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道路結冰打滑記

 

高爺 105,01,27

照片均取材自網路

臺灣多數人沒有雪地駕駛經驗,開車上山賞雪之前都聽說過加掛雪鏈之事,但即使加掛雪鏈,也未必萬無一失。雪地行駛先天有危險性,臺灣山區多陡坡急彎,冬天氣溫常在零度上下,使雪融復結冰,發生意外時有所聞,元月2324日強烈寒流過境,24日大雪山林道發生車輛摔落山谷兩人遇難的不幸事件。

新聞中常見高緯度的國家,一下大雪公路上車輛打滑,車禍頻傳,交通打結,那還大多是在平地,而且溫度夠低,厚雪仍維持粉末狀態,通常也不用加掛雪鏈。

臺灣的平地幾乎沒有降雪記錄,山區偶爾降雪,溫度常在冰點上下擺動,雪齡短融雪速度快,柏油路面吸熱快融雪也快,車輪輾壓會加速融化,夜間又凍結成冰,沒有雪地經驗的駕駛一時興起開車上山賞雪,車輛欠缺適當配備,駕駛沒有足夠瞭解與經驗,猝然面對斜坡與打滑,自然險象環生。

 

  其實積雪的厚薄、新雪或殘雪、融雪結冰與否等等,駕駛困難度各不相同;道路的坡度大小、路幅寬度、山側水溝是否有加蓋、谷側是否有連續完整護欄、中央是否有安全島、交通流量等等,對安全也各有不同影響;車輛型式(是否四輪傳動或底盤高低)、雪鏈款式(種類多功效不一)、雪鏈數量(兩輪或四輪)與駕駛經驗差別亦大,難以一概而論,臺灣在這方面的研究與論述還不多。

  元月下旬這波寒流特強,號稱霸王級,雪線降低,往年未降雪的路段也降雪結冰,也許相關安全設施尚有不足,無法有效防護,環境危險性比往年降雪時更大。

  在此談談我的雪地駕駛經驗。將近廿年前我曾兩次開車到合歡山賞雪,都是下雪之後,非假日或尖峰,幸而未遇車潮。

  那時我使用四輪傳動車(和白癡用的是同一款),未加掛雪鏈,因那時出租的雪鏈在輪胎面橫條數目稀疏,用普通鏈條製作,外側沒有破冰齒,我覺得效果有限,而租金很貴,還要繳全額押金,業者一年只賺這一回。由於非假日或尖峰,警察已撤哨,解除管制。那年頭不像現在嚴謹,資源也少得多,管制時警察只在兩端站崗,車輛有掛雪鏈才放行,中間未見警車巡邏,還沒有「預防性封路」這名詞。

 

  頭一回開車賞雪是全家出遊,過了昆陽就切換為四輪傳動,進入積雪區之後,還算順暢。海拔再高一點,道路左右都出現故障車輛,有的掉落溝中,包括滿載高麗菜或加工石板的大卡車,有的轎車車頂與引擎蓋上有一層厚雪,想必已在此過夜,看來情況很慘,我更是不敢大意,步步小心。

  車速要儘量放慢,二檔起動,安全距離拉長到平常的三倍以上,勿急踩油門或煞車……,我事前翻查書籍(那時網路尚未發達),這些早就知道。起初還算順利,武嶺暫停,全家玩雪開心,我覺得四輪傳動車有發揮功能,心情愉快。

  但從武嶺繼續前行之後就不對勁兒了,車子忽然開始打滑,方向盤與煞車都不管用,機構雖有動作,但地面結冰,輪胎與冰面沒有摩擦力,只看路面往哪裡傾斜,車子就往哪裡滑下去,滑動帶轉動,完全無法控制,心情緊張。

  那地點是武嶺往松雪樓路段,陡下坡十分危險,大聲提醒家人坐好抓緊之外,無助感強烈。眼睜睜看著車子往左前方滑下,下方是山谷,幸而有與高速公路相同樣式的W型鋼板護欄,車身左側撞上立刻彈開,入射角等於出射角,高中物理實驗在此獲得印證。

 

  像在太空漫步一般,車子緩緩往車頭右前方溜下,還帶著些許轉動,迎面駛來一輛敞篷的紅色吉普Wrangler,輪胎加大車身墊高,四輪都掛著雪鏈,前保桿上裝有捲揚機,駕駛老兄皮膚黝黑塊頭壯碩,一看便知是江湖豪傑,見到我滑下就停車等待,我轉動方向盤,車子如失控的溜冰,未從正面迎撞,只從側面輕輕擦撞。

  車窗早已搖下,我大聲喊抱歉,那老兄懶得理我,逕自開走。我繼續斜過整條路幅,直到一陣劇烈晃動並發出「匡」的一聲,終於停止,車身往右傾斜,掉溝裏了。

  先熄火,確認家人都平安無事之後,我用力推開車門(因左側斜朝天空)下車,雖然穿著登山鞋,我雙腳一踩地立刻滑倒,路面結冰的危險性不可忽視,搖下車窗,告知家人都別下車,我一人處理即可。

  我在車身前後蹲下觀察,幸而四輪傳動車的底盤較高、輪胎直徑夠大,右側兩輪雖掉入乾溝,底盤尚未觸地,只差一點。心中大石剛剛放下,剛才那輛紅色吉普已經掉頭靠了過來,老兄下車,我注意到他的長筒雨鞋鞋底有釘子(那時罕見),踩過的冰面釘痕累累,老鳥面對菜鳥,難怪氣定神閒。

 

  老兄看我一眼,問是否要讓他協助拖上來,我當然知道這是做生意的,問要多少錢?老兄講了一個金額,確實數字我已忘記,只記得是天價,比那雪鏈租金還貴得多,我搖手拒絕,老兄也不囉嗦,轉身開走,原來四處巡弋,只為尋找待援車輛。

  那時我有參加吉普車隊,略有經歷,越野時必帶拖繩、斧頭、圓鍬(大型尖頭鏟)與無線電(50W雙頻車機)等雞絲頭,圓鍬就綁在車後的備胎上,長長的無線電天線也固定在後面,自認很帥的樣子。解下圓鍬,水溝外側就是山壁,附近適當大小的石塊先搬過來墊底,碎石與泥土都不多,只好將殘雪鏟進溝裏,全鋪在輪胎前方,用腳踩緊,成斜坡形狀,前端與路面同高,小平臺前方也要有石塊頂住,以免壓垮,前後兩輪各需要一條斜坡。

  殘雪較粗硬,類似剉冰,鏟雪像鏟土,上回做這活兒還是服役受訓之時,工兵的「工事」課程要挖散兵坑、做掩體並僞裝,每天操課都得扛大圓鍬去,記得還有一個「工具上肩……好!」的口令,動作要整齊畫一。分發工兵部隊後,日常工作也常有土工,我是排長,經常帶隊施工,所以幹這活兒並不陌生。

  不久,前後兩條斜坡就興築完成了,來回踩踏,務求堅實,一邊向車裏的家人解釋,成敗在此一舉……。

  上車,發動,車身往前移動,右側逐漸升起,到了適當位置,方向盤左打,立刻離開水溝,走到路面,成功脫困了!

 

  繼續下行,武嶺過來才走了三分之一,到松雪樓還有三分之二,一樣是下坡,一樣路面結冰,仍然緊張。我悟出一個道理,輪胎打滑是因失去摩擦力(即抓地力),這條道路結冰並非很厚,而且斷斷續續,若滑溜之初即修正方向盤,與滑溜方向相同,應可拿回摩擦力。

  隨後發生輪胎打滑時即用此法,即便是滑向水溝,也要大膽向水溝轉動方向盤,使車身與滑溜方向一致,行駛一小段距離之後,摩擦力就恢復了,再慢慢轉回道路中央。

  此法確實有效,屢試不爽,還好當時車輛很少,我能行駛道路中央,下滑時有修正空間,終於慢慢駛到松雪樓。那時松雪樓往大禹嶺道路已無積雪,我就從大禹嶺左轉梨山回程。

  武嶺往松雪樓路段在合歡東峰的西北側,坡度最陡,上午陽光曬不到,午後雲擁晚上結冰,我對這驚險的經歷印象深刻,多年之後仍能清楚敘述。

  隔年再度下雪,車潮尖峰過後只帶小霸去,那次天氣晴朗殘雪仍多,我只到達武嶺,在此玩耍,原路撤回,武嶺往松雪樓這一段就不敢再嘗試了。

 

  大家皆知山野活動有風險,也知高寒地區有冰雪時風險增加,切勿忽略在高山道路有冰雪時駕駛車輛風險更高,牽涉因素很多,駕車賞雪潛在代價不小,吾人不可不慎!

 

 

自由時報/記者 李忠憲/台中報導 2016,01,25

刑警夫妻賞雪 大雪山墜谷雙亡

http://news.ltn.com.tw/news/society/breakingnews/1583757

 

聯合報/記者 林佩均、游振昇/台中報導 2016,01,26

賞雪車墜谷 刑警夫妻雙亡

http://udn.com/news/story/9316/1466464-%E8%B3%9E%E9%9B%AA%E8%BB%8A%E5%A2%9C%E8%B0%B7-%E5%88%91%E8%AD%A6%E5%A4%AB%E5%A6%BB%E9%9B%99%E4%BA%A1

 

中時電子報/記者 陳淑娥/台中報導 2016,01,26

賞雪橫生意外 警官夫妻車墜谷魂斷大雪山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60126000354-26010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