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台灣最壯觀的斷崖
緣起
105年9月,內政部開放以傳統航測方式測製之全台20m間距DTM[1],對土木、地理、環境、測量等相關領域,提供非常寶貴的地形資料。107年7月[2],更進一步公開以最新LiDAR[3]技術測製之5m間距DTM粗化為20m間距,除更符合現地地形,又大大提升資料品質。然而,105年版DTM曾被發現有標高超過6000m的格點,以及許多格點標高為0的不合理情形,因此,在引用107年版資料前,有必要進行偵錯與除錯的工作。
由於資料量極為巨大,難由人工逐一檢視區域地形的合理性,遂以程式自動處理。因DTM是規則網格資料,如同圍棋棋盤的放大版,故可逐行、逐列比較相鄰格點之高差,若超出設定之門檻值,即視為異常格點,再由人工套疊地形圖,檢查其地形是否合理,如此即能大大提升偵錯效率,隨後以鄰近格點內插標高,完成除錯的工作。
依經驗以200m為門檻值,經由上述程序,逐行、逐列比較後,發現最大高差為386m,位於錐麓大斷崖與立霧溪底間,台8線中橫公路靳珩隧道北側。水平距20m的兩點間竟有386m高差,此坡度相當於1m間將近20m高差,大約是6層樓的高度,實在令人震撼!緣此,突發奇想,何不尋找全台最壯觀的斷崖?幾經努力,終成本文,提供參考。
構想與實作
先由前十大高差之點對出發,假設它們是斷崖的一部分,往高處尋找至稜線點,作為斷崖起點,再向下探底,作為斷崖終點,即可求出斷崖範圍與高度,但此法全賴人工判斷,曠日廢時,且最高與最低點不易判識,故不可行。
在「台灣百岳之趣味排行榜」[4]之「排行榜8.最陡峻 vs 最平緩」中,曾以山頭至各方向地形反轉點計算坡度平均值,同理,取其高差大於1000m且坡度大於100%(即45度)者列為斷崖,並依高差排序,即可求出前十大斷崖。但此法是假設斷崖由山頭直線輻射向下,實地上斷崖多為面狀而非線狀,常常是往地形低處曲折發展。配合應用DTM資料,若將山頭位置以最鄰近格點代表,往周邊八方向格點分別一路流向最低格點,亦即水往低處流之概念,如果給定臨界值判斷斷崖終點,就能以程式自動化解答。
附帶一提的是,依照「台灣山頭數量之問題求解」[5]使用之演算法,以107年版DTM重新自動判斷,a~e值仍設為200、400、20、800、10,可得5867座山頭,較原本運用農航所40mDTM獲取之6974座少,由於107年版間距較密,可表現更細緻之地形,理應篩選出更多山頭,故將a~e值調整為100、200、20、400、10,重新計算得出8233座山頭。此外,斷崖不一定是從山頭開始,而岳界已有許多公認的知名斷崖,所以將不在8233座山頭內之知名斷崖也加入計算。
至於斷崖終點臨界值部分,由於斷崖通常是指坡度甚大的斜面,因此可利用流經格點間之坡度值作門檻,為避免遺珠,選擇30度角,即當相鄰兩點之坡度小於30度時即為終點,但實作後發現,有時會略微緩和後再恢復陡峻,故引入移動平均值之概念,修正為最後五段坡度平均值小於30度為止,然後以程式畫出斷崖所經之全部格點,並輸出.gpx檔,於Basecamp軟體讀取並匯出.kml檔,以便於Google Earth 3D立體觀察。
由於斷崖起、終點的高差與平均坡度具有不同的意義,以何為準判斷高下都不適宜,所以引用「關於台灣郊山難度分級之我見」[6]之評分法,設定門檻值如下:
評估項目 |
各項目門檻值 |
||||
1分上限 |
2分上限 |
3分上限 |
4分上限 |
5分下限 |
|
平均坡度(度) |
40 |
45 |
50 |
55 |
55 |
高差(m) |
300 |
600 |
900 |
1200 |
1200 |
因結果有6處同為7分,節錄前四名如下:
斷崖名稱/ 概略位置 |
平均坡度 |
得分 |
高差 |
得分 |
總分 |
排名 |
針山南側 |
58.4 |
5 |
1396 |
5 |
10 |
1 |
向山南稜南側 |
48.8 |
3 |
1225 |
5 |
8 |
2 |
清水大山 東北稜南側 |
51 |
4 |
1180 |
4 |
8 |
2 |
錐麓大斷崖 |
46 |
3 |
1209 |
5 |
8 |
2 |
由於同分者眾,不易分出高下,且斷崖是否壯觀,應該與暴露感有關,故將透空度比例列入評分,門檻值如下:
評估項目 |
得分 |
||||
1分 |
2分 |
3分 |
4分 |
5分 |
|
透空度比例(N/4) |
0 |
1 |
2 |
3 |
4 |
運用航遙測影像,是目前檢視現地透空度的最佳方案,影像若呈現灰白、黃、淺綠色,分別表示岩石、土壤、草地,前兩者屬崩塌地,而草地亦不影響視覺,故從遠處觀之,均能展現暴露感。目前網路上可免費利用以下三種資源:
(1) Google Earth 軟體3D立體檢視.kml檔
(2) 於國土測繪圖資雲(https://maps.nlsc.gov.tw/)以「正射影像(航照
圖)」為底圖,套疊土地圖層「1/25000經建版地形圖」,及向量圖層載入
.kml檔
(3)於臺北市歷史圖資 展示系統
(http://www.historygis.udd.taipei.gov.tw/) 將底圖切換為「內政部
TGOS福衛混合圖」,再上傳.gpx檔
以下節錄加入透空度比例後之評分表:
斷崖名稱/ 概略位置 |
平均坡度 |
得分 |
高差 |
得分 |
透空度 比例 (N/4) |
得分 |
總分 |
排名 |
針山南側 |
58.4 |
5 |
1396 |
5 |
4 |
5 |
15 |
1 |
清水大山 東北稜南側 |
51 |
4 |
1180 |
4 |
4 |
5 |
13 |
2 |
南北大武山 稜線西側 |
42.1 |
2 |
1319 |
5 |
4 |
5 |
12 |
3 |
向山南稜南側 |
48.8 |
3 |
1225 |
5 |
3 |
4 |
12 |
3 |
儒潤山東側 |
41.6 |
2 |
1241 |
5 |
4 |
5 |
12 |
3 |
本文於初版發表後,經成大山協學弟黃瑞宏提醒,針山南側與富士岳南側屬同稜同面,應該列為同一斷崖,因此啟發增列斷崖寬度為評分項目的構想,但斷崖範圍並非規則形狀,如何量測寬度?若量測最寬與最窄值取平均,雖能表示斷崖的平均寬度,但實務上很難認定其確切位置,比較可行的方法是以斷崖的起點、中點、終點之寬度取平均值,同理,分析上述27處斷崖平均寬度後設定之門檻值如下:
評估項目 |
各項目門檻值 |
||||
1分上限 |
2分上限 |
3分上限 |
4分上限 |
5分下限 |
|
平均寬度(m) |
100 |
200 |
500 |
1000 |
1000 |
以下節錄加入平均寬度後之評分表:
斷崖名稱/ 概略位置 |
平均坡度 |
得分 |
高差 |
得分 |
透空度 比例 (N/4) |
得分 |
平均 寬度 |
得分 |
總分 |
排名 |
針山南側 |
58.4 |
5 |
1396 |
5 |
4 |
5 |
2231 |
5 |
20 |
1 |
南北大武山 稜線西側 |
42.1 |
2 |
1319 |
5 |
4 |
5 |
1118 |
5 |
17 |
2 |
清水大山 東北稜南側 |
51 |
4 |
1180 |
4 |
4 |
5 |
611 |
4 |
17 |
2 |
三角錐山 西南稜南側 |
48.9 |
3 |
1184 |
4 |
3 |
4 |
1054 |
5 |
16 |
4 |
儒潤山東側 |
41.6 |
2 |
1241 |
5 |
4 |
5 |
221 |
3 |
15 |
5 |
針山南側平均坡度近60度,高差近1400m,平均寬度超過2200m,而且幾乎從山頂往安來溪底全是毫無遮蔽的岩壁,四項評分都得滿分,真是扎扎實實的第一名,號稱台灣最壯觀的斷崖應無疑義!
限於篇幅,本文相關檔案置於https://drive.google.com/drive/folders/1v1n4IPDxmFc3Ndqep2PrKZdbBy6Ii-hm?usp=sharing ,敬請自行下載參考。
結語
找到台灣最壯觀的斷崖,其實是無心插柳。經過一番研究後,發現台灣許多知名斷崖,竟然都排不進前五名,連開闢錐麓古道的梅澤作業隊以「東洋第一大斷崖」詠讚[7]的錐麓大斷崖只能屈居第六,而令山友聞之色變的關山大斷崖甚至排到第八。當然,細心的讀者會發現,斷崖不一定是從山頭開始,本文只是將命題簡化,所以可能多算了山頭至斷崖真正的起點。嚴謹的方法是先找出此點,但本人才疏學淺,只能人工判讀,無法全面自動化,期待未來AI人工智慧可以解決此一難題。
陳建志 107.11.16 初稿 107.11.20 修正 jgchen6@gmail.com
p.s. 增列斷崖平均寬度為評分項目,並修正部分文字。
註1:https://data.gov.tw/dataset/35430
註2:https://data.gov.tw/dataset/88733
註3:LiDAR,為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之簡稱,中譯為光達,詳見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85%89%E5%AD%A6%E9%9B%B7%E8%BE%BE
註4: https://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3561
註6:https://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snapshot-view/367382772之實作
註7:「峽谷山徑二十里:內太魯閣警備道路」P117,金尚德著,太魯閣國家公園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