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28
高爺 101,12,30
剛剛結束今年12月在校學弟妹主辦的OB聯誼與豆豆帶領的雲嘉大尖山登山活動,簡文載我回台南,穿過窮理致知白色大門,回到熟悉的大學路,日據時代就種下的兩排全台最老的羅望子樹猶是那樣蒼鬱筆挺(註一),舊圖書館(現在的K館)前高高的台階依舊。博物館(註二)往東,商店與招牌增加許多,好多教會仍在這裏,18巷巷口停車,附近幾條巷子都窄,安步當車為宜。
往裏走去,巷子裏有三多,第一多仍是教會,有台南市召會的大學路會所/學生中心、天主教會、天主教台南教區台南青年中心(以前稱大專青年中心)、巴哈伊中心(BAHA'I CENTER)等。第二多是餐廳,舊建築改裝,大多有庭院,歐式或日式風格餐食,帶些異國風情的裝潢,其中一家賣義大利麵的,那屋子便是從前赫赫有名的大學早點(註三)。第三多則是校外人士經營的學生宿舍,看那如格子般排列的窗戶隔間與冷氣機便知,牆裏牆外停滿機車,從前是都是腳踏車,如今時代進步,多數都換成機車了。
右邊有一棟L形的建築,正面三層裏面兩層樓,紅瓦屋頂洗石子外牆,稍稍古典的木作窗戶,樸素的站在巴哈伊中心草坪隔鄰。這房子我有印象,從前也是宿舍模樣,隔成一間間出租,我來此找過同學,那時樓下大門從來不關的,腳踏車都會停進來,猶記裏面有庭院和明顯的樓梯,北極星隊的白喝住三樓東北角那間,他說沒事就往北眺望,可以看到一整條18巷,那時巷內人車稀少,多數時間平均一分鐘只有一輛腳踏車經過。野狼隊的陳俊也曾住過二樓。房子現在由年輕OB租下,略為改裝並經營青年旅館(或稱背包客棧),名為1828,就是大學路18巷28號,簡單明瞭又好記。
外觀略顯樸素低調,連塊招牌也不用,伸縮鐵門裏是大片透明玻璃,玄關寬敞,脫了鞋子室內就容易保持清潔了,庭院長滿青翠草皮。樓梯還在,欄杆也是原樣,一些記憶又回來了。櫃台總有人在,提供各種服務與諮詢,牆上有台南地圖與公車時刻路線表等,這裏是旅人落腳休息之處。一旁有公用電腦可使用,但勿久佔。角落有沙發和書櫃,多是旅行、藝術與小說之類的書,音樂輕輕流過,進出的旅人點頭打招呼。
往裏走是交誼廳與廚房,如家庭般的擺設,兩面採光,明亮舒適,廚具、餐具、流理台、飲水機等一應俱全,冰箱上有油性簽字筆,食物放入要寫上名字和日期,離去前記得清光。旅人可以買些新鮮食材,在此煮碗餛飩湯、味噌湯,或做個三明治、水果沙拉等輕食,不必每餐都外食。角落架子上有許多瓶瓶罐罐,瓜子、花生、蠶豆、綠豆糕等零食點心與書籍一起排列,有點兒時柑仔店與漫畫書店的味道,紙牌上「All you can eat.」更有回到家的親切感覺。
飲水機旁有各式茶飲、咖啡、菊花、龍眼等等,旅人能隨時泡一杯熱飲,一切自助。這裏是青年旅館,概念緣自歐洲,中國大陸各地(包括內蒙、新疆與青藏等)近年背包客棧發展很快,台灣的旅遊形態不同,都市之外以民宿為主,但都市中青年旅館另有其優勢,例如這1828交通方便,鄰近火車站客運站,生活機能齊全,到台南各主要文化景點都不遠,價格低廉,對年輕的背包旅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OB或校友都知道,成功校區的招待所――迎賓苑比星級的成大會館便宜不少,這裏比迎賓苑又要便宜不少,功能與服務卻多很多,可想而知對旅行世界各地的青年有很大的誘因,這也就是青年旅館的利基所在。
庭院的三邊有陽台,廊下有座椅,一方天地吸引人到戶外坐坐,草地上有桌椅,可以吃早餐、宵夜、閒聊或彈吉他,木櫃裏成堆的空酒瓶顯示了這裏的自在與愜意。南側的鄰屋遮住中午的艷陽,早上和傍晚的陽光讓院子裏生氣勃勃,西邊就是勝利校區的女生第二宿舍與健康休閒中心(過去的勝利餐廳舊址)。交誼廳旁還有一間起居室,沙發、漫畫與燈光讓人放鬆。青年旅館的公設比明顯較高,房間只是休息睡覺用,生活休閒交誼都在公共區域。
屋裏不時出現一些昔時傢俱什物,例如木製角隅廚櫃、最古早賣椰子水的冰櫃(要放大冰塊進去才能保持低溫)、紡織廠搬回來的電氣設備控制箱等,如今又都有新用途,看起來有點接近生態工法的就地取材與物盡其用。老式的木作玻璃窗與毛玻璃、中央的旋轉桿式窗鎖與結實的鐵欄杆,透露著這棟房屋的過往(註四)。
房間大多在二、三樓,隔間大致未變動,都有分離式冷氣機。依房間大小,有二人房四人房等等,也有女生房,多採雙層床,總共約可住四十人。床單被單枕頭套都會更換清洗,最棒的是枕頭,採用記憶枕,柔軟舒適,睡眠品質很好,床頭有小燈。三樓陽台有投幣洗衣機和烘乾機,還有空間晾曬衣服。衛浴都在公共區域,每層樓都有,提供洗髮精、沐浴乳與吹風機,只要帶牙刷和毛巾來就可以了。
開張已經一年,一切都上了軌道,沒做廣告,旅人大多經由網路知道這裏。白天,旅人大多在外遊覽行腳,屋裏安靜,晚上就陸續回巢了,彈吉他的、閒聊的、交換資訊的,這裏熱鬧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旅人聚在一起,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旅人來來去去,住個三晚五晚不一定,每晚這裏都有不同的組合與話題,冒出各種語言,英語、日語、廣東話都很常聽到,挪張椅子坐進去,聽著聽著可得隨時接招,刺激與新鮮是少不了的,在這兒可以認識不少過往的旅人,聽到各種不同觀點,激盪出不同想法,這正是青年旅館的特色呢。
我來住過幾回,最愛冬天來台南,冬季台北總是潮濕寒冷,南部經常陽光普照,坐上高鐵或火車,出了台南後站,閒晃十分鐘就到了1828。換了天氣,也換了衣服與心情,享受一個人的旅行,享受府城的文化與美食,享受年輕時代的回憶與自在。
註一:
大正12年(西元1923年),裕仁應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以皇太子身分訪問台灣,期間視察日本台灣軍步兵第二聯隊司令部(即今之大成館亦是工設系館與歷史系館),4月21日 裕仁種下兩棵由鹿兒島培育的榕樹樹苗,就是現在榕園最大最美麗的那兩棵大榕樹。
大學路與勝利路的羅望子樹在裕仁來台前數年就種下,作為行道樹,一說尚有保安之考量(日據時代日人引進許多植物包括羅望子),這兩排是全台生長最久最高大的羅望子樹。
請參閱
註二:
以往的數學系,更早之前日據時代的校本部,也就是行政大樓。
註三:
民國六十、七十年代,大學路18巷的大學早點,專賣饅頭夾蛋,煎蛋上灑胡椒,味道特棒,豆漿香濃,產品種類不多,每天早上來吃早點的學生很多,請了許多夜間部女生幫忙,全是現做的很精緻,門口總是停了長長一排腳踏車,還有專人整理。胖胖老闆娘很親切的張羅大小事,先生是教中學體育的王老師,經常看到他穿著短褲Polo衫推著偉士牌機車出門上班,後座的女兒就是後來大大出名的網球國手――王思婷。
註四:
據說大學路18巷與22巷裏許多老房子是從前美軍宿舍,這一棟也是。
白喝說從前住在這裏時,一樓停腳踏車,一樓才有浴室、廁所,住二三樓的人急的時候要衝到一樓來用,雖不方便,但大家都不以為意。二樓有一排水龍頭,住宿的人全都在此洗衣服,洗完衣服再拿到三樓露台晾曬,順便欣賞一旁的女生宿舍風光,有位建築系鄭同學會拿起梆笛或洞簫吹幾曲助興,他前幾年剛從台科大建築系系主任卸任。
那時這樓房全棟都住男生,房東不希望有女生進來,每當有人帶女朋友進來坐坐,他都會行注目禮。全棟住宿同學因為一起洗衣曬衣、洗澡、上廁所,都會點頭招呼。
有個水利系的跟工科系的超愛聊天,天天聊到兩三點,只抽菸不喝酒。白喝從他們口中才知道,原來水利系與工科系的一些男同學,竟然成立了一個「蘇ΧΧ俱樂部」,那位蘇ΧΧ是白喝同學也是大美女,白喝知道這事時,俱樂部已經成立三年了,後來大概也不了了之。
白喝大四時,在三樓的房間裏,拍了一張黑白照片,獲得南部大專盃攝影比賽銀像獎(第二名)。無論大學路、東寧路、勝利路、衛國街、小東路或成大附近的巷弄裏,各領風騷的故事不斷上演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