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巡禮――成大
高爺 102,01,06
聯合報〈大學校園巡禮〉大約每月一篇,介紹一所臺灣的大學,這專輯自從民國100年3月10日刊出第一站――東海大學,我就很注意,近兩年來已經巡迴了23所臺灣的大學,另有〈國際篇〉,已介紹國外5所大學,歐美日都有,詳如註一。
這一系列文章,全是每一所大學畢業的校友或任教的老師所寫,作者大多是中文系教授、知名作家或各界名流,文筆當然是上上之選。敘述各大學的創校、發展、精神、學術、風氣、校園等,也敘述生活、老師、學生、愛情等等,記錄了過往的歷史與思潮,也說明了現在的成果,從系列文章中可以看見臺灣社會的一路發展與變化。作者多數有些年紀,回憶的事物多為從前的時代,兼而描述現在的情形。
一些歷史悠久的大學校訓和校歌之中,可以看見創校時的理念,對文化的堅持和眷戀,反映出創校時的歷史背景,例如壽與國同的清大校歌訂於民國12年,那時代的國學還很豐厚普遍,校歌採用文言文,氣勢宏偉,涵義深刻。成大舊版的校歌(官網首頁有)也顯示反共抗俄年代的同仇敵愾,為中央大學校歌譜曲的是程懋筠先生――中華民國國歌的作曲者,當年留在大陸卻抑鬱而終的音樂家。
系列文章中出現許多各領域知名人士,如果覺得陌生,八成是因為你(妳)很年輕,三五十年前的事情沒有聽說過。綜合各大學的開創與發展史,幾乎就是一部近代史,而臺灣便是這樣一路走過來的。
校訓好像是我們所特有,從前學子進學,夫子必得時時訓勉一下,耳提面命,承繼道統,以天下為己任,必使變化氣質,不敢或忘焉。西方似乎沒來這一大套,沒這麼多偉大道理或重責大任,通常短短幾字或僅有一字,稱為格言較適當,一種思維的原則,內省成份居多。
為何歐美資深大學的格言多用拉丁文?古羅馬帝國用拉丁文,影響深遠,在中世紀,拉丁文是歐洲不同國家地區交流的媒介語言和文字,也是研究神學、哲學和科學所必需。直到廿世紀初葉,通曉拉丁文曾是研究任何人文學科教育的前提。有點像我們的文言文,看起來比較有學問啦!
以上兩段只是我的粗淺理解,尚請先進不吝指教。
我從前年3月盼到去年年底,第23站終於開進成大。馬教授見證成大七十、八十年代的發展。
我最喜歡那張小榕樹的照片,以護欄高度1.2m計,估計樹高約6m,米徑(地面起算一米高處的樹幹直徑)約0.4〜0.5m,樹型已出現,學校提供的文字說明「1923年4月21日拍攝」明顯不對。大正12年(西元1923年),裕仁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以皇太子身分訪問臺灣,期間視察日本台灣軍步兵第二聯隊司令部(即今之大成館亦是工設系館與歷史系館),4月21日裕仁種下兩棵由鹿兒島培育的榕樹樹苗,就是現在榕園最大最美麗的那兩棵大榕樹。史料正確詳細,後人整理資料卻不察。
邀請首長栽植樹苗,不會選很大棵的樹,那是要動用眾多人力與機具的移植工程,而且要先去葉修枝斷根,很傷樹的。這張照片中的小榕樹,估計應該已經栽植十五年以上了。
大樹都是由小樹長成的,大學也是如此吧!
註一:
聯合報〈大學校園巡禮〉 目錄(至101年12月)
第01站:東海大學/周芬伶100/03/09 第02站:師範大學/陳義芝100/04/07
第03站:東華大學/須文蔚100/05/12 第04站:中央大學╱李瑞騰100/06/04
第05站:臺灣大學╱洪 蘭100/06/17 第06站:陽明大學╱張曉風100/07/05
回響篇:臺大,上╱王正方100/08/21 回響篇:臺大,下╱王正方100/08/22
第07站:淡江大學╱周志文100/09/06 第08站:東吳大學╱張曼娟100/09/28
第09站:元智大學╱鍾怡雯100/11/07 第10站:臺北藝大╱馮翊綱100/11/29
第11站:逢甲大學/張瑞芬100/12/21 第12站:臺北大學/陳大為101/01/13
第13站:臺北醫大/陳克華101/02/11 第14站:中興大學/高希均101/03/15
第15站:實踐大學/李清志101/04/16 第16站:世新大學/曾永義101/05/07
第17站:中正大學/江寶釵101/06/01 第18站:清華大學/劉兆玄101/06/19
第19站:中原大學/向鴻全101/07/31 第20站:中山大學/吳鈞堯101/09/06
第21站:臺北教大/廖玉蕙101/09/28 第22站:靜宜大學/李欣倫101/11/08
第23站:成功大學/馬 森101/12/13
聯合報〈大學校園巡禮〉國際篇 目錄(至101年12月)
第1站:牛津大學/胡志強101/07/03
第2站:海德堡大學/吳億偉101/08/07
第3站:巴黎第八大學/周丹穎101/09/10
第4站:早稻田大學/三須祐介101/10/09
第5站: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胡晴舫101/11/27
這〈大學校園巡禮〉專輯尚未結束,陸續出刊中,查閱或搜尋不難,好文分享,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大學校園巡禮〉
第23站:成功大學――海外蓓蕾 成大開花
聯合報╱馬森101/12/13
成大本是以工專起家的,所以工學院特別強大,成為夢想做工程師的考生的首選,美國和平號太空梭的設計就有成大工學院畢業生的貢獻……
今日的榕園。 圖/成功大學提供
臺南有陽光的日子
在我執教過的中外十幾所大學中,以英國的倫敦大學與臺南的成功大學時間最久,若二者比較,成功大學又多出幾年,所以成大是我一生執教最久的學府。
我是被朋友形容為命犯驛馬星的人,每隔幾年不由自主地會播遷他地。所謂不由自主,有時是機緣湊巧,有時是出於個人內在的驅動。譬如我出國留學,因為考取了法國政府的獎學金,否則個人無此財力。我由法遷墨,則是意外地被計畫成立中國研究中心的墨西哥學院來巴黎召聘,事先我根本無此打算。從加拿大又返回歐洲教書,也是被動應聘。這些可說都是出於機緣湊巧。但是從墨西哥到加拿大進修社會學,卻是出於自己的規畫;決定從英國返國,也是出於自己的心願,這些都是內在的驅動使然。總之,命中所犯的驛馬星已經使我圍繞地球轉了好幾圈。
在歐美幾近三十年,並非遊蕩度過,而是兢兢業業地追求我想獲得的知識,除了求學以外,就是教書,所謂教學相長,另一種方式的學習。到1987年我應聘到成大任教,並非兩手空空,實係腦中已結有飽滿的蓓蕾,正等待盛放的機會。其實那時北部也有大學跟我接洽,我所以選擇了成大有兩個原因:一是當時成大中文系的系主任是我大學時代的同班同學,熱情向我招手;二是此前兩年我曾在臺北擔任客座教授一年,臺北的天氣、交通與煩囂,使我難以適應。
成大聞名的大榕樹,日治時期(圖為1923年4月21日拍攝)時還是一棵小樹。
圖/成功大學提供
到達成大後,更覺選擇的正確,臺南有陽光的日子總比北部多,寬敞、幽靜的校園不會使人有窒息的感覺;而光復校區成功湖畔那棵大榕樹,真是一株世間少有的大樹王,枝繁葉茂、蒼鬱深沉,同時令人感覺其雍容華貴,不同凡響,時時散發著撫慰人、滋養人、激勵人的精氣與靈氣。能夠與大樹王長相左右,真是太有福分了。更使我意外的是本來以為陌生的成大,發現竟有眾多的舊雨與新知。中文系除了系主任謝一民是我的同班同學以外,卓秀巖、于維杰兩教授也是我大學的同窗,唐亦男教授是我大學的學妹,文學院長黃永武是我的同門師弟,前任文學院院長于大成也是我大學的學弟,已經退休的蘇雪林教授是我大學的老師。中文系以外,退休的工學院院長王立鈞教授是我在宜蘭中學時代的老師。現任的工學院院長李克讓教授、外文系主任馬忠良教授,很快就成為相熟的朋友。從異鄉驟然回到朋友的環繞中,有回到家的溫馨感受;何況在臺南我可以接來母親同住,圓了我返國的一大心願。
提倡現當代文學,開臺灣中文系風氣之先
我大學時代本來學的是古典文學,可是在國外教書,為了配合西方大學重視現當代的緣故,多半改教現當代文學了。回到國內發現中文系一仍舊慣,沒有看重現當代文學,反倒是外文系的師生對此傾注了不少精力,使我感覺到中國的現當代文學簡直成為中文系的棄嬰,而為外文系收為養子,這豈是正常的現象?較之國外及大陸上的大學,臺灣的中文系顯得太過保守了,以致課程的設計如此失衡。因此第一件事情,就是建議成大的中文系做一次課程設計的革新,增添上現當代文學課程,結果在同仁的協助下順利完成,一口氣增加了四門現當代文學的課:現代戲劇、現代小說、現代詩和現代散文,終於使拋棄多年的嬰兒可以認祖歸宗。不久,其他大學的中文系也跟進了。後來成大中文系甚至成立了現代文學研究室,鼓勵碩博士生撰寫現當代文學的論文。我在成大指導的現當代文學的研究生論文,也開了臺灣中文系的風氣之先。
在成大的十多年,我沒有做過行政工作,有一次被同仁提名去競選院長,被我堅決撤銷了,因為我沒有一天到晚辦公、開會的願望,更欠缺競選的熱情,寧願做一名主導選舉的遴選委員。沒做行政工作,可也沒有怠忽職守,在我執教的十多年中,每年都擔任院務和校務委員以及院評和校評委員。也主持過系主任、院長的遴選,參與了幾次校長的遴選,一直參與到教育部遴選其他大學的校長。在教育部開遴選會,看到其他委員不是大學校長就是中研院院士,只有我是陽春教授,就覺得更有發言的權利了。
不做行政工作,當然可以多做研究,加強教學,平均每年可以出兩本書:一本學術著作,一本創作。我固然喜愛教書,但也不能因此放棄創作,所以選擇教育這一職業,多半也是為了可以兼顧創作的緣故。我自稱周末作家,因為一周的五天貢獻給學校,只有周末和假期可以用來滿足自己的創作慾望。在我的創作中,有三本書,寫的是有關我居住過的眾多城市中三個城市的故事:《巴黎的故事》、《北京的故事》和《府城的故事》,可以看出在我心目中,成大所在地的臺南市的分量,與法國與中國的京城對我有等量齊觀的位置。
幽靜環境讓學術研究開花盛放
關於學術研究,有許多資料都是多年來在國外蒐集、積累的,正好在成大幽靜的環境中可以靜下心來,加以整理,然後撰寫成書,所以才覺得是在海外的蓓蕾,到了成大開花盛放了。那些年出版的學術著作,有文學批評、戲劇與小說評論,戲劇史及有關文化的探索。其中有兩本書我覺得比較重要,一本是《中國現代戲劇的兩度西潮》,建立起我國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兩度西潮」的觀點,以及第一度西潮時所產生的「擬寫實主義」。從1991年出版後,該書所提的觀念經常在海峽兩岸的有關研討會中討論,也經常為其他學者的學術論文所引用,如今已經經過三家出版社出版過三個版本。以此論點,我正在擴大撰寫一部包括海峽兩岸三地及海外華人的《二十世紀中國現代文學史》,寫到了一百萬字,仍不能完稿,因為作家和作品實在眾多,也太精采了。如今中國人只有兩人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若以20世紀的文學成績而言,三人、五人得獎也是應該的。另一本書是今春剛出版的《中國文化的基層架構》,雖然是今年剛剛出版成書,但其中的篇章卻是在成大退休前零碎撰寫、零碎發表的。這本書主要是通過古代神話探索中國文化的基礎或核心架構:老人文化。這個觀念其實也是在海外醞釀有年,逐漸形成的,記得我在倫敦大學最後的一場演講就是講「中國的老人文化」。
在成大執教十多年,除了應得的休假和公假外,從沒有私人因事、因病請過一天假。應得的假是執教六年後休假一年,使我可以到香港執教一年,同時再度訪問大陸。公假一個月是有一年教育部和外交部忽然徵召我跟臺北的黃美序教授到加拿大各大學作一趟巡迴演講,我講臺灣的現代戲劇和電影,美序講古典戲曲和美術。到了加拿大之後,才發現原來外交部是別具用心。在其中一所大學我接到我的老同學大陸的文化部長王蒙留給我的一封信,信上說他剛結束了巡迴演講的這一站,聽說我就要來到,但無法等我把晤,因為還有事先排定的下一站在等著。他的下一站,也正是我們的下一站,也就是說我們緊隨王蒙的腳蹤,使加拿大的大學生聽完了中國大陸的文學之後,也來聽一聽臺灣的戲劇、電影和美術。外交部和教育部真是煞費苦心!
足夠的學術自由
雖然在成大的時間不算短,其實還沒有把成大所有的校區走遍。最熟悉的自然是文學院所屬的光復校區,除了那棵人見人愛的大榕樹外,還有經常浮游著白鵝的成功湖、湖畔終年開著豔紫色花朵的羊蹄甲和夏季盛放的鳳凰花,留給我色彩繽紛的印象。若只在光復校區,不會感覺成大有多麼大,但是成大有十一個類同的校區,總共占地達一百八十七公頃,在臺灣應該是數一數二的大學校了。作為一個完整的大學,有九個學院,加上附設的成大醫院,有八十七個系所。學生兩萬兩千多人,教職員六千多,規模不小了。據說台南的藝術大學也將要合併進來。相對於其他的學院,文學院顯得太小,只有中文、外文、歷史三個系,後來才加上一個藝術研究所和一個臺文系,仍不過四系一所而已。成大本是以工專起家的,所以工學院特別強大,成為夢想做工程師的考生的首選,美國和平號太空梭的設計,就有成大工學院畢業生的貢獻。工學院還有響應環保的太陽能發電、自然空調的綠色建築,極具開發、普及的前景。後來設立的醫學院,因為資源豐沛,又有直屬的成大醫院,有後來居上之勢。就綜合大學而論,文學院的重要性應該不在理工之下,可惜文學院不像理工科學可跟其他企業進行建教合作以籌謀資源,這也是使文學院偏枯的一個原因。最近幾年,為了追求綜合大學的理想,使在世界大學的排行榜上不致太過落後,校方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而大力改進了。
十五年前屆齡退休,離開成大,深深感念相處多年的同仁及孜孜不倦的學生,幸而還有指導的研究生不曾畢業,以致開始的幾年藕斷絲連,年年都有返校的機會。後來有一陣子未回成大,前年來參加陳之藩先生的研討會,才發現原來的同仁多半都退休了,有一批年輕的生力軍接替,身任要務,使成大看起來更加有生氣。我指導過的研究生也分別在各大學謀得教職,有的已升任教授或副教授,有的是助理教授,都有不錯的研究成果,令人欣慰。
在成大的日子,充滿了溫馨的回憶。其中一個有趣的片段:有一次校方為籌畫成立社會科學院,召集了一次遴選院長的會議。開會時,大家左右一看,在七位委員中竟然有四匹馬,除了召集人馬哲儒校長一匹、我一匹,身任學務長的馬忠良和後來出任華梵大學校長而終於皈依佛門的馬遜也是兩匹。成大的馬何其多耶!如今這四匹馬都已是白髮蒼蒼退休的伏櫪老馬了。
成大的氣氛有足夠的學術自由,令人開心、寬心,使我長久在海外培植的蓓蕾有盛放的機會。對教授也有足夠的尊重,像我,從未做行政工作,但也參與了學校的一些決策,不知在其他院校能否做到?
成功大學簡史
成大博物館。 圖/成功大學提供
國立成功大學(簡稱成大,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NCKU),前身為1931年創立的台灣總督府臺南高等工業學校,1956年改制為臺灣省立成功大學,以紀念延平郡王鄭成功開台之功。成大現為臺灣南部的學術、醫學、物理及光電系統科技、奈米研究、航太、區域網路及臺灣語文測驗中心。成功校區內成大博物館與工程科學系館間設有鐘塔一座,是學校精神象徵之所在。現任校長為黃煌煇博士。
校訓:窮理致知
校歌:
作詞/戴曾錫 譜曲/蕭而化
延平拓土興邦地,百年孕育,文物輝煌。
學府臨滄波浩瀚,雍容絃誦,桃李芬芳。
喜天下菁英薈萃,不辭千里,來集斯堂。
邁向頂尖迎理想,止於至善,耀綵鳳凰。
莫辜負英年歲月,本致知窮理,大道宏揚。
【2012/12/13 聯合報】@ http://udn.com/
http://www.udn.com/2012/12/13/NEWS/READING/X5/756237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