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登山社辦展 看台灣登山史
聯合報 記者修瑞瑩、曹馥年/台南報導
成大山協甲子展,見證60載台灣青年的登山足跡。圖右起為高紹陞、廖向芃、覃業宇,分享山協老、中、青三代登山經歷;右下黃色背包是民國65年到79年間使用的藤架登山背包。 記者曹馥年/攝影
分享「聖母峰」、「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等以登山為主軸的電影創下好票房,激起觀眾走入山林,挑戰自我。成大登山協會慶祝社團成立60年,即起至
「當年登山裝備陽春,辛苦卻令人回味。」60歲的策展人高紹陞回憶,從前沒有防風外套、排汗衣,大家穿著棉質衣服,深山縱走逾一周不能洗澡,嬌俏女生下山時和大男生一樣臭。民國67年登玉山時,為了在高山燒水煮飯,還得把近10公斤的壓力鍋背上山。
民國69年,高紹陞與山社夥伴挑戰O型聖稜線,從收音機聽到當時成大校長王唯農過世消息。隔天清晨,他與夥伴在海拔3,520公尺的翠池整齊著裝,以樹當旗桿,用繩索升起國旗,並將校旗與社旗降半旗,悼念王校長。
43歲的山協成員廖向芃,民國86年與山協夥伴挑戰能高安東軍縱走,因當年氣象預報技術不夠發達,一行人在行程中段遇中度颱風安珀,進退不得。
廖向芃說,當時經驗不足,眾人在圈谷紮營,原想運用地形避風,未料半夜大雨淹水,大家在狂風中撤到高處,擠在僅存帳篷裡發抖度夜,隔天還回到圈谷裡撈起滅頂裝備。一場風雨,10人隊伍互相扶持,後來成就兩對夫妻。
23歲山協成員覃業宇,挑戰國外多座高峰,前年通過企業贊助徵選,成功攀登吉爾吉斯海拔7,134公尺的列寧峰。他說,登山交到的朋友,因曾一起共患難,感情格外深厚。
高紹陞表示,社團從民國66年到92年發行「山協通訊」,紀錄社員冒險奮鬥的經歷,也是台灣登山運動發展縮影,是本次展覽亮點。山協正以此為主要依據,編製社團編年史。
△ 聯合報
△ 聯合報
說明︰
也許記者有所誤會,圈谷是冰河地形,不在能高安東軍,我的年齡與壓力鍋重量都估計的太多,本部落格讀者登山內行,就不再贅述。
整理 高爺 10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