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浸水營古道及阿塱壹古道健行記()


高爺 101,04,10


施仔與阿寶早架好兩個瓦斯爐子燒水,施仔帶來一大盒左營新鮮餛飩和一顆高麗菜,現煮四鍋;阿寶預先煮好麻油雞湯,快火沸騰加上脆甜高麗菜,香氣四溢連出兩鍋,這才是正港登山美食,過往的山友聞香轉頭注目,無不羨慕。

OB們餐盒集中,滿桌的壽司、蝦仁火腿炒飯、海綿蛋糕、桂圓蛋糕、各式麵包、貝果、滷菜、香腸、肉乾等,水果有蓮霧、番茄、橘子、蘋果等,另有蛋捲與多種點心零食。碗筷在手食指大動,眾人到齊獨缺領隊,原來還在附近攻山頭,阿寶代為宣布開動,杓匙齊下萬頭鑽動,其樂融融其香噴噴。頭一回參加的如詠婷、靖雯盛讚豪華,常來的OB說這樣算一般場面,咱們的豪華版午餐與活動曾登上報紙,整版刊出,專訪的作者今天也在現場呢。

進行到一半,領隊回來了,大家安心。先是秋風掃落葉繼而颱風颳大樹,一大桌餐食頓時清光。燒水泡茶煮咖啡,完美的ending,丹怡丹笛默契十足,幫忙做了不少事。吃飽喝足精神大振,領隊招呼背包上肩,往東續行,並安排健腳押隊殿後。11K出水坡山登山口,半分鐘登頂,二等三角點得來容易,另有一顆補點。步道一路離稜線不遠,上午行程多在稜線南側,下午行程多在稜線北側。

再往下走,經過一座廢棄木炭窯,民國五十年代,林務局發包給民間以雜木燒成木炭,浸水營古道上設有許多木炭窯,燒成的木炭,利用古道運出。海拔降至345m,姑仔崙駐在所也只剩殘跡,一旁有蕃童教育所,顯示此區部落規模較大,過木橋與欄杆(阻擋越野機車與腳踏車)。趙杯腿長開步走就一馬當先,常得暫停等人

清溪底營盤遺址,林務局於民國57年底在此設立苗圃58年因伐木而開闢大武事業區內運材林道,63年起伐木作業完成,林道失修,65林相變更完成工作人員撤出,招待所失修傾頹。當年苗圃遺留之桉樹、台灣櫸、光臘樹等,如今已長成大樹。步道右側一排檸檬,樹皮光滑,顏色斑剝,很有工學院大道的味道。

大正15(大正天皇的最後一年,1926)3月竣工的姑仔崙鐵線橋只剩混凝土橋塔兀自矗立,新的姑仔崙吊橋完工於民國95年,看來材料及設計都新穎。上游有梳子壩(註七),已經淤滿砂石了。姑仔崙溪與茶茶牙頓溪在東側不遠處匯流,溪床空間寬闊,匯流後稱為大武溪。吊橋南側有涼亭一座,許多建設依楊南郡博士之調查報告建議而作,沿途各解說牌內容亦出自該報告。林務局尊重文化歷史,提供大眾方便安全的空間,親近自然與接觸文史,政策正確,應予讚揚鼓勵。

姑仔崙新橋里程15.4K,到加羅坂部落尚有4.6K,阿香曾好意提醒,最後一段路已是強弩之末且須高繞,須防範隊伍拖長。但我們有秘密武器,便是斌仔與他的三菱得利卡Space gear 2500CC turbo 4Χ4,上午我們出發後,斌仔便趕下山,經楓港走南迴公路到大武與加羅坂,再行駛3.5Km的溪床進來,早已在涼亭等候。這趟最少年的是13歲的文滕,走長程一路開心玩耍,體能很好,家教有方。先到的人算過人數先上車,後到的在此休息,順便檢查有無螞蝗蹤跡,唯有一人中獎――小黑腳上被咬一口,捐血數滴,其他人連忙細查,未再發現。

33人斌仔分三趟載完,也多虧得利卡堅固結實,行駛崎嶇溪床及橫渡溪流都很穩當,顛簸搖晃是難免的,大家車上涉溪驚呼尖叫不已。高爺使用四輪傳動車已久,和吉普車隊跑過許多溪谷林道,報廢過兩輛Suzuki Escudo 4Χ4,笑稱這才用到Space gear一半的功力,仙女的座駕若來此會更顯勇猛。觀察到每處涉溪點(選水較淺溪床較寬闊平坦處)都有疊石為記,方便辨認,以免錯過,斌仔說就是他堆疊的,看來相當內行。

三趟精彩刺激的接駁行程後,全員在加羅坂會合上中巴,從大武往北經台9線到金崙溫泉區米之谷溫泉民宿,天色漸黑。廖仔和兩位(自行)車友早上出發,午後沒多久就抵達了,仍是一身騎士服裝,炊具與食材早已就位,大鍋大灶鑊氣騰騰,看這陣仗晚餐精彩可期。

領隊Check in並分配房間,背包放入餐具取出,動作快的先洗澡,大家圍坐小小餐桌(只能放兩鍋)四周,碗口朝天雙箸對地,盯著大廚忙進忙出,儼然大型的桌邊現做。知本溫泉三人組來插花,有阿香、阿娟和藥房,今晚來逗陣熱鬧,藥房

廖仔多年老友相見歡。小二(謝以士)在大武工作,高爺特地邀請過來,介紹和同(建築)系同()隊的大學長――阿德認識,仰慕之至,有聊不完的話題。

廖仔的習慣是炒完一道便上菜,每樣都是滾燙現作,人等菜必然好吃,雖是大鏟快炒大鍋盛裝,但七手八腳連番進攻之下,一會兒就見底。一連吃了約十道,記得有客家小炒、麻辣大腸、炒米粉、薑母鵝、燒酒雞……,兩瓶軒尼士

一箱啤酒也很受歡迎,不愛酒精的也有可口可樂,令人讚嘆不絕的登山筵席,大家酒足飯飽,陸續離座泡溫泉去也。

金崙溫泉遠近馳名,一座大型滾燙熱泉蓄水池就在旁邊,日夜不停冒著大量白色蒸氣。九十多級的男生們大多有備而來,紛紛換上泳褲下水,熱湯泡完換冷泉,勇敢的很,寬肩瘦腰的壯碩身材很有看頭。女生們客氣,沒有換泳裝的,幾位撩起褲管,泡成紅色的蝦子腳。今天陰曆一月廿七逢下弦月,正宜觀星,但天空雲厚漆黑,無緣相見。小黑與陳鴻文談起各自專業,大家聆聽,吳淑華曾擔任成大駐校藝術家,對澳洲與原住民文化甚有研究。OB各有專長與經歷,分享經驗十分有意思。

一宿無話,翌日一早,斌仔等人已泡在溫泉裏了,真是內行人。廖仔早已在準備早餐了,有稀飯、小菜、水煮蛋、饅頭……等。吃完分發飲水收拾背包,中巴小巴發動,告別金崙,先送上弘與小贏到大武火車站,過安朔橋轉入台26線,沿著海岸南行,一會兒就到了南田,公路末端88.6K處,下車步行。知本溫泉三人組一出發就電話不斷,互相詢問目前位置,已早一步抵達會合,連袂踏上聞名的阿塱壹古道

阿寶和阿香去年走過全程,這回熟門熟路。停車處往南走不遠,涉過接近乾涸的小溪,便是屏東台東兩縣行政區界線――塔瓦溪。海邊風大,外套紛紛穿上,怡慧和聖閔著一樣的襯衫、長褲和羽絨外套,牽手走海灘,幸福模樣。籃球大棒球大的卵石壘壘,粒徑比花蓮七星潭大得多,各式花紋都有,若一路挑選細看整天都走不完,不愧南田石聲名遠播。礫石海岸的坡度一般比沙灘陡,此處有些地方坡度甚陡,在岸邊很短的距離,礫石已是乾燥未被浸濕,安息角如此之大(註八),階地距浪頭僅數米之遙,這景象在台灣別處未曾見過。羅老師一路檢拾岩石樣品袋快裝滿了

海邊漂流木也不少,樹皮早已剝淨,剩下木質部分,大家邊走邊賞玩,有趣的很。涉過塔瓦溪,便到了屏東縣地界,目前屏東縣府管制站設在南端的旭海,北端尚可自由進出。今日風大,海風向陸地,帶著灰濛濛的水氣。有人在岸邊疊石,一疊十餘顆,搖搖晃晃疊疊樂,扁平型狀的最好堆疊。

往南行,隊伍越拉越長擴散展開,並與其他登山隊伍混雜在一起,正前方大山擋住去路,懸崖直逼海邊,這就是觀音鼻了,小徑直直往上,切過山腰,老遠見到人鍊如蟻,密佈山徑。走近一看,陡坡前人群排隊,至坡腳抓繩攀緣而上,土石鬆動,走五步滑一步,OB們久經陣仗,這等山坡只能算小case,但人龍行進緩慢,走幾步就得停一會兒,偶有灰沙飛面或石塊滾落,也得小心應付。

小個子扣在繩上又怕下方大個兒甩繩抖繩,一不留神給抖到一旁,驚嚇指數節節升高。幼芳坐在陡坡上,為許多人拍下看似神勇的照片。山徑沒有鋪面或台階,每走一步就帶動一些泥沙下滑,人多侵蝕越快。最近因保護區新聞鬧得沸沸揚揚,人群湧至,負荷大增,亦非古道之福。高度漸升,回頭視線漸漸開闊,對向來的往下行,大家互相禮讓等待,還算順暢。哪些隊伍是山友或遊客,看看一身服裝行頭與背包裝備便知。抵達山坡高處,已可望見南方的旭海路段,越嶺點海拔約100m,山徑沒通往觀音鼻山頂(286m)

天空多雲,海岸附近水氣重,因此西方北方遠處一片白茫茫,阿德指出北北東方隱約有一座獨立的尖銳山峰,平地竄起,形如金字塔,高爺用指北針測方位角為25°,即研判為都蘭山,海岸山脈最南邊的一顆一等三角點(1190m)。回家後查證無誤,並引發一連串辨認山頭的討論,很有意思。(註九)

越嶺點人馬雜遝,大夥已分散成許多小隊,各自原路下山,小心翼翼,遠方又來了長長的一路縱隊,大軍壓境旗誌鮮明,難為了這條古道。回到海邊,人馬零零落落,坐在一旁等人到齊,早上分發了粽子當點心,阿香拿出一盒微熱山丘鳳梨酥切塊,大家品嚐。昨晚剩一大瓶可口可樂,阿達扛過來,現在最受歡迎,大家排排坐拍合照,六七八九十級的打成一片,挺有意思。

領隊清點人數後一起回走,羅老師的大袋子早已裝滿各種石頭,幸而帆布袋十分堅固,看來研究地科也要有強健的體魄。我走在這片礫石灘,放眼望去,心中有許多疑惑,包括此處礫灘坡度為何這樣陡(全台礫灘所見最陡)?礫石粒徑為何這樣大(全台礫灘所見最大)?礫石從何而來(西側山坡土質看似鬆軟未見岩塊)?靠山坡的礫石為何均無稜角(其侵蝕滾動少很多)?請教羅老師,娓娓道來(註十),全都有地理與地質上確切原因,均可合理解釋,令我增長不少知識,心悅誠服,讚嘆專家就是專家。

走回車旁,約好路線,車城熊家餐廳吃午晚餐,南迴公路過楓港左轉台26線,到四重溪畔的熊家豬腳餐廳下車,停車場廣大,建築漂亮氣派,最新(第四)版的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也有標示(註十一)。梳洗一番後進入,這寬闊挑高明亮的用餐空間台北少見。廖仔與車友又騎腳踏車拚過來,早早就到,神勇有加。

四桌坐定,領隊路上連絡過,菜很快上來,大家也不客氣,拿出看家本領,一掃而光。餐廳主人小熊亦是山友,去年十月一同去向陽三叉,特來敬酒致意。顏錘領隊起身主持自我介紹,常來的多已熟悉,有些初次參加也體會老少OB的熱情。活動至此已全部順利依計畫完成,大家謝過領隊,登車踏上歸程。這趟跑了高雄屏東和台東三地,南北OB與山友交替移動,老少OB廣泛交流,活動規模與品質均佳,成功達成目標。


註七︰

梳子壩是治山治水工程之一種,壩的型狀像梳齒向上的梳子,也是攔砂壩型的一種。梳子壩的功能是攔阻粒徑較大的石塊,粒徑較小的石塊可通過壩頂的縫隙,因為大石塊對溪岸、溪床或橋樑破壞力較大,梳子壩除了攔阻作用外,也可以利用梳子壩減緩河床坡度、減低河川流速、降低河流沖刷力及保護坡腳等功能。梳子壩一般設置在大粒徑石塊可能產生的位置,也有防制土石流效果。

註八︰

礫石海灘坡度通常為1315,意即海灘下降1m,會往外海延伸35m,此處有些已到上限。


註九︰

阿寶和阿香去年228日走阿塱壹古道,天氣晴朗。阿寶在觀音鼻越嶺點拍攝了許多展望良好的照片,高爺在天尚留言簿建議大家去欣賞,以補本次展望之不足,並大膽推測北方遠處的山頭是北大武山、大漢山等等。幸有測量專家OB建志與山友Jovi指正,以電腦模擬核對,將遠近數十座顯著山峰全部定位出來,手法高明,圖形漂亮,神乎其技。


註十︰

羅建育老師說明此區地理與地質特性如下︰

1.阿朗壹古道位於大武斷層海岸南端,中央山脈末端接海處,海岸線相當平直,離岸10公里外海其水深驟降至2000公尺的南縱海槽。

2.本段海岸經常受到東北季風及颱風帶來的強烈波浪襲擊,形成侵蝕劇烈的退縮型海岸。陡峭的斷層海岸使臨近海床的坡度大,海灘面的坡度也很大,而且分為數階灘面,高位灘面是上次暴浪造成的堆積,之後波浪能量不足以破壞而被保留下來。強力波浪長期沖蝕下,只有休止角(angle of repose,亦譯安息角,顆粒能以其摩擦力自然堆積在水平面上,維持平衡

下滑時所形成的圆錐体的最大錐底角度。)大的巨礫和卵石可以停留在此。

3.大部份卵石屬變質砂岩,石英脈交錯穿行在堅硬的砂岩卵石,又稱「南田石

,其次是灰綠色的變質安山岩,俗稱「西瓜石

,另有少量大理石及石英礫。按理說,岩塊距離源頭很近,應可以見到破裂面與稜角,但海灘盡是圓滑的卵石,有學者認為形成這種海灘卵石需300年以上時間。另一重要條件是岩質足夠堅硬耐磨。斷層海岸–海岸陡坡度–強勁的波浪–堅硬岩質–波浪長時間磨蝕,等等條件造就這卵石灘。

4.此處出露的岩層大多為深灰色硬頁岩層,容易碎裂成鉛筆狀,泡水易成流體狀,所以較陡的坡面易崩易滑,不易維護。太平山林道與藤枝林道等,都屬於這一類岩質。從斜坡崩落的硬頁岩塊很快就分解,被強浪沖刷掉了所以海灘卵石主要來自硬頁岩層中所夾的極少量變質砂岩及變質火成岩,而非坡面上常見的岩類。

5.沿阿朗壹古道往南走,靠近旭海附近崖壁,可見很多組大型偃臥褶曲,可以是海底沈積物崩移作用所造成的。


註十一︰

上河文化最新版的台灣地理人文全覽圖南島第四版第一刷,增加許多細緻內容,有車城鄉熊家豬腳餐廳,也有阿里山鄉水漾森林。

 

<浸水營古道及阿塱壹古道>
浸水營古道(阿寶學姊相簿)
浸水營古道(幼芳相簿)
浸水營古道(俊達相簿)
阿塱壹古道(阿寶學姊相簿)
阿塱壹古道(幼芳相簿)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