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說明:

1以下文章轉載聯合報52日教育(AA3)版新聞。

2附錄OB之生物學者阿輝(前兩個月水社大山和九份二山有來)的說明與分析。

高爺 100,05,12

(1)

阿輝:

附上52日聯合報新聞。

報載現在樹蕨病害嚴重,原因尚不明。我很關心,因我很喜歡蕨類,曾參加台大郭城孟教授主講的研習課程,後來他把講義整理出書,我也買了,蕨類的世界好美。

約廿年前,台灣流行松材線蟲病害,許多松樹枯萎,後來查出是松斑天牛作怪,我看過不少松樹吊點滴注藥,疫情獲得改善,現在山上松樹看來都很健康。

報載也許還需要一段時間研究,請問是否有機會找出原因,對症下藥安渡難關呢?

高爺 上 100,05,06


(2)

高爺學長:您好

關於植物疫病,我的看法是這樣,打個比方,我們說西醫治病,只針對局部病灶,而中醫則較重視整體的培元固本。一個森林生態系裡,有許多生物的及非生物的

複雜組成,形成一個平衡的複雜系統,當這個系統裡某一個組成──不論是生物的或非生物的──發生變化,一開始這個系統的局部會有所變動,但經過一些時間,整個系統會由這個局部產生各種連鎖反應,最終達到一個新的平衡。

以松材線蟲的例子來說,這個線蟲是外來的,原來的生態系首先發生的是松樹的病害,而松班天牛會扮演傳播媒介,導致病害範圍擴大,於此同時,這個生態系的其他組成會開始因應這些變化,也許有一些其他動物會開始捕食這個線蟲,最終的新平衡可能是松材線蟲未被完全消滅,但被控制在某個程度之內,成為這個生態系新的平衡的一部分。

我認為當年那些人為的措施,包括吊點滴只是針對局部,並非真正有效,而是經過這些時日,生態系統經過種種調整,已經達到一個新的平衡。理論上這個變動因素的強度愈強,新的平衡與原本平衡差異愈大。?

這種組成的變動也可能是非生物的,例如最近較熱門的議題是暖化,溫度的的變化也可能改變原本的平衡,目前有很多研究針對這個部分。

這種複雜系統平衡的觀念,已經從生態學擴及到其他領域,尤其是醫學。例如寄生蟲感染,傳統上認為有寄生蟲感染要除之而後快,但現在醫界有不一樣的看法,因為寄生蟲感染會稍稍抑制寄主的免疫系統,有一個美國的醫生在美國時有花粉熱的困擾,對花粉嚴重過敏

,有一年去非洲義診,感染鉤蟲,原本回美國後要除蟲的,但他發現,他的花粉過敏改善了,甚至消失。經過一些檢查化驗,確認這是鉤蟲感染的副作用,最後他選擇讓鉤蟲留在他體內。

在台灣的公衛系統也有類似數據,現在的小孩寄生蟲感染少了,氣喘卻增加了。從演化的角度看是合理的,因為人類的老祖先從數百萬年前開始,一定都有寄生蟲感染,驅蟲只是最近幾十年的事,寄生蟲早就是我們的人類這個身體複雜系統的一部份,我們演化出來的免疫系統強度是包括了寄生蟲這個因素,當你把寄生蟲從身體除去,免疫系統就過強了,導致過敏及氣喘等。?

這個觀念也逐漸被癌症治療領域接受,以前都認為癌細胞一定要除掉,不論手術,放療,化療都是在殺癌細胞,但常常這些治療措施也把病人折騰的差不多了,現在新的癌症治療觀念不一樣了,醫生要評估病人整體狀況,有時候與癌細胞和平共存,反而是對病人最有利的。?

所以現在樹蕨病害問題,我也不認為人為措施能解決問題,可能還是要靠自然生態系統的自療能力了。?


阿輝 敬上


(3)

阿輝:

多謝指點,讓我明白大自然的力量無可比擬,瞭解與順應才正確。我有時會掉在「公共政策」的窠臼,以公共行政的角度思考這類事情,忽略人類(或是政府的一個小機構裏的某幾個人)企圖影響大自然,是多麼的微不足道。

我想把你的說明和這篇報導一起放在OB部落格上,請問你同意嗎?我希望部落格多一些知性,爬山同時也深入瞭解大自然。

高爺 上 100,05,12


轉載文章

蕨類植物解析/珍貴樹蕨瀕滅絕 疫情全台肆虐

100/05/02

【聯合報╱記者 黃福其、張祐齊】


宜蘭蘇澳山區筆筒樹大量死亡,其間夾雜少數植株存活的情形。 圖/黃曜謀提供


筆筒樹罹患萎凋病後,整株枯死。 圖/黃曜謀提供

名列華盛頓公約二級保育物種的幾種臺灣大型樹蕨:筆筒樹、臺灣桫欏及鬼桫欏等,近年出現大量枯萎並凋零死亡現象,其疫情以筆筒樹最嚴重,災情從北到南蔓延肆虐,樹蕨族群面臨滅絕危機。農政單位、學術界紛紛投入調查研究,希望遏止疫情擴散並挽救這些珍貴植物。

原始樹蕨 國寶活化石

樹蕨(桫欏科,Cyatheaceae)植物的演化歷史,可回溯至中生代侏儸紀晚期(距今約1.45億年前),由於外觀保留祖先的原始形態特徵,因此有「活化石」之稱,許多國家均以國寶珍視之。

據美國密蘇里植物園的最新統計,全世界桫欏科植物共有458種。臺灣原生的桫欏科植物有7種,皆屬華盛頓公約附錄二所列的保育物種,以俗稱「蛇木」的筆筒樹最常見,歐美人士視其為「綠寶石」;其次是臺灣桫欏、鬼桫欏,最少見的是臺灣樹蕨、韓氏桫欏、南洋桫欏及只生長在蘭嶼的蘭嶼筆筒樹。


儲備孢子林試所蕨類孢子庫,累積儲存3351603植株孢子,其中包含七種桫欏科植物,必要時可取出培植,避免物種滅絕。 圖/黃曜謀提供


情擴散 建通報機制

2006年起,學者發現臺灣的筆筒樹成群死亡,且疫情由北而南擴散逐年惡化;林試所去年開始提撥經費,由研究員黃曜謀、傅春旭等投入調查、研究與防治,今年更建立全臺通報機制,從疫情最嚴重的新北市開始防治。

據黃曜謀2008年至2010年所做的全臺調查,這波感染樹蕨的未知疫病在臺灣自北而南肆虐、甚至蘭嶼的筆筒樹都難逃一劫,死亡比例以新北市土城山區87%最高,北市富陽生態公園及陽明山公園約七成、宜蘭縣金面山約三成、新竹橫山約五成三、南投蓮華池約兩成、屏東壽卡約百分之五,而台東縣蘭嶼約一成一。

莖幹腐爛 萎凋病作怪

黃曜謀說,罹病樹蕨一開始是葉子先枯萎,新芽緊接著枯萎,最後頂端腐爛,縱切髓心呈現黑褐色,從發病到死亡約一星期至一個月不等。

解剖發現,當病原體侵入莖幹(樹幹)時,會破壞髓心及維管束組織,莖幹中心組織褐化腐爛,維管束喪失輸送水分及養分的功能,整棵植株也就難以存活,林試所研究團隊將這種未知疫病稱為「萎凋病」。

除筆筒樹罹患萎凋病,臺灣桫欏、鬼桫欏亦出現同樣的病徵。

為了搶救這些臺灣國寶,多所大學及辜嚴倬雲植物保種中心都投入研究,各團隊從病株分離出數百種病原體,其中包括細菌、真菌、線蟲、象鼻蟲等各種可能的病原體,但迄今都無法通過「柯霍氏法則」驗證出何者為戕害筆筒樹的元凶。

方舟計畫 防樹種滅絕

目前林務局除了撥款給縣市政府,打算砍除死株並銷毀以防疫情擴散,也打算投藥滅菌,不過有些學者認為不宜濫用藥物。林試所還打算採取過去不曾使用的方式,為染病植株樣本大規模「掛牌」、逐步記錄,進行系統性調查、建立經驗值及數據。

因為惡疾難治,為避免這些珍貴植種滅絕,研究人員陸續蒐集成熟健康的蕨類孢子保存。

這項稱為「方舟計畫」的國內蕨類孢子蒐藏作業,已儲存3351603植株孢子,存放在4℃的孢子庫內,必要時可取出孢子進行人工繁殖與復育。

萎凋病衝擊 生態影響難測

筆筒樹萎凋病除造成筆筒樹大量死亡,對臺灣自然生態將形成何種程度的衝擊?黃曜謀、傅春旭兩位博士都表示,目前很難評估。

黃曜謀說,桫欏科植物雖被視為「活化石」,但國內外有關桫欏科植物的生態調查很少,目前尚無法完全了解其生態角色。

他曾搜尋國內外資料,發現除了臺灣,其他地區大型樹蕨都不曾有類似大量萎凋的情形,臺灣可能是「樹蕨萎凋病」的首例。

傅春旭博士也說,若是「菌核病」作祟,除感染樹蕨也會感染山蘇等食用蕨類作物,連洋蔥、蔥、李、蘋果、滿天星、芹菜、牛蒡、桑椹等蔬果都難逃菌害。不過經柯霍氏法則接種試驗,都無法完成驗證,因此菌核病危害之可能幾乎已可排除。 

柯霍氏法則(Koch's Postulates

又稱亨勒-柯霍法則,用以建立疾病和微生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是由發現炭疽病病因、結核病菌的羅伯特.柯霍博士,在 1884年與勒夫勒共同把理論公式化,並於1890年由柯霍獨立修正後公布,以此為基礎,建立炭疽和結核病的致病過程推理。

柯霍氏法則判定病原的四個步驟:

1. 在病株罹病部位常發現可能的病原體,但不能在健康個體中找到。

2. 病原菌可被分離並在培養基中培養、紀錄其各項特徵。

3. 純粹培養的病原菌應接種到與病株相同品種的健康植株,並產生與病株相同的病徵。

4. 接種的病株上,以相同的分離方法應能再分離出病原體,且其特徵與由原病株分離者應完全相同。

蕨類植物解析/感染點開門者 象鼻蟲嫌疑大


林試所調查筆筒樹萎凋病病因,新近發現疑為媒體的新品種象鼻蟲。 圖/傅春旭提供


官方、學界紛紛投入調查樹蕨染病的病因,各種致病「假說」包括病菌、蟲害、多種病蟲害複合感染,或棲地過度開發、全球暖化及環境變遷等紛紛被提出討論,至今仍難以定論。

調查「筆筒樹萎凋病」多年的林試所研究員傅春旭說,二○○六年發現新北市土城山區筆筒樹大量枯死,翌年從病株組織切片及培養發現菌核病菌。當時大膽假設是菌核菌孢子透過空氣飛散傳播,引起筆筒樹大量死亡。

但後來的觀察發現,筆筒樹的發病態勢雖可越過山谷、溪流,發病區域內仍有健康植株在枯死的筆筒樹間存活,與「松材線蟲萎凋病」以松斑天牛為媒介散佈發病的模式類似。

林試所研究團隊因此懷疑,過去各種疑似病原菌,可能只是筆筒樹保衛機制遭破壞後才進入的菌種,因此研究人員開始注意感染點的「開門者」以及「媒介者」。

傅春旭說,去年八月在新竹林區採樣時,首度觀察到部分枯萎的筆筒樹頂端出現啃咬入侵痕跡,推斷可能有蟲體媒介危害筆筒樹。而後又在土城樣區筆筒樹上採得蟲體羽化孔,推測可能是很小的蟲體,破壞筆筒樹的防禦機制。

今年二月九日,在羅東長嶺苗圃一棵筆筒樹頂端綠色組織上發現約0.4公分的象鼻蟲,並在象鼻蟲經過的蟲道上採獲以往病株上採集到的真菌。兩天後,長嶺苗圃一棵剛枯萎筆筒樹綠色組織頂端,亦發現同樣的象鼻蟲。三月二日,陽明山天蕊農莊也發現同樣的象鼻蟲。

發現的象鼻蟲經農試所研究人員李奇峰博士鑑定並轉送日本專家複鑑,初步確認是新種。但日本專家認為象鼻蟲只會出現於已死植株,不可能出現在存活的病株。

傅春旭說,大自然非常神秘且複雜,調查植物病蟲害極不容易。例如1905年日本有大量松樹死亡,松樹在日本是廣為種植的重要樹木,日本政府高度重視,投入大量人力及經費,至1971年才正式確認是松材線蟲引起、由松斑天牛傳播的病害。歷時66年的調查研究,曾發生的爭論、懷疑的致病因子都不少,需花費大量時間及資源投入,才有機會揭開大自然的神秘面紗。

他強調,日本研究松樹的人很多,投入資源也多。但臺灣對筆筒樹的了解很少,對相關環境生態仍陌生,要查明病因、有效防治,需投入更多時間及資源方能竟其功。


聯合報資料網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