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淡蘭古道清新小品
高爺 101,02,12
活動日期:101年元月15日
領隊:阿K
嚮導:西三阿寶
參加人員:高爺/小霸、老祥、張尚志/陳玫月、阿村、林麗雲、何月雲、幼芳、藥房、阿娟、士珍、袁梅芬、周先生、台藝大學生三位,共19人。
元月第二個週休二日適逢大選,因此活動順延一日,阿K挑選台北近郊的輕鬆路線,搭捷運和公車即可。報名時高爺曰:大選結果高興也好,不爽也罷,都出來爬山吧!
15日早上陰雨,帶著雨衣雨傘堅決出發,捷運文湖線木柵站外廣場,天空仍飄著細細雨絲,報名的人陸續到達,熱情招呼,談論著選舉和個人近況。高爺向大家介紹小霸,這出生十一年前就先取好的外號(註一)。林麗雲、阿娟和高爺今天都有帶同事或朋友參加,阿村、士珍與幼芳皆久未現身,幼芳昨晚才躺平就起床爬山,精神可嘉。藥房膝傷復原,又回北藝大登山社擔任指導老師,今日有三位學生來逗陣,郁仙來電晚起床忍痛放棄。
666公車準時抵達,阿K與西三阿寶在景美國中前先上了公車,藥房的三位學生尚未到,請他們坐車到石碇國小門口會合。雙溪口站下車,東往西流的永定溪與南往北流的崩山溪在此地匯流,成為景美溪,再往西注入新店溪。領隊宣布整裝上廁所,雨衣、雨傘、綁腿全部出籠,寶哥照例背著大背包,甚麼雞絲頭都有,能應付各種狀況的結實背包,大茶壺標幟下取旗合照。路線指示牌上說淡蘭古道的開發可遠溯自清嘉慶年間,是往來淡水廳及噶瑪蘭廳的主要通道,欲知其詳情還是看Tony的淡蘭古道總復習吧!(註二)
過淡蘭吊橋,紅色橋塔在迷濛煙雨中更顯可愛,新建吊橋材料與技術比從前好很多,沿崩山溪往上游(南)走,步道右上方是五號國道,擋土牆甚高,橋柱更高,溪中有許多深潭,潭水清澈泛著綠光。外按橋旁有入口意象設施,大石上刻著「古道尋幽」楷書大字,筆力猶勁,惜未落款。過鋼構木板橋,感覺現在的步道真是高級!經過炙子頭山與筆架山登山口,這是去(100)年六月朱正中帶隊的路線。繞回石碇國小,門口是集順廟明德宮,廟前廣場為昔日之茶葉集散地,國寶級民俗藝師李天祿早年曾在此演出。台藝大登山社三位學生在此等候,互相介紹後,閒聊起來,隊伍變年輕不少。老祥偕家人在附近活動,趕來會合問候,一起照像留念,本次活動就算老祥有參加。
續行,寶哥帶領大家從校門口左側小巷進入,往南方的烏塗窟走,遇山壁,混凝土牆上有詩「龍穿雲霄麟光閃閃 石碇山城聞蛟聲 門跨蒼穹流水潺潺 烏塗溪畔指鯉影」,一路都沿溪而行,好幾段比水面僅高不足半公尺,細看水流的各種漩渦與飛濺水花,聆賞潺潺水聲,真正親水路線,步道鑽過好幾座小橋下,平坦乾淨且大都不滑,驚豔這步道真是市郊的可愛清新小品!
指示牌上顯示這就是石碇小鎮親山步道,對面的公路是碇格路(石碇-小格頭,鄉道編號北-47)。細雨絲絲,藥房撐著紅色小雨傘裝可愛,小霸扛著五百萬大傘遮蔽嚴實。溪中有些小型水工設施,高爺一路向年輕人解說天然水流的水理特性。走了不到一公里,越過烏塗一號橋,來到轉角的福德宮休息,建築不大,但雨棚很大,有水龍頭可以洗臉,有椅子可坐,有桌子擺放物品,各式水果出籠,有許多小蕃茄,阿娟從屏東帶來一大包蓮霧,大伙輕鬆一下。
領隊招呼續行,捨步道,換成小徑,往山羊洞走,有段台階用廢輪胎鋪成,上坡了,兩旁樹草茂盛,增添原野味道,在小溪溝裏,高爺忽然往前結實摔了一跤,爬起來正慶幸人沒摔壞,卻赫然發現口袋裏的手機LED銀幕破裂了,連呼消災消災。翻越山嶺往下行,左側是山羊洞,資料上說「山羊洞由巨石壘成之天然石縫,寬度僅容一人,走來刺激有趣。」在外頭瞧瞧,裏面潮濕陰暗,大家在洞口七嘴八舌,就是沒人肯鑽進去一探究竟。
藥房大概肚子餓了,頻問午餐地點還有多遠。終於下到產業道路,路旁也有一座土地公廟,背倚大石,一樣有寬敞雨棚及水龍頭,正是休息好所在。卸下背包,午餐盒紛紛取出,桌子抬來倂攏,擺滿一大桌。取爐煮水,看看有三鍋,領隊和嚮導合治一鍋酸菜鵝肉湯,這酸菜是花蓮新(城)秀(林)農會出品的特色農產,滋味濃郁獨特,別處買不到。阿娟煮了一鍋綜合湯,裏頭有牛、豬、雞肉與各種丸子與蔬菜,無以名之,稱滿漢大補湯可也。高爺現烹一鍋甜酒釀湯圓,卻忘了帶雞蛋打蛋花,二鹹一甜的熱湯,先讓大家暖胃。
一大桌的各式蛋糕、麵包、饅頭、香腸與鐵蛋香Q有嚼勁,水果則有櫻桃、蓮霧、橘子等,阿村與阿娟合作煮咖啡,雨棚下香味四溢。今日行程短,時間多的很,大家慢吃慢聊,好生愉快,三鍋熱湯全部銷完,麵包點心尚有剩餘,打包帶回。餐罷收拾,刷鍋洗碗方便,垃圾帶回。台藝大今日有六位,藥房領軍,聲勢浩大,連忙拍照留念。此時已無風無雨,收傘,沿碇格路往下行走,寂靜無車,空氣清涼,山林洗得翠綠鮮潤,走來不悶不熱非常舒適。沿途有多處壯觀傾斜的光滑岩壁可以欣賞,以指北針核對方向,岩壁與筆架山炙子頭山瘦稜方向同為東西向,應是同一批地質構造。
回到烏塗二號橋,過橋即是公車站。尚志與玫月想到石碇老街買豆漿,大伙兒也覺得意猶未盡,留下三位學生等公車,其他人又趁興走回來時路,秀麗溪邊步道再走一趟。回到老街還沒兩點半,雖然啥也沒買到,但這清新小品連讀兩次真是愉快啊!
註一︰
民國68年11月,成大山協一行九人首次挑戰新康山未竟,卻意外的找到蛋形池(現稱嘉明湖,請參閱本部落格文章《蛋形池的美麗與哀愁》)。那次施仔領隊,白癡嚮導,隊員有林鵬舉、高爺、三角點、八戒、阿梅、黃秋木、簡彩霞。上山時在向陽下工寮過夜,秉燭夜談聊天扯淡,那時爬山都很瘋,說到將來生的小孩都要取高山的名字,女兒叫秀姑兒子叫大武,白癡建議高爺的老大叫大霸、老二叫小霸,眾人建議白癡的老大叫光頭、老二叫甘藷,笑倒的一堆人裏有位漂亮女生後來就嫁給白癡,這些玩笑名字現在大概也不承認了。再後來聽說真有山友的小孩取名向陽和佳陽。
註二︰請參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485)淡蘭古道總復習(上)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5/tony0485.html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486)淡蘭古道總復習(中)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6/tony0486.html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487)淡蘭古道總復習(下)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487/tony0487.html
<1月 活動相簿_淡蘭古道-外按段>
麗雲相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