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關於台灣郊山難度分級之我見

前言

  據報載:「為降低入山及登山客風險雪霸國家公園等高山型國家公園,十一月廿五日實施入山分類分級管理,分ABCC+四級若在雪季,則再加DE兩級(註:由易至難)

http://udn.com/news/story/7314/1330088-%E9%99%8D%E4%BD%8E%E9%A2%A8%E9%9A%AA-%E7%99%BB%E5%B1%B1%E5%88%86%E7%B4%9A%E5%88%B6%E5%B0%87%E4%B8%8A%E8%B7%AF,近來已引發山友廣泛討論。另依山協通訊44P9

https://drive.google.com/file/d/0B-C9kNVKo-7BYTlkNGU1MGUtMTQ5Yy00OWY2LWJmZjEtY2NjMDhlZTFiYzkz/view?pref=2&pli=1 之「成大山協山岳分級辦法」,則依路程、路況、季節由難至易分AE級,並將部分路線表列。然以上兩種山岳分級方式皆以天數多寡為主要劃分標準,只適於高山活動,對於當日往返之郊山而言並不適用。

  搜尋網路郊山難度分級之相關資訊,如「週週爬郊山路線分級範例」http://blog.xuite.net/haa123/blog/48814227-20110724+%E9%80%B1%E9%80%B1%E7%88%AC%E9%83%8A%E5%B1%B1+%E8%B7%AF%E7%B7%9A%E5%88%86%E7%B4%9A%E7%AF%84%E4%BE%8B台灣山岳第78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R030014910、「如何分辨"登山健行等級"分類http://www.台灣雲端踏青家族.tw/viewthread.php?tid=430等,多為主觀、籠統之文字敘述,也都言之有理,但缺乏明確客觀之數據支持,難有令他人信服之一致標準。筆者於撰寫「圖文並茂的行程紀錄」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363868742 (以下簡稱前文)時,遂構思以GPS實地記錄之航跡資料,訂定各項得分與分級標準,嘗試建立一套較為客觀之分級方式,提供山友易於操作與參考之道。

 

構想

  為評估登山路線之難度,必需先提列幾項容易收集與量化的數據,立刻想到的是:距離、時間、標高、升降高度、速度、坡度等,但有些並非全然與其他項目無關,例如速度等於距離除以時間,而坡度與距離、升降高度有關,為避免重覆計算,故不適合當作評分項目。

至於時間,因各隊伍實力不同,且受地形、植被障礙、天候等諸多因素之影響甚大,即使同一支隊伍重覆走相同路線,也可能相差甚多,故不擬列入,改以是否有困難地形、植被障礙、路跡不明等情形,及是否降水或天氣特別寒暑、路程是否濕滑代替。

 

實作

  以下分述各個評分項目:

1.平均標高:標高愈高,含氧量愈低,活動力亦深受影響,故由GPS航跡記錄中,各點標高由農航所40mDTM內插計算,再取平均值。

2.距離:距離愈長,耗費之體力愈大,另因實地行走於坡面,而非地圖平面,故由GPS航跡記錄中,各點間之水平距與高差以畢氏定理求出斜距,並予加總。

3.升降高度:升降高度愈高,表示相同距離時坡度愈陡,必影響登山者之表現,故由GPS航跡記錄中,將全部點位間之高差均取正值並加總。

4.連續陡升陡降距離:雖已將升降高度納入計分,但由於連續陡升或陡降對體能消耗很大,也對下肢關節與肌肉造成沉重負擔,故特別增加此項。其坡度與距離門檻值,經多方測試後,暫訂為坡度70%(約35度)及斜距50m(約10層樓高),即連續正負坡度大於70%達50m以上之距離加總。

 

以上係GPS航跡記錄能夠取得之資訊,各項分為3級,得分由易至難計123分。經測試後發現,擎天崗會師絹絲瀑布線與雪山會師東峰線第一天,登山口至七卡山莊同為7分,顯不合理,故加權兩倍,得分改為146分。

同時,有無斷崖等困難地形及植被障礙不易通過,或是路跡不明需要功力找路,也是路線是否困難的重要因素,故亦加以列入。但若以其造成障礙之距離為數據,將對記錄者形成負擔,故只簡單以其出現次數表示。其中,困難地形與路跡不明兩項對難度影響較大,在傳統長天期山岳分級時亦會特別列表,故加權兩倍,得分為146分,植被障礙則不變。以下為「郊山難度分級標準表」:

 

評估項目

得分

0

1

2

3

4

6

平均標高(m)

<=1000

1001~2499

>=2500

距離(km)

<=5

5.1~9.9

>=10

升降高度(m)

<=1000

1001~1999

>=2000

連續陡升陡降 距離(m)

0

<=100

101~199

>=200

困難地形()

0

1~4

>=5

植被障礙()

0

1~4

>=5

路跡不明()

0

1~4

>=5

 

 

    

經以上七項評分後,加總得分為總分,再依下表由難至易分成一、二、三級,是為原始難度分級 

 

原始難度分級()

總分

>=20

11~19

<=10

 

 

   

但登山活動常受當日天候及路程濕滑狀況影響,故外加若路程超過一定比例降水(雨、雪、冰雹)或嚴寒酷暑,或是路面濕滑時,提升一級之難度,至於比例為何?暫以三成作為標準,如此得出之級數稱為現況難度分級。再者,如個人當天身體狀況不佳,亦可提升難度一級,成為個人現況難度分級

  

以下為筆者近年來參加20次成大山協OB登山活動中,共計29條路線所收

集之GPS航跡記錄,節錄部分路線之郊山難度分級範例(完整內容詳見https://drive.google.com/folderview?id=0B-dkUcqTN_TETkFuRzlySGlVZ2M&usp=sharing)讀者可將各項數據直接填入表中,Excel公式將自動計算得分、總分及難度分級。由於困難地形、植被障礙、路跡不明等項,有時並不容易量化,建議可瀏覽活動照片,大略估計其數量,若實在太多,就直接給10,則公式會自動列為難度一級。

  

活動路線

平均標高 (m)

距離 (km)

升降高度 (m)

連續陡升 陡降距離 (m)

困難地形 ()

植被障礙 ()

路跡不明 ()

總分

原始 難度 分級 ()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數值

得分

哈盆越嶺

517

1

13.9

3

1596

2

0

0

4

4

0

1

0

1

12

2

馬那邦山

1093

4

4.9

1

1108

2

0

0

2

4

0

1

0

1

13

2

東洗水山 北坑山

1990

4

16.5

3

3033

3

83

1

0

1

0

1

0

1

14

2

五寮尖

399

1

5.7

2

1560

2

0

0

10

6

0

1

0

1

13

1

筆架連峰

423

1

9.0

2

1790

2

0

0

2

4

0

1

0

1

11

2

松蘿湖

972

1

12.0

3

2072

3

0

0

4

4

0

1

0

1

13

2

擎天崗會師 絹絲瀑布線

728

1

7.7

2

915

1

0

0

0

1

0

1

0

1

7

3

雪山登山口 七卡山莊

2314

4

2.1

1

532

1

0

0

0

1

0

1

0

1

9

3

七卡山莊 雪山東峰 雪山登山口

2829

6

8.2

2

2198

3

0

0

2

4

0

1

0

1

17

2

 

 

  

活動路線

原始 難度 分級 ()

超過 三成 路程 降水 或寒暑

超過 三成 路程 路面 濕滑

現況 難度 分級 ()

個人當天 身體狀況 是否良好

個人 現況 難度 分級 ()

哈盆越嶺

2

N

N

2

Y

2

馬那邦山

2

N

N

2

Y

2

東洗水山 北坑山

2

N

N

2

N

1

五寮尖

1

N

N

1

Y

1

筆架連峰

2

Y

Y

1

Y

1

松蘿湖

2

N

N

2

N

1

擎天崗會師 絹絲瀑布線

3

N

N

3

Y

3

雪山登山口 七卡山莊

3

N

N

3

Y

3

七卡山莊 雪山東峰 雪山登山口

2

N

N

2

Y

2

 

 

   

結語

 

    本文希望秉持現代社會數目字管理[1]之精神,以客觀量化之數據訂定郊山難度分級標準,以補傳統主觀定性描述之缺憾。在舉辦登山活動時,若能於公告中列入級數,相信對考慮是否報名參加,當能提供參考。各評分項目及其標準之於實力不同者感受必有不同,神人級可能都是3級,魯肉腳可能皆為1級,在此先提出一些淺見,歡迎大家不吝指教。此外,未來計畫廣泛收集各種難度路線的GPS航跡資料,據以修改更適當之門檻值,使分級標準更臻完善。

 

總之,若能按前文所敘將難度分級列入行程紀錄,即能提供他人一定程度之參考價值。人人均可建立自己的難度分級檔案,於行前據以評估,並事後檢討,以此自知、自勉,進而增進登山安全,此為本文衷心之企盼。

 

 

 

陳建志   104.12.23 初稿   104.12.25修正   105.1.8第二次修正   jgchen6@gmail.com

 

 

 

修正部分: 

1.難度分級範例表1.部分數據修正。 

2.結語部分文字。 

  

第二次修正部分: 

1. 增列連續陡升陡降距離為評分項目。 

2. 難度分級範例及標準部分數據修正。

3. 結語部分文字。

 

註1:歷史學家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這部著作中以其大歷史觀概念,指

     出中國數千年來發生的問題,都是缺少了現代社會發展下一些關鍵元

     素,他把這些統稱為「缺少數目字上管理」。詳見

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AD%E5%9C%8B%E5%A4%A7%E6%AD%B7%E5%8F%B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