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能高越嶺──一條充滿故事的路(上)
高爺 100,12,30
這是一本極精彩的書,登山者不可不讀。登山若只看三角點與風景而不知文史,猶如逛完北京故宮仍不知清史,旅行佛羅倫斯卻不知文藝復興,殊為可惜。
本書由徐如林
楊南郡合著,以《能高越嶺道人文史蹟調查報告》為基礎,參考中日文獻多達51種,信而有徵。民國六十年左右,我在中央日報上看見徐如林寫的《孤鷹行》,震撼良久,也產生一股強烈的力量拉著我往山林跑。徐女士的散文與報導陸續集結成書,本本拜讀。徐女士長期爬山與寫作,文字更多一分率真與細膩的感情。
楊南郡先生是臺灣登山界傳奇的先行者,他在臺灣百岳登山熱潮初期即投身山林,十年完成百岳,是從登山看見原住民部落與古道遺跡文化價值的第一人。在古道踏查之餘,楊先生積極從事日據時期人類學及博物學者著作的翻譯,將鳥居龍藏、伊能嘉矩、森丑之助、鹿野忠雄等人浩繁的報告及作品譯為中文,為後人重現日據時期的原住民相關文獻史料。楊先生投入半世紀歲月深入偏遠部落、遍訪高山部落遺址,調查及翻譯歷史文獻,輔以縝密且詳盡的田野調查工作,顯現他對學術研究投注的熱情與執著。楊先生著作極豐(註一),得獎甚多,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為表彰其研究對台灣原住民研究與相關學界之貢獻,授予社會科學名譽博士學位。
許多登山者都走過能高越嶺,由霧社進廬山,經屯原、雲海保線所、天池保線所,到能高鞍部光被八表碑翻越稜線,再經檜林保線所、奇萊山莊、天長隧道、磐石保線所、龍澗、銅門出花蓮。我從前參加山協走能高安東軍,廬山進去奧萬大出來;一年後走奇萊連峰,松雪樓進去廬山出來;後來又自行西往東走了一趟完整的能高越嶺;去年初在花蓮出差時騎自行車經銅門到龍澗兩次。我對這條越嶺路情有獨鍾,能高雲瀑美景更是終身難忘,上週在圖書館一見此書欲罷不能,急赴國家書店(註二)買來,二日讀完,好多事情方才明白,深切體會登山不可不知文史也。
全書分為廿六章,以時間為縱軸,埔里、霧社、奇萊山、能高山到銅門、花蓮這片廣袤山岳為舞台,一幕幕歷史場景於焉展開。第一章白石傳說,介紹中央山脈這一帶的地理環境與牡丹神石――白石。第二章霧社群,整理霧社、濁水溪上游、木瓜溪流域的賽德克數十個部落間錯綜複雜的發展、遷徙、分合與恩怨。第三章生蕃近藤,介紹日據初期一個調皮的日本少年近藤勝三郎,與霧社的賽德克族人作生意並結婚,游走蕃漢日之間,並對後來蕃地事物影響甚大的傳奇人物。
第四章深堀大尉失蹤事件,日據初期平地初定,1896年日軍中尉長野義虎冒險走八通關古道與關門古道成功,興起往高山探險調查的熱潮。1897年五路盛大齊發,其中一支探險隊的14位日本軍民,冬季克服萬難輾轉來到天池,卻全被生蕃殺害,真相至今不明,影響總督府日後對泰雅、太魯閣及賽德克等「北蕃」採取強硬理蕃政策。第五章封鎖霧社,敘明1904年人止關之役(註三)的前因後果,繼而封鎖霧社,並於1907年實施第一次「五年理蕃計畫」,又稱甘諾政策,引誘逼迫蕃人甘心承諾在其境內設置隘勇線――通電鐵絲網(註四)。
第六章莫那魯道的台北之旅,近藤勝三郎與蕃務課長大津麟平徹夜暢談賽德克各部落情況,並建議帶生蕃頭目到外地參觀,瞭解日本文明先進與實力強大。第七章隘勇線前進,日本動員霧社群協助攻打北港溪與濁水溪上游的道澤群和托洛庫群,1909年2月,討伐結束,隘勇線陸續完工,泰雅與賽德克像被一道道繩索緊緊綑縛,這些通電的隘勇線交會於霧社,霧社劃入線內,日本人可以安全居住。第八章日本內地觀光團,1911年8月理蕃期間,總督府安排43位各部落的頭目參訪日本33天,莫那魯道也在其中,見識日本的各種產業、教育、建設的先進與武力的強大。參訪日本共辦了四次,目的在嚇阻部落(註五)。
第九章(第二次)五年理蕃計畫,佐久間左馬太總督在日本內閣與國會推動理蕃政策,爭取預算,獲得明治天皇支持。1910年起針對北蕃布署軍警,民伕擔任後勤,建蘇庫鐵線橋運輸軍需,發動角板山之役、李崠山之役、霞喀羅之役、太魯閣蕃討伐戰等數十場戰役,日方共死傷二千二百餘名,原住民方面則無法估計,必定十分慘重。第十章太魯閣戰爭,五年理蕃計畫最後的重頭戲,由佐久間總督親自指揮,西部分四路向東,東部分三路向西,動員軍警及挑伕共二萬三千餘人,加上人數不詳的「蕃人隊」,以極度優勢兵力、火力、裝備與物資,包圍攻擊太魯閣族各部落,各個擊破,而當時太魯閣族各部落青壯年合計不過約2350人而已(註六),戰敗村毀,遭到超乎想像的大滅絕,致今日立霧溪沿岸(中橫東段)皆無太魯閣族部落,殘部早已被迫遷到平地居住,俾便控管,太魯閣蕃討伐戰是台灣史上規模最大的戰役(註七)。
第十一章台灣蕃山的箱根,佐久間總督理蕃成功,1914年8月在台北盛大凱旋,在國會宣稱「收繳18000枝槍,蕃焰崩落,洪荒已啟」,受封為伯爵。霧社成立全台第一所蕃人公學校,建郵局、農改所、旅館、溫泉,栽培優異青年,成為「蕃人文明化進步的樣本」。第十二章開鑿能高橫斷道路,1917年合歡越嶺道完工,同年10月11日能高越嶺道西段動工,翌年5月8日完工,自霧社至越嶺點州界,共32.7Km,路線與今日相同。1917年9月15日東段動工,翌年6月30日完工,自初音火車站至州界,路線比今日偏北偏高,自天池往北到奇萊裡山再往東轉東南下木瓜溪,大多沿稜線而行,優點是避開崩崖深谷成本較低,缺點是路線較長越嶺點較高(比現在的能高鞍部高505m)。道路全長共78.5Km,規格較一般警備道(僅1.2m)高,寬達2m(註八),駐在所有16個。在現今花蓮監獄大門西側的「橫斷道路開鑿紀念碑」與「殉職者之碑」,便是那時所建(註九)。
第十三章天池旁的慘劇,1918年10月1日,宣告能高橫斷道路為四等郵便線路,天池南邊建了一座小屋,名為池の端遞送物交換所,東西兩方郵遞員在此交換郵件,卻發生原住民郵遞員第一趟任務時,在此被另一群原住民獵人戲謔殺害之事,當時官方粉飾,作者訪問耆老,拼湊出完整真相。第十四章走在能高橫斷道路上,同年同月,總督府相關官員、技師與各報社組成聯合觀察隊,從霧社出發,四天走完全程抵達初音。接著台灣軍司令官與參謀長等陸續成行,也有的從東往西走,部隊經常行軍,在高山箭竹草原演習作戰。台北第一中學(建中)師生也來了,台灣特有珍稀的帝雉,便是在此道路上捕捉發現的,這條橫斷道路曾經過輝煌時期,檜木造豪華寬敞的能高駐在所與朝日駐在所更是令人津津樂道。1924年4月,後任台灣軍司令官巡視能高橫斷道路,認為越嶺點太高,雪期長不利行軍,建議往南移至能高鞍部,能高橫斷道路就此退出歷史舞台。
第十五章改道,理蕃計畫完成,日本財團大舉進入山區開發,稅收增加,預算充裕,很快往南改道完成,改稱能高越警備道路。從一篇台灣山岳會會員的文章,看出當時健行熱門與風景壯麗。第十六章至第二十二章,分別為永無止盡的勞役、密謀、希利克哀啼、霧社起義、能高烽火、花岡辭世、馬赫坡悲歌,敘述霧社事件的完整故事,詳述衝突與戰爭進程,資料完整考證仔細,前因後果分析清楚。電影《賽德克.巴萊》須要兼顧劇情與節奏,沒法拍攝如此多場景(註十),還是這七章文字將歷史交代的比較清楚。霧社事件是日據時期台灣山地最大規模的抗日事件,日本輿論大譁,交相指責總督府理蕃不當及高壓管理。史實血淚斑斑,吾人不能不知。
第二十三章國民練成運動,霧社事件平息後,翌年一月,原總督石塚英藏引咎辭職,總督府高官大多免職。霧社重建,各駐在所也重建,天長斷崖道路改善,登山健行者也回來了,1933〜1940年之間,成為台灣最熱門的越嶺道,警方指定五處駐在所為宿泊地,《鐵道旅行案內》介紹霧社至花蓮三日可走完。1941年,中國對日抗戰已進行四年,日本準備發動太平洋戰爭,台灣各部落開始組織「(女)青年團」,實施軍事訓練,霧社至銅門一日走完,翌日回程。那時準備建東西輸電線路,由「勤勞報國青年團」勞動服務拓寬廬山部落至屯原。再往後勤勞報國青年團被轉化成高砂義勇軍,遠赴南洋葬身叢林,那是另一場悲劇。民國43年初開闢中橫,踏勘並規畫路線時,能高越嶺道路曾是預定路線之一,後來整體考量地質、施工成本、經濟效益後放棄,卻意外保留了原本的步道型態。
第二十四章跨越中央山脈的輸電線,1943年花蓮木瓜溪流域已完成一連串水力發電廠,計畫興建輸電線路,將電力送到西部,才開工日本便戰敗投降離台了。光復初期經濟凋敝,越嶺道路缺乏維修,駐在所多遭裁撤。直到民國39年獲得美援執行「東西向輸電計畫」,首要整修越嶺道路,自39年10月至40年4月,不眠不休完工。孫運璿先生與楊金欉先生先後擔任台電總工程師,率領許多無名英雄,自39年11月至40年11月,越嶺道路南側第一條66KV線路完成,42年8月北側第二條線路完成,兩種電塔至今猶存。台電在能高鞍部建碑紀念,蔣中正總統親題「光被八表利溥民生」,銘文述說工程艱辛。這項工程使能高越嶺道路復活,改名「能高保線路」,廢棄的駐在所改為保線所。經濟繁榮後,登山健行隊伍也回來了。近年東部用電增加,已無電西輸,發電廠不足,改為西電東輸。87年10月經過七彩湖的345KV超高壓輸電系統完成,能高線路重要性已降低,僅維持備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