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簡介
高爺 105,07,08
6月30日上午臺大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楊南郡博士與徐如林女士發表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全場座無虛席,冠蓋雲集。
本書與《能高越嶺道》、《浸水營古道》都由林務局出版(註一),前兩本連連獲獎,本書內容豐富,編輯高明,印刷精美,亦有冠軍之相。閱讀兩位有關國家步道歷史的書籍,知道好多臺灣山區的故事。
上臺致詞的有林務局李桃生局長、曾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首任處長的徐國士教授、臺大圖書館陳雪華館長、原民會副主委汪明輝(鄒族)等,後來趕到的包括監察院孫大川副院長(卑南族,曾任原民會主委)等人。
大正3(1914)年5月至8月間,臺灣總督府動員大批軍警討伐太魯閣族,史家認為這是日本時期五年理蕃(註二)計畫壓軸之戰,也是三大理蕃事件之首,另兩個是大分事件與霧社事件。
五年理蕃計畫將臺灣全島山區畫分為12個作戰區,分區討伐。資訊早已掌握的地區先動手,角板山之役、李棟山之役、霞喀羅之役等相繼完成討伐,蕃民歸順之後,總督府為控制花蓮一帶山區,與貪圖傳說中的黃金蘊藏,必欲征討。
由於花蓮曾發生新城事件、威里事件、七腳川事件等一連串原日衝突(註三),總督府認定太魯閣蕃最凶狠(其實是阿美族所為),另一方面內太魯閣山區地圖一片空白,有待探測,所以留到最後,以最多兵力對付。
從
大正元(1912)年7月,佐久間總督首次到霧社巡視,9月派出兩支探險測量隊,分別前往能高主山和奇萊北峰方向偵察,觀測地形與部落分布,之前之後,各有幾次探測,因原住民抗拒,劍拔弩張,無法接近,只好放棄。
大正2(1913)年3月22日,測量技師野呂寧率領286人的「合歡奇萊北峰方面探險隊」,遇到冰雨風暴,一夜之間凍死或墜崖多達89人,是為臺灣史上最大山難。
同年9月,佐久間總督親率警視總長、南投廳長,由霧社到合歡山巡視,290人的探險隊,這回野呂寧測量成功。
總督府一再派出探測隊,目的就是要掌握地形與部落分布,預做攻擊行動的準備。
大正3年5月17日,71歲的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大將親自擔任討伐軍司令,第一聯隊(相當於步兵師,隊部駐地現為中正紀念堂)與第二聯隊(隊部駐地現為成大光復校區)為主力,發動大規模攻勢,派出兩萬多名軍警與後勤人員上山討伐。
日軍部署完成,開戰前談判,要求太魯閣族歸順、繳槍,太魯閣族頭目一再理直氣壯的質問「我們沒有得罪你們,也沒有惹你們,為何要出動大軍來攻打我們?」日軍談判代表無法回答,低頭哈腰陪笑,唯唯諾諾,無法說服,是為無罪之伐。
日軍執意開戰,發射大炮,首先攻打托博闊社群,再分地區逐步剿平。太魯閣族人總計有九十七社,一千六百餘戶,九千多人,其中青壯年總共才約三千人,山刀與土槍哪能對付現代化武器攻擊,戰事激烈,族人雖佔據險要奮勇頑抗,仍被各個擊破,死傷慘重。
日本軍警封鎖花蓮山區所有進出通道,族人既無外援、欠缺物資,也無法遷徙遠遁。日軍攻擊時只帶武器彈藥,先用大炮轟擊部落,步兵再進入掃蕩。每攻下一個部落,慣例先休息,搜羅未帶走的糧食與飼養的豬與雞等,炊煮飽餐一頓,然後放火燒掉所有建築(均為木竹造),命令蕃人隊(即味方蕃,註四)毀壞田間作物,堅壁清野,味方蕃搜尋躲藏者,找到就馘首。
戰役中太魯閣族死傷慘重,族人翻山越嶺大逃亡,儘可能攜帶糧食,躲藏密林之中,還有婦女在逃難期間生產,艱辛痛苦實難想像。日軍一路燒殺,對可疑之處開炮,毫不留情。
6月中,大正天皇派遣侍從官若見少將前來慰勞前線官兵,6月19日抵達立霧溪與托博闊溪合流點附近的魯比社,20日天皇敕使若見少將在卡拉寶社接見佐久間總督,宣讀天皇聖旨,賞賜葡萄酒等。
太魯閣族人死傷無法計算。許多頭目因身先士族,奮勇殺敵而父子同時犧牲,頭目家族死亡有記載(口述歷史),更多太魯閣勇士在激烈的戰火下,成為默默無名的屍骸。倖存的族人後來被迫遷徙,部落煙滅,文化幾乎消失,這也就是今日在中橫東段(天祥、綠水、西寶、布洛灣、古白楊等)都沒有原住民部落的原因。
看熱鬧的民眾說︰「死那麼多人的戰爭,還要大慶祝,天公爺都看不下去了。」「天公爺替咱臺灣人和番仔出一口氣啊!」
9月19日佐久間總督回到日本向帝國議會報告︰「理蕃計畫執行完畢,收繳一萬八千枝槍,蕃族氣燄崩落……。」
五年理蕃事業完成,隔年5月佐久間總督告老還鄉獲准。8月13日,佐久間左馬太在東北仙台家中摔倒去世。
佐久間左馬太一生功過評價兩極,清同治13年(明治7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他曾以中佐(中校)參謀身分參戰,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均未參戰,論功受賞卻都有份。在臺灣總督任內討伐不肯歸順的山地部落,歷經數年征討,終以優勢武力迫使原住民降服,臺灣原住民恨之入骨;然而日本財團與漢人實業家因獲得開發的巨大商機,對他極力推崇,譽為「總理蕃督」。
戰役之中與之後,日本軍警開闢合歡越嶺道,作為進出、補給、管制之用,日後持續利用,成為警備道路,沿途設置警察駐在所,以便監視控制。
在屏風山與石門山之間,有一片開闊的河谷,曾是東西兩個賽德克族,為爭奪獵場而大戰之地,當時東賽德克族(即太魯閣族)勝利。佐久間總督督軍走到那裏,認為很像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發生於美濃國(みののくに)關原地區(関ケ原)的一場大戰,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戰勝石田三成的西軍,故將此地命名為關原。
後來總督府重修合歡越嶺道,雖然往上改道畢祿山麓,仍稱關原。再後來開發中橫時,保留這地名至今。
大正3年9月,太魯閣戰爭剛結束,工兵出身的梅澤柾隊長奉命開闢從新城到塔比多(天祥)的28.6公里合歡越嶺道,除了改善既有道路、架設鐵線橋之外,最困難的便是開鑿錐麓大斷崖的橫斷道路,七個月之間37人因墜落或落石死亡。錐麓古道隧道口岩壁上現存刻字「大正叁年 開鑿記念 梅沢作」(沢通澤),其實是「大正叁年 開鑿記念 梅沢作業隊」,只因下面岩塊坍落,「業隊」兩字消失。
梅澤柾將這條天空步道當成自己畢生的代表作,冒險攀到懸壁之外刻下這13個字,作者也是冒險才發現、看到、拍到。(註五)
昭和10(1935)年,日本人來臺已四十年,平地與山地的大大小小抗日戰爭都已結束,包括西來庵事件(註六)與霧社事件(註七)都已平服,各種建設的成果初步顯現。為了彰顯日本統治的進步,乃舉辦規模盛大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 臺灣博覽會」,籌備工作早已展開,包括把縱橫各山區的警備道路大規模整修為健行步道。
其中合歡越嶺道東段在太魯閣戰役後已逐漸失修荒廢,於是全面翻修,開闢第二斷崖道路,位於現今九曲洞上方,當時健行隊伍都能到追分(翠峰)、合歡山(昆陽)、銀嶺(武嶺)、關原、古白楊、塔比多(泡深水溫泉)、巴達岡等。合歡越嶺道與合歡山成為人氣明星。橫跨立霧溪的山月吊橋,長
那時候從合歡埡口(大禹嶺)往東,合歡越嶺道在現今畢祿的西側往下走,直到立霧溪谷,經過卡拉寶、西拉歐卡、見晴、古白楊等,通到塔比多。
如今多段崩落,尚未完全恢復通行,僅綠水、合流、錐麓、巴達岡一帶已由太魯閣國家公園整修為步道完畢,山月吊橋亦將重建,接通巴達岡到布洛灣,期盼合歡越嶺道逐漸重現。
總督府對屏風山的黃金念念不忘,大正15(1926)年2月起,數度聘請礦業專家來臺調查試掘,判定此山區為非常值得開發的富礦,估計有「砂金40億圓」,以當時幣值為天文數字,昭和15(1940)年起開闢太魯閣產金道路,但才通到綠水就因美軍已開始空襲臺灣而停工。(註八)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繁華安樂的日子就結束了。合歡越嶺道還是有人在走,卻是為了提升體能的「國民練成運動」,充滿戰鬥意識。
民國34年臺灣光復,38年中央政府遷臺,39年韓戰爆發,美國力挺臺灣成為西太平洋島弧堅強的反共據點,提供美援建設交通、電力、教育等。由於臺灣狹長,穿越中央山脈的道路是優先需求,清、日時代皆有此想法,43年政府決定開發東西橫貫公路。
幾經踏勘,決定主線西段利用大甲溪警備道到合歡埡口,主線東段利用合歡越嶺道路,東、西段多處須重新開鑿;原本的合歡越嶺道霧社至合歡埡口為支線,本段地質最穩定,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開鑿橫貫公路除因應國防需要,經濟建設、便利山區資源開發很重要,也有助於安置退除役官兵屯墾安家。當時政府經費不足,運用美援,尚無機具,開鑿人力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退除役官兵為主,故最後決定由退輔會主導,並正式組織「橫貫公路興建開發委員會」。
45年7月7日開工,
47年4月7日,一輛軍用吉普車行經石門山與石門山北峰間的風口,被立霧溪方向吹起的強風吹落合歡溪谷,車上五個年輕士兵全部殉職,遺體葬在武嶺附近,蔣經國主委將「鬼門關」改名為「克難關」。
中橫通車後,退除役官兵留在山區屯墾,沿線的農產、礦產、電力源源不斷送至平地,方便東西部貨物運輸,民眾進入山區旅遊登山,開發效益明顯。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中橫主線西段道路毀損相當嚴重,特別是谷關到德基水庫這一段,還有台
93年7月敏督利颱風侵襲臺灣,造成嚴重水災,中橫沿線花了超過二十億新台幣,剛修好的路段又大量崩塌,沿路的臺電六座發電廠都幾近全毀。再修六年,中橫公路上谷關至德基路段便道搶通,幾經波折,公路總局同意從99年2月起開放上谷關至德基路段,但僅限梨山居民通行。
昭和11(1936)年2月3日,第16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親自主持「第一回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決議將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等三個地區作為國立公園候補地,經過冗長的程序,調整名稱、範圍,終於在昭和13(1938)年12月27日由總督公告為國立公園。但這國立公園的榮光並沒太久,因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吃緊,資源匱乏,沒多久日本戰敗,臺灣三座國立公園名存實亡。
民國50年代到80年代,中橫健行隊是救國團舉辦自強活動(註九)中長紅的營隊, 70年代是中橫健行的黃金時期,每年寒暑假80梯次卻仍供不應求,還得通過甄選與面試,年輕人體驗山水接觸自然,青春互動經歷難以忘懷。
民國88年因九二一大地震災情慘重而停辦,這一停就停了十年。99年以重現原版精神而復辦的「中橫健行隊經典復刻梯」,再度踏上中部橫貫公路,每梯次6天5夜。
52年,林務局在合歡山設立全臺第一座森林遊樂區,同時興建松雪樓(85年颱風重創,98年改建營業),54年在合歡東峰北坡滑雪道興建單人座椅纜車,54年興建合歡山莊,72年興建滑雪訓練中心(今滑雪山莊),但75年韋恩颱風吹壞滑雪纜車。
75年11月28日,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本山區經營管理邁向新的時代。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前,籌備處主任植物專家徐國士博士邀請楊南郡、徐如林主持調查工作,將這條古道的歷史沿革與道路現況調查出來,作為未來國家公園規劃的依據,作者查閱各種檔案資料,訪問許多耆老,才終於全盤理解,交出調查與整修研究古道的報告。太魯閣戰爭的故事,深埋在作者心中卅餘年,直到本書出版才一吐為快。
楊南郡是岳界前輩,臺大外文系畢業,今年八十五歲,第一位因研究山區文史而獲得
徐如林大我幾歲,臺大化工系畢業,著名作家,64年12月16日我還在唸高中時,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她的散文〈孤鷹行〉,讓我嚮往山野,到成大就開始爬山。
徐如林依然活潑,獨自擔綱介紹新書,說她能站著講一整天,但受限時間,只能挑重點說,儘管如此,仍然超時很多,因為資料太豐富。
讀者熱情,雖是上班日,仍然踴躍出席,秩序井然,專心聽講,互動良好。結束後在大廳排隊,等作者在新書上簽名。我看著兩位作者親切專注的模樣,心中十分崇敬,他們投入許多心力調查與寫作,讓大家瞭解臺灣山區的文史和故事,登山者在山上行走時會覺得更有意義。
歷史事件往往影響巨大,歷史人物是非功過難分,民族與土地的愛恨情仇常常交織在一起,若沒有當年種種,就沒有今日樣貌。知道越多,理解越深,越要放下。
徐如林女士也預告了下一本書將是《霞喀羅古道》,近期開工,讓我們一起期待。
登山者走到山頂,摸到基點,看到風景,拍了照片,保留回憶。然而這樣不夠,想瞭解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山,一起來讀書吧!
清儒錢泳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誠然,登山者尤應身體力行。
書 名: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作 者:徐如林、楊南郡
發行所: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定 價:380元
註一︰
請參閱
〈能高越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上)〉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54
〈能高越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下)〉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49
〈浸水營古道之思古幽情(上)〉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24
〈浸水營古道之思古幽情(下)〉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18
註二︰
清朝稱「番」。
日本人稱「蕃」,後期稱為「高砂族」、「高山族」,人類學家區分為九族。
民國36年6月,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通報,將原稱「高山族」改稱「山地同胞」,簡稱「山胞」。
83年7月,第三次修憲時,將「山胞」改稱「原住民」。
87年12月,行政院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相關政務。
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大陸至今仍整體稱為一個「臺灣高山族」,列為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明顯lag很多。
註三︰
請參閱南投縣仁愛鄉公所網站〈賽德克族與抗日戰爭〉
http://www.renai.gov.tw/index3.asp?theme=25&acts=2&xid=71
內容包括霧社事件的背景、近因、過程、第一次霧社事件、後續鎮壓、彈盡援絕、第二次霧社事件、日人對殘餘族人的處置、事件影響等。
另有人止關戰役、新城事件、威里事件與佐久間的武力鎮壓、太魯閣戰役、毀滅性的遷移等等。
註四︰
「味方」是日文,意即「親善的夥伴」、「同夥」、「盟友」,「味方蕃」指與日本軍警關係友好的原住民部落。從《理蕃志稿》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以蕃制蕃」策略的肯定。
臺灣總督府理蕃時大量運用味方蕃協助日本軍警,後人在討論此名詞時也會用「親日蕃」,做為「抗日蕃」的對照。
請參閱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自述:下山一 譯寫:下山操子 出版:遠流
註五︰
請參閱〈峭壁上的故事――大正四年梅澤作開鑿記念〉
註六︰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
發生於大正4(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本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漢人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抗日運動。
請參閱維基百科「西來庵事件」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4%BE%86%E5%BA%B5%E4%BA%8B%E4%BB%B6
註七︰
請參閱維基百科「霧社事件」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註八︰
書中第24章「產金道路穿峽谷」提到,目前的採煉技術,只要每公噸礦石含金2公克便值得開採。臺大地質系譚立平教授執行國科會的研究結論是︰屏風山的黃金礦石,平均一公噸含有60公克以上的黃金。
註九︰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稱救國團)自民國42年成立,利用假日與寒暑假舉辦各類青年活動,民國42~50年稱為「青年戰鬥訓練」,以戰鬥性目標為主。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青年活動的內容從戰鬥逐漸擴大到各種生活層面,涵蓋了文化活動,引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於51年更名為「青年育樂活動」。
60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因應客觀環境轉變,引用蔣中正總統「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訓示,於61年更名為「青年自強活動」,並增加戰鬥性活動的比重,鍛鍊青年的心志與體魄。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103/?index=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