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湖群峰與謝景銘追思音樂會
高爺 100,11,05
活動日期:100年10月16日(週日)
攀登山岳:大崙尾山 451m 三等三角點1073號
大崙頭山 476m 圖根點 小百岳
忠勇山 325m
參訪寺廟:碧山岩 金龍禪寺
領隊:高爺
參加人員:施仔、OD、老祥、古錐仔、顏錘、李俊宏/龔慧珍.李霽、朱正中、林麗雲、葉明軒、柚子/李宜洵.洪湧、阿K、陳建志、鄭義奮/戴慈文、林上弘、藥房、王明哲、老祥姊姊。共23人。
一早接到電話和簡訊,兩位臨時有事不能來。士林捷運站集合,施仔專程北上爬山,休閒短褲配新登山鞋。李俊宏首次出現,瘦削身材未變,柚子久未現身,二人皆是全家到齊,朱正中嶄新橘色制服上身頗為亮眼。義奮仍是光可鑑人,慈文開心爬山。藥房膝蓋好些,短褲涼鞋手提袋搭長雨傘,行頭最猛,活脫脫安童哥與七先生綜合版。捷運站旁等公車,等高線圖分發,255號公車進站,領隊才發現一對手杖還留在集合地點,奔跑取回,剛好趕上車,掉頭忘又一回。
公車駛經故宮,沿外雙溪旁至善路上行,過外雙溪橋上陡坡,穿越中央社區,到大崙尾山登山口下車,大伙靠攏,取旗合照。轉身出發,領隊提醒前頭幾個叉路方向,整齊寬敞石階步道,坡度中等,隊伍立刻拉長,領隊取出無線電,前後呼應,年輕人都跑在前頭,李俊宏牽著夫人,助一臂之力。路旁有巴掌大的橘色菌類,煞是漂亮肥大,探山時還未出現,建志、上弘蹲下拍攝特寫。
上到稜線,木椅小坐,左轉沿稜往東北方,上一小坡便來到大崙尾山頂,涼亭旁即是三角點,OD已先從碧山路 (即碧溪產業道路)走上來,等候多時。大崙尾山頂寬闊,樹木雖疏,但已足夠遮蔽視野,只有西側崖有展望,我們在涼亭休息賞景,日前下雨,今日多雲,涼風送爽。葉明軒和阿K等人拿出水梨、葡萄等水果盒,有人笑嗆「這麼早就拿出來減輕重量?」反被回嗆「吃完才講!」
高爺介紹外雙溪兩側地質不同,東南方是古老地層,大約在三千萬年前開始形成。從大陸「華南古陸塊」上的河流所沖刷下來的泥沙,經過堆積、褶曲、露出等過程,內湖碧山路可見到景觀變化多而精彩的地質。外雙溪西北方是大屯火山群,大量的岩漿鋪疊在老地層上,形成以安山岩為主的火山地質。高爺另外說明大崙尾山東北方三公里帕米爾公園的來歷(註一)。
往東方下山,大崙頭山在樹叢中現身,山形廣大厚實,在台北市就看得很清楚,近看更是巨大,森林蓊鬱。沿途叉路甚多,提醒保持密集隊形,來到南面步道叉路口休息,涼亭中有打印台,山友可自行拓印,再往東到碧山路,此處是大崙頭、尾山的鞍部,新鋪的石板人行道通往大崙湖,一座嶄新的瞭望台――竹林秘境出現眼前,上台眺望,七星大屯一帶盡收眼底,陽明山國際衛星通信中心十分清楚,一旁大崙湖是從前農民為灌溉而挖掘的人工湖,已有百年歷史,木製攔杆,環境清幽。施仔與高爺站在步道口荷杖耍寶,大家開心。
再往上一段石階步道,大崙頭山頂在望,廣場寬平,涼亭超大,屋頂加建了第二層,再增建螺旋梯上到瞭望塔,天晴時雪山山脈與南湖大山北面的廣大山麓皆歷歷在目。柚子預先做好大崙頭山360°模擬展望圖,數百座山頭如銀河展開,氣勢驚人,可惜今日雲多,只能看到基隆河對岸。小涼亭中也有打印台與地圖,但地圖效能不佳(註二)。廣場閒坐,吹風聊天,有人呼喊上樓拍照,欄杆前一字排開,憑欄遠眺,留下登頂紀念。
往北左轉,走枕木步道下山,廢枕木回歸自然前最終利用,密林中與枕木上野菌叢生,是大自然的分解者,步道設計尚佳,惟枕木表面潮濕光滑,腐朽初現,宜緩步慢行。李霽活潑輕快,一直走在前頭,樹枝為杖,揮舞耍弄,怡然自在。下到碧山路,臨時廁所普遍設置,管理妥當乾淨清新。
回到大崙頭、尾山的鞍部,待人到齊,回頭走南面步道,慧珍大概被上坡嚇到,頻問「還有沒有上坡?」沒有了沒有了,只有一點點,那不算上坡啦。下到產業道路,接上忠勇山步道,略有起伏,經過一處正在施工的高壓電鐵塔,用索道搬運材料,施工單位搭建了高架通道跨越索道上方,如此安全多了。爬了這麼多年山,頭一回遇上高架通道。上到忠勇山,山頂有蔣公銅像,這是他去世那年內湖各界與民眾所捐建,有碑為記,四周涼亭多。
十二點出頭,正是午餐時候,選好涼亭,麗雲雨衣鋪上,午餐盒取出,頭一回來的說豐盛,常來的說普通,看看有烤餅(有甜有鹹)、豆沙包、雪菜包、油飯、滷蛋、涼拌小黃瓜、蛋捲、榴槤起司、柚子、葡萄、小番茄、百香果、白柚、橘子,路上撿到紅葉擺在餐盒上,添點秋意。林麗雲帶頭敲碗,大伙磨碗霍霍,準備開動。OD帶來肉羹,葉明軒帶來海鮮巧達濃湯,朱正中取爐點火,一下子兩鍋熱湯上桌,吃得精神為之一振。
用餐完畢,收拾妥當,忠勇山南側步道太陡,我們往東下到碧山岩,廟內供奉開漳聖王,金碧輝煌,香火鼎盛,廟前空地面臨懸崖,展望特佳。梳洗一番,石階往下,再接一些山區民宅間的羊腸小徑,來到金龍禪寺,由玄信法師闢建,正殿供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消災藥師佛,比丘梵唱晨鐘暮鼓。
老祥姊姊幫忙,開車載來筆電、音響、吉他等器材,高爺與老祥事前來拜訪師父與執事,商借玄信圖書館與投影機、螢幕等等,高爺請來政大弦樂社的弦樂四重奏。放下背包,76級之後的OB隨老祥布置會場、搬動桌椅、架設器材等。古錐仔來了,鮮花一束,無限情義,一會兒顏錘從高雄趕到,75級之前的OB和高爺到景銘牌位前行禮追思。會場布置好,大家洗過手臉,先到大雄寶殿上香禮拜,再到景銘牌位前捻香致祭,誠心祝禱。卅年前的山難,我們登山的朋友永誌不忘。
會場就座,《成大山協71級謝景銘追思音樂會》紙本放在椅子上。高爺託人尋出民國70年11月2日聯合報的稿子重製電子檔,就是剛找到景銘的新聞,彷彿時光倒轉。音樂會開始,施仔先致詞,說明當時成大山協經歷連續數年飛躍蓬勃發展,爬大山相當頻繁,蛋形池於68年11月確認位置,引起很大注意,以及事發時在馬祖服役,晚一週才看得到報紙,心情隨新聞起伏的感受,懷抱一絲希望,終於破滅。
政大弦樂社四位同學上場,四重奏包括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與大提琴,試過音,先演奏弦樂慢板Adagio for Strings,著名的哀樂,紐約911紀念音樂會中排為結束曲。第二首千風之歌,由英文詩Do not stand at my grave and weep譯為日文,再譜曲演奏,文字優美,意境深遠。第三首世界的約定,由宮崎駿導演的動畫電影《霍爾移動城堡》終曲,描述朋友天人永隔,「……在我的思念中 你在哪裡呢 在潺潺水聲中裡 在這青青天色裡 在芬芬花香裡 永永遠遠 活著」。第四首是柴可夫斯基第一號弦樂四重奏第二樂章,溫柔優雅明淨,彷彿風雨停止,天空再度晴朗,登山者扛起背包,繼續下一段行程 (註三)。我們近距離感受音樂的深遠無限,悲傷舒解,情緒釋放。
演奏結束,掌聲熱烈,高爺起身謝謝並介紹四位政大同學後,開始放映《景銘的登山歲月》簡報,在山協通訊上找出所有景銘參加過的大山記錄,照片由阿寶、老祥、朱正中、葉明軒提供,雙十節在老祥辦公室工作,由高爺口述、義奮製作成65張Power Point投影片,老祥修飾並加上羅大佑演唱的《閃亮的日子》歌曲,將景銘三年十四趟的登大山行程,作了完整回顧,身邊伙伴也儘量辨認並註明,一生一世的朋友,刻骨銘心的回憶。卅年往事如煙,卻仍歷歷在目(註四)。
接下來合唱,由老祥領唱,抱著吉他彈合弦,並擔任第二部合音,先後唱了閃亮的日子、恰似你的溫柔、今山古道與浮雲遊子四首。民國六○年代末期開創時代風起雲湧的校園民歌,是景銘與前後好幾級OB的共同記憶。曲風亦是由淡淡憂傷的回憶與懷念步入豪邁與輕快的行進旋律。建志將第一首合唱錄影錄音,聽得出一派粗曠調調。
最後椅子挪動圍成一圈,高爺主持座談,引作家周作人名言「我的故鄉不止一個,凡我住過的地方都是我的故鄉。」說明年輕時登山是自我成長的軌跡,「走過的路住過的營地都是我的故鄉」。曾上山搜救的顏錘、李俊宏、朱正中、葉明軒回憶了搜尋聯絡的過程,正在讀研究所的李俊宏闡述歷史乃事後之回憶與敘述,片面而主觀,真相永難清楚完整。林麗雲敘述後續社團內發展,阿K、建志、義奮、上弘則說明山協後來申辦登山活動與山防作業的情形。
古錐仔回憶入山情形、天氣變化、當時判斷與處置,返校後自責難過封閉自己,散盡裝備自此不再爬山,近年參加教會活動後,才漸漸舒展與放下。藥房表示景銘計畫此行程,邀約伙伴乃為完成計畫,若不成必有替代人選,冥冥自有註定,不必太過自責;另外依現行法規申請入山入園,如有傷病須申請直升機救援完全免費,若未申請則依法須付費三十萬元,差別很大,提醒大家務必遵守法規申請入山入園。
座談結束,場地座位恢復原狀,今日活動也全部結束,往金龍路下山乘捷運。返家整裝,準備下週三叉山追思登山。
註一︰
帕米爾公園位於士林萬溪產業道路旁,是由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整理而成之公園。民國卅八年中國大陸內戰混亂山河變色,新疆、甘肅等西北各省行政及教育各界忠貞志士,不願降匪又無法撤退到台灣,只有往西冒險突圍輾轉流亡,分批自新疆西方帕米爾高原繞道喀什米爾、巴基斯坦、印度、南洋等地,臥冰齧雪,間關萬里,赴義保台。行經世界屋脊――帕米爾高原途中,離散死亡,抵台者三百餘人,當時被譽為「海外蘇武」。民國卅九年四月這些人在台成立帕米爾齧雪同志會。民國五十年擇士林溪山里,創建帕米爾文化公園,篳路藍縷墾荒,開設帕米爾文物館及圖書館。齧雪二字乃取意於漢使蘇武牧羊北海(今貝加爾湖)時,渴飲雪饑吞氈不改歸漢之志。公園內有多處涼亭及巨石,巨石上刻有許多名家書法,石碑記錄了那段堅貞忠烈的歷史。
其一為《勉帕米爾歸同志詩 于右任》草書 110 X 220 cm
帕原容易過 更有萬重險 風雪征人淚 江山志士心
前途須自勉 百慮莫能侵 涉險吾曹事 精神邁古今
勉帕米爾歸國同志 于右任
民國五十三年起該會正式將此詩譜成帕米爾齧雪同志會的會歌。
高爺曰︰在那個時代,國共政爭鋪天蓋地規模巨大,軍事衝突你死我活,今人難以想像。我曾參觀過帕米爾文物館,展品多為當年跋山涉水所用之服裝器物等,今日看來平凡無奇。六十二年前,長期抗戰後內戰逃難,物力維艱,與現代野外服裝與行動裝備簡直是天壤之別。以現在之人力物力,欲重走此路線尚屬十分困難,當時極為簡陋的條件下竟能越過凍寒高原,長徒跋涉成功,其毅力膽識超凡,勇敢刻苦悲壯。疾風知勁草,板蕩識忠臣,而今多已老邁凋零,帕米爾文化公園亦逐漸煙沒傾頹,未見保存與記錄,一頁歷史即將闔上,不勝唏噓。
註二︰
台灣郊山地區所張掛地圖,絕大部分品質不佳,有的標示錯誤方位混亂,有的線條混用不符慣例,有的比例不符尺寸不對,有的精度太差不知所云,有的材料不對風化模糊。一般而言,夠水準的很少見,國家公園、林務局與台北市的山區地圖稍稍好一點,許多鄉鎮公所製作的地圖則不忍卒睹。內政部未訂定統一標準,各級政府承辦者或受託繪製設計者常欠缺地圖專業與山岳認識,未請登山團體或專家審查,也未委請專業公司製作,品質要好幾乎不可能,民意機關亦未注意監督。十分盼望未來能有大幅改進。
註三︰
《成大山協71級謝景銘追思音樂會》
http://tw.myblog.yahoo.com/ncku-ob/article?mid=1415&prev=1421&next=1414
註四︰
《景銘的登山歲月》簡報
https://docs.google.com/present/view?id=0AdOW75QxdZpiZGhybndydF83NWdraGM5c2hk&hl=en_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