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登山史」書不特厚,份量卻很重,作者是岳界前輩李希聖先生。
李先生是優秀的空調工程師,有五本相關專業著作。民國71年完成百岳,文章甚多,經常發表於報章雜誌,立德立言著作等身,文采美盛言論精闢。曾寫論文三十餘篇倡言停止砍伐並全面拯救、保育森林,許多民間團體跟進響應,終使林務局改變政策,台灣山林才有今日面貌。李先生腳程除台灣山水外更遍及日本、西歐、印尼、大陸及西藏等地,並皆有著作。李先生筆耕不輟,一代導師,十分景仰。
台灣登山史依年代概分三部份:開創時期(民國35~60年)、發展時期(民國61~70年)、海內外多元時期(民國71~84年)。內容包括各主要山峰的開拓與首登、各時期攀登活動、全國性登山社團發展動態、大學登山社團發展動態、重大山難說明分析、大會師與探查開拓、技術登山攀岩溯溪、海外登山各個階段的成功與失敗。作者在以上各方面皆有全面性的觀察、記錄與探討。作者不但以專家角度,更以史家眼光與胸襟關注台灣登山發展,夾敘夾議春秋史筆。參考資料列名達364項,內容之豐資料之精,令人咋舌,整理之繁下筆之勤,令人動容。李先生本人亦在台灣登山史「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書中詳列日本侵台理蕃、蕃社抗暴與廿多條警備道路闢建,諸多前輩開拓登山路線之艱難,登山相關著作雜誌地圖的發表出版,百岳訂定原則與一百二十岳、一百五十岳、新百岳之議等,涵蓋範圍非常廣泛。
看看前輩開拓如何艱辛:「蔡景璋、林文安等人……過了吊橋,由東埔斷崖上面就向上爬。一路上都是參天古木和浮泛的白雲,山勢越來越險,斷崖越來越多,箭竹叢生,禿壁亭亭,攀登之費力尚屬罕見,由海拔1100公尺的溪底,到3292公尺的郡大山頂,幾乎沒有休息的整整爬了七個小時,到了平緩的坡頂,已是個個一憩竟不想動彈了。」「邢天正、林文安、丁同三等人……七點鐘就登上了白姑大山,在漫天雲霧中即行回到三叉稜上,循稜西走。一路又是高密的箭竹,又是難忍的口渴,因口渴所以乾糧難嚥,因不吃東西所以沒有力氣,因沒有力氣所以走不動,因走不動所以找不到水……,如此又長又困難的箭竹稜線,還算第一遭碰到,所以最後手也舉不動,腳也抬不起來,登上西峰之時,簡直無法動彈了。首登白姑西峰之後……,在倒塌的木屋邊住了一夜,翌日,又向馬崙鐵道俯衝,終於找到水了,煮了早餐——確有從死裏甦醒過來的感覺。」
對於有成就的古人先民與前輩,我一向尊重崇敬。他們身處當時環境,應用那麼少的資訊與支援,使用相對落後的裝備與資源,竟然能做出那麼大那麼不容易的事,其決心毅力之堅強,其艱苦奮鬥之卓絕,往往是今人難望以其項背的。換了我們身處那個時空,不一定做得到。
攀岩的篇章中則介紹了奇萊北峰北壁、大霸尖山全面、玉山北壁、中央尖山北壁等的路線開拓與岩雪攀登,成績輝煌。溯溪則介紹了中華山協陪日本隊溯溪登上玉山雪山、中日聯隊溯陶塞溪登南湖大山、溯唯金溪登關山、溯隘寮南溪登大武山,以至自主組隊溯塔克金溪登大霸尖山、大學登山社溯假名字溪登白姑大山等,自日本引進技術而在台灣成長發展的過程。
海外登山介紹了天霆峰女子遠征隊的波折、怒峰遠征隊改攀白針峰、麥肯尼峰得天時幸運成功、庇古巴特峰的成功與死亡,以及白朗峰、島峰、馬特洪峰、阿空加瓜山、穆斯塔格峰、莎瑟峰、卓奧友峰、希夏邦馬峰、吉利馬扎羅山、章子峰、珠穆朗瑪峰等等艱苦挑戰生死搏鬥的故事。
歷史是漫長浩大的,時空尺度都巨大,作者有長期而全面的觀察,在本書中有系統的報導、敘述、評論。讀過台灣登山史,方知我所見所聞所參與,不過是那個時代小小的一部份,但我仍然很高興曾身處台灣登山蓬勃發展的年代,和可愛的夥伴們共同見證一次次美好的活動,這也成為我生命中極有意義且不可或缺的一部份。
書中詳實記錄了成大山協民國70年秀姑巒五路會師的經過:「……玉秀尖線的領隊、嚮導為林振堂、朱正中,……南二線的領隊、嚮導為李淑玲、楊輝郎,……東郡線的領隊、嚮導為汪逸村、林政毅,……南三線的領隊、嚮導是陳耀如、李宏昌,……胡森腳嚴重受傷,商議決定嚮導、陳鎮平先衝出參加會師並求援,領隊和黃振隆、蔡金財陪胡森慢慢在後走。……總指揮黃守信在白洋金礦商定,由已經畢業的老骨頭張素勤、高紹陞和葉明軒、林振堂立即成立支援隊,黃守信、李宏昌留守白洋,汪逸村、陳鎮平回中央金將各隊餘糧搬至白洋,郭修維立即趕回東埔,報告留守台南的指導老師李增昌,同時人員亦向東埔集中,……這一切緊急應變行動,可說迅速有效。……七月九日,支援隊已在馬利加南東峰附近,與四人相遇,高興的大叫。……七月八日成大山協的秀姑巒會師也完成了。……仍和昔日爬山一樣,山頭的數目不是最終目的,我們因患難與共,因同享歡樂的情誼而滿足了。更加證明會師沒有僥倖,那是默契與實力最大聚合來克服天候與地形阻礙的結果。」
這次會師有民生報記者楊克明先生隨東埔線上山採訪及當期野外雜誌大篇幅專題報導,媒體資料較多,可能因此被作者視為重要且有意義的活動,選入登山史。我也參與了成大山協民國69年雪山六路會師,雖然雪山會師媒體報導相對較少而未載入這本登山史,但那次會師計畫完美行動順暢(會師時還有一架空軍F-5E戰機在頭頂來回巡弋),總指揮楊輝郎協調得宜指揮恰當功不可沒,在我心中的份量是相同的。
書中也詳細記述民國70年10月謝景銘三叉山山難的原因與搜救經過,以及後來引發關於野外求生觀念的大論辯。
我們都曾在這片土地的山脈與溪谷上揮汗行走跳躍過,我們自訂計畫奮勇向前努力實現目標的青春歲月也成了歷史的一部份。閱讀近代史不但可以瞭解許多曾經耳聞但不是很清楚的事情,更能簡要知道已發生的重要事件以及相關影響,這本登山史正可彌補我們見聞與知識之不足。如果你還年輕,正在創造屬於自己的歷史,也該來看看過往的風起雲湧與篳路襤褸,攀岩溯溪如何從無到有由粗而精,特別是山難分析,高山上大自然環境現在和從前並沒有太大的不同,挑戰一樣多。天下之事不會一開始就這樣,全都經過許多衝擊挑戰妥協變化成長衰退,想知道現況如何而來及未來將何發展,尤應讀史。成大山協之名稱如何來歷,書上也找得到脈絡。
李先生認為:「登山不是經國事業,也無關民生禍福;但卻是人與自然相親或相博的真實活動。所以登山的歷史嚴肅、真切中有無畏的挑戰與成功的歡欣,以至深沉的悲痛和值得傳承的經驗。」——一個奮鬥上進的過程,作者訂下的副題說明了這一切。
日前與李先生通電話,說多年來未見大學社團購買此書。不知史是多麼嚴重的事情!在此呼籲有遠見的登山者與社團領導者把握契機,瞭解過去才能讓我們視野恢宏,眼光遠大之後才能惕勵未來。拿破崙要軍官讀歷史,也應是如此考量吧!
高爺 99,01,11
本書由李先生於民國94年自行出版,書店不易買到,網路也買不到。郵政劃撥帳號01557510,戶名李希聖,成本價250元,含掛號郵資,電話02-2702 1125。存書不多,值得愛山人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