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掛門牌與中橫通車
高爺 101,04,21
原本以為山區住家掛門牌何難之有?寄交屋主自行釘上便罷。看過這段報導,方知還要「前後勘察,認定符合申領掛牌,拍照、登記後」,才能將門牌釘上大門旁。所以要有戶政人員親往勘察認定後,才能掛門牌。城市中稀鬆平常之事,在山區也許就大費周章,山居大不易,登山者與在山區工作生活的人體會最深。
不是每個角落都有道路可達,山區常見流籠與單軌搬運車等運輸工具,材料工具送上山、農產品運下山全靠它們了,另有一種低底盤的搬運車,但須有農路供行駛,這都是登山者常見而熟悉的。流籠的大小規模差距很大,大如從前林務局的嵐山索道可運一大捆樹幹,小型的鋼線直徑僅有一支免洗筷子粗,只能運幾箱水果,設計標準低,安全措施乏善可陳,人坐在這類載貨的流籠上自然驚恐萬分。
單軌搬運車適合在山區果園、農場、森林內之運輸,轉彎半徑小,用一個小型引擎驅動,不需要駕駛人,不受天候因素影響。與道路開發相比,不會破壞水土保持,成本低得多,廠商說坡度70度以下皆可設置。坐在上頭搖晃振動甚大,恐怖指數一樣高,走路穩當多了。
中橫(西段)是資深OB的共同記憶,一早從台中坐公路局客運車出發,經過名峰林立的谷關與一座又一座水庫,來到梨山換車往武陵農場、思源埡口或大禹嶺等地,在梨山賓館前眺望雪山與雪劍的壯闊,許下一個又一個豪情之約。足踏登山鞋,扛著鋁架大背包,彷彿全世界都可以走到。年輕的心,有著無比的自信與壯志。那時,宜蘭支線還是土石道路呢!(註)
後來,天災一次又一次的襲擊中橫,尤以民國88年九二一大地震與93年敏督利颱風為害最烈,造成大規模的山坡崩塌,滿目瘡痍慘不忍睹,實在心痛。由於地質脆弱,重建與修復之路艱辛而遙迢,公路單位長期努力下,中橫終於在半年前悄悄的有條件通車了。
盼望中橫常保通暢,沿途居民之福,也是登山者之福。
註︰
我在校爬山時,不只中橫的宜蘭支線與霧社支線是土石道路,北橫南橫也全是土石道路,只有中橫主線得天獨厚鋪了柏油路面,各縣鄉道就不用說了。沒有鋪面的公路,路面有大大小小石塊,晴朗時黃沙蔽天,雨天泥濘不堪,客運車沒有冷氣(轎車也還沒有),車窗全得打開以免太熱,下車時每個人都灰頭土臉,背包上厚厚一層塵土。這也是當年豪情的一部分。
梨山掛門牌 戶政員搭雲霄飛車
【聯合報╱記者林佩均、張明慧/梨山現場直擊】 101.04.16
知名的觀光景點梨山,部分地區山高路險,郵差都望而興嘆,戶政人員為了掛門牌,坐流籠、搭單軌車,跋山涉水一路涉險,成了「另類極限高手」。在這裡,每面長寬十二乘十五公分的門牌背後,都有戶政人員的搏命故事。
「每次想到要上山掛牌,腳就發抖!」高山茶、高山蔬果是梨山特產,農民租地種植向深山挺進,卻苦了掛牌的戶政人員,和平區戶政人員陳朱秀鳳提起掛牌就心有餘悸。
記者決定跟著戶政人員,體驗梨山的掛牌「驚險之旅」。十日清晨六點,一群人在和平區戶政事務所(中橫卅公里處)集結出發,趕赴中橫谷關管制站清晨七點的放行時間,一路上顛簸難行,處處落石,開了三小時車,扺達「換車」地點。
這次申裝門牌的梨山里義莊復興路,位在中橫九十公里處,戶政人員原本要換搭流籠入山,聯絡好的果農卻反悔,「我自己都不想搭!更不想害你們。」於是改到另一處搭單軌車。
申設的茶農陳天生住海拔兩千公尺處,茶園坡度達七、八十度,唯一聯外「道路」就是單軌車,把「訪客」直線拉上山。所謂單軌車,不過就是簡陋鐵軌,裝上馬達後,把類似拖車的鐵板拉上去。
高空中的單軌車,坐上去左右搖晃,兩旁空蕩沒有任何保護,記者原本「坐」在鐵板上,因攀爬角度太大,臀部已懸空,只能手、腳努力勾住把手,就怕沒抓穩滑下萬丈深淵。
一顆心懸了十多分鐘,終於上了茶園,進到茶農的鐵皮房舍,陳朱秀鳳前後勘察,認定符合申領掛牌,拍照、登記,將門牌釘上大門旁。
回程,單軌車飛速下衝,有「自由落體」的墜落錯覺,車身還不斷搖晃,乘客不免驚叫連連,陳朱秀鳳喊聲最大,記者沒叫,因為早已嚇白臉。
回到戶政事務所,已是晚上六點半。為掛這面門牌,花了十二小時多。「掛牌要冒生命危險,說出去沒人信!」陳朱秀鳳說,每次出任務都再三祈禱,她曾坐流籠橫越德基水庫,「有懼高症也只能咬牙閉眼」。
和平山區掛牌工程實在太浩大,戶政所主任江銀山說,接任前已向前輩探聽做好心理建設,心想「就是上山換個牌,能有多難?」試過了才知。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030271.shtml
和平戶所人員陳朱秀鳳常冒著生命危險,坐流籠到梨山部落更換門牌。
記者林佩均/攝影
山區民眾靠流籠出入或運送物資,兩側環山風景一覽無遺,下方就是德基水庫。
記者林佩均/攝影
另一個交通選擇是單軌車,驚險程度比坐雲霄飛車還刺激。
記者林佩均/攝影
久違了! 中橫公路「有條件」悄悄通車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林佩均/中橫直擊】 100.10.31
久違了,中橫!在梨山人不求安全,「只求有條回家的路」訴求下,暌違十二年的中橫,已有條件悄悄通車。
榮民血汗鑿出的中橫,曾是台灣公路史的驕傲;九二一地震及幾次風災,讓中橫柔腸寸斷,封山聲浪四起,連Google電子地圖都將中橫「除名」。
如今的中橫,從省道降級變成緊急救難道路,每天上午七點、下午五點,谷關與德基兩管制站開放梨山居民通行。
暌違十二年,記者搶在全面通車前,兩度巡禮中橫,入目所見,不禁要問「這是昔日美景天成的中橫嗎?」
一早不到七點,近百輛車匯集在谷關管制站排隊等開放,記者雜在車隊中,忽然傳來「前面灌漿,要慢點放行」,眾人似乎早已習慣等待。
中橫奇景 溪與路齊
對講機傳來聲響,隨後柵欄一開,車隊有秩序的進入中橫。車到中途,大甲溪就在路邊「溪與路齊」,山上流下的土石全堆積在溪中,河流與公路相伴,成了中橫奇景。
同行的泰雅族原住民瓦樣說,以前從公路摔下大甲溪,聽到慘叫聲是「啊…碰」,現在是直接觸地「無聲」。
群山間 危險土石瀑
仰望藍天,沒變;群山間掛著一條條土石瀑,山坡上幾個「蜘蛛人」吊鋼絲探勘地質,該有廿層樓高吧,記者停車拍照,馬上挨罵「不要命!」工人急吹哨,揮臂催促離開。
原來這種裸坡極危險,不知何時有落石,梨山中華電信主任賴宏憲有回載母親下山,突然落石如雨,通過後他母親下車跪地禱告兩分鐘才起身。
公路總局谷關工務段統計,中橫谷關基路段,今年到九月底已發生七十五次大規模落石,交通部人員九月初視察時,就有落石砸到車隊。
「沒雨不代表就安全」,農友吳立行說,山上溫差大,土石鬆緊間就會往下滾,「經驗告訴我們,聽到小石滾動,馬上閃人找掩護」。山上台灣獼猴看多這幕,還會丟石頭嚇人,「笑看」工人到處躲。
中橫上有土石坡,下有砂石河。青山到德基,山壁像是開採過的黃土礦坑,以前的公路不見蹤跡,已成山的一部分。
梨山人 憂心封山論
明年元旦,台中市府要在梨山辦升旗、迎曙光,開放讓民眾預約從中橫上梨山,梨山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擔心有個萬一,導致「封山論」再起。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686198.shtml
半世紀後 向山要地重修復
【聯合報╱記者林佩均、陳秋雲/台中報導】 100.10.31
半世紀前,榮民徒步崎嶇的山徑,拿十字鎬與自製炸藥鑿出中橫公路。九二一大地震扭曲公路,七二水災埋了中橫,現在重機械進駐,照樣起早趕晚拚進度,不同時空,一樣驚險。
谷關段資深工程師翻閱歷史檔案,在中橫施工的榮民幾乎已凋零,現在年輕工程師接手,繼續守護這段「前輩用命換來的台灣命脈」。
工務段工程師蔡敬國形容,當年開闢中橫的「無名英雄」,徒手拿著十字鎬就能挖隧道,遇到堅硬岩壁就克難調配火藥,爆破、鑽探樣樣來,心中只有佩服!
工務段段長洪潘儀有感而發說,以前老前輩丈量山形,都是徒步爬山,一尺一尺測量,簡直是「手作中橫」;現在工程師拿測量儀器幾秒就完成,工具差太多囉。
洪潘儀說,五十年前開闢中橫從零開始,現在未闢新道,只是養護,但要花全力對抗大自然的反彈。蔡敬國也說,修復道路看似輕鬆,但山形歷經半世紀的風化與人為開拓,「地質脆弱到難以想像」。
昔日榮民硬是在山中炸開出一條路,不少人被炸傷。現在施工好像踩在地雷區,隨時要注意上有落石、下有坍塌,少數路段早就沒路了,還要鑿山開路。工程師在平地起高樓容易,被迫向群山要地,有人摔下溪谷身亡,也有年輕的工程師受不了壓力求去。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686185.shtml
曾經風光 梨山人含水過冬
【聯合報╱記者陳秋雲/台中報導】 100.10.31
用google電子地圖找「中橫公路」,出現的是南投「新中橫」;中橫消失在地圖中了嗎?梨山社區發展中心常務理事段鞏說,梨山像家道中落的小開,享過富貴、出過風頭,現在期盼中橫趕快通車,讓地方重拾榮景。
梨山曾是全國最知名的村落,當年遊客如織,果農吳朝珍說:「梨山賓館前就像西門町呢!」人來車往,每車遊客都是一箱一箱的帶。
九二一後,中橫谷關、梨山段交通斷絕,七年前,敏督利颱風再度重創中橫,這些年果農像「遊牧民族」,收成時跑到宜蘭太平山、棲蘭擺攤,賺的錢貼油錢都不夠。
近年果農發展網路賣水果,吳朝珍說,「我只會拿鋤頭,哪會架網站」,還好國中的兒子在校學了些電腦常識,開始上網賣蘋果,再加上部落客介紹,收成的三到四成靠網購賣下山。
他深刻感受,梨山人的心情,就像「田螺含水過冬」(台語,忍辱負重之意)!」期待元旦活動帶來商機延續,而不是曙光乍現的熱鬧。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5/66861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