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簡介

 

高爺 105,07,08

  630日上午臺大總圖書館國際會議廳有一場新書發表會,楊南郡博士與徐如林女士發表新書《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全場座無虛席,冠蓋雲集。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本書與《能高越嶺道》、《浸水營古道》都由林務局出版(註一),前兩本連連獲獎,本書內容豐富,編輯高明,印刷精美,亦有冠軍之相。閱讀兩位有關國家步道歷史的書籍,知道好多臺灣山區的故事。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2.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上臺致詞的有林務局李桃生局長、曾任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首任處長的徐國士教授、臺大圖書館陳雪華館長、原民會副主委汪明輝(鄒族)等,後來趕到的包括監察院孫大川副院長(卑南族,曾任原民會主委)等人。

 

  大正31914)年5月至8月間,臺灣總督府動員大批軍警討伐太魯閣族,史家認為這是日本時期五年理蕃(註二)計畫壓軸之戰,也是三大理蕃事件之首,另兩個是大分事件與霧社事件。

  五年理蕃計畫將臺灣全島山區畫分為12個作戰區,分區討伐。資訊早已掌握的地區先動手,角板山之役、李棟山之役、霞喀羅之役等相繼完成討伐,蕃民歸順之後,總督府為控制花蓮一帶山區,與貪圖傳說中的黃金蘊藏,必欲征討。

  由於花蓮曾發生新城事件、威里事件、七腳川事件等一連串原日衝突(註三),總督府認定太魯閣蕃最凶狠(其實是阿美族所為),另一方面內太魯閣山區地圖一片空白,有待探測,所以留到最後,以最多兵力對付。

  316428,總督府在官方報紙《臺灣日日新報》以專欄方式,連續刊載44篇有關「太魯閣蕃」的文章,列舉各種衝突事件、如何凶悍燒殺善良人民等,為其征討合理化,並積極準備,動員軍警將近三萬人與機槍、大炮等參戰,後勤龐大,包括為數眾多的挑伕隊。

 

  大正元(1912)年7月,佐久間總督首次到霧社巡視,9月派出兩支探險測量隊,分別前往能高主山和奇萊北峰方向偵察,觀測地形與部落分布,之前之後,各有幾次探測,因原住民抗拒,劍拔弩張,無法接近,只好放棄。

  大正21913)年322日,測量技師野呂寧率領286人的「合歡奇萊北峰方面探險隊」,遇到冰雨風暴,一夜之間凍死或墜崖多達89人,是為臺灣史上最大山難。

  同年9月,佐久間總督親率警視總長、南投廳長,由霧社到合歡山巡視,290人的探險隊,這回野呂寧測量成功。

  總督府一再派出探測隊,目的就是要掌握地形與部落分布,預做攻擊行動的準備。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3.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大正3517日,71歲的第5任臺灣總督佐久間左馬太大將親自擔任討伐軍司令,第一聯隊(相當於步兵師,隊部駐地現為中正紀念堂)與第二聯隊(隊部駐地現為成大光復校區)為主力,發動大規模攻勢,派出兩萬多名軍警與後勤人員上山討伐。

  日軍部署完成,開戰前談判,要求太魯閣族歸順、繳槍,太魯閣族頭目一再理直氣壯的質問「我們沒有得罪你們,也沒有惹你們,為何要出動大軍來攻打我們?」日軍談判代表無法回答,低頭哈腰陪笑,唯唯諾諾,無法說服,是為無罪之伐。

  日軍執意開戰,發射大炮,首先攻打托博闊社群,再分地區逐步剿平。太魯閣族人總計有九十七社,一千六百餘戶,九千多人,其中青壯年總共才約三千人,山刀與土槍哪能對付現代化武器攻擊,戰事激烈,族人雖佔據險要奮勇頑抗,仍被各個擊破,死傷慘重。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4.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日本軍警封鎖花蓮山區所有進出通道,族人既無外援、欠缺物資,也無法遷徙遠遁。日軍攻擊時只帶武器彈藥,先用大炮轟擊部落,步兵再進入掃蕩。每攻下一個部落,慣例先休息,搜羅未帶走的糧食與飼養的豬與雞等,炊煮飽餐一頓,然後放火燒掉所有建築(均為木竹造),命令蕃人隊(即味方蕃,註四)毀壞田間作物,堅壁清野,味方蕃搜尋躲藏者,找到就馘首。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5.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6月7日警中尉率領斥候隊俯攻沙卡亨社,族人五死(包括頭目與兒子)七傷房屋全被燒毀當晚族人藉狂風暴雨掩護逆襲這支斥候隊五死十傷幾近全殲這是此役中太魯閣族唯一一場勝仗

 

  戰役中太魯閣族死傷慘重,族人翻山越嶺大逃亡,儘可能攜帶糧食,躲藏密林之中,還有婦女在逃難期間生產,艱辛痛苦實難想像。日軍一路燒殺,對可疑之處開炮,毫不留情。

  6月中,大正天皇派遣侍從官若見少將前來慰勞前線官兵,619日抵達立霧溪與托博闊溪合流點附近的魯比社,20日天皇敕使若見少將在卡拉寶社接見佐久間總督,宣讀天皇聖旨,賞賜葡萄酒等。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6.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6月26佐久間總督太魯閣戰士伏擊,墜崖負傷日本軍警以「為總督報仇」為由,28日起發動大規模猛烈攻擊與搜索行動,內太魯閣最大的部落古白楊社、溪拉庫社、布洛灣社、瓦黑爾社等紛紛陷落。期間連續兩個颱風侵襲,族人飢寒交迫,無依無靠,沒法抵抗,只有投降。投降時衣衫襤褸,面黃肌瘦,連走路都不穩。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7.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8月10,內太魯閣八個部落繳槍歸順共64個頭目在西拉歐卡夫尼司令部前埋石立誓,宣告雙方從此解除恩怨,不再互相殘殺報復。813,總督下令軍警各單位撤軍凱旋,戰事告終,日軍大獲全勝。

828,總督府宣告戰爭結束。日本陸軍傷亡186人,包括陣亡61人,警察傷亡19人,包括陣亡15人,作業隊傷亡33人,包括死亡8人,罹患痢疾(戰場衛生條件差)與恙蟲病合計317人,包括病死42人。合計日方陣亡76人,死亡50人,總計126人。

太魯閣族人死傷無法計算。許多頭目因身先士族,奮勇殺敵而父子同時犧牲,頭目家族死亡有記載(口述歷史),更多太魯閣勇士在激烈的戰火下,成為默默無名的屍骸。倖存的族人後來被迫遷徙,部落煙滅,文化幾乎消失,這也就是今日在中橫東段(天祥、綠水、西寶、布洛灣、古白楊等)都沒有原住民部落的原因。

 

  8月19,佐久間總督回到臺北接受盛大的凱旋歡迎式

  9月4,佐久間總督親率文武官員至臺灣神社(地點在今圓山飯店)答謝神明護佑當晚學生與各界提燈遊行正好是農曆七月半又逢月食天狗吞月氣氛詭譎民眾忐忑不安遊行後半段竟如送葬隊伍一樣寂靜無聲

  9月5傍晚臺北植物園凱旋慶會場輝煌耀眼鮮花布置了凱旋門官員、富商巨賈與家人共2,700位貴賓,臺北各店的藝妓齊聚,十分熱鬧。正準備施放煙火,司儀正在暖場,忽然颳起強風,吹垮凱旋門,中央「祝賀」兩字摔碎,20頂大帳棚東倒西歪,灯光熄滅,暴雨傾盆,紳士淑女紛成落湯雞,倉皇逃離,卻因盛裝而寸步難行,私家三輪車與人力車擠成一團,動彈不得,凱旋慶功大會像一場鬧劇般可悲可笑。

  看熱鬧的民眾說︰「死那麼多人的戰爭,還要大慶祝,天公爺都看不下去了。」「天公爺替咱臺灣人和番仔出一口氣啊!」

  919日佐久間總督回到日本向帝國議會報告︰「理蕃計畫執行完畢,收繳一萬八千枝槍,蕃族氣燄崩落……。」

 

  五年理蕃事業完成,隔年5月佐久間總督告老還鄉獲准。813日,佐久間左馬太在東北仙台家中摔倒去世。

佐久間左馬太一生功過評價兩極,清同治13年(明治7年,1874年)牡丹社事件中,他曾以中佐(中校)參謀身分參戰,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均未參戰,論功受賞卻都有份。在臺灣總督任內討伐不肯歸順的山地部落,歷經數年征討,終以優勢武力迫使原住民降服,臺灣原住民恨之入骨;然而日本財團與漢人實業家因獲得開發的巨大商機,對他極力推崇,譽為「總理蕃督」。

 

  戰役之中與之後,日本軍警開闢合歡越嶺道,作為進出、補給、管制之用,日後持續利用,成為警備道路,沿途設置警察駐在所,以便監視控制。

  在屏風山與石門山之間,有一片開闊的河谷,曾是東西兩個賽德克族,為爭奪獵場而大戰之地,當時東賽德克族(即太魯閣族)勝利。佐久間總督督軍走到那裏,認為很像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發生於美濃國(みののくに)關原地區(関ケ原)的一場大戰,德川家康率領的東軍戰勝石田三成的西軍,故將此地命名為關原。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8.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後來總督府重修合歡越嶺道,雖然往上改道畢祿山麓,仍稱關原。再後來開發中橫時,保留這地名至今。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9.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大正39月,太魯閣戰爭剛結束,工兵出身的梅澤柾隊長奉命開闢從新城到塔比多(天祥)的28.6公里合歡越嶺道,除了改善既有道路、架設鐵線橋之外,最困難的便是開鑿錐麓大斷崖的橫斷道路,七個月之間37人因墜落或落石死亡。錐麓古道隧道口岩壁上現存刻字「大正叁年 開鑿記念 梅沢作」(沢通澤),其實是「大正叁年 開鑿記念 梅沢作業隊」,只因下面岩塊坍落,「業隊」兩字消失。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0.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梅澤柾將這條天空步道當成自己畢生的代表作,冒險攀到懸壁之外刻下這13個字,作者也是冒險才發現、看到、拍到。(註五)

 

  昭和101935)年,日本人來臺已四十年,平地與山地的大大小小抗日戰爭都已結束,包括西來庵事件(註六)與霧社事件(註七)都已平服,各種建設的成果初步顯現。為了彰顯日本統治的進步,乃舉辦規模盛大的「始政四十周年紀念 臺灣博覽會」,籌備工作早已展開,包括把縱橫各山區的警備道路大規模整修為健行步道。

其中合歡越嶺道東段在太魯閣戰役後已逐漸失修荒廢,於是全面翻修,開闢第二斷崖道路,位於現今九曲洞上方,當時健行隊伍都能到追分(翠峰)、合歡山(昆陽)、銀嶺(武嶺)、關原、古白楊、塔比多(泡深水溫泉)、巴達岡等。合歡越嶺道與合歡山成為人氣明星。橫跨立霧溪的山月吊橋,長190公尺,距溪底高差75公尺,非常壯觀。合歡越嶺道健行隊出現,受歡迎程度超過新高山。

  那時候從合歡埡口(大禹嶺)往東,合歡越嶺道在現今畢祿的西側往下走,直到立霧溪谷,經過卡拉寶、西拉歐卡、見晴、古白楊等,通到塔比多。

如今多段崩落,尚未完全恢復通行,僅綠水、合流、錐麓、巴達岡一帶已由太魯閣國家公園整修為步道完畢,山月吊橋亦將重建,接通巴達岡到布洛灣,期盼合歡越嶺道逐漸重現。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1.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總督府對屏風山的黃金念念不忘,大正151926)年2月起,數度聘請礦業專家來臺調查試掘,判定此山區為非常值得開發的富礦,估計有「砂金40億圓」,以當時幣值為天文數字,昭和151940)年起開闢太魯閣產金道路,但才通到綠水就因美軍已開始空襲臺灣而停工。(註八)

  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臺灣繁華安樂的日子就結束了。合歡越嶺道還是有人在走,卻是為了提升體能的「國民練成運動」,充滿戰鬥意識。

 

  民國34年臺灣光復,38年中央政府遷臺,39年韓戰爆發,美國力挺臺灣成為西太平洋島弧堅強的反共據點,提供美援建設交通、電力、教育等。由於臺灣狹長,穿越中央山脈的道路是優先需求,清、日時代皆有此想法,43年政府決定開發東西橫貫公路。

  幾經踏勘,決定主線西段利用大甲溪警備道到合歡埡口,主線東段利用合歡越嶺道路,東、西段多處須重新開鑿;原本的合歡越嶺道霧社至合歡埡口為支線,本段地質最穩定,地質災害相對較少。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2.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開鑿橫貫公路除因應國防需要,經濟建設、便利山區資源開發很重要,也有助於安置退除役官兵屯墾安家。當時政府經費不足,運用美援,尚無機具,開鑿人力以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的退除役官兵為主,故最後決定由退輔會主導,並正式組織「橫貫公路興建開發委員會」。

4577日開工,4959開放通車。經統計因工程意外與天災而殉難的有226人,受傷702人,長春祠供奉212位殉職員工。

4747日,一輛軍用吉普車行經石門山與石門山北峰間的風口,被立霧溪方向吹起的強風吹落合歡溪谷,車上五個年輕士兵全部殉職,遺體葬在武嶺附近,蔣經國主委將「鬼門關」改名為「克難關」。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3.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中橫通車後,退除役官兵留在山區屯墾,沿線的農產、礦產、電力源源不斷送至平地,方便東西部貨物運輸,民眾進入山區旅遊登山,開發效益明顯。

 

  民國88年九二一地震,中橫主線西段道路毀損相當嚴重,特別是谷關到德基水庫這一段,還有台八甲線壩新路口到德基段。邊坡崩塌里程達80%以上,高度有數百公尺,路基全部流失處多達26處,造成路面寬度不足則有134處。

  937月敏督利颱風侵襲臺灣,造成嚴重水災,中橫沿線花了超過二十億新台幣,剛修好的路段又大量崩塌,沿路的臺電六座發電廠都幾近全毀。再修六年,中橫公路上谷關至德基路段便道搶通,幾經波折,公路總局同意從992月起開放上谷關至德基路段,但僅限梨山居民通行。

 

  昭和111936)年23日,第16任臺灣總督中川健藏親自主持「第一回臺灣國立公園委員會」,決議將大屯、次高太魯閣、新高阿里山等三個地區作為國立公園候補地,經過冗長的程序,調整名稱、範圍,終於在昭和131938)年1227日由總督公告為國立公園。但這國立公園的榮光並沒太久,因中日戰爭與太平洋戰爭吃緊,資源匱乏,沒多久日本戰敗,臺灣三座國立公園名存實亡。

民國50年代到80年代,中橫健行隊是救國團舉辦自強活動(註九)中長紅的營隊, 70年代是中橫健行的黃金時期,每年寒暑假80梯次卻仍供不應求,還得通過甄選與面試,年輕人體驗山水接觸自然,青春互動經歷難以忘懷。

民國88年因九二一大地震災情慘重而停辦,這一停就停了十年。99年以重現原版精神而復辦的「中橫健行隊經典復刻梯」,再度踏上中部橫貫公路,每梯次65夜。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4.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52年,林務局在合歡山設立全臺第一座森林遊樂區,同時興建松雪樓(85年颱風重創,98年改建營業),54年在合歡東峰北坡滑雪道興建單人座椅纜車,54年興建合歡山莊,72年興建滑雪訓練中心(今滑雪山莊),但75年韋恩颱風吹壞滑雪纜車。

751128日,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本山區經營管理邁向新的時代。

 

  太魯閣國家公園成立之前,籌備處主任植物專家徐國士博士邀請楊南郡、徐如林主持調查工作,將這條古道的歷史沿革與道路現況調查出來,作為未來國家公園規劃的依據,作者查閱各種檔案資料,訪問許多耆老,才終於全盤理解,交出調查與整修研究古道的報告。太魯閣戰爭的故事,深埋在作者心中卅餘年,直到本書出版才一吐為快。

  楊南郡是岳界前輩,臺大外文系畢業,今年八十五歲,第一位因研究山區文史而獲得榮譽博士學位的登山家。博士近期生病,正在治療之中,在場讀者報以熱烈掌聲,期盼他儘早完全康復。

  徐如林大我幾歲,臺大化工系畢業,著名作家,641216日我還在唸高中時,中央日報副刊發表她的散文〈孤鷹行〉,讓我嚮往山野,到成大就開始爬山。

  徐如林依然活潑,獨自擔綱介紹新書,說她能站著講一整天,但受限時間,只能挑重點說,儘管如此,仍然超時很多,因為資料太豐富。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5.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讀者熱情,雖是上班日,仍然踴躍出席,秩序井然,專心聽講,互動良好。結束後在大廳排隊,等作者在新書上簽名。我看著兩位作者親切專注的模樣,心中十分崇敬,他們投入許多心力調查與寫作,讓大家瞭解臺灣山區的文史和故事,登山者在山上行走時會覺得更有意義。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7.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歷史事件往往影響巨大,歷史人物是非功過難分,民族與土地的愛恨情仇常常交織在一起,若沒有當年種種,就沒有今日樣貌。知道越多,理解越深,越要放下。

  徐如林女士也預告了下一本書將是《霞喀羅古道》,近期開工,讓我們一起期待。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8.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登山者走到山頂,摸到基點,看到風景,拍了照片,保留回憶。然而這樣不夠,想瞭解我們的土地、我們的山,一起來讀書吧!

  清儒錢泳有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二者不可偏廢。」誠然,登山者尤應身體力行。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19.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名:合歡越嶺道――太魯閣戰爭與天險之路

  者:徐如林、楊南郡

發行所: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

  價:380

20160709_合歡越嶺道-20.jpg - 登山相關文章圖片

 

註一︰

  請參閱

〈能高越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54

〈能高越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49

〈浸水營古道之思古幽情()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24

〈浸水營古道之思古幽情()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218

 

註二︰

  清朝稱「番」。

  日本人稱「蕃」,後期稱為「高砂族」、「高山族」,人類學家區分為九族。

  民國366月,臺灣省政府民政廳通報,將原稱「高山族」改稱「山地同胞」,簡稱「山胞」。

  837月,第三次修憲時,將「山胞」改稱「原住民」。

  8712月,行政院成立原住民族委員會,推動相關政務。

  目前經政府認定的原住民族有阿美族、泰雅族、排灣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鄒族、賽夏族、雅美族、邵族、噶瑪蘭族、太魯閣族、撒奇萊雅族、賽德克族、拉阿魯哇族、卡那卡那富族等十六族。

  大陸至今仍整體稱為一個「臺灣高山族」,列為55個「少數民族」之一,明顯lag很多。

 

註三︰

  請參閱南投縣仁愛鄉公所網站〈賽德克族與抗日戰爭〉

http://www.renai.gov.tw/index3.asp?theme=25&acts=2&xid=71

  內容包括霧社事件的背景、近因、過程、第一次霧社事件、後續鎮壓、彈盡援絕、第二次霧社事件、日人對殘餘族人的處置、事件影響等。

  另有人止關戰役、新城事件、威里事件與佐久間的武力鎮壓、太魯閣戰役、毀滅性的遷移等等。

 

註四︰

  「味方」是日文,意即「親善的夥伴」、「同夥」、「盟友」,「味方蕃」指與日本軍警關係友好的原住民部落。從《理蕃志稿》可以看出日本人對於「以蕃制蕃」策略的肯定。

  臺灣總督府理蕃時大量運用味方蕃協助日本軍警,後人在討論此名詞時也會用「親日蕃」,做為「抗日蕃」的對照。

  請參閱 《流轉家族:泰雅公主媽媽、日本警察爸爸和我的故事》

自述:下山一  譯寫:下山操子  出版:遠流

https://books.google.com.tw/books?id=VRu9AAAAQBAJ&pg=PA61&lpg=PA61&dq=%E5%91%B3%E6%96%B9%E8%95%83%EF%BC%8C%E6%97%A5%E6%96%87&source=bl&ots=mI2gbJuR2a&sig=UAsWaGctRGFgDEQCIz0UL_6H8PE&hl=zh-TW&sa=X&ved=0ahUKEwi6p4etjOTNAhXKnJQKHRQ1Df8Q6AEIRTAG#v=onepage&q=%E5%91%B3%E6%96%B9%E8%95%83%EF%BC%8C%E6%97%A5%E6%96%87&f=false

註五︰

  請參閱〈峭壁上的故事――大正四年梅澤作開鑿記念〉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246076565-%E5%B3%AD%E5%A3%81%E4%B8%8A%E7%9A%84%E6%95%85%E4%BA%8B%E2%80%94%E2%80%94%E5%A4%A7%E6%AD%A3%E5%9B%9B%E5%B9%B4%E6%A2%85%E6%BE%A4%E4%BD%9C%E9%96%8B%E9%91%BF%E8%A8%98%E5%BF%B5

 

註六︰

  西來庵事件,又稱余清芳事件、玉井事件、噍吧哖事件。

發生於大正41915)年的武力抗日事件,領導人為余清芳、羅俊、江定等人。西來庵事件是臺灣日本時期諸多起事之中規模最大、犧牲人數最多的一次,同時也是臺灣人第一次以宗教力量抗日的重要事件,更是臺灣漢人最後一次大規模武裝抗日運動。

請參閱維基百科「西來庵事件」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A5%BF%E4%BE%86%E5%BA%B5%E4%BA%8B%E4%BB%B6

 

註七︰

  請參閱維基百科「霧社事件」詞條。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9%9C%A7%E7%A4%BE%E4%BA%8B%E4%BB%B6

 

註八︰

  書中第24章「產金道路穿峽谷」提到,目前的採煉技術,只要每公噸礦石含金2公克便值得開採。臺大地質系譚立平教授執行國科會的研究結論是︰屏風山的黃金礦石,平均一公噸含有60公克以上的黃金。

 

註九︰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現稱救國團)自民國42年成立,利用假日與寒暑假舉辦各類青年活動,民國4250年稱為「青年戰鬥訓練」,以戰鬥性目標為主。

  隨著社會環境變遷,青年活動的內容從戰鬥逐漸擴大到各種生活層面,涵蓋了文化活動,引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於51年更名為「青年育樂活動」。

  60年我國退出聯合國,因應客觀環境轉變,引用蔣中正總統「莊敬自強,處變不驚」的訓示,於61年更名為「青年自強活動」,並增加戰鬥性活動的比重,鍛鍊青年的心志與體魄。

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07103/?index=7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