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山協簡史(一)
山林在山協就在 我們會一直走下去
編撰︰高紹陞
校訂︰吳雪舫、蔡宜欣、李華彥
《增廣賢文》:「觀今宜鑒古,無古不成今。」
《臺灣登山史》作者李希聖:「登山是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登山不是經國事業,也無關民生禍福;但卻是人與自然相親或相搏的真實活動。所以登山的歷史嚴肅、真切中有無畏的挑戰與成功的歡欣,以至深沉的悲痛和值得傳承的經驗。」
高紹陞:「為成大山協寫史,為自己的青春歲月作傳。」
— 序 —
緣起不滅 生生不息 ∕ 吳雪舫
「成大山協」源自於民國44年創立的「中國青年登山協會臺灣省立工學院分會」,在歷任指導老師及社團幹部的努力之下,從庶事草創到完善組織章程,建立嚮導隊、山岳分級、山難防救制度,終成為逾五百人的績優大學社團。隨著時代演進,技術攀登日益純熟,活動多元,甚至頻獲獎項,走向海外,惟社會風氣變化,登山人口日漸減少,期待復興。在跋山涉水的六十多年歲月中,雖不乏傳杯共飲之樂,也難免雁行折翼之痛;既有高山會師的豪氣干雲,亦蒙禁足封山的挫折困頓。然而,憑著堅毅不拔的精神,終能完登臺灣百岳,南北大縱走之後,邁向遠征;而結伴同行、患難與共的經歷,也讓畢業OB之間的友誼,歷久彌堅,成為人生中最光輝美好的一部分。老少OB與在校學弟妹的親切互動,則是大學校園與高山峻嶺之間最美麗的篇章。
說明︰
1.成功大學登山協會,簡稱成大山協,創立於民國44年,為國立成功大學最早成立的學生社團之一。
2.標楷體為成大山協社史(含OB)與成大發展沿革。括弧內為說明文字。
3.黑體為其他大學(含登山社與OB)設立、國內外登山與探險大事、國內外政經發展、大事件與天災等背景文字,受限於編者淺識與篇幅限制,只取數例。
4.列入背景文字,主因歷史事件常互相牽引影響,為使讀者瞭解成大山協與其他登山團體在何種歷史背景與社會環境下創立及發展,也向讀者說明我們在做這些事情之時,世界正在如何變化。
5.此為初稿,歡迎老少OB與在校學弟妹指正,協會部落格(OB部落格)天尚辦公室欄內有一個「成大山協簡史 討論與建議留言板」,敬請提供高見。
留言板網址:http://my.cbox.ws/ncku_ob
1896~1954 蕩蕩天門 雲去雲來
大山沉寂,看盡人世滄桑。歷史背景,政權更迭,衝突與融合不斷進行,時間巨輪一直往前走。清代禁止進入的山區被殖民者以武力打開,進步伴隨痛苦。歐洲現代登山運動引進臺灣,初時為上層社會專屬,發展緩慢,隨著時代演進,而成為平民化的普及運動。
明治29年(1896)
五月日軍登陸貢寮,自北往南征服,乙未戰爭,11月宣告「全島悉予平定」。陸軍中尉長野義虎組織蕃隊,自玉里循清代八通關古道橫越中央山脈到竹山,首登玉山,開啟臺灣高山探險。
明治35年(1902)
南庄事件,促使總督府決心以武力理蕃。
明治39年(1906)
1/20,000台灣堡圖(明治版)完成。
明治43年(1910)
五月總督府發動五年理蕃計畫,三光隘勇線推進,泰雅各社奮力抵抗,仍被各個擊破。
明治44年(1911)
四月廣州黃花崗之役失敗,十月武昌起義,辛亥革命成功。
大正元年(1912)
民國元年元旦,中華民國肇建,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
大正2年(1913)
總督府發動李崠山之役,梅澤柾於李崠山頂監造堅固堡壘砲台。野呂寧事件,臺灣最大規模山難。
大正3年(1914)
明治29年〜大正3年,總督府共發動18次探險調查,日本人對臺灣山區地形、路線、習俗、人口、武力、植物等資訊已足夠瞭解。梅澤柾指揮,九月起開鑿內太魯閣道路(太魯閣峽口至天祥,局部現稱錐麓古道),翌年四月完工。一戰爆發。
大正4年(1915)
五月佐久間左馬太總督發動太魯閣討伐戰,八月完成。「北蕃」(泰雅、賽德克、太魯閣族)全部歸順,目標轉向「南蕃」排灣族,九月強制收繳槍枝,「蕃情」不穩,各社動盪,聯合抵抗。七月爆發西來庵事件(噍吧哖事件)。
大正5年(1916)
三月排灣族鎮壓完成,收繳槍枝,日人淡化稱為「南蕃騷亂事件」,佐久間總督的五年理蕃事業全部完成。野呂寧完成1/50,000《蕃地地形圖》測繪工作。
大正6年(1917)
梅澤柾指揮,九月開始興建橫斷(能高越嶺)道路,翌年一月完工。
大正8年(1919)
六月八通關越道路東段開工,至大正十年一月全線竣工。
大正10年(1921)
一等三角網測量完成。
昭和元年(1926)
台灣山岳會於淡水河口觀音山頂舉行成立大會。
昭和2年(1927)
台灣山岳會沼井鐵太郎首登大霸尖山,讚嘆「神聖的稜線」。
昭和4年(1929)
沼井鐵太郎在日本《山岳》雜誌發表〈台灣登山小史〉。
昭和5年(1930)
霧社事件。
昭和6年(1931) 一月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成大前身)成立,首任校長若槻道隆為台灣山岳會創立委員。
沼井鐵太郎在《山岳》雜誌發表〈台灣登山小史補遺〉。九一八事變。
昭和7年(1932)
千千岩助太郎創立台北工業學校山岳部。
昭和8年(1933)
塔馬荷社(玉穗社)不再抵抗日本軍警,最終「歸順」。
昭和11年(1936)
二等三角網測量完成。
昭和12年(1937)
中日戰爭爆發。
昭和14年(1939)
三等三角網測量完成。二戰爆發。
昭和16年(1941)
太平洋戰爭爆發。
昭和19年(1944) 台南高等工業學校改稱為台南工業專門學校。
民國34年(1945)
抗戰勝利,臺灣光復。三叉山事件,臺灣次大規模山難。
民國35年(1946) 二月臺南工業專門學校改制為臺灣省立臺南工業專科學校,由王石安博士擔任校長,十月再改制為臺灣省立工學院。
臺北高等學校改制為省立師範學院,省立臺中農業專科學校制為省立農學院。
民國36年(1947)
臺北市參議會(市議會)議長周延壽等發起組織臺灣省山岳會,接收停頓六年之台灣山岳會。二二八事件。
民國38年(1949)
臺灣省政府公布實施三七五減租。五月宣告戒嚴,十月金門古寧頭大捷。十月中共建政,發動「思想改造」運動。12月國府遷臺。
民國39年(1950) 省立工學院增購勝利校區。
五月臺灣省山岳會改組為臺灣省體育會山岳協會,十月再改組為中華全國體育協進會山岳委員會。蔣中正總統復行視事。韓戰爆發。中共發動「土地改革」、「鎮壓反革命」運動。
民國40年(1951)
美援開始,歷時14年。中共發動「三反」、「五反」運動。
民國41年(1952) 秦大鈞博士接任省立工學院院長。
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成立。
民國42年(1953) 美國普渡大學派教授團到省立工學院擔任顧問,協助強化體質與躍升教學,歷時十年,是為美援之一部分。
十月30日救國團中國青年登山協會成立,首辦大專學生玉山登峰探險隊。自本年寒假起,救國團每年寒暑假舉辦青年戰鬥活動。國軍突擊東山島失敗。蔣中正總統發表〈民生主義育樂兩篇補述〉。英國艾德蒙.希拉瑞與尼泊爾嚮導丹增.諾蓋首登珠峰。
民國43年(1954)
韓戰時「中國人民志願軍」戰俘,一萬四千多名選擇來臺,稱為反共義士。臺灣省政府規定,山胞區分為山地山胞與平地山胞。金門九三炮戰。《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長江洪水。義大利隊伍首登K2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