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祥的音樂與那個純真的年代
高爺 103,01,03
我的青春歲月,正是攀登百岳與校園民歌蓬勃發展之時。三、四十年前可以玩的東西不多,當時南部純樸保守,成大人打麻將的相對較少,最多也只是辦個舞會跳跳舞,抱隻吉他唱唱歌,每週六下午或晚上到成功堂看場電影,偶爾騎腳踏車到鯤鯓看海踏浪,再不就是扛起背包爬山去。
那時桌上型電腦、保特瓶、易開罐、CD等都尚未出現,唯一的南北高速公路還沒全部通車,回臺北坐平快火車從半夜搖到天亮抵達,手機、筆電、網路等名詞更是還沒問世。倒是每個人都有收錄音機,可以播放卡帶的那種,聽廣播很方便。
由於五、六十年代的流行音樂格調不高,範圍狹隘,匠氣太重,商業氣息濃厚(如劉X昌、瓊X等),屢被批評為「靡靡之音」,那時不少年輕人常強調「從來不聽流行歌曲」,因此西洋音樂和主持節目的余光很受年輕人的歡迎。我唸高中時,學生上下學,除了書包之外,手上拿幾張黑膠唱片,到學校和同學交換欣賞,成了時髦的象徵。高中和大學附近,賣熱門音樂的唱片行,總是生意興隆。
然後楊弦打響第一槍,把余光中的詩譜成曲,先在餐廳演唱。
65年淡江大學的一場民歌演唱會上,李雙澤在臺上拋掉可樂瓶,拿起吉他開始「唱自己的歌」,改寫蔣勳的「少年中國」,揭開校園民歌序幕,正式在全國校園裏掀起民歌運動。
臺灣轟轟烈烈的民歌運動誕生了,許多年輕人拿起了吉他,紛紛投入了民歌創作運動,早期歌詠山水與青春,旋律清新自然,歌詞活潑樸素,並有濃厚的中國風和各大學院校校園氣味,包括中國大地與歷史懷詠、古典文學等等。
「中國現代民歌」這個名字,後來沒什麼人再使用,因為這些歌「既不中國,亦不現代,更不是民歌。」然後就妥協為「校園民歌」,流傳到全世界華人社群,晚些時候更大量進入大陸。民歌二十,民歌三十,傳唱至今。和我年齡相近的人,都完整的經歷了這段精彩的發展,這亦可說是一種社會運動,年輕人從大環境的限制與苦悶中尋出一條道路,並且轟轟烈烈。
早期校園民歌都是創作者自修譜寫,或參考西方民謠,缺少正式樂理的基礎,清新、量多但難質精。國立藝專音樂科畢業,學過古典,曾任臺北市交小提琴首席與省交副指揮的李泰祥,玩過新潮與實驗創作之後,一頭栽進通俗音樂,第一位將管弦樂團放進流行音樂的作曲家,浪漫、抒情、雄壯又才華揚溢。他大大提升流行音樂的水準,創造出新的音樂境界,讓通俗音樂也可以優雅華麗,在華人世界的影響直到現在。臺灣在音樂創作方面的豐厚多元,其來有自。李泰祥的音樂,早已是我的生命的一部份。
〈橄欖樹〉是最廣受人稱道的,一再傳唱,擴大了我們的世界;〈你是我所有的回憶〉風花雪月卻意境優美,和齊豫的合作真是絕配;〈不要告別〉與〈告別〉的故事更是膾炙人口,人被逼到角落,拚下去,生命力就有機會完全展現了。雲門早期的舞作我也欣賞了一些,不少是李泰祥的音樂作品。〈三陽野狼125〉廣告歌家喻戶曉,咱們成大山協野狼隊更是理所當然的收為隊歌,略改數字,每回拚隊歌時就唱得特別大聲。
猶記李金鈴唱的〈一條日光的大道〉、〈不要告別〉,都是Echo(三毛)作的詞,李泰祥最早的作品,他曾說〈一條日光的大道〉是作品第一號。李金鈴是最早的演唱者,當時作詞與作曲者名氣還不大,但風格就是相當不同。那張歌林唱片是
音樂家逝去,留給世人豐厚的音樂,李泰祥的風格與貢獻永遠令人懷念。
和病魔纏鬥26年 音樂教父李泰祥辭世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王長鼎、高宛瑜/連線報導】103.01.03
走過一生傳奇,音樂家李泰祥昨晚步下人生舞台,就此謝幕。本報資料照片
「多想啊,就這樣沉沉的睡去;淚流到夢裡,醒了不再想…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著名音樂家李泰祥在曲中如此詮釋「告別」;和帕金森氏症纏鬥二十六年,五年前又罹患甲狀腺癌的李泰祥,近日病況惡化,昨晚八時廿分病逝,享壽七十三歲。
院方表示,李泰祥臨終前,子女和弟弟李泰銘都在身旁,並請牧師為他禱告,李泰祥表情相當安詳。
李泰銘深夜出面表示,家屬原希望低調處理後事,不過哥哥的友人認為李是一代音樂大師,希望能隆重辦理後事。
李泰祥的女兒李若菱,直到昨晚還計畫周日要為父親舉辦音樂會,「爸爸雖然躺在病床,但在我心中,他的精神永遠像他譜曲演唱的『野狼一二五』廣告歌中,那麼自由自在、不受束縛。」未料李泰祥病況旋即惡化。
阿美族的李泰祥,具深厚的古典樂素養,讓他在一九七○年代末期寫作校園民歌時,得以巧妙結合藝術與流行,造就「橄欖樹」等一新耳目之作,傳唱至今。
李泰祥創作橫跨古典、實驗、流行,包括管弦樂如「龍舞」等、實驗音樂如「太虛吟」等、音樂劇如「棋王」等、舞劇如雲門舞集「薪傳」等、廣告配樂如「野狼一二五」等、電影配樂如「歡顏」等。
一九八八年,李泰祥罹患帕金森氏症,語言表達困難,但仍堅持創作。近年甲狀腺腫瘤切除後又復發,身體狀況每下愈況。
二○○九年他發表新作,由樂興之時管弦樂團演奏原住民樂章「狩獵」交響樂版,並最後一次公開演唱「一條日光大道」,讓台下眾多樂迷感動淚流。
二○一一年,李泰祥因積欠百萬元手術費,友人代為募款,一代音樂家晚年經濟窘境才為人知。當時兩岸樂迷都踴躍捐款,大陸樂迷更說「為我們的青春付一份版稅」。
去年四月他獲頒行政院文化獎,雖已無法言語,當殷正洋、潘越雲等歌手圍著他唱「一條日光大道」,他奮力舉臂指揮的場景,更讓許多人感動淚流。
※延伸閱讀
‧專題╱一代大師 李泰祥音樂路
‧圖庫╱音樂界的傳奇李泰祥大師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S1/8400708.shtml#ixzz2pIHkB3Vd
天外飛來的才華 他讓音樂無限可能……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103.01.03
去年四月李泰祥在家人與醫護人員陪同下,坐輪椅領「行政院文化獎」。本報資料照片
一九七○年代的民歌運動風起雲湧,李泰祥在這波浪潮上,樹立他在流行音樂史上的標竿地位。樂評人馬世芳形容,李泰祥開啟了民歌的「重工業時代」,建立起後人難以追趕的高度。
馬世芳說,民歌運動早期如楊弦、吳楚楚、胡德夫等人,都靠自修譜寫素人音樂,間或追隨西方民謠音樂家,較缺扎實樂理基礎;出身古典的李泰祥,則有豐厚樂理為基礎,且具「天外飛來」的才華,悠然創作出學院派、民歌素人都做不出來的音樂。
李泰祥有指揮長才,曾任台灣省立交響樂團副指揮。本報資料照片
「他讓音樂人看到更多可能性,」馬世芳說,早期民歌猶如手工業,往往是大學生穿著T恤和牛仔褲、抱著吉他就開始唱;有了金韻獎,才開啟輕工業。李泰祥帶來的重工業,則讓整個管弦樂團、室內樂四重奏來演奏,還介入編曲,讓此後眾多音樂人爭相效仿。
李泰祥更讓人驚嘆的,是他有如「天外飛來、不可預測」的音樂線條。
馬世芳舉例,梁弘志可把簡單的音樂寫得很動人;羅大佑可把長段音樂做到百轉千迴、蕩氣迴腸;李宗盛能靠音樂和歌詞的咬合,把故事說到入木三分;但都無法像李泰祥這樣,呈現出藝術的寫意高貴,又不曲高和寡,「有時豪放、有時細緻、有時放肆,但都很好聽。」
李泰祥去年獲頒「行政院文化獎」,歌手殷正洋(左起)、李建復、潘越雲、唐曉詩、許景淳與李泰祥女兒李若菱(右一)在台上獻唱「橄欖樹」時,李也提起手指揮。本報資料照片
馬世芳說,李泰祥很反骨,他很早就開始寫孤高前衛的實驗音樂,一九七四年原本在台灣省立交響樂團(今國立台灣交響樂團)當副指揮,最後他也選擇離開,顯出純粹的古典音樂不能滿足他的志向。
這些背景反映在他的流行曲,民謠、搖滾、古典元素常相融,例如「告別」中就有猛烈的電吉他。
李泰祥大事紀。圖/聯合報提供
李泰祥名作。圖/聯合報提供
獵槍換來小提琴 李泰祥走上音樂路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103.01.03
李泰祥走上音樂路,來自父親用獵槍換來的小提琴。他的父親李光雄,早年就讀台東高農時,為賺學費替日
曾為李泰祥立傳「美麗的錯誤」的國家交響樂團執行長邱瑗說,李泰祥獨到的音樂風格,來自四種傳承:西方古典及實驗音樂訓練、許常惠灌輸的「新中國音樂」概念、來自種族的原住民音樂,然後才是西方流行樂;最後也是流行樂,讓李泰祥音樂美名流傳。
邱瑗指出,李泰祥原本反對參與流行樂,然而一九七一年天團披頭四解散和俄國作曲家史特拉汶斯基過世改變了他。當時美國「時代雜誌」對這兩件事,分別用十幾頁和兩頁多報導,讓李泰祥為史特拉汶斯基憤憤不平;但聽了詩人余光中「可見流行音樂影響力」等看法,他轉而決定以改革通俗音樂為志業,「音樂若遭人遺忘,就沒有意義。」
讓他真正以流行樂打開知名度的「貴人」,是「歡顏」導演屠忠訓和歌手齊豫。邱瑗說,李泰祥在「歡顏」中盡情實驗古典、民謠與流行的結合,大獲成功;「橄欖樹」等歌早寫好多年,也因遇上齊豫空靈脫俗美聲,才從抽屜中躍上舞台。
在李泰祥創作中,處處可見他混血各樂種、改革通俗音樂之志。李泰祥對自己善於融合異類型的能力也很自豪,曾說他最大長處就是「模仿力特強,又擅長轉用與結合」。
在「錯誤」中,李泰祥相應鄭愁予奔放中國味,音樂不刻意做成「中國風格」,而是著重音韻和音樂音高、旋律相結合。
他甚至在樂曲間奏過門中,截用一段放慢了速度的薩拉沙泰「流浪者之歌」片段,配器也結合西方民歌的吉他,以及古典音樂的室內樂組合,打破「中國風格就該用中樂器和五聲音階」的刻板印象。
在「告別」中,可聽到聖詩般開場;以詩人羅青名詩譜寫的「答案」,細聽「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樣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則會聽到有如歌仔戲哭調,只是被齊豫美聲現代化。
一生只結一次婚 李泰祥為愛私奔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103.01.03
李泰祥的歌曲不少是情歌,他的情感世界也很豐富。他曾透露他的愛情觀:「我對愛情保持嚴肅的態度,當愛情來臨時必全力以赴,不畏懼任何外來阻力。我有十足的勇氣,足以掙脫禮教束縛與世俗評斷。我覺得愛是生命的內容。」
這樣的李泰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結婚,以私奔開場,當夜即遭女方父母拆散,對象是新竹醫院院長許南陽之女、國中音
當時李泰祥拉得一手好琴,卻失業貧寒,媒體稱他「跌在樂譜架上的阿美人」。許常惠等音樂界師友幫他辦了場獨奏會,想藉此說服女方家人放心嫁女,但李泰祥提親卻仍然失敗。
小倆口決定自辦婚禮,卻沒料到當晚女方家人闖來,李泰祥還遭大漢持傘痛打;幸好半年後,在兩人堅持與周遭長輩幫忙下,愛侶終成夫妻。
然而,兩人仍無緣長相守。音樂界人士表示,李泰祥女人緣極佳,原因除了他才氣魅力驚人,還應與李泰祥自覺的「心理有點傾向女性」有關,極能體會女性心靈深處的細微變化。也因此,他的歌曲大多以女性為描寫對象,詮釋者也都是女性,包括齊豫、唐曉詩、許景淳、錢懷琪等。
李泰祥雖然從未將作品題獻給特定對象,但寫作時常受「繆思」啟發。例如「春天的故事」中,「黃昏的時候我散步在小溪旁/見到一位美麗的姑娘/純潔又可愛」,主角據稱就是三毛。
小毛驢變「橄欖樹」 齊豫唱紅創作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103.01.03
李泰祥曾說,所有創作都是他的孩子,其中最好的就是「橄欖樹」。「橄欖樹」空靈優美,但也很難唱;難唱到當年以這張同名專輯一炮而紅的齊豫,曾對樂評人馬世芳坦言:「我每次唱這首歌都會緊張。」
「橄欖樹」原詩是三毛以英文寫成,李泰祥徵得三毛同意後,由民歌手楊祖珺譯成中文。三毛詩裡的主角原本是她在西班牙草原看到的小毛驢,李泰祥覺得唱「為了小毛驢流浪」很奇怪,商議後改為「橄欖樹」,意象、意境即瞬間拔高。
「一條日光大道」歌詞也出自三毛之手。李泰祥曾說,該曲在他一九七三年赴美前就起稿,赴美後某一天,他覺得特別寂寞,拿起吉他唱歌,「一條日光大道」就此浮現;他邊唱邊哭,但該曲要到十年後他與齊豫合唱出版,才真正大紅。
「橄欖樹」、「一條日光大道」都在成歌數年後,才找到齊豫這位最佳詮釋者,難怪李泰祥要說齊豫是他的貴人。然而兩曲的命運坎坷還不止此:它們當年都曾遭新聞局禁播。
樂評人馬世芳指出,「橄欖樹」當年送審時,審委認為原詞「為什麼流浪?流浪遠方」有「海外密會匪諜」之意,硬是封殺;唱片公司只好請齊豫把「流浪遠方」唱成「流浪流浪」,這才過關。
「一條日光大道」則是因審委認為歌名聯想對岸「文化大革命」時代的樣板小說「金光大道」,有「與匪唱和」之嫌。另外,當年毛澤東在對岸是「人民群眾心中的紅太陽」,「太陽」在台灣因此變得很敏感,「陽光灑遍你的全身」也顯得可疑。
名曲無數卻沒版權 李泰祥晚年生病拮据
【聯合報╱記者何定照/台北報導】103.01.03
李泰祥名曲無數,版權卻多不在他手上,加上生病多年,晚年拮据。本報資料照
李泰祥名曲無數,版權卻多不在他手上,加上生病多年,晚年拮据。
李泰祥女兒李若菱表示,她聽也是音樂人的叔叔李昌義說過,當年李泰祥常因為隔日要出國,為買台幣三萬元的機票,就一次賣十首歌版權、一首三千元。
李泰祥歌曲的版權之爭,早在一九八四年就有「不要告別VS.告別」的著名公案。也因這場版權之爭,「告別」一曲才誕生。
馬世芳指出,一九七三年,李泰祥完成由三毛填詞的「不要告別」,將該曲賣給歌林唱片;多位歌手唱過,但都成了「東洋調」,讓李泰祥深感「這不是我心目中的那首歌」。
一九八四年,李泰祥和唐曉詩在滾石重錄「不要告別」,沒想到在發片前夕,接到歌林來函警告,要求抽歌。
李泰祥和滾石原本想重新填詞、以原譜出歌,並邀當年初出茅廬的詩人李格弟(夏宇)填詞,卻因李格弟首次填詞,歌詞雖寫得好、卻和旋律根本兜不攏,乾脆決定重新譜曲。
這下,「告別」和「不要告別」終於告別,新曲誕生。但李泰祥也在「告別」中保留當初為新編版「不要告別」錄的背景音樂,甚至挪用「不要告別」的旋律作為「告別」的和聲,歌詞也有部分類似,可說是以原曲精神新創的歌。
李泰祥5日音樂會 橄欖樹重現
【中央社╱台北2日電】103.01.03
作曲家李泰祥膾炙人口的「橄欖樹」,在5日「李泰祥歌樂經典音樂會」上,將由歌手許景淳、林文俊與管絃樂團詮釋完美樂音。
目前正在與病魔對抗的李泰祥,創作許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TAE台灣藝術家合奏團將舉辦「李泰祥歌樂經典音樂會」,邀請許景淳、林文俊及李若菱,搭配由指揮家呂景民率領的TAE台灣藝術家合奏團,演出李泰祥的經典名作。
曾獲金曲獎最佳台語女歌手的許景淳,多次演唱過李泰祥的作品,這次音樂會許景淳將以獨特的美聲天籟,讓觀眾沉浸在李泰祥的音樂裡;林文俊是李泰祥的得意門生,他將透過原汁原味的演唱,勾勒出李泰祥作品的優美情境與觸動人心的情感。
音樂會將演出「橄欖樹」、「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走在雨中」等經典曲目,「李泰祥歌樂經典音樂會」將在5日下午3時於台南文化中心演藝廳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