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看圖說故事 之18 雪巴人的故事

 

白喝、Emma Shih高爺 /聯合創作  103,04,20

摘錄自成大山協Facebook

 

18  雪巴人的故事

白喝  雪巴人的故事(我的英雄)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HlAiU5fIaKY

Climbing MT Everest with a Mountain on My Back The Sherpa's Story

BBC full documentary 2013 nepal  YOUTUBE.COM

施能仁、徐小贏、 Emma Shih 以及其他 6 人都說讚。

Emma Shih 我對「你的英雄」――「雪巴人」的興趣始自2年前看過一本書《王朝煙滅――為西夏帝國叫魂》(作者:唐榮堯 風雲時代出版)

 書裡面提到,現在的「雪巴人」就是以前西夏人的後代。「西夏」的國名是「大夏」,但是因為位於中國的西方(青海、甘肅、寧夏省一帶),所以也稱「西夏」,有兩百多年的繁華,大約與中國的宋朝同期,也就是西元8001200年左右(10001200年是西夏的繁華期)。歷史記載,范仲淹、歐陽修都曾因對西夏出兵不利而被降職,蘇東坡的一位好朋友打贏了仗,蘇東坡還因此高興的為他寫詩,可見當時的西夏之強盛。

 後來更西北的成吉思汗興起,25年內,被成吉思汗攻打了七次,後來把西夏給滅了。當時,有一些西夏的貴族秘密逃亡,翻山越嶺,從寧夏的銀川(西夏的首都)一直逃到四川北部,然後來西藏,再到尼泊爾。

 說是,當初成吉思汗中箭,落馬而死,是因為中了西夏人的毒箭,所以成吉思汗的遺命是「滅族西夏」。因此成吉思汗的繼任者――窩闊台、忽必烈都曾分別追殺西夏的遺族到西藏的山區。看該書的同時我曾google了一下當初他們的逃亡路線,越過一座座的雪山(青康藏高原)。以現在的高速公路,從銀川到西藏/尼泊爾邊界,大概要開4天的車(馬不停蹄)900年以前可是要花好幾年的時間攀山越嶺,更何況是悲壯的逃亡。我當時想,西夏那支箭,真是不應該射向成吉思汗的,因為滅族的代價太高。

 很喜歡這樣的紀錄片,謝謝分享。

 

Emma Shih 終於到了午休時間,可以將這紀錄片完整的看完(很長呢)。我這人話多,想再說一下話。

這紀錄片的起初和結束提及 George MalloryAndrew Irvine (他們兩人於1924年一起攀登聖母峰,皆失蹤,Mallory 的屍體於1999年找到(75年後),但是Irvine的屍體至今未尋著)

我要分享的是George Mallory曾說過的一句話,有感動到我“ We don't live to eat and make money. We eat and make money to be able to enjoy life. That is what life means, and that is what life is for.”―― George Mallory

 

高爺 白喝推薦的這部影片和Emma的讀書心得都太精彩了!難得一見!

我過去只知雪巴族自喜馬拉雅山脈北側翻山而來,然後待在南麓,與尼泊爾其他各族語言宗教文化皆不同。

雪巴族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定居,要在此區攀登常需借助他們幫忙,我走EBC支線也和兩位雪巴相處十天,很有意思。

多年來看這些尼泊爾高山資料,總有雪巴的身影與貢獻,很像從前四大天王探勘攀登中央山脈,總有布農族的身影與貢獻,讀來很有情感呢!

拜託Emma再多敘述或介紹相關歷史,發揚光大一下。另外George Mallory的名言,可否翻譯成中文?

Emma這一小段心得敘述真是讓我驚豔,拜服拜服!學富五車啊!還是大型車呢!

 

Emma Shih 高爺您客氣了。

翻譯挺難。有一位俄國詩人,可能是要懂俄文也不容易,所以他的詩經常被翻譯的亂七八糟,他就說:「Translation is like a woman. If it is beautiful, it is not faithful. If it is faithful, it is most certainly not beautiful. ( 意思是:翻譯就如同女人,美麗的女人不忠誠,忠誠的女人向來不美麗。) 既然高爺派功課,我就野人獻曝。

George Mallory的那句話是說:「生命的目的並不在『吃飯』和『賺錢』,『吃飯』和『賺錢』是為了要享受生命。」

這位 Mallory爺爺,從1921年開始攀爬聖母峰,那時的登山裝備和如今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語。在我看來,那時攀爬聖母峰的行為是形同自殺。

有人問他,你為什麼老是要去爬聖母峰呢? George Mallory就回答說,Because its there. (因為它就在那邊呀。) 他是如此這般的充滿了生命的渴望,我很是欣賞。

 

高爺  也許有些人不同意葉夫根尼的看法,真有美麗又忠誠還很聰慧的女人,不過俄文很難學是真的。

我也聽美食評論家說過:「好吃的食物常常不健康,健康的食物通常很難吃,例如醫院的伙食,營養師監督廚師做的菜,真甭提了。」也許又有人不同意,說真有好吃又健康的食物。

   我非常欽佩歐洲文明中的冒險性格,勇於探索自然,包括高山、深谷、沙漠、雨林、洞穴、大陸、海洋、深海、極地、天空、太空……等等,例如電影《北峰 North Face/Nordwand》,1936年艾格峰北壁上奮鬥的故事,讓人感動又感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8%89%BE%E6%A0%BC%E5%B3%B0

   華人不常挑戰大自然,中國山多,卻幾乎沒有爬山的人,文人如徐霞客等只是遊山,眼光從未抬升到山頂。太多的山連名字都沒有,例如巴顏喀喇山、唐古拉山、祈連山、天山、太行山、大別山、秦嶺……,全是山脈的名稱,各個起伏奇峻的山峰,位處偏遠荒僻,還沒有人逐個眺望、仰慕、登臨,自然還沒有人為其取名字。

   飄洋過海是為了找耕地、填飽肚子、求一點發展,不論渡過黑水溝到臺灣,或是乘信風到南洋,或是坐輪船到新大陸,都是為生活,免受飢寒。

   所以我們的土地上從未出現過這樣的豪壯――在地理大發現時代,庫克船長(Captain James Cook)在日記中寫下人生目標:「I intend not only to go farther than any man has been before me, but as far as I think it is possible for a man to go. 我不止想比前人走得更遠,而要盡人所能走到最遠。」

   我欽佩這樣的願景、氣魄與實踐能力,中國自古就欠缺這一塊,臺灣也沒好多少。不能說傾向舒適安逸不對,但歐洲社會裏有一些人喜歡或願意去開拓,領先世界各地,擴張為他們的國家和人民帶來巨大的機會與利益(當然侵略是受批評的),南美洲、非洲、亞洲、澳洲都受影響甚多。

   時至今日,仍可經常看到網路流傳一些影片,那些金髮碧眼的青少年,瘋狂騎車、溜冰、滑雪、滑板、跳水、衝浪、跳傘等等,玩許多極限運動,甚至從屋頂躍下、騎暴怒的牛或馬,或做些不可思議的大膽動作,前仆後繼,似乎身上仍流著那愛冒險的血液。

   這些行為我們這裏極為罕見,通常只會嘲笑那些摔倒受傷的影片中人,認為愚不可及,社會觀念的差距仍然很大。

   臺灣的登山者在山野中闖蕩,只是往前進一點點而已,希望下一代比我們更有勇氣、更有能力。

 

高爺  關於在大自然中冒險與開拓的看法,暫時寫到這裏。

影片很精彩,大部份是最近拍的,少部份是黑白記錄片,雪巴族的生活有其改變與不變之處,影片中都能看到。我在民國100年春節期間才和阿娟、林麗雲走過EBC支線――Gokyo Ri5,360m),親身體驗,印象深刻,分享如下︰

改變的例如渡河,從前用繩索結成三索吊橋,搖晃厲害,走在上面十分驚嚇,現在則是鋼索與鋼構建造,穩固安全很多;從前用手抓飯,現在都有匙與叉;民居建築與服裝等漸漸改善。

不變的例如挑伕手上那支T字型木頭手杖,休息時支撐背籃重量;村落裏面與村落之間的土石山徑(一直沒有道路),雨天泥濘晴天灰砂多,犛牛糞便乾燥後被踩碎,粉塵在空氣中飛揚;如貨物列車的挑伕隊伍,背著厚厚一疊整片夾板的挑伕很常見,那是主要建材;廓爾喀彎刀、重要地點或山頭的經幡旗等。

影片中有雪巴吃糌粑的鏡頭,糌粑是青稞先炒熟後磨細,不過篩,粗粒細粉一起吃。碗裏放些酥油,沖入滾水,用手攪拌並捏成團,像貢丸般大,就可以吃了。一面吃,一面不斷在碗裏攪捏,揉合成團,揉一個吃一個。

Lukla機場更是精彩,要仔細看。位在海拔2,840m的懸崖上,山谷對面是山壁,超短跑道斜斜往上,一個右急轉彎,小飛機就煞停下來。停機坪只有幾個籃球場大,影片中拍到的已是全部,沒有多餘空間了。Lukla是世界最危險的機場之一,技術高超的飛行員才能勝任。高山氣候多變,時有濃霧,Lukla電話確認雲開霧散風和日麗,加德滿都機場的小飛機才能起飛,開放時間不固定。通常下午以後,機場大多是關閉的。這是去EBC必經門戶,早點看清楚。

海外登山,一定要來一趟Gokyo Ri,這裏不但看的到珠穆朗瑪峰,距離很近很近,只有24公里,好像伸手可及一般,最佳眺望臺。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547  之一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545  之二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542  之三

http://blog.xuite.net/ncku_ob_blog/twblog/116444540  之四

Emma談到雪巴族的遷徙故事極有意思,待我讀過那本書再探討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ncku_ob_blog 的頭像
    ncku_ob_blog

    成大山協OB&成大登山薪傳協會

    ncku_ob_blo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