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地理雜誌的黃框框
高爺 102,09,27
中秋連假中,我冒著小風雨去看了剛開展的「國家地理雜誌125年經典影像展」,照片一如預期的精彩,但文字說明還是有一些錯誤之處,美中不足,另文討論。
登山者行萬里路,熱愛大自然。而國家地理雜誌主題涵蓋地理、探險、自然、人文、科學、生命、歷史等等,發行歷史悠久,頗受廣大讀者歡迎。國家地理雜誌贊助國際性的地理探索與調查,成果斐然,更受世人尊重,我也是長期讀者。
我在展覽會場看著眾多宣傳器材與印刷品,不禁懷疑,那世界知名的黃框框,外部長寬與框的寬度沒有固定的比例嗎?顏色沒有固定的號數嗎?
我不知確切答案,但我相信聞名世界的國家地理雜誌,當初設計黃框框時必有嚴謹清楚的規格,因為我看到各大跨國企業的商標都有嚴謹清楚的規格、比例、顏色等等,在世界任何角落都一樣,不會認錯。
我們看到麥當勞的知名標幟——M的形狀、粗細與黃色號數,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基隆八斗子北寧路自從有巨石危機,巨石附近的分店先暫停營業,繼而決定關店,並立即拆除巨形招牌,只剩空蕩的建築兀立在那兒,讓我相信麥當勞公司十分愛惜她的招牌與形象。
7-ELEVEn的標幟,在世界任何地方都一樣。我也看過統一便利商店門口,有人清洗招牌,不是店長員工提水爬長梯自己動手,而是使用有升降吊臂的高空工作車,穿著工作制服、安全配備齊全、專門的清潔公司用高壓水槍清洗,這就是嚴謹與專業,讓我相信統一企業是進步的認真的。
而我們在臺灣各地都可以看到商店搬遷或結束營業之後,招牌仍留在原處,或是商店還在營業,但招牌污髒破損歪斜燈不亮,這經營觀念與水準的差距何其巨大?
納粹的萬字旗比例嚴謹清楚(線條寬度是外部正方形寬度的五分之一),卐逆時針旋轉,顏色必是紅底黑徽。但歷史悠久的佛教,代表性的萬字卍(順時針旋轉),長短粗細的比例就各家不同,圓框方框或無框也隨人表現,顏色沒有一定,這也許正是東方與西方民族,在思維方式與嚴謹程度之不同吧!
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的紅色粗十字標幟,比例嚴謹清楚。但我們看到各醫療或急救機構的紅色十字標幟,就各家不同,長短粗細的比例各行其是,這領域之中似乎無人關注此事。
日本國旗縱寬是橫長的三分之二,紅色日章直徑是縱寬的五分之三,簡單明瞭,但清清楚楚。線條和結構稍複雜的的中華民國國旗,各部份細節比例嚴謹清楚,並有國徽國旗法規定之。
我們看過太多逾淮為枳的事例,不同的人做出來的事情就是不一樣。看著國家地理雜誌125年經典影像展開幕酒會上,舞臺牆上那纖細的黃框框,不禁擔心我們社會的認知(甚至仿效)能力,是否也是如此纖細脆弱?看著展覽現場各種大小框框上不同的黃色(鮮黃、鉻黃、鵝黃、駝黃、土黃……),感歎如此多工作人員,竟不知有顏色標準嗎?這樣受人尊敬、引領世界的國家地理雜誌發行正體中文版並辦展覽,總公司竟沒有派一位人員來督導嗎?
我很想知道讓我仰慕已久的黃框框,外部長寬與框的寬度的比例究竟為何?顏色究竟是甚麼?希望臺灣代理的公司能清楚的告訴讀者與觀眾。
代理先進產品,自當有先進的觀念、水準與自我要求。讀者看到的究竟是享譽全球、影響無遠弗屆、一流水準的國家地理雜誌,或是臺灣的書商?二者之間有很大的差距嗎?或是臺灣已經跟上先進國家的腳步?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國家地理影像展看見20年代台灣
中國時報 吳垠慧/台北報導
《國家地理雜誌》1920年3月刊登愛麗絲‧巴蘭廷撰寫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文章,完整介紹台灣樟腦製作流程,
圖為樟樹工人在武裝警衛保護下,取製樟腦的過程。(時藝多媒體提供)
不眠的龍 1955年4月刊登〈巡弋紛擾多事的福爾摩沙海峽〉照片,
拍攝台北街頭,警察在瞭望台內指揮交通。(吳垠慧翻攝於展場)
不眠的龍 1969年1月刊登海倫與法蘭克‧史瑞德合作的〈台灣:不眠的龍〉,拍攝飛龍中隊駕駛洛克希德F-104星式戰鬥機,從玉山旁疾飛而過。(時藝多媒體提供)
《國家地理雜誌》成立125年來,曾以專題報導台灣10多次,最早的報導是1920年3月,共以46頁的篇幅介紹日治時期的台灣樟腦製銷產業以及原住民風俗等。國家地理學會提供35幅與台灣相關的攝影,現於「探索無限: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展出,見證台灣百年來的社會變遷。
踏遍世界拍150幅經典
其中最有趣的照片,是雜誌1955年4月刊登〈巡弋紛擾多事的福爾摩沙海峽〉文中搭配的照片,台北街頭的警察在瞭望台內指揮交通的情景,圓筒型的瞭望台令人聯想到電影《功夫》主角周星馳閉關苦練「如來神掌」之地。
「國家地理125年經典影像大展」在華山1914文創園區舉行,展出國家地理學會攝影家踏遍世界取得的經典照片約150幅,其中「台灣記憶」展區介紹與台灣相關的專題影像。
台灣樟腦首次作專題
雜誌最早出現的台灣專題,始於1920年3月愛麗絲‧巴蘭廷‧克爾賈索夫(Alice Ballantine Kirjassoff)的〈福爾摩沙美麗之島〉,完整介紹台灣最重要的經濟作物樟腦的採收和製作流程。19世紀末,樟腦、茶葉與蔗糖是台灣3大出口貨物,日治時期台灣的樟腦產量更是世界第一。
文中搭配台灣總督府攝影官及樟腦局局長提供的照片,此外,還有桃園「角板山蕃童教育所」上課情景,以及南投賽德克族女子、烏來泰雅族男子和蘭嶼達悟族穿著傳統服飾的人物肖像等。
政府遷台後環島記錄
1945年雜誌刊登外交官巴蘭廷(Joseph W. Ballantine)撰寫〈我曾住在福爾摩沙〉,記錄原住民族與漢人的祭典風俗。1950年〈福爾摩沙:東方的熱點〉報導國共內戰和國民政府遷台後的政治局勢與島內人民生活變化,記者沃斯伯勒(Frederick G. Vosburgh)和攝影羅伯茲(Baylor Roberts)幾乎環島一圈,拍下總統府前扁擔挑夫與三輪車交雜、赤崁樓旁打赤膊打水的軍人等畫面。
見證台灣民主化運動
1969年1月,海倫與法蘭克‧史瑞德(Helen and Frank Schreider)合作的〈台灣:不眠的龍〉,以40多頁篇幅介紹台灣風土人情,也對國防軍事作了報導,他們和隸屬空軍的飛龍中隊疾飛而過玉山,也拍下金門沙灘上的蛙人魔鬼特訓。
台灣最近一次登上《國家地理雜誌》,是1993年11月亞瑟‧里奇、朱蒂.科布合作的〈另一個中國的變革〉,科布拍下國慶日高舉孫中山照片的遊行隊伍、1992年兄弟象隊拿到職棒總冠軍時刻漫天飄揚的黃色彩帶、交通尖峰時間塞滿街頭的機車、熱鬧的選舉造勢場等照片,見證台灣民主運動和惡化的環境問題。
國家地理影像展 捕捉百年經典
青年日報 記者黃朝琴/臺北報導
「台灣金門」由攝影師Helen 與 Frank Schreider拍攝正接受嚴格訓練的蛙人。(記者蕭示恩翻攝)
以探險精神聞名的《國家地理》雜誌今年創刊125周年,即日起至
《國家地理》雜誌1888年創刊,百年來的經典照片無數,這次影像展分為「影像歷史」、「深入險境」、「生命之歌」、「憤怒大地」、「人文探索」、「走進科學」、「攝影精粹」及「臺灣記憶」等8大主題,均為知名作品,像是1984年阿富汗的綠眼少女、1991年探勘鐵達尼號海底照等。
除此,還特地從美國華盛頓國家地理學會總部取得許多珍貴實物展品,包括曾經在野外捕捉到動人畫面的動物攝影機、相機陷阱,以及超過百年歷史的珍貴雜誌,並且結合動人的影片與互動式多媒體,共同訴說國家地理學會精采的歷史與經典時刻。
《國家地理》雜誌是全球規模最大非營利科學及教育組織「國家地理學會」的正式會刊,國家地理學會熱中贊助國際性的地理探索與調查,雜誌內容涵蓋天文、地理、科普、歷史、時事新聞等,目前全球發行850萬冊,是全世界發行量最大的雜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