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防水排汗布料的攻心計
揭開性能數據背後的秘密
序言
喜愛戶外活動的人,即使沒穿過Gore-Tex或類Gore-Tex的「防水透濕」布料所製造的機能性服裝,至少也聽說過Gore-Tex。但是當要選購一件合適的防水排汗衣物時,除了品牌、樣式、價格的考量之外,面對各廠家推陳出新的各種機能性布料,以及服裝吊牌上一堆令人迷惑的名詞及性能數據,恐怕會讓人無所適從,不知如何選擇符合需求的產品。看官們若想要進一步瞭解此類機能性布料的本質,並看穿隱藏在各種數據背後的心機與秘密,就請耐心看完本文。
所謂「防水透濕」或「防水排汗」布料(waterproof & breathable fabric),是一種既能夠防止雨水滲透進入,又能將水汽(汗水)透過布料排出,衣服內不會有水汽凝結的機能性布料。「防水性」是指布料具有完全抵擋水分穿透的能力,此類布料通常在布料內面有一層不透水的薄膜,而在布料表面則塗佈一層耐刮磨的撥水劑。「透濕性」係指在運動時,身體排汗所釋出的水汽,可以穿透布料散發至外界,達到維持體表乾燥、舒適及保溫的效果。
讓布料具有防水透濕功能的手段非僅一種。從防水透濕的原理,可分為多孔性薄膜(porous membrane)及非多孔性(non-porous)薄膜兩種微結構;多孔性薄膜含有數以億計的微細孔,這些微細孔的開口遠比水滴的體積要小,因此即使受壓之下也能阻擋水分的滲透;但其開口又比水蒸汽分子大很多,所以能讓衣著內的汗水排出,保持乾爽。非多孔性薄膜的透濕則是藉助材料特有的親水性/疏水性的特性,其過程分為內層吸濕、中層擴散、外層排濕三個階段,靠近身體側的薄膜之親水官能基將汗水吸附後,藉由毛細現象擴散到另一側的疏水官能基,再由空氣以對流的方式將濕氣排除。
從化學材質區分,有聚四氟乙烯(PTFE)樹脂、聚乙烯(PE)樹脂及聚氨基甲酸酯(PU);前兩者通常是屬於多孔性微結構的薄膜,而後者則有多孔性和非多孔性兩種不同的微結構。依照固著防水層的加工方式,可區分為樹脂塗佈(Coating)、薄膜貼合(lamination),以及纖維包覆(encapsulated)防水材料三種。
發展沿革
Gore-Tex是防水排汗布料的鼻祖,但是其核心技術—具有多孔性微結構的ePTFE薄膜的發展,卻是肇始於1966年由紐西蘭人John W. Cropper所發明的聚四氟乙烯(PTFE,俗稱鐵氟龍)擴張膠帶的製造方法及相應的生產機器。只是他不願公開其技術,所以並未申請專利,選擇以營業秘密的手段保護其技術。1969年,美國的Wilbert L. Gore與子Robert W. Gore及Rowena Taylor,也開發出ePTFE的生產技術,隨即向美國申請並獲得三項發明專利,同時註冊了Gore-Tex的商標。
原先的Gore-Tex透氣性頗佳,但是卻有個令人詬病的致命傷,就是薄膜的微小孔隙容易被灰塵、油污所堵塞而破壞了薄膜的透氣性,而造成污堵的來源,包括環境中的懸浮微塵以及皮膚代謝的細胞及油脂。後來Gore公司在薄膜上塗佈上PU作為保護層,有效地抑制了污堵的現象。此法雖然可以延長Gore-Tex的使用壽命,但也付出透濕性降低的代價。其實,當表布的撥水劑因為洗滌、摩擦而損壞時,表布的纖維就會開始吸收水份,一旦纖維上的水份填滿纖維交織形成的空隙,變成完整的水膜時,機能性布料的透氣性就喪失了。Gore-Tex的構造,如下圖所示。
Gore-Tex最外層是塗佈撥水劑的表布,底下貼合一層ePTFE薄膜,
再下來是一層PU保護膜,最內層則是提供舒適觸感的裡櫬。
作為產業技術的先行者,Gore-Tex開發了各種規格的機能性材料,這些標示在服裝吊牌上的商標名稱,往往讓不明究理的人難窺其中奧妙,更難理解由不同規格的材料製作的外套之間的價格差異。W. L. Gore公司近年來將自家產品,依照使用環境、目的做一番區分,分述如下:
u Performance Shell:就是Gore-Tex的常規產品,以2層構造最為常見,用於低階用途或是平價的產品。適合一般旅遊用。
u
ProShell:採用與Gore-Tex XCR相同的薄膜材料,XCR代表Extend Comfort Range,XCR目前主要用於鞋類。ProShell通常是3層構造,因為薄膜厚度減少,其透濕性比Performance Shell提高了25%。這種改良也意味著透濕性對於機能性布料的重要性。除了在透濕性提升之外,布料也比較堅韌,改善了對抗惡劣環境的功能性。適合惡劣環境、冰攀、長程重裝登山等需要高度防水、高度透濕及耐磨的場合。
Gore-Tex Pro薄膜較薄,透濕性提升(Source: Gore-Tex.eu)
u Paclite:1990年代進入市場的2.5層構造,致力於成品的輕薄化,可說是ProShell的輕量版(PacLite外套重量,一般低於
u Soft Shell:直接將Gore-Tex與保暖的刷毛層(fleece)結合,成為單件式的外套,比常規的Gore-Tex加保暖層的作法更輕薄,保暖性也優於單純的Gore-Tex,透濕性的表現也不錯。適合滑雪活動用。
u Active Shell:是W. L. Gore公司最新的薄膜加工技術,同樣3層布構造,但是內層與ePTFE薄膜採取新的結合技術,而非傳統的貼合方式。除了透濕性較佳之外,輕量化是另一個優點,一般外套重量都低於
u DryLoft:是專門開發給睡袋、露宿袋用的布料,特別提高其透濕性以防止睡袋內發生反潮,但是防水性就不如常規產品。
u
支撐一項產品的高單價,除了優良的品質之外,還要有嚴格的性能測試及良好的售後服務,這也是Gore-Tex一直能夠維繫其品牌聲譽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隨著中國的經濟崛起,W. L. Gore公司在上海設立了維修中心之後,在台的維修中心似乎不再維持了。
具有防水透濕功能的布料並非只有Gore-Tex,其它類似的ePTFE多孔性薄膜,還有美國GE公司的eVent薄膜、台灣聚紡公司的G-Tex及中國寧波登天氟材的Dentik薄膜。其中,eVent DVL的構造相當於Gore-Tex的
eVent薄膜構造示意圖(Source: GE website)
PU(Polyurethane聚氨基甲酸酯,簡稱聚氨酯)薄膜也被廣泛使用於防風防水透氣的布料上。日本的東麗(Toray)公司是這方面的翹楚,該公司的非多孔性PU塗佈薄膜,利用材料的親水性/疏水性特質,達到的防水透濕性能表現,已經與ePTFE相當。除了該公司自有的Dermizax、Dermizax EV、Dermizax MP商標之外,也與專業的戶外用品公司合作,以不同的品牌問世,推廣其防風防水透氣薄膜。Dermizax的結構如下:
Dermizax薄膜構造示意圖(Source: Toray website)
The North Face公司的HyVent也屬於PU薄膜的家族。原始的HyVent為3層結構,擁有耐磨耗的外層,中層為多層塗佈構成的PU薄膜,可吸附人體散發的汗水並擴散出去,內襯加強把流汗的蒸氣給散發掉,使身體永遠保持乾爽。它的進階產品有:HyVent Alpha主要用於專業系列產品,在惡劣的環境下,仍能保持其作用。HyVent DT則是2.5層的結,使其更輕、更透氣,DT是Dry Touch的縮寫,意味著產品的乾爽觸感。
Marmot公司也是國內登山界耳熟能詳的廠商,也推出自有的防水透濕品牌產品,包括MemBrain及Precip兩類。MemBrain是Marmot最早推出的採用PU薄膜的防水透濕產品,據稱性能與Gore-Tex XCR相當。MemBrain 10則是其較低階的產品。MemBrain Strata是採用新技術的產品,其PU薄膜內含有陶瓷粉粒體,陶瓷粉體不但構成PU薄膜的多孔性微結構,也提升了耐用度;由於少了內襯,因此在重量、透濕性都有優異的表現。Precip是比較經濟型的技術,跟HyVent一樣都屬於2.5層構造,但HyVent是採用凸起的紗幕作為薄膜的保護層,而Precip的多孔性PU薄膜內則含有氧化矽粉粒體,可強化其耐用性、防水性及舒適感。
以保暖材料聞名的Polartec公司,在自家之多孔性PU薄膜軟殻技術的基礎上,也推出高透濕性的NeoShell防水透濕材料。NeoShell為具有疏水性的多孔性PU薄膜,其薄膜層的次微米級絲狀結構較傳統材質稀疏,所以單位面積擁有比傳統材質更多的透氣孔,透濕性當然也高了許多。Gore-Tex、eVent與NeoShell的結構比較,如下圖所示。
產品結構比較圖(Source: www.outsideonline.com)
Columbia公司的Omni-Dry可以說是獨樹一幟,它是唯一以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 PE)所製成的多孔性薄膜,透氣性與其它材質的多孔性薄膜相當,但是每件外套所需要的薄膜重量卻輕很多,大約僅為其它材質薄膜的六分之一。對於斤斤計較的登山客而言,這可是非常誘人的優點。
當然還有其它公司的類似產品,例如Mountain Hardwear公司的Conduit系列、Patagonia公司的H2No系列、台灣福懋紡織的Abletex及鼎基公司之Dintex® 透濕布等等,品類繁多,不勝枚舉。
說了這麼多,看官一定會問到底是哪一種防水透濕布料的性能最好?哪一種的性價比最高、最值得購買?每個消費者的功能需求、價格接受度、品牌偏好及價值取向都不同,很難明確的說哪一種最值得購買;至於哪一種的性能最佳,倒是可以用性能測試的數據做參考。
在國外的戶外用品專賣店的網站上,經常可以看到店家提供以下的性能數據比較表,讓消費者參考。這種比較表有意義嗎?未必!至少對我而言。因為它並未註明數據的來源(廠商提供還是第三方的公正測試),也沒說明是不是每一種布料都採用相同的標準、方法進行測試。
品牌 |
產品 |
防水等級 |
透濕等級 |
eVent |
eVent |
30,000 |
22,000 |
Gore-Tex |
PacLite |
28,000 |
15,000 |
Gore-Tex |
Performance Shell |
28,000 |
17,000 |
Gore-Tex |
Pro-Shell |
28,000 |
25,000 |
Marmot |
MemBrain |
20,000 |
25,000 |
Marmot |
PreCip |
15,000 |
12,000 |
Marmot |
PreCip Plus |
25,000 |
15,000 |
Mountain Harwear |
Conduit |
20,000 |
20,000 |
為什麼我會對這些數據存疑?因為相同的防水透氣布料,採用不同的標準測試方法,可能會得到差異極大的數值;而不同材質、不同結構的產品,都會有其最佳表現的測試方法。拿台灣的紡織工業研究中心所發表的一篇測試報告為例,以不同的測試方法測試各種樣品的透濕度結果如下表。很明顯的,若採用ISO 11092法測試,PTFE樣品的透濕效果優於其它樣品,同一樣品在ASTM E96BW的測試方法下,可以得到最高的數據;但若是採用JIS L
透濕度 (g/m2.24hr) |
ISO 11092 方法 |
JIS L |
JIS L |
ASTM E96 B方法 |
ASTM E96 BW方法 |
控制溫度下之水杯法 |
PU3 |
5448 |
6369 |
2832 |
1200 |
2448 |
5640 |
PTFE |
5808 |
4128 |
2952 |
960 |
9370 |
5448 |
HP |
4752 |
3118 |
1944 |
768 |
4445 |
4080 |
PU2 |
2400 |
2597 |
1920 |
648 |
834 |
2112 |
PU1 |
2184 |
1468 |
1104 |
432 |
382 |
1176 |
PVC |
384 |
88 |
120 |
72 |
41 |
120 |
有鑑於此,我們有必要對常用的測試方法及其意涵有一番基本的理解。一件具有防水透濕功能的服裝,其優劣取決於四個重要元素,分別是表布的撥水效果,薄膜的防水能力、透濕能力,以及縫線的防水能力。前三種都各有專業的測試方法可以遵循。一般業界採用的標準測試方法,有美規的ASTM、日規的JIS、國際ISO標準或英國的BS。首先,要認識幾個機能性布料常見的試驗及相關名詞:
u Sulter試驗:測量水滲透過布料所需要的水壓,可以推估在極端惡劣天候(暴風雨、暴風雪)下的防水能力,與透濕性能無關。
u Wp:是指靜水壓,代表布料可承受多少水壓而不會滲水,水壓以mmH2O水柱高表示。另一種耐水壓的標示為psi,代表每平方英吋所承受的磅重,1個psi相當於
u Bundersmann雨淋試驗:在人造的淋雨條件下,測量布樣在運動狀態下經受陣雨的拒水性,可評價布樣的吸水量和滲透過布樣的水量。由於測試條件比較嚴酷且持久,此一測試更能反應惡劣的天候條件。
u MVTR透濕度試驗:是在控制條件下,測量在一定時間內穿透特定面積的布料之總水汽量,數據單位為g/m2/24hr。測量MVTR的方法不僅一種,如果測試方法未納入溫度、濕度、壓力的影響,測試條件並無法反應真實的惡劣環境,測試數據的參考價值就值得商榷了。
u Dry Time試驗:在標準的溫度、濕度條件下,隨時測量吸飽水分的布樣之重量,直到布樣不再失重為止的時間,即為乾燥時間。乾燥時間是重要的因素,潮濕衣物會從人體帶走熱量導致失溫,所以,乾燥時間越短,越能維持衣物的乾爽。
u Ret蒸發阻力試驗:測量維持水汽穩定透過布料蒸發所需要輸入的熱量大小,代表水汽穿透布料所需克服的阻力(water evaporative resistance)大小。水蒸發阻度單位為m2Pa/W。
u Mullens耐洗試驗:是測試服裝經過特定次數的洗滌之後,布料的破損狀況以及防水透濕性能的保留程度。
u Condensation結露量:測量在特定面積的布樣表面所凝結的水分量。凝結俗稱反潮,是水汽來不及排出而在衣服內凝結的現象。
撥水處理牢固試驗
無論是採用何種防水透濕材料,採取貼合或塗佈的結合方式,表布都需要所謂的DWR(Durable Water Repellent)處理,即塗上一層具有撥水性的氟化聚合物,讓濺落在表面的雨水凝聚成水珠狀,不會被表布吸收而阻礙衣物的透氣性,又增加了重量。一般的DWR都屬於80/20等級,表示經過20次的標準洗滌程序後,仍然具有80%的撥水性。因此,使用一段時間之後,就需要重新塗佈撥水劑,才能保持其外層的撥水性。
防水性能試驗
常用的防水性能測試,包括雨淋試驗法及靜水壓試驗法。靜水壓測試是將樣本固定在測試座,再覆蓋金屬網以免樣品膨脹,確保測量的準確性。低速法(JIS L
通常
5K等級:可以在下小雨或乾雪的情況下,保持裡面乾燥;
10K等級:可在一般的風雨或下雪天使用,保持裡面乾燥;
15K等級:適合大雨、中雪程度,風壓不大情況下使用;
20K等級:適合豪雨、潮濕的雨夾雪情況下使用,適度耐壓;
30K等級:適合暴風雨、暴風雪,風壓或水壓很大的情況。
其實要防水、防雨並不難,一件便宜的塑膠雨衣就可以了。但是穿著雨衣從事戶外活動的人都有過的經驗是:外面下大雨,而雨衣裡面下小雨。這是因為人體流汗所排出的濕氣,無法順利排出而在雨衣內凝結所致,就是俗稱的反潮。所以選擇防水排汗布料的重點,是在於其透濕性,尤其是完整布料結構的透濕性,而非單純的內層薄膜的透濕性!以台灣的環境來說,是屬於高溫潮濕的地方,水氣含量較高,透濕性反而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透濕排汗性能試驗
常用的透濕性能測試有兩種,一為透濕度試驗法,以g/m2/24hrs標示,數值越大表示透濕排汗的能力越高:二為蒸發阻力試驗法,代表濕氣要穿透布料的阻力,以m2Pa/W表示,數值越小表示透濕排汗越快速。
透濕度的測試標準有很多種,主要是計算透濕杯放置於設定的環境條件下,其初始重量與一段時間後之重量差,套入公式以求出測試樣品的透濕度。本法又分為正杯法及倒杯法兩大類,正杯法又分為水法及乾燥劑法兩種方式。以下是業界較常引用的三種標準及測試方法:
ü ASTM E96 Procedure A-Desiccant Method(正杯法)
ü ASTM E96 Procedure B-Water Method(正杯法)
測試環境:溫度
ü ASTM E96 Procedure BW-Inverted Water Method(倒杯法)
測試環境:溫度
ü ASTM E96 Procedure C-Desiccant Method(正杯法)
ü ASTM E96 Procedure D-Water Method(正杯法)
ü ASTM E96 Procedure E-Desiccant Method(正杯法)
ü ASTM F 2298 Dynamic moisture permeation cell(氮氣法)
ü JIS L
測試環境:溫度
ü JIS L
測試環境:溫度
ü JIS L1099 B1醋酸鉀法(倒杯法)
各測試方法所使用之介質、測試樣品尺寸、透濕杯擺放時間及方式(正杯、倒杯),和測試環境條件(風速、溫度、濕度)的差異,不同方法的測試數據之間,並無法換算。兩種不同結構的防水透濕布料,即使具有相同的A1(正杯乾燥法)數值,但卻可能會有一高一低,截然不同的B1(倒杯法)數值。化學材料的熱漲冷縮比較明顯,所以微孔式薄膜材質受溫度變化的影響會比較大。以下的等級分類,可以作為選購時的參考。
性能等級 |
A1正杯法數值 |
B1倒杯法數值 |
低 |
低於 |
低於 |
中 |
4,000~ |
10,000~ |
高 |
高於 |
高於 |
BS 7209是英國測試透濕度的標準,其特點是需要一件標準樣品作為對照組。將測試樣品準備好並記錄初始重量,然後同時將兩組樣品放置在特定溫、溼度的箱內進行測試,一段時間後再次記錄重量,帶入公式算出透溼度。因此測試方法是以兩組重量比對差異,故以百分比作為單位。
蒸發阻力試驗為歐美等國評估防水透濕紡織品的主要依據,同樣有多種不同的方法,例如ISO 11092、ISO 1999、ASTM F 1868、EN 31092等。以ISO 11092標準為例,測試箱設定在溫度
Ret |
性能與用途 |
小於6 |
優異的透濕性,適合激烈運動場合或是容易流汗者。 |
6~13 |
良好的透濕性,適合一般的運動場合。 |
13~20 |
尚可的透濕性,激烈運動時會感覺不舒適或是發生反潮。 |
20~30 |
透濕性不佳,不適合運動場合或容易流汗者。 |
大於30 |
幾乎沒有透濕性可言,容易感覺悶濕或發生反潮。 |
回到前面的問題,哪一種產品的防水透濕性能最佳?這方面,以下由美國陸軍實驗室所發表的測試報告,可以作為大家的參考。
各種機能性薄膜及布料的透濕度(Source: US Army Lab.)
不難理解,少了保護層的擴散阻力,薄膜本身之透濕性會高於有保護層的薄膜;而保護層的結構及結合方式,也會顯著的影響整體布料的透濕性。薄膜本身之透濕度,相對而言,不受環境濕度變化所影響;但值得注意的是,多數機能性布料的透濕性,會隨環境濕度的下降而顯著的下降,亦即濕氣的擴散阻力,在乾燥的環境下會迅速增高。
各種機能性薄膜及薄膜的擴散阻力(Source: US Army Lab.)
按ASTM E96測試所設定的溫度、濕度比較低,與合涼爽乾燥的大陸型氣候適配,可反映晴天時的排汗能力;反之,按JIS L1099測試所設定的溫度、濕度較高,較符合台灣高溫潮濕的海島型氣候,可反映陰雨天的排汗能力。其實,購買防水透濕的服裝,必須考慮自身的功能需求及使用的環境,選擇不同的耐水壓及透溼度組合的布料。最好是選購能夠提供詳細的測試方法與數據之廠商的產品,如下圖例示。
完整的機能性數據(Source: Toray Website.)
一條鍊子的強度,取決於其最脆弱的一環。昂貴的機能性服裝之透濕功能,依賴表層的撥水劑來維持,容易磨損、剝落的撥水層就成為其致命的弱點。Nextec公司的EPIC技術,或許提供了解決之道。與眾不同的是該布料的防水性能,並非來自於傳統的薄膜或是塗佈技術,而是直接在纖維上包覆(encapsulated)一層疏水性矽膠(silicone)。因為並非使用會磨損、剝落的氟化聚合物塗層,EPIC的撥水性是近乎永久性的;根據EPIC官網所述,EPIC衣物可以按一般的洗滌方式清潔。
EPIC防水布料構造示意圖(Source: www.nextec.com)
如果能夠採用EPIC布料作為表布,中間層採用高透氣性的NeoShell薄膜或是極輕量化的Omni-Dry薄膜,或許可以算是完美的夢幻組合吧!當然,這純屬筆者的猜測,並無實際的實驗數據可以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