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圖說故事之36――西巒大山往南展望
連聖凱、陳建志、高爺 /聯合創作 103,10,21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連聖凱 10月21日
你和廖冠棻、陳建志及其他 4 人都說讚。
△ 照片一
高爺 我在
如今藉由諸位學弟學妹登山攝影,我又能從北面看見玉山,歡欣鼓舞之際,就來認山吧!
1.照片正中央,三座高山從右起是玉山主峰、北峰、東峰。
2.玉山主峰往右(西),分別是西峰與前峰,距離比約為3︰2,西峰山頭多,前峰西側長坡直下,坡底就是著名的塔塔加鞍部。
3.塔塔加鞍部再往右(西),連續三個山頭,左為東埔山(有根樹枝),遮住正後方的麟芷山,再右兩座是鹿林山與鹿林前山(也有根樹枝)。值得注意的是,塔塔加鞍部後面遠處橫向稜線,是錢頭雁山、魔界碗山或南面山那條稜線,尖尖山頭是誰不確定。
4.近處三個山頭,最近的黑平山頭是金子山(郡坑山),左後方是清水山,右後方是郡大山。
5.清水山右後方兩座山頭,左邊較高的是八通關山,右邊稍矮的是八通關山西峰。
6.八通關山左後方是大水窟山,最左邊是秀姑巒山。
7.八通關山西峰右下方黑黑小小的是達芬尖山,右邊山谷最遠方是三叉山。
到底對多少呢?
不管對多少,拿著地圖認山很有意思。
我八月份才從八通關山方向北望,看到巒大山、郡大山與東巒、東郡等,登頂秀姑巒山,卻遇雲霧沒展望。現在南望八通關山與西峰,熟悉親切。
陳建志
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dkUcqTN_TETC1IaVhfZUVOaVk&usp=sharing
為認山頭結果,提供參考!
△ 照片二
△ 照片三
△ 照片四
高爺 太讚了!建志一出手,詳細答案全部出現,顯點本事給在校學弟學妹看看。
陳建志是野狼隊,測量系78級,科班出身,弄這些東西小菜一碟。
我只會拿等高線圖左看右看,古法釀造。翻看上河文化《臺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南島第4、11、19、20、26、27圖,因分頁未黏成一大張,我得來回翻看,假設西巒大山位置,拿支長尺代替視線,攤開地圖比對左右山頭有沒有擋住。
還好大部份都判斷正確,沒有太漏氣。
‧找出南面山很高興,達芬尖山小小尖銳也有把握。
‧小南山山頭冒出來,沒想到;南雙頭也沒認出來,原以為是向陽北峰。
‧鹿林前山有全臺最大的天文臺,我在塔塔加停車場仰視看過幾次,今年農曆年還走到,這照片是俯角卻看不到,不明白原因,也許真的太小,肉眼看比照片清楚,視角大很多。
‧ 達芬尖山右前方,尖銳小山頭,是否為鹿山?看那位置,玉山(南峰)稜線往東,看那方位角,達芬尖山與三叉山之間,好像找不出其他答案了,非它不可。
我花許多時間寫這些,想知道諸位學弟學妹在山上看風景時認得多少?下山看照片時又補認得多少?全部瞭然於胸,或是灰薩薩?
連聖凱 沒在手邊地圖上的我認識不多(遮臉)
Ting-Yun Chan 張傑凱你身上有山耶XDDD
陳建志
1.當初由於認山頭之能力普普,想追根究底快速求出完整及精確的答案,所以毅然投入工具程式的開發,將近五年終於有了較滿意的成果,希望能提供大家一個參考解答,因為除非在拍攝點架設高倍望遠鏡,而各山頭同時有人揮旗子,否則是很難得到標準答案的。
2.金子山的山頂會被其北方不遠處的稜線遮蔽而不可見。
3.鹿山經計算會被五條稜線遮蔽,學長所說的尖銳小山頭是位於八通關草原西方約
4.其實古法釀造才真是需要功力!
高爺 連聖凱說山頭不熟悉,也許又是受時代與大環境的影響。
民國六十年代,攀岩、溯溪風氣尚未開始,中級山開拓也還不普及,因此六十幾級的OB對這些都不熟,那時爬百岳風氣正盛,全心全意在這上面,所以我畢業時走過的百岳數目有66座,前後幾屆有五十、六十座的很普遍。
七十幾級開始接觸攀岩、溯溪,再加上冬攀、雪訓,可以玩的東西多起來,到八十級漸漸成熟,九十級更發揚光大,一百級起就擁有岩場了。
但做為大學生與山野活動的時間就只有那麼多,這廂多了,那廂就少了,失之東隅,收之桑榆,總和其實差不多。
回想從前,一登頂放下背包,不忙擦汗喝水,先來四處展望,山頭點將,逐座指認,沒把握的遠山討論一番,或是取出地圖指點江山。那時熟悉山頭的高手甚多,娓娓道來如數家珍。心中有地圖,腳下有百岳。
我是69級OB,熟悉百岳,看大山比看臺北街道還熟,也是非常自然的事。
年輕的學弟學妹們稍稍下點功夫,行前預習、山頂核對與下山複習都要做,大山稜線瞭然於胸。認得山了,看山更過癮,像認識星空或沿途的植物、岩石,或聽得懂古典音樂那樣,境界與心情也許就不同了。
陳建志
http://www.peakfinder.org/?lat=23.6938&lng=120.9479&ele=3016
為Peak Finder網站計算之西巒大山模擬圖,其中對關山經自行計算會被望鄉山至郡大山北峰之稜線遮蔽,應該看不到。
雖然可見山頭並不完整,且有少許錯誤,山形也偏圓潤,但速度快且全球化,http://www.peakfinder.org/?lat=27.9608&lng=86.6825&ele=5360&name=Gokyo%20Ri
為Gokyo Ri之模擬圖,又能產生pdf檔,仍然推薦用來認山頭。
高爺 今年的農曆新年,才和阿寶、CA、游慧敏、麗雲、楊淑茹、仙女、義奮等OB走阿里山群峰,包括大塔山、東水山、自忠山(兒玉山)、鹿林山、鹿林山前峰,麟趾山等,照片三全都歷歷在目。
在大塔山頂巧遇到年輕OB秉智與一群在校學弟妹小雞、鎧輿、靖恆等,共享豐盛午餐;義奮與慈文修成正果,小玉也順利生下來抱到手上了,小玉就是因攀登兒玉山而得此小名。許多山野趣事,讓我望著照片悠然神往之外,更加緬懷登山時的歡樂時光。
登這山,望那山,一直都是超級爽快之事,當然認得出看得懂才能體會個中玄妙,並產生深厚感情。
四書五經、唐詩宋詞、古文觀止等等,只有讀過讀懂的人才能欣賞體會增益厚度,意境當然不同。
建志的技術精湛,成果豐碩精準,值得學習(但我的電腦功夫差,學不會);我則注重意境與情感,那份感受歷久不衰,值得回味良久。
△ 照片五
高爺 多數山頭,你只去一次,有些還去第二次第N次,但也往往不是這些伙伴,就算是這些伙伴,也必然不是這年齡這心情……。
因此我總是細細體會,詳細記錄,記錄這風景,記錄這心情,記錄自己的青春歲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