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北市區展望盆地四周群山
自有記憶以來即住在臺北近郊,小學三年級以前住新店,小四搬到板橋,除大學、研究所、當兵、回成大擔任研究助理外,幾乎都在雙北(臺北市、新北市)生活。地理課本說四周群山環繞而內部低平者稱為盆地,故有臺北盆地之稱,因此可說人生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群山之中。
高一以前很少爬山,對臺灣的山所知有限,為了準備升學考試,倒是背誦許多一輩子也不太可能去的外國山名。高二時同學擔任登山社社長,剛開學怕只有小貓兩三隻,就去幫忙捧個人場,沒想到從此找到人生一大樂趣,這才開始認識盆地北邊的七星、大屯、面天、向天…,並一一造訪。然而這些山名都是跟著學長與同學指認,對於東、西、南側許多綿延山頭所知有限,嚴格來說甚至幾近無知。隨著地圖資料開放與登山經驗累積,知道的山名也多了,對於盆地四周高低起伏的稜線更增求知的渴望。
因原辦公室遭判定為海砂屋,必須拆除重建,2016年6月6日(斷腸時),搬遷至兄弟飯店附近之辦公大樓,身處18樓視野極佳,鄰近又無高樓遮蔽,實在是展望群山的絕佳環境,待整頓妥當並等候好天氣,分別於東南西北四面隔窗拍攝連續部分重疊之山景照片,再一一製成全景,利用這幾年製作山形模擬圖[1]及從照片認山頭[2]之經驗,以系統化方式求出精確之完整解,多年疑惑終獲解答,真是不亦樂乎!
以下為各方向之認山頭結果及環景影片:
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0B-dkUcqTN_TES2lvblZYSG5NOEE?usp=sharing 。
運用內政部地政司2016年開放之20m間距DTM(數值地形模型)模擬計算,因缺少樓高資料,只能獲得沒有建物時理論上可能看到的山頭數349座,從照片中認出264座,辨識比例76%,未認出者共有85座,部分是被建物遮蔽,計有36座,佔42%;其餘因無適當陽光角度或雲霧遮光,造成影像反差較低,以致色調及明暗相近而難以辨識,計有49座,佔58%。同時提供以相機高倍率數位變焦遠眺72km遠的大霸尖山(圖1),由於是以手持拍攝,且為小型消費性相機,故畫質較差。另某日以測量角度之儀器(瑞士製Kern DKM2-A經緯儀[3])上30倍望遠鏡觀測,無意間發現手機鏡頭與其目鏡大小約略相當,遂將手機緊貼,竟然還能對焦,一併提供參考(圖2),以及埋設一等三角點的加里山(距離80km)、五寮尖(圖3)、高腰山、棲蘭山(圖4)、鹿場大山、外鳥嘴山(圖5)、筆架雙峰(圖6),另外分享數張夕陽西下時的照片(圖7~圖10)。
早年高樓不多,臺北隨處可見四周群山環繞,然而摩天大樓隨著經濟發展愈蓋愈多,近來信義計畫區的臺北南山廣場[4]274m高樓遮住了南港山南峰,鹿場大山也將被興建中的大樓擋住視線,還有許多塔式起重機節節升高,未來展望只有愈來愈差,真不是滋味!
舉頭望山是臺北人共同的生活經驗,但除了十分熟悉的山友之外,往往不知其名,本文冀望分享以上認山頭之成果,提供大眾欣賞山景之餘,能夠見山識山,從知性的角度引發更多的生活樂趣。
陳建志 2017.11.21 初稿 2017.11.22 修正 jgchen6@gmail.com
參考資料:
[1] 如何製作展望模擬圖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836 ,目前因Google Earth策略改變,只好改製展望山形模擬圖,只有山形而無更具仿真效果的衛星影像,但不影響輔助認山頭之功能。
[2] 從照片認山頭—以軟體及撰寫程式輔助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786 ,目前已有更加精進之作法,待適當時機再另為文發表。
[3] DKM2-A條目 https://de.wikipedia.org/wiki/DKM2-A ,維基百科德文版。
[4] 臺北南山廣場條目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8%87%BA%E5%8C%97%E5%8D%97%E5%B1%B1%E5%BB%A3%E5%A0%B4 , 維基百科。
圖1:以相機高倍率數位變焦遠眺大霸尖山
圖2:以經緯儀遠眺大霸尖山與中霸尖山
圖3:以經緯儀遠眺加里山與五寮尖
圖4:以經緯儀遠眺高腰山與棲蘭山
圖5:以經緯儀遠眺鹿場大山與外鳥嘴山
圖6:以經緯儀遠眺筆架雙峰
圖7:卡保山、獅頭山、南、北插天山、大霸尖山
圖8:李棟山、鳥嘴山、外鳥嘴山
圖9:外鳥嘴山、加里山、五寮尖、金面山
圖10:盧培山、南插天山、大霸尖山、中霸尖山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