俊先來探了三次山,成竹在胸,帶領大家越過欄杆,攀上泥灰岩山坡,坡陡溝深須拉繩,下土崖過乾溝,小試身手不無刺激,越過寬平空地在展望台休息,老師帶來冰啤酒分享。
經過一個泥火山的小噴口,直徑約一米,可見到泥漿湧現與小氣泡浮升,泥漿溢流至路面呈盾狀(註七)。國家地理頻道有一集說火山、泥火山和剛打開的汽水罐都有些相似之處。這附近惡地的泥岩應該都是長期這樣噴擠出來的。
走到大型階梯狀瞭望台,寬敞堅固又整齊,一旁是觀測與指揮堡,看來這瞭望台非為賞景用,推想是觀察台灣海峽上演習射擊成果之用。大家又在欄杆旁玩耍起來,阿寶再騰空跳躍作超人狀。下陡坡,入密林,出口有碉堡,已經繞行了一大圈,轉到東北方,岡山機場僅一箭之遙,清晰可見,時近中午,剛才滿天呼嘯的戰機和教練機早已落地收工。
碉堡頂上兩群人輪唱「站在高崗上」,連綿的青山百里長呀,巍巍聳起像屏障,呀喂……,老祥高亢和音,眾OB高歌車拼,HIGH到不行。續行右轉彎就回到停車場,移師用餐,永安西海岸餐廳坐滿兩桌,啤酒清涼,海鮮新鮮,物美價廉,皆大歡喜。原先擔心參加活動人太少,結果卻小小熱鬧,結帳時結餘萬餘元,挹注山協經費,不無小補。
簡文、豆豆和林明俊挑選的漯底山不論景觀、自然、史蹟俱皆蘊涵豐富,絕不僅是一座小山頭,半日徜佯絕對值得。謝謝三位領隊與嚮導精心安排,大家收獲豐盛,滿心痛快,相約來年再聚。
註一︰
請參閱OB部落格《紀念景銘活動》文章分類,共11篇。
http://tw.myblog.yahoo.com/ncku-ob/archive?l=f&id=74
註二︰
米亞桑山岳影展(Miasan Mountain Film Festival),米亞桑是布農族語,意思是「老家」。米亞桑山岳影展,顧名思義是以播放登山等極限運動為議題影片的影展,自民國94年起於臺灣舉辦,每年一次,時間約為12月,曾在臺北、臺中、高雄巡迴播映。此影展多以播放紀錄片為主,因此影片常有許多驚險畫面,同時也強調著人與大自然的相處關係。98年時,也和加拿大班夫山岳影展以及英國肯多山岳影展合作,播放該影展的影片。以上取材自文建會臺灣大百科全書。
http://www.xyston.co.cc/miasan/
註三︰
請參閱OB部落格文章《成大模擬展望圖――慶祝成大建校八十週年校慶》。
http://tw.myblog.yahoo.com/ncku-ob/article?mid=1409&prev=1414&next=1408&l=a&fid=41
註四︰
日據時期台南第一中學校(現南二中)校歌作詞:三屋 靜 作曲:南 能衛
北新高の 峯秀で 西南溟の 潮高く
文化の光 渾沌の 闇路さやかに 照る處
ここ人生の 朝ぼらけ 吾が學舎の 光あり
烈日如何に 強くとも 風碧榕に 薫り來て
學窓常に 颯爽の 意気こそ満つれ 諸共に
切磋進修 怠らず 雄々しく開け 己が道
圖南の使命 身に負いて 鵬翼高く 飛ばん時
あゝ 南臺の 健男兒 母校の譽 輝かさ
註五︰
解說牌文字如下。
漯底山又名凹底山,以泥岩惡地形著名,鳳山縣志載道︰「漯(音同踏)底山在仁壽里,縣西北二十里。平原曠野,中浮一丘,頂寬平,中有小竅,出水若泥潭,其深無底,山多砂礫,少草木。」
山體由中央山頭四周環繞五座小山丘而組成,中央山頭海拔53公尺,是高屏平原西北側臨海地區重要制高點,可遠眺北高雄海岸線。西元1938年(日治時期為昭和13年),日人開闢岡山空軍機場,同時徵用為軍事用地,作為空軍機場國防屏障;民國34年循例由國軍砲兵單位接收,軍事重地使得外人不得進入,因此間接保存地形風貌,直至民國九十五年軍方撤哨,交由彌陀鄉公所代管,並成立「漯底山自然公園
,方解開神秘面紗。
漯底山西南側曾出土「蔦松文化層」遺址,距今約1400〜2000年之間,目前在彌陀鄉農會之蔦松文化展示館收藏部分出土文物。
註六︰
前述解說牌是給一般遊客看的,文中當然不會提到三角點。三角點位置不在中央山頭,而在東北方的小山丘頂上,從此解說牌沿步道往南走約50m,右轉往上,登山口有直徑半米的榕樹,樹幹上噴了三角點與箭頭紅漆記號,稍有路跡,兩分鐘抵達。三角點測得海拔53公尺,亦即東北方的小山丘高度如此,中央山頭是否同高尚不得而知,解說牌上有關中央山頭高度的敘述可能有誤。
註七︰
泥火山(mud volcano或mud dome)的形成,是因為泥漿與氣體(例如瓦斯及天然氣)同時噴出地面後,堆積而成,外型為錐狀小丘,丘的尖端常有凹穴,並間斷的噴出氣體和泥漿,這些氣體常可以點燃,也有自行燃燒數日至數個月的,外貌極似火山,故稱之。
泥火山出現的地方常某些相同的特徵,第一是有泥岩層的分布,供應泥火山噴發泥漿的來源;第二是有天然氣的外湧;第三是有斷層等通路,允許氣體與岩漿的噴出。
台灣本島適合出現泥火山的地區,主要是台南、高雄及台東縣境內泥岩的分布的地區,尤其以背斜構造及斷層存在的環境最普遍。由於背斜地層向上彎曲,造成聚集氣體的環境,外型有如一個倒扣的碗。背斜構造的頂端,是受到張力的地方,容易發生裂隙,於是天然氣逐漸沿著裂隙外洩。由於泥岩顆粒小,透水性很低,因此泥漿與氣體逐漸聚合後的壓力必然累積到一定的程度後,才能衝出地面,好像火山爆發的樣子。也因為必須累積氣壓的原因,泥火山的噴發是間歇性的。另一種可能找到泥火山的地區,是火山地區。因為這些地方常有噴氣孔的存在,只要有泥漿的供應,就能形成泥火山、泥流等地形。像火山一般,如果噴發泥漿的稠度不同,造成的泥火山外型也會不同:稠性大的形成尖銳錐形丘,叫做噴泥丘;緩丘狀的叫做噴泥盾;更平緩的叫做噴泥池;噴泥口徑特別大的叫做噴泥盆。
從高雄縣岡山與楠梓中間的橋頭到它東北方的燕巢一帶,是泥火山經常出現的地方。這個地區的泥火山規則的成東北方向排列,根據地質學家的調查,它們的排列是受制於地面下古亭坑層泥岩裡的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