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登山預防中暑

高爺  102,08,05

 

我們的學弟洪仲丘,服兵役期間竟因不合理處罰與過度體能操練不幸去世,多數人注意軍中相關制度及執行是否合理、行政與刑事責任,要求修改不合宜之法令等等。

我在事件披露初期,就發現導致仲丘器官衰竭的直接原因——中暑這常見的危害健康因素,並未受到社會普遍注意,受報導的比例明顯偏低。中暑的原因為何?如何預防?軍中幹部不太懂,運動員不太懂,烈日下工作的勞工不太懂,登山者也常不太懂。

前一陣子我忙於寫前一篇文章,原本打算完成後即開始收集資料,介紹中暑——登山者不能不懂的登山醫學領域。今早閱報,赫然發現《新聞中的科學》這專刊已製作完成此一主題,今日早報刊登出來。這專刊接受行政院國科會補助,將新聞事件中的科學原理深入淺出的分析說明,提升讀者科學觀念與知識,多年來頗受好評,也常受大學學測與指考命題的青睞。

文中採訪三總、馬偕、臺大、中山等醫學中心專家,保持專刊一貫專業水準,介紹其病理、診斷與治療等等。登山者最要注意預防,因為我們從事登山活動時,往往身處荒僻野外,難獲支援及醫療救治,尤須減少日曬及高溫環境之曝露,多飲水排汗降溫。

我記得前幾年Newsweek有一篇文章,介紹人這種動物是靠流汗來降低體溫的,流汗雖然讓人不太舒服、優雅或體面,但這方法確實有效,酷暑環境或大量運動之後,降低體溫才能保持健康(說的嚴重一點,降低體溫才能活命)。Discovery頻道常拍攝獵豹追逐獵物,高速追逐一段距離之後再衝刺一小段,就必須停下腳步大口喘息,否則獵豹將會體溫過高熱衰竭死亡,人跑百米衝刺到終點也是一樣情形。

多數登山者會留意防寒,因為寒冷感覺較明顯,卻往往忽略預防過熱與中暑。臺灣地區濕度大,高溫月份比低溫月份多,陡坡森林稜線曠野之中,最容易因運動量大或高溫高濕環境中暑,因此一定要注意防日曬、多休息、多喝水等保健原則,夏季每日飲用水攜帶量亦應增多。

登山者更要留意自己是否為高危險群,體重過重、BMI值較高、年齡較大、有心血管疾病及代謝患者、服用(有影響的)藥物者等等,都要多一分注意。

 

 

中暑解析/大腦下視丘體溫調節「總司令」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102/08/04

最近一名屆退士官因疑似不當操練,發生中暑,合併橫紋肌溶解症及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DIC)致死;同樣的,歐、美、日等國也分別傳出熱浪,炎炎烈日之下,已有多人中暑死亡。

三軍總醫院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指出,人類是恆溫動物,由位於大腦下視丘的體溫調節中樞來控制體溫的恆定,維持體溫在攝氏37度,也就是核心體溫的溫度。

 

 

體溫升高 四大主因

儘管人體體溫少有波動,但仍會受到下列因素造成體內熱量增加,造成體溫升高,分別是:()感染,當人有潛在疾病,免疫系統要對抗入侵的細菌、病毒,因而引起發燒反應;()新陳代謝速率增加,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的病人,因新陳代謝機能旺盛,體內所產生的熱量相對增加;()劇烈的運動,因激烈的肌肉活動,增加心肺負荷能力,核心體溫因而上升;()受藥物影響,例如安非他命會使血管收縮,減少散熱,三環抗憂鬱劑、抗組織胺等,則會抑制流汗,減少熱量散失。

汗腺排汗 散熱降溫

由於人體的體溫調控機制不會讓體溫無限上升,一旦外在環境過於燠熱,則體溫調節中樞就會傳達散熱需求,刺激交感神經,促進汗腺排汗,把體內的熱散發出去,人體有9成的熱能是經由流汗或水分蒸發。此外,使用冰枕、退熱貼、吹冷氣、電風扇等方式,也可達到降溫的機制。

無法排熱 導致中暑

不過,當長期暴露在高熱和潮濕的環境下,或因運動過度,造成體內溫度持續飆高,人體就會遭受熱傷害。馬偕醫院急救加護醫學科資深主治醫師張國頌說,人體在高熱的環境下,會因大量排汗及流失電解質,依不同症狀分為熱暈厥、熱痙攣、熱衰竭、熱中暑等四種。

所謂熱暈厥,患者初期會感到虛脫、口渴、皮膚乾熱發紅、頭暈、眼花,甚至腿軟暈倒,但在補充水分和短暫休息後即無大礙;熱痙攣則是因體內鹽分降低,導致腹部肌肉或肢體肌肉抽搐,可給予含電解質的運動飲料,並按摩抽筋的肌肉即可緩解。

張國頌表示,一旦進展到熱衰竭,患者會大量盜汗,形成全身脫水,最嚴重是出現熱中暑,由於身體控制體溫的中樞神經失調,以致排汗功能異常,根本無法出汗,在熱排不出去的情況下,體溫會一直飆高,測量肛溫通常高於攝氏40.5度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使用利尿劑、部分降血壓藥可能影響年長者身體排汗與散熱的能力,因此有用藥的年長者要特別留意中暑威脅。另外,過胖的人也很容易中暑,根據統計發現,身體質量指數 (BMI)大於26,中暑機率是一般人的3.6倍。

至於熱中暑,可分為兩大類型。朱柏齡說,傳統型的熱中暑多見於熱浪來襲時及老年人,就職業別以廚師、農夫、建築工人居多;運動型熱中暑,則多見於馬拉松長跑者及軍中新兵,並以年輕人居多,有些人甚至是因「不想輸」而不休息,以致發生意外。

體溫測量 肛溫最準

量肛溫所得的數值比較接近核心體溫,至於一般量腋溫、耳溫或額溫,則會隨著穿衣服多寡、外界冷熱環境及流汗等因素干擾,所測量的溫度會比肛溫略低。

 

 

 

台灣中暑每年1500

近日全球各地紛傳熱浪來襲,包括英國、美國、日本等國都不斷傳出熱死人的消息。台灣由於熱島效應,每年因為中暑等熱急症而至急診就醫的民眾,也多達1500人。

根據外電報導,英國因連續6天超過攝氏30度,當地已有760人被熱死。此外,美國有19個州發佈高溫警報,根據美國疾病管制預防中心的數據顯示,美國平均每年有600多人因天氣過熱致死。

即使位處溫帶的日本,這幾天各地的氣溫也都飆到攝氏35度左右,光是東京都內就有59人熱死,死者多為老年人。

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長邱淑媞指出,根據衛福部「及時疫情監視及預警系統」,分析全國180家醫院急診及時資料顯示,台灣每年的78月是民眾發生中暑等熱急症至急診就醫的高峰期。以100年及101年為例,因中暑至急診就醫的人次就高達1,456人及1,524人,而今年1月至6月底,中暑急診人次已達701人,較去年同期的529人為高。

邱淑媞說,時值炎夏,民眾出現熱中暑與熱衰竭的機會大幅增加,尤其是嬰兒及幼童、大於65歲以上的長者、慢性病患(如心臟病、高血壓和糖尿病)、戶外工作者或運動員等高危險族群,更需注意避免曝曬高溫之下過久,不論活動度多寡,在豔陽下切記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不可等到口渴才喝。

全文網址: 中暑解析/大腦下視丘 體溫調節「總司令」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9827#ixzz2b4FmQHfb

Power By udn.com

 

中暑解析/中暑、發燒大不同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102/08/05

時值炎夏,民眾出現熱中暑與熱衰竭的機會大幅增加,需注意避免曝曬高溫之下過久,並隨時補充大量的水分。(法新社)

一般人感冒發燒,都有使用退燒藥的經驗;但三總中暑防治中心主任朱柏齡表示,對於中暑病人給予退燒藥或打退燒針,根本無濟於事,唯有採取體外快速降溫才是對策。

朱柏齡指出,中暑和因為感染症所引起的高燒,兩者的處置不同,前者是因為周遭高熱環境及脫水為因,後者則是因細菌、病毒入侵,引發體內免疫系統產生免疫反應,所產生的內源性致熱源。

朱柏齡說,中暑病人因體溫調節中樞異常,使得身體產熱與散熱失調,因此對退燒藥劑並不會有反應;必須讓病人泡在冰水中或包覆冰毯、冰袋,才能讓身體中心熱量向外散發,達到快速降溫目的。

至於感染症的退燒方法,台大醫院兒科部主治醫師李秉穎表示,像兒童呼吸道感染所引起的發燒,即使採用冰枕、溫水拭浴等物理退燒法,並不會改變內在的發炎反應。因此,只有投與退燒藥之後,當身體開始發汗的時候,這時候使用物理退燒法才有幫助。

李秉穎強調,並非是每個發燒病人都要給予退燒藥,如果體溫沒有超過攝氏38.5度,或孩子沒有特殊不舒服,就不需要積極退燒。相反的,有研究顯示,退燒藥會壓抑免疫反應,反而因此延緩疾病的康復,而且退燒藥的效果通常只有幾個小時,小孩子退燒以後又反覆發燒是經常有的事情。

李秉穎說,有的家長會擔心,如果孩子因為感染而沒有積極退燒,就會把腦子給燒壞,這是錯誤的觀念,只有像罹患腦炎、腦膜炎等疾病,才會留下神經後遺症。

全文網址: 中暑解析/中暑、發燒大不同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9825#ixzz2b4GyXNNg

Power By udn.com

 

中暑解析/搶救中暑和時間賽跑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102/08/05

長期暴露在高熱和潮濕的環境下,或因運動過度,造成體內溫度持續飆高,人體就會遭受熱傷害。(法新社)

國內急救加護專家指出,中暑是急症中的急症,死亡率高達七成以上,因此急救程序除了緊急洗腎外,應立即補充生理鹽水,並緊急給予冰毯或冰浴的降溫急救動作。

行醫近30年,馬偕醫院急診醫學部資深主治醫師張國頌曾救過十多名中暑病人,他說一看到中暑病例,醫護人員必須和時間賽跑,才能從鬼門關把病患搶救回來。

他說,不少人常將熱衰竭與熱中暑等熱傷害搞混,其實前者只是嚴重脫水,但體溫只是略為升高,而且意識是清醒的。

至於中暑,則除了體溫發燙外,最明顯的是出現嚴重電解質不平衡、血壓降低,進而意識不清,如果未能及時急救,並採取降低體溫的措施,則容易併發橫紋肌溶解、腎功能受損、意識昏迷等症狀,造成多重器官衰竭、瀰漫性血管內凝血不全症(DIC)死亡。

中山醫學大學法醫學科主任高大成指出,人體處於高溫下,肌肉細胞就會裂解,蛋白變性,這就是橫紋肌溶解症,「就像一顆雞蛋置於滾水中,本來清澈透明的蛋白就會因此凝固」,由於橫紋肌溶解症所釋放出來的肌球蛋白有腎毒性,造成急性腎小管壞死,最後導致腎衰竭。

朱柏齡則表示,中暑病人即使出現橫紋肌溶解症,只要及時進行血液透析,病人多半可獲救;但這類病人之所以命懸一線,往往取決於三個因素,一是病人持續停留在高熱環境的時間長短,二是有無急性肺水腫合併急性呼吸窘迫症,三是有無併發凝血功能異常,而最常見的死亡原因即是DIC

朱柏齡和張國頌都表示,當一個病人出現前述中暑症狀,就必須先測量肛溫,如果發現高於攝氏40度,或發現病人意識喪失或神智改變,就必須馬上補充水分及給予生理鹽水,並採取降溫動作,例如吹電扇、覆蓋冰毯、冰袋或給予冰浴。

另外,針對中暑後併發橫紋肌溶解症所出現的肌肉酵素升高及肌球蛋白尿,則應趕快立即洗腎。至於DIC的處置,則應給予血漿及血小板輸注,以有效降低全身性散在的出血反應。

朱柏齡表示,由於中暑是屬於急症中的急症,即使能夠幸運獲救,也要注意其後遺症,有的病人會出現小腦功能受損,留下走路不穩後遺症,或出現記憶變差、注意力不集中等認知功能障礙,以及情緒不穩、易受刺激的現象。

全文網址: 中暑解析/搶救中暑 和時間賽跑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9824#ixzz2b4HTPvE1

Power By udn.com

 

中暑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聯合報╱記者詹建富】102/08/04

heat syncope 熱暈厥

heat cramp 熱痙攣

heat exhaustion 熱衰竭

heatstroke 中暑

rhabdomyolysis 橫紋肌溶解症

延伸閱讀

《千鈞一髮急救手冊》/張國頌著/傳璽出版社

《新編臨床醫學核心教材2:腎臟內科學》/閻中原著/合記書局

《 家庭 醫師臨床手冊》/劉文俊等編/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

《中暑及熱衰竭宣導單張》/行政院衛生署、農業委員會印

全文網址: 中暑解析/必學單字大閱兵 - 新聞中的科學 - 線上學習 - udn文教職考 http://mag.udn.com/mag/edu/storypage.jsp?f_ART_ID=469826#ixzz2b4I2x9Wp

Power By udn.co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