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愛其羊 我愛其點
高爺 104,03,05
之一――朝聖
今天是元宵節,各地民眾忙著看花燈、炸寒單、衝炮城,愛熱鬧的人不少。
回想元月17日,成大登山薪傳協會下午在臺中開理監事會,我特別搭早班車,上午九點多抵臺中火車站,走到臺中公園,這座公園擁有豐富的歷史遺跡與歷史意境(註一)。我先看了幾樣古蹟,然後遠遠在草地上看到這隻大山羊。
當時不知花錢塑此羊何意,直到最近有「臺灣燈會」報導,我才知原來這是燈會用的,而且還分好幾處,臺中公園的大山羊只是其中之一。但我不是去看山羊的,只遠拍一張照片便離開。
除了古蹟之外,我專程來看這小山丘上的「臺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這方正大如桌子的是碑,三角原點包在裏面。小山丘從前稱砲臺山,1895年(明治28年),日本接收台灣,日軍佔領台中時,曾在這座小丘上設置大砲,以防範抗日民眾反攻,這座丘陵因此被稱為「砲台山」。後來日本人在山丘上豎立了兒玉源太郎的大理石紀念像。
碑正面刻曰:
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
台中市中央國際同濟會會長饒樹郎暨全體會友捐建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三十日立
碑背面刻曰:
東經:一二○度四十分三十一秒
北緯:二十四度 八分四十九秒
原點高程:八十九點五九八公尺
銅標高程:九十一點○二○公尺
碑左面刻曰:
位居本市中山公園之台灣地籍測量所依據之三角點,為台灣地籍測量最原始之基準點,測設至今,歷時八十六載,與嘉義北回歸線紀念碑、埔里台灣地理中心碑,同具價值。由於風雨侵蝕,土坵崩潰,本府為保留古蹟,計畫予以重建,供國人觀賞。
承蒙台中市中央國際同濟會熱心公益,慷慨捐資,精心設計,使此一富有意義之台灣地區地籍測量基準點,永遠成為歷史勝蹟,並增添公園的光彩。
願愛好史蹟的國民盡興乎來!
臺中市市長林柏榕謹誌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三十日立
碑右面刻曰:
地籍測量是建立地籍之基本工作,而測量之實施,首應佈建基本控制點――三角點,以為準據。
台灣地區地籍測量所依據之三角點,則由本三角點推算而佈建者。本點應屬台灣地區地籍測量最原始之基準點,等級列三等三角點,編號為八十九號,測設於一八九八年(民國前十三年)八月,迄今已歷八十六年。由於風雨侵蝕,土坵有崩潰現象,為維護其完整,經台中市政府加以整建美化,並提供國人觀賞。盼國人觀賞之餘,當知其係地籍測量之準據,且具歷史價值,共同維護之,俾固國家建設之本焉。
台灣省地政處處長許宗德謹誌
中華民國七十三年九月三十日立
之二――原委
依據維基百科記載:
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
海拔 91公尺(299英尺)
地點 臺灣 台中市
座標 24.145056°N 120.683329°E
1898年,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設立,1900年8月於砲台山設置主三等三角點第89號,以此為原點展開台灣史上第一次的三角測量,由監督官池田文友及技手大江狷三郎進行觀測,得到經緯度為東經120度41分45秒,北緯24度9分30秒,方位角為17度44分45秒(台中原點至主點第30號葫蘆墩方向)。
此經緯度一直沿用到1902年,布袋嘴原點由海軍水路部觀測得到經緯度,因其數據較為精準(經緯度小數以下2位),改算台中原點經緯度為東經120度40分6.24秒,北緯24度8分34.39秒,布袋嘴原點後稱三角原點B,台中原點稱三角原點A,由此改算全台三角點經緯度,台中原點亦為直角縱橫線(地籍座標)原點。
原點旁另有兩個三角點,三等三角點第120號和第160號,此兩點為台中原點引照點,可在原點毀壞或遺失時,根據原來和引照點之間的相對關係,重新補立原點。
民國73年在原點之上包覆設立「台灣地籍測量三角原點中心碑」,並銘文以誌,原點高程為89.598公尺,銅標高程為91.020公尺,但碑文上記載此點測設於1898年,實為謬誤。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4%B8%AD%E5%85%AC%E5%9C%92
我不解的是,既然這三角原點如此重要,為何旁邊兩公尺處有大樹?當初栽種時靠得太近,後來皆未移植。樹根粗壯密集,很可能包圍三角原點與磐石,造成原點位移。
之三――深入
jaujyh(jogi) 論布袋嘴
如圖,這是第三份資料指出布袋嘴原點了……,現在小弟幾乎可以確定真正使用的三角原點是布袋嘴。
我認為理由為台中原點測量不是很精準,而海軍水路部在全日本已經測過許多點的經緯度,所以臨時台灣土地調查局在布袋嘴經緯度測出以後,將之前台中原點所測成果全面改算(當時測量已接近尾聲了),後來的台灣堡圖可以證明這點。
因為台灣堡圖的台中原點經緯度是新的,不是最早測出來的那個經緯度。
TACAN(若者) 回應中第1篇 Re:論布袋嘴
堡圖雖然除了地籍測量之外還外加了地形測量,經緯度對地籍圖沒什麼作用,但是可用於地形圖上,但它測量的方式是屬於平面測量,這和之後陸地測量部的大地測量有所不同。
堡圖內三角點、圖根點的測量成果都是只有直角座標系統,並沒有附帶每一點位的經緯度值,經緯度的效用只在地形圖上標註。當時台灣極東、極西、極南、極北和回歸線位置的經緯度已能分別測出(海軍所做的測量),公開發行的堡圖是地形圖,每張圖的接合處都有經緯度值,最後合起來一定要和海軍的經緯度測量相符,所以地籍測量的原點還是在台中公園,其基線測量和第一個三角網也是在台中。
陸地測量部的一等測量分為北中南三個一等三角點網,基線測量也分為三處,然後再分別擴大並結合,大地測量可以如此,但平面測量不太可能有第二個原點,布袋嘴原點的貢獻應該是屬於經緯度的原點,也就是說每張堡圖的經緯度都是由布袋嘴推展而來,陸地測量部的一等測量不管座標和經緯度其原點都同在虎子山。
結論就是堡圖:台中公園是座標系統的原點,而布袋嘴則是經緯度的原點。
小弟之前在「最後138方里」有一段敘述請參考:「根據日本人當初設置基點的順序,最先做的是一等三角測量,之後才是二等和三等測量。台灣因為情況特殊,為執行土地調查反而是先單獨設立千餘個地籍三等三角點,1906年(中國的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還在世)東京天文臺技師測定埔里虎子山一等點的經緯度(23度58分32.340秒/120度58分25.975秒),緊接著1909年開始一等三角點的選點,1914年造標(埋下三角點),1914年基線測量(共有宜蘭、埔里、鳳山三條基線),1916年觀測,1921年完成除番界外約全台灣2/3的一等三角測量。」
http://tacan.myweb.hinet.net/aa1.htm
7777(roc)回應中第2篇 Re:論布袋嘴
布袋嘴及台中都是地籍測量原點的事實,依照前輩們的記錄及照片,已經是討論過及證據上的結果,此點我想大家都同意。
現在就剩下為何要有兩個地籍測量原點的問題,本人覺得兩位論點都各有依據,但以當時地籍測量所使用的單位來說,是以「間」當作單位,並且選定台中為中心,由此擴展出去,而原本地籍測量時也有作簡單的經緯度測量,因此會有原始經緯度的數值,但是比較不精密。
但後來為了必須製圖上的考量,又逢海軍水路部在布袋嘴做精密的天文測量,因此選用布袋嘴當作製圖上經緯度參考的原點,所以才有AB兩個土地調查局三角原點的出現,及布袋嘴是在後(B)的情形產生。而使用布袋嘴當作製圖上經緯度參考的原點後,又重新改算各個點位的經緯度數值,因此才會有台灣堡圖上的經緯度數值和原始經緯度的數值不同的情形產生。
至於台灣地形圖上的經緯度數值和台灣堡圖上的經緯度數值不同,也是因為陸地測量部後來在虎子山做完更精密的天文測量後,又重新改算各個點位的經緯度數值的結果,這樣才能解釋為何同樣一個台中89號主點,有好幾個經緯度數值的疑問。所以本人的推論比較支持TACAN的說法,但jaujyh也有部份道理是成立的。
以上是民國95年的討論,真是一山還比一山高,人外有人啊!
詳見登山補給站,台灣登山論壇。
之四――三角原點紀念中心碑
砲臺山下西側平地上,有一座「臺灣測量三角原點紀念中心碑」,三柱角椎形,一旁有告示牌,文曰:
台灣地區地籍座標原點
台灣地區測量控制點有兩大獨立系統,一為以南投埔里虎子山「天文點」為基點之橫梅氏座標系統(U.T.M),另一則為以本原點為基準原點,直接以平面直角座標換算地籍控制點座標之「地籍座標系統」,目前本市舊市區之地籍座標均以本點為基準原點。
全省各縣市之圖籍,民國58年以前多採地籍測量系統,民國58~69年為TM3度系統,民國69年以後則為TM2度系統。(註二)
註一:
請參閱 Tony的自然人文旅記(0607) [台中市].台中公園.砲台山
http://www.tonyhuang39.com/tony0607/tony0607.html
註二:
註:請參閱〈台灣地圖坐標系統〉教學模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