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橫東段步道之歡樂不盡


高爺 101,3,04


活動日期:10112628

健行步道:文山綠水步道、錐麓古道、大禮部落與砂卡礑溪步道

領隊:林麗雲

參加人員:阿寶高爺、K潘郁仙、藥房、阿娟,共7人。

農曆新年期間邀伴去了中橫東段走古道,文山綠水步道、錐麓古道、大禮部落與砂卡礑溪步道,歡樂到不行。人家說,快樂不嫌多,這回真的體驗到了。途中屢遇貴人,行程超順利,天氣出乎意料的好,陽光燦爛微風清涼,風景極漂亮,古道與步道草芳花香,史蹟處處,走來舒服的很,餐餐鮮美好吃,每鍋每盤都有現撿紅葉陪襯,有趣事情多到說不完。新年這樣痛快,一年都回味不盡。

感謝張永昌,代訂了天祥的民宿兩晚,空間寬敞設施齊全,奠定此行良好基礎。阿香最早籌畫,卻因故不能成行。林麗雲是不可多得的好領隊,辦證交通糧食炊煮揹負搞笑通通很行,在校時怎麼沒發現這一身本領?大家一路上開心的不得了,路上還撿到兩個學弟,好多故事待我說來聽。

話說去年OB聯誼第二日走漯底山,路上閒聊春節假期長,應該上山走走,張永昌提到他熟識天祥的民宿,價廉物美,阿香馬上提出草案,當下幾位OB口頭報名。回來後永昌立刻安排住宿,訂下三間套房,另有客廳、冰箱、電視和飲水機,阿香卻走不開了,林麗雲接手聯絡,義奮與慈文也因事取消,參加人員逐漸明朗,就是我和五位女生!這下子非同小可,和五位美女同行,擔心福氣太多消受不完,哎呀呀怎生是好,豆豆在留言板好意提醒要小心……。領隊申辦入山證和入園證,大家上網搶火車票,大致就緒。大選結束,走石碇淡蘭古道時藥房得訊,報備獲准最後加入領隊協調公裝食材,菜單商議妥當,萬事齊備通通搞定。年假來臨,氣象預報東部陰有雨,不管啦!按計畫出發。

火車飛過瑞芳貢寮宜蘭羅東蘇澳南澳,越過蘭陽溪與和平溪(大濁水溪),天空厚雲遮蔽,山頭全躲在雲裏。我曾在駛過和平溪口的火車上看到南湖群峰一帶山頭上的皚皚白雪,蘭陽溪口的視野更寬廣,此番卻不能如願。鄰座打扮入時的女子好奇的看著我穿登山鞋、掛護膝、紮綁腿,一面詢問著山裏頭的種種。有些事要如何說明,才能讓未曾接觸的人明白,知識與現象容易解釋,感受與懷想就不易表達。

往南越過立霧溪口,西方群山陡立如貼近的城牆,立霧溪切穿山壁而出,熟悉又親切,新城火車站到了,K來接,贈送自家青菜,又目送大家上巴士。太魯閣國家公園貼心的安排了春節假期的免費遊園專車,共有藍紅橘綠四線,在新城火車站、遊客中心、燕子口、天祥、布洛灣等地來回穿梭,一路都有管制與引導人員,小車明顯減少,中橫車流大減,道路暢通大家方便,太管處管理有方應予讚揚。

我們一路坐到天祥,入住之後安頓妥當,鍋碗瓢盆取出,爐具架起,飲水機的熱水倒入,藥房的電視新聞還沒選好哪一台,現煮客家泡飯就端上桌了,內容豐富,有雞有豬,丸子數種,滋味鮮美,飯粒Q彈,兩週前在淡蘭古道之行也吃過一回,俱是阿娟傑作,搭配屏東蓮霧,吃完精神百倍。卸除不用裝備,輕裝背包出發去,看樣子不會下雨了,雨衣帶著就好。沿中橫往西走,過白楊步道的隧道口(整修中),再1.5Km,右側出現一棟二層建築,從前是國家公園警察隊使用,現已閒置,有旅人在廊下停車紮營,散步到不遠處的文山溫泉連泡數日,先到的四位女生詢問︰「後面還有兩位老人家,可否載一程?」好心人真不少,「老人家」――藥房與高爺驚訝中上車,後衛變前鋒,女生們另招到一輛便車,泰山隧道內缺口處(166.5K)下車,再三謝過車主。

此處便是文山綠水步道入口,這條步道因風災封閉已久,民國998月才又重新整修開放,人工設施較少,景觀不算出色。步道沿線林相原始、生態豐富,是一條具有自然風貌與人文氣息的古道。步道入口便是一座五公尺寬的吊橋,結構粗壯,看似設計供車輛通行,落枝與腐葉甚多,行人極少,立霧溪的支流大沙溪峽谷壁立,植物茂盛,自橋上往下看,溪底景觀幾被樹冠遮蔽。又要上山了,那股輕鬆自在與活潑奔放全在臉上,大家在此擺姿勢照像。過橋後右方小徑攀升,陡升陡降,在樹林中視野不開闊,來時經過的隧道與建築在山谷對面下方,隱約看到文山溫泉在正下方,還聽得到玩耍的人聲。白楊步道隧道口上方的坍方歷歷在目,此區地質並不穩定,地質災害是台灣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

奮鬥1.5小時後,山徑漸平緩,寬敞處有駁坎遺址,這是日據時期警察的駐在所,在此休息吃水果。過了綠水吊橋之後,解說牌顯示前面平坦處是昔日巫師聚集的馬黑揚部落,後來全遷到萬榮村。對面高平台地是日據時期跑馬場,往下是陀優恩部落,部落遺址已成了樹林,我們站在其中環視,想像著一幢幢茅屋、穀倉與廣場如何配置,電影《賽德克.巴萊》裏日軍攻進部落的肉搏戰畫面又衝上腦門,似乎看到青年巴萬來回飛躍衝殺,聽見婦孺悲切吶喊,空氣彷彿冷冽了……。讀史讓我們知道,立霧溪沿岸這些太魯閣族部落都是1914年日本發動太魯閣征伐戰獲得勝利之後,強迫倖存族人遷村到平地(秀林鄉等地),逼使原住民離開祖先的土地,改變生活方式與放棄固有文化,這是太魯閣族發展史上的一頁悲歌,這也是今日中橫東段山區都沒有原住民部落的原因,南澳等山區也是類似情形。想到此處,散漫的步伐又沉重起來。

後段路線多處是走在稜線上,這段風景最美,雲層漸開,風景也拉出來了,片片浮雲悠遊在群山之間,最後這段山徑就一路陡坡向下,接到綠水-合流步道叉路口,後面這段較無特色,這次就不去了。從綠水回到中橫(171.5K),全程費時3小時45分,比國家公園標示的5小時快很多。天色將暗,伸手招便車吧,咱們的漂亮女生果然一攔就停,連來兩輛送到天祥,一再謝謝這麼多友善的遊客與駕駛。

回到民宿,天已全黑,多雲無星,主人已下山過節了,屋子留給我們。洗手做飯,薑湯先上,全身溫暖,仍是阿寶與麗雲掌廚,阿娟和郁仙幫廚,藥房及高爺鋪桌打雜、說笑話鼓舞士氣,一邊監看電視有何重大新聞,不多時一大鍋越南東家羊肉爐上桌,一屋子羊肉香,湯鍋上排放剛撿回來的各種紅葉,色香味俱全,真是登山最幸福的夜晚。藥房買來蔘茸酒,小酌半瓶,眾女子豪氣干雲,舉杯同飲,氣氛正熱烈,藥房老大掏出一疊紅包,普天同慶恭賀新禧,大家發財通通有獎,這下更HIGH了,大夥擠在沙發上拿紅包合照。

高爺應邀解釋黃道十二宮生日範圍的定義和原因,取鍋置中為太陽,拿碗傾斜當地球繞行,模型作教具,星圖當講義,自轉公轉四季極圈回歸線基礎說一遍,再講星座分割天球黃道白道赤經赤緯,藥房一開始就見周公去也。當大家已經霧煞煞時,仙女頓悟曰︰「所以在生日的時候看不見自己的星座囉!」,高爺擊掌讚聰明。頭昏腦脹正好上床睡覺,藥房

高爺同房沒得挑,四名女子乾脆黑白猜挑床伴,趣事一堆。深夜雲層下降,出現滿天星斗,預告明天的好天氣。

第二天果然青天朗朗,陽光普照,蒸熱了八寶飯、包子與鬆糕,搭配熱沖咖啡或麥片,早餐也不含糊。在天祥車站等公車,看樣子還得等很久,國家公園的管制人員以無線電調度一輛大巴士,專程送我們到慈母橋,服務週到令人驚訝的說不出話來,一再拱手道謝。K早在慈母橋等候,橋頭值勤的警察為我們拍合照,太管處的管制員在慈母亭坐鎮,想走錐麓古道的先驗證件,入口就在慈母亭旁,誰也別想偷渡亂跑。人數有承載量限制,平常日48人,例假日72人,管制確實,令我心生尊敬。

步道先沿溪上溯,溪谷中巨石磊磊,全是大理石,溪水清澈,山徑很快便陡升,進入轉彎的隧道,出口堆積了許多落石,怵目心驚。視野漸漸開闊,中央山脈主稜的雪景出現,大家興奮,山徑上上下下,遇到幾處崩坍地都高繞,扶手繩索棧橋等,設施不錯。一路都在樹林間行走,雖是陽光普照,卻無日照之苦,走了4.7K,來到錐麓駐在所遺址,此處在九曲洞正上方,空間平坦寬敞,K補領了紅包,賢慧眾女子開始準備午餐,高爺取出等高線地圖,定位出羊頭山、石門山、屏風山與奇萊裏山等,合歡主北東峰奇萊主北峰則被遮擋看不到,藥房和他隊山友博感情去了。眾女子端出一大鍋青菜肉絲米粉湯,蔬菜非常新鮮,是K早上從家中菜園帶來的,另有各式滷味,牛肚、豆干、雞胗和蛋。另一隊上來,一大家子人,年輕人不少,閒聊之下,帶隊的爸爸是71級校友,亦是OB古錐仔同班同學,熟悉國家公園,有許多共同的話題。

 

錐麓古道位在立霧溪北岸,山徑鑿闢於陡峭山壁之中,是合歡越嶺道的一部份,最初是太魯閣族各部落間聯繫的社路,非常狹窄且坡度不一。日據時期太魯閣征伐戰時日本為提供軍需補給,1914年闢築了霧社到太魯閣的合歡越嶺道,戰役後為治理太魯閣族,整修為理蕃道路。1933年為發展觀光,將部分路線改道修築為「合歡聯絡道路」,1935年改名為「合歡越」,全長145.3Km,步行至少四天,是當時熱門的登山健行路線。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後,錐麓古道也是公園內唯一的史蹟保存區。

錐麓斷崖位於三角錐山(1667m)的山腹間,因地質較穩定,是合歡越嶺古道保存最完整的路段,「錐麓」意為三角錐山山麓之意。此路段寬約90cm,海拔約750m,比下方平行的中橫九曲洞高約400m。昔日路徑寬僅如腳掌,原住民行經該路段時,「人人皆捫壁蟹行,自始至終不敢交談」,由此可見其驚險。我從前總不明白,錐麓古道在中橫上方那麼高,是何原因?現在才知道,立霧溪流域岩質溪床水產

豐,太魯閣族原住民並不直接依靠立霧溪生存,而是靠捕獵及旱地農作生活,因此部落位置較溪流高很多,最早期部落間聯絡小徑就在山腰,日人開闢合歡越嶺道目的在軍事補給與控制部落,路線都經過部落附近,所以古道海拔高。光復後修築中橫,因須供汽車行駛,寬度大得多,高度降至溪床附近則路直橋短施工容易,可大幅降低開發及維修成本,不同時代各有考量。

走在三角錐山的山腰,視野並不十分開闊,西望中央山脈合歡群峰一帶,谷底中橫上的巴士隱約可見,南方被對面山壁擋住,奇萊東稜的磐石山、太魯閣大山、立霧主山、帕托魯山等名峰通通看不到,東方也被山壁及植被遮住,偶爾可望見三角錐山的南壁,數百公尺近垂直的岩壁,頗為壯觀,望著這片雄偉壯麗的峭壁景觀區,不禁想起和幾位OB一起看的電影《North Face(註一)。太魯閣國家公園沿徒設置的里程碑,設計與製作均漂亮又精緻,從前有就好,如今高水準,足見主事者用心。

過了斷崖駐在所遺址,終於走到錐麓古道的精華路段了,遠望山壁硬生生被鑿出一條內凹的空間,與下方的中橫一個樣,只是尺度較小海拔較高,岩質安定,坍方較少,內側有鋼索供攀扶,外側大多無欄杆,燕子口就在正下方400m的對岸,從前來去中橫多少回,竟不知上面有條古道,感嘆我們的社會太容易遺忘歷史了。楊南郡博士與徐如林女士接受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完成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註二),促成此區域文史整理保存、史蹟維護與古道修復再使用,厥功至偉。

穿過兩處短山洞,乾燥漂亮。走在懸崖上,因路幅夠寬,地面堅硬尚稱平坦,內側有鋼索可抓,恐懼感並不強烈,比起八通關斷崖或父子斷崖好走太多。涼風輕吹,古道情懷遺世獨立的感受充滿胸臆。頻頻回頭看來時路,當初開拓這條路是很有勇氣的。五百公尺的錐麓斷崖精華路段走完了,又要進入樹林,回望這條懸崖上的步道,不免讚嘆雄奇,真想再往回再走一趟。

繼續東行,林間穿梭,下到巴達岡部落遺址,此處是內太魯閣地區原住民要到東部平地與漢人交易食鹽、火藥與鐵器等必經之地,地理位置重要,日據時期設置招待所、俱樂部宿泊所、衛生所、與警官駐在所,是富世村與塔比多(天祥)之間的重要據點。如今廢棄菜園處處,只餘駐在所門口的兩支水泥柱與水泥地坪兀自追想這段過往。過巴達岡二號橋,山谷深狹,吊橋材料

施工俱佳,外形漂亮,山風徐來,陽光溫暖,幾位姑娘乾脆坐在吊橋上曬太陽。巴達岡一號橋在部落上方,目前進出不會經過,不會改建了。日據時期的山月吊橋,直達南岸的布洛灣,全長五百多公尺,想像著壯觀景像……。

繼續陡坡向下,來到立霧溪邊,溪谷寬得多,有一座新的錐麓吊橋橫跨溪上,這是沒有橋柱的懸垂式,一看便知是新設計新材料,比從前老式吊橋進步很多,好看又好走,這兩座吊橋都是79OB北極星隊二毛的傑作(註三)。信步上橋,溪水混濁,流速甚急,橋中央西望峽谷如縫,立霧溪穿山而出,真是鬼斧神工。回到中橫這頭,正是燕子口段東端,一樣有位太管處的管制員在此端守候驗證,恪盡職責。不含休息走了6小時,標示牌上是7小時,K回家,我們乘坐花蓮客運回到天祥,天尚未黑,藥房又去買一瓶蔘茸酒,今晚吃牛肉麵,牛肉是阿娟在家燉好連湯汁一起帶來,美麗紅楓點綴,未吃先醉,怎是區區美味幸福幾個字能形容啊!今晚不講天文,大家改談政治,口沫橫飛一陣,高爺嘆曰,政治讓人疏遠,爬山讓人親近。明天爬升多,今晚早點睡。

第三天走大禮部落,要爬升八百公尺,郁仙早有打算,要發揮一貫不登頂精神,大家三請四勸都沒用,姑娘意志堅定,今日高懸免戰牌,打扮美美扛著背包,要在天祥晶英酒店徜徉一天。感謝永昌,感謝民宿兩晚的接待。客運車自天祥一路溜回遊客中心,立霧溪風光百看不厭。K又帶青菜來送行,這幾日神出鬼沒長相左右。不用的行李寄存後,阿寶去拍攝流籠站,往北上到登山口,得卡倫步道入口,在此合照後,K回頭,送君千里終須一別。

步道全用高架,開始走千餘階台階,氣喘流汗中海拔漸升,南岸的新城山和塔山先出現,西方的錐麓山與峭壁再現,然後立霧溪下游風景全部出現,富世台地、辮狀河道、三座大橋與南岸的太魯閣牌樓等等,亞洲水泥花蓮廠的採礦區十分明顯,現在用直井運輸式階段採掘工法(註四),對環境的衝擊較小。我們聽見爆破聲,並體驗到輕微的爆破衝擊波,礦場煙塵上升,年假期間也未休息。步道沿途有好幾座觀景平台,欄杆座位風景樹蔭涼風樣樣齊全,坐看壯麗山水與花蓮方向的滾滾紅塵,感覺此處真是人間仙境!三位女子身輕如燕衝在前頭,藥房與高爺拖著龐大身形遠遠落後。高架台階步道結束,換成山徑,繼續上升。步道旁常出現塑膠水管,透氣管的球閥打開,即有清涼山泉冒出,洗臉甚佳。崇德村舊名立霧,上方即是立霧山,因常有雲霧繚繞之謂也。

行行復行行,終於到達海拔約八百公尺的台地,坡度漸緩,辛苦結束,來到舊流籠站,幾部報廢的捲揚機與柴油引擎暴露在陽光下,任憑風雨腐蝕。產業道路較寬,兩旁停了許多機車,上面覆蓋三夾板或雨布,看來是下山過節的村民的機車。順著道路往大禮部落,小徑上遇見一位女孩,肩負單眼相機,沒有飲水食物沒有背包或任何裝備,從砂卡礑溪步道隨興走上來如此偏遠山區,經詢問是師大的學生,藥房

高爺連忙提供物資指點下山路徑,並告誡沒有裝備

夥伴的危險,催促快快下山。

我們未到大禮部落的中心,從一旁的菜園繞過,阿寶阿娟、麗雲找到舊教堂,在門口取爐煮南洋肉骨茶麵配一大盤豬腳,照例有紅葉陪襯,藥房碎碎念麵條放太多,擔心吃不完,結果竟然一掃而空,一樣歡樂一樣好吃一樣熱呼呼,還有橘子芭樂和蓮霧等水果。四周草地亮麗,砂卡礑溪上游群山圍繞,山谷開口向南,遮住東北季風,冬天仍有好天氣,環視上游開闊的山谷,蓊鬱蒼翠鮮少有坍方,難怪溪水清澈,日據時代強迫太魯閣族遷村,僅赫赫斯(大禮)、砂卡礑(大同)和西拉岸(長春祠北側一公里)因耕地開闊而未被列入遷村範圍。這裏位在砂卡礑溪與清水大山 (2408m一等三角點)之間的台地上,東北方是清水大山、千里眼山、立霧(崇德)山,西望三角錐山、白髮山,南眺新城山、塔山等,雲淡風輕的世外桃源,隱居最好。

嚮往已久的清水大山路程遙遠,早出晚歸來回整整一日,這次不敢妄想,從其他山友口中知道大同部落有民宿,阿寶和阿娟就動了再來閒晃的念頭(註五)。他隊山友中有位年輕的沈先生是歷史系校友,咱們隊伍中就有兩位大學姊,其中一人擺起威風,大聲喝道「跪下!」,學弟應聲跪在學姊雨鞋旁「學姊好!」,緣份不淺得以相會,敘敘系裏古今事,再相忘於山水。

時候不早,還要下山趕火車,領隊催促收拾,往西方的砂卡礑溪下山,山徑清楚,坡度陡斜,一口氣降七百公尺,來到三間屋,沒做停留,往南走砂卡礑溪步道出山,溪水清澈的不得了,水深處帶著翠綠色,美景天成,中途有一水壩,攔水送到立霧發電廠(在遊客中心東側)發電,這砂卡礑溪步道是從前台電的施工道路。眼睛貪看著風景,腳下卻不敢怠慢,超過一群又一群漫步的遊客,上了層層之字形樓梯回到中橫。這砂卡礑隧道與西側西拉岸隧道之間的砂卡礑橋欄杆上,有著名的98隻白色石獅子,形態姿勢各有不同,加上橋頭的兩隻大石獅,恰為一百隻,匆匆瞥一眼,無暇欣賞。疾行進入彎曲的砂卡礑隧道,心中回憶著小學時抄自黑板的文章(註六)

終於又回到遊客中心,全程含午餐不到7小時,下山加步道隧道共2小時20分。郁仙賞景看書喝咖啡曬冬陽,晃蕩一日之後,容光煥發精神抖擻,笑嘻嘻的迎接我們。公車到新城火車站,春節期間交通量大,坐火車最快捷方便,車上聊天看書閉目養神,台北就到了。這趟行程十分順暢痛快,麗雲領隊計畫妥善,眾女子能揹快走超會做飯,兩位男士享福不盡,卅多年的登山默契發揮到極致,山明水秀,歡樂不盡,勝似神仙,真是今年最棒的禮讚。

 

<天祥古道三日遊相簿>
文山綠水步道
錐麓古道
大禮-大同-砂卡礑步道


註一︰

阿爾卑斯山最終難關,海拔3975m艾格峰的北壁是登山界的傳奇,它擁有望之生畏的垂直山壁,其中一部分落差更高達1830m,堪稱全歐第一天險。加上冰雪覆蓋、落石頻繁、突發的雪崩和變幻莫測的天氣,都讓登頂成為不可能的任務,迄今已有超過50名挑戰者不幸命喪於此。1936年夏季德國將舉辦柏林奧運,政客和媒體不斷炒作雅利安民族是優秀人種的神話,為了證明種族的優秀,鼓吹日耳曼民族前往攀登俗稱「殺人峭壁」的艾格峰北壁,成為德國英雄。其他國家的登山好手,也決心競逐榮耀,男主角遭遇壞天氣,救援他人卻喪命絕壁。如同英國探險南極的史考特,功敗垂成無限悲壯,卻留名青史,歐洲人無畏自然勇於挑戰的性格令人欽佩。本片改編自真實事件,部分內容更是在事件發生地點拍攝,壯闊山色盡收鏡頭,登山者必看的電影。但電影公司將《North Face》譯為北峰實在很奇怪。

註二︰

楊南郡博士與徐如林女士接受太魯閣國家公園委託,於757月完成《合歡越嶺古道調查與整修研究報告》,794月完成《合歡古道西段調查與步道規劃報告》,使此區文史清楚重現,國家公園整修有所根據與依循。

註三︰

二毛興建了不少吊橋,懸吊式和懸垂式都有,在山區經常能見到。例如:

1.錐麓吊橋,中橫燕子口跨越立霧溪,跨距100m,無橋塔、懸垂式橋面、無錨座、H型鋼橫縱樑、鋼柱鋼索護欄。

2.意西拉吊橋,八通關古道大分至大水窟,跨距84m,鋼構橋塔、木構美化、地錨錨座、H型鋼橫縱樑、鋼索護欄。

3.大分吊橋,八通關古道南安至大分間第十一號吊橋,跨距75m,鋼構橋塔、地錨錨座、H型鋼橫縱樑、鋼索護欄。

4.太平山吊橋:跨距88mRC橋塔、洗石造型、重力式錨座、H型鋼橫縱樑、鋼柱鋼索護欄。

5.山美吊橋,嘉義里佳到山美,跨距48mRC橋塔、塑化木造型、地錨錨座、H型鋼橫縱樑、鋼索護欄。

6.阿公店水庫煙波吊橋,含自行車道,跨距230mRC橋塔、地錨錨座、H型鋼橫樑、木構縱樑、鋼柱鋼索護欄。

建造吊橋之前得先做環境分析、地形測量、地質調查、邊坡分析、吊橋規畫、用地評估與法規檢核等等,是相當專業的工作。

註四︰

直井運輸式階段採掘工法,對環境的衝擊較小。過去採礦是在山坡上以階梯式開採,開挖面裸露在外,景觀滿目瘡痍。現在採取直井運輸,石灰岩礦石通過山頭寬平處預鑿的豎井直落山底內部,再由隧道中的輸送帶運出,不需卡車運送。與從前相比,新工法減少卡車運送過程的揚塵與開挖面視覺汙染,但稱環保還差一大段,只能說相對減少一些污染。採礦必然破壞生態與地景,新工法只是眼不見為淨(參閱阿寶學姊相簿《同禮部落慢活》第214215)。水泥製造是高耗能高污染的工業,因此經濟部主張水泥生產應以內需供應為主,但台灣水泥外銷的比率年年上升,98年更突破五成,大量輸出水泥備受爭議。

註五︰

說起爬山,OB阿寶、阿香和阿娟可是劍及履及的實踐家,春節下山立刻籌畫下一趟,二月上旬又重回大禮大同部落,住民宿抓土雞,散步踏青賞花採橘,吃香喝辣夜夜睡飽,慢活快樂莫過如此。

註六︰

我小學四年級時,導師為增加課外閱讀資料,在黑板上以粉筆抄下多篇文章,學生以稿紙抄錄閱讀,當時物力維艱,老師認真,學生勤勉。其中有一篇作家謝冰瑩《盧溝橋上的獅子》,部分內容至今尚記得。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