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工學院之鐘
台大傅鐘
愛國愛人
敦品勵學
成大工學院之鐘
台大傅鐘
愛國愛人
敦品勵學
1950年12月20日,臺大校長傅斯年在省議會接受質詢後,忽因腦溢血當晚辭世。
臺大請傅斯年內兄俞大維曾任職過的聯勤總司令部兵工署捐鑄鐘體與金屬吊架。
1951年5月28日,臺大發文給兵工署,並且附上鐘的口徑大小樣紙,以及設計圖,鐘上刻字亦經題就。
1951年12月20日上午10時整,紀念鐘初鳴55響,向為臺大鞠躬盡瘁的55歲傅斯年校長致敬。
經過了十多年的日曬雨淋,1964年,銅鐘被發現有裂痕,鐘聲也不再嘹亮。而當初負責繪製紀念鐘設計圖、這年已任職工務組長的尹永生,在5月27日發函給當年幫忙鑄鐘的聯勤第44兵工廠,請求於暑假期間來拆鐘亭,重新鑄造。
這次的重鑄,負責人是掌管第44與60兵工廠的陸軍少將郭履荃,從7月拆卸到12月再次落成,期間臺大曾發函催促,他都一一速件回函說明。新鐘讓校方相當滿意,特意在答謝郭少將的謝函中提及紀念鐘嘹亮的聲響。
在往返公文裡,校方仍然以「紀念鐘」稱之,但在學生之間,「傅鐘」已不知不覺間取代了「紀念鐘」的稱法。
1951年,兵工署除了替臺灣大學鑄造紀念鐘外,隔年也受成功大學的前身省立工學院陳請,依樣再鑄造一座鐘塔暨大鐘,以利該校上下課、集會傳達之用(註)。不過這座傅鐘的雙胞胎後來因喪失實用性而屢遭搬遷,近年才拆除老鏽鐵架,重新砌造石臺,並移到比較開放的廣場,作為校史紀念物。相較之下,傅鐘從紀念、生活作息的角色,走向大學生精神象徵與公眾文化景觀的身分,鏽則鏽矣,卻也仍然鏗鏗然數十年如一日。
(註)這座校鐘除了鐘身的校徽外,鐘的頂端圈線和鐘裙的陽刻曲線,以金屬條柱構成鐘架的形式,與傅鐘一模一樣。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